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857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docx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docx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源活则水清——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课程标准追求“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重视知识与能力整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平等对话和沟通,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开发课程资源”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

不可否认,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在语文必修第一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在每个课文的设计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面就其中一篇课文说说我的做法与思考。

[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模块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以往开始一篇课文,大多是以教师为主角,介绍很多相关资料,引入课文。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采取了以下办法:

课前布置四个自主探究小组回去收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然后把资料制作成可以展示的模式(如幻灯片等),每个小组给2-3分钟时间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入情境。

然后回顾分析学生们手中《同步辅导》给出的已知的课文内容相关问题。

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有关内容等方面的疑难问题的课外延展探究。

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困惑写在小纸条上,由课代表搜集整理出共性的问题,然后把问题分给各个自主探究学习小组,本组同学共同协作,发微析疑,之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形成文字材料,发到老师博客上为本课专设的版块里,展示成果,共享智慧。

[描述] 

这节课开始就由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展示资料,这个班是实验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强。

四个小组把搜集来的资料(图片、文字、音乐等)集中到一位同学那里,由这位同学负责制作成幻灯片。

幻灯片打开,背景音乐是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伴随着低沉、压抑的乐曲,画面上出现了一张铁丝网,上面别着一朵鲜红的玫瑰,画面纵深处是一个看守岗楼,天空是灰色的,依稀看见飘着的雪花。

主讲学生在循环播放的低沉音乐声中开始了资料的展示。

随着一张张不断变换的历史资料图片和主讲同学情感压抑的配图解说,教室里寂静极了。

我和学生们的情绪一直在汹涌,主讲同学把高潮设定在全体起立,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死难的无辜的人们默哀一分钟上。

我也默默地站立在教室的前面,我能感觉到所有人的沉痛与压抑。

默哀结束,自主探究小组的资料展示也随之结束。

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这种不用精心设定就自然生成的氛围中时,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

“大家这一次搜集资料与制作的整个过程中的感受是什么?

”有很多同学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虽然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不尽相同,但是同学们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压抑、窒息、悲愤、沉痛。

我的教学设计成功了,超出了我的预想。

在这样的课堂情境氛围中,我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设计了五个问题:

1、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或:

为什么把美好的景象说成是“最可怕的事情”?

2、第八段中“雏菊花在怒放”有什么特定的景物内涵?

3、文章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有什么作用?

4、第十四段末“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为什么没有?

5、本文和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们对课文已知辅导材料问题探讨过后,就是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的环节了。

这个环节刚才在[背景]部分介绍过了,我把自己的博客网址也打在了幻灯片上,规定学生交作业的时间,我只需要等候学生的成果了。

[思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

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是走向实践,语文唯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

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

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

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

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

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设计和把握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只有如此,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通过这篇课文的设计,我深深感受到:

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课改新路,大胆实践课改精神,从现在起就要以全新的姿态,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案例简析

情境教学,即构建一个以情境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

“正弦定理”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一册(下)的教学内容之一,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探索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一、教学设计

1、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

2、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过渡性问题时需要使用正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

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将过渡性问题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

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及第三边。

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先回答目标问题:

在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为了解决提出的目标问题,引导学生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得出目标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解,从而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

二、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利用投影展示:

如图1,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宽d=1km,因上游突发洪水,在洪峰到来之前,急需将码头A处囤积的重要物资及人员用船转运到正对岸的码头B处或其下游1km的码头C处。

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l∣=5km∕h,水流速度∣v2∣=3km∕h。

2、提出问题

师:

为了确定转运方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有关的问题,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前后4人为一小组)汇总整理后交给我。

待各小组将题纸交给老师后,老师筛选几张有代表性的题纸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如下的5个问题:

(l)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

(2)船从A开到B、C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3)船从A到B、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4)船从A到B、C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多少?

(5)船应向什么方向开,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C?

师:

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

要回答问题(l),需要解决问题

(2),要解决问题

(2),需要先解决问题(3)和(4),问题(3)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所以重点是解决问题(4),问题(4)与问题(5)是两个相关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4)和(5)。

师:

请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先在练习本上做出与问题对应的示意图,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样求解。

生:

船从A开往B的情况如图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求得船在河水中的速度大小∣v∣及vl与v2的夹角θ:

生:

船从A开往C的情况如图3,∣AD∣=∣v1∣=5,∣DE∣=∣AF∣=∣v2∣=3,易求得∠AED=∠EAF=450,还需求θ及v。

我不知道怎样解这两个问题,因为以前从未解过类似的问题。

师:

请大家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数学实质是什么?

部分学生:

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

师:

请大家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

生:

在已知条件下,若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求出另一边的对角。

生:

如果另一边的对角已经求出,那么第三个角也能够求出。

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的数量关系,则第三边也可求出。

生:

在已知条件下,如果能知道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一个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能求出第三边和另一边的对角。

师:

同学们的设想很好,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间的数量关系,或者三条边与一个角间的数量关系,则两个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

下面我们先来解答问题: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解决问题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

众学生:

先从特殊事例入手,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

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特例,可以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

师:

请各小组研究在Rt△ABC中,任意两边及其对角这4个元素间有什么关系?

多数小组很快得出结论:

a/sinA=b/sinB=c/sinC。

师:

a/sinA=b/sinB=c/sinC在非Rt△ABc中是否成立?

众学生:

不一定,可以先用具体例子检验。

若有一个不成立,则否定结论;若都成立,则说明这个结论很可能成立,再想办法进行严格的证明。

师:

这是个好主意。

请每个小组任意做出一个非Rt△ABC,用量角器和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和各角的大小,用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具体检验一下,然后报告检验结果。

几分钟后,多数小组报告结论成立,只有一个小组因测量和计算误差,得出否定的结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失误的原因后指出:

此关系式在任意△ABC中都能成立,请大家先考虑一下证明思路。

生:

想法将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生:

因为要证明的是一个等式,所以应先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

师:

在三角形中有哪些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等量关系,经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

1、三角形的面积不变;2、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3、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不变。

师:

据我所知,从AC+CB=AB出发,也能证得结论,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

要想办法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

生:

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可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

生:

还要想办法将有三个项的关系式转化成两个项的关系式。

生:

因为两个垂直向量的数量积为0,可考虑选一个与三个向量中的一个向量(如向量AC)垂直的向量与向量等式的两边分别作数量积。

师: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证明了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的关系,请大家留意身边的事例,正弦定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三、教学总结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学生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创设数学情境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