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7653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docx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docx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02.(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卷)孟子认为: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

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答案】B

0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韩非子·解老》:

“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

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

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可以排除A选项,并看出《韩非子》中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C选项错误,法家主张的就是变法图强;D选项错误,法家不是不重变革,而是要精简变革。

04.(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孔子:

“君子义以为质”,孟子:

“舍生而取义”,董仲舒: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A.行为规范B.施政之术C.人伦秩序D.价值准绳

【答案】D

05.(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材料“重视天人关系”“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因此两人不同天人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两人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

06.(安徽省合肥八中2017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科综合试题历史试题)荀子曰: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

“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

A.“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D.儒家和法家有洲源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

荀子强调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胡适认为“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故A项正确;礼制主要是儒家思想,诸侯治国的依据主要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隆礼重法”就是将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01.(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

“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

”这表明

A.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B.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02.(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公孙弘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被汉武帝欣赏重用,成为史上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生。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公孙弘最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传统

C.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士人晋升之阶D.汉武帝宏图大略不拘一格选才

【答案】C

0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6月高考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即当时儒学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也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融合其它家的学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04.(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考考前保温测试文综历史试题)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答案】C

考点三:

宋明理学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03.(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王阳明认为:

“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

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

据此,王阳明

A.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B.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D.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答案】A

【解析】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C;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认为“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D。

由材料“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A。

点睛:

王守仁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04.(江西省临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

这是因为

A.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B.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

C.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D.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尊孟排荀……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而理学家主张天理即儒家伦理道德,主张致良知,人性本善,故B选项正确;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教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是否把握自然规律不是理学家尊孟排荀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05.(山东省青州市2017年高考热身训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

这反映出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答案】B

06.(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年高考猜题卷

(一)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史载,清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多次在经筵讲学(大臣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活动)中对程宋理学提出质疑;在刊印儒学经典时,更重视《五经》而冷落宋儒推崇的《四书》。

这反映出乾隆时期

A.皇帝推动儒学复兴B.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C.思想领域渐趋保守D.君主意图控制思想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对程宋理学提出质疑……更重视《五经》而冷落宋儒推崇的《四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推崇两汉经学而冷落理学,说明当时君主权力对思想领域的控制,故D选项正确;推崇两汉经学而冷落理学,这并不是儒学的复兴,故A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潮早在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已有,故B选项错误;推崇两汉经学而冷落理学也不能说明思想领域渐趋保守,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考点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01.(安徽省郎溪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

其父这样做的理由是:

“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

”材料表明

A.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B.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质疑

C.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D.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

【答案】B

02.(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7届高考模拟试卷

(二)文综历史试题)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高涨的社会原因是

A.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B.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

C.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D.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的弊端愈发突出,故产生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对理学进行批判,故C选项正确;抗清斗争与反理学思潮没有直接联系,故A选项错误;明朝灭亡的原因不是理学思想导致,故B选项错误;当时还没有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03.(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意在强调

A.风俗关乎国家命运B.政治改革的条件

C.君主专制黑暗腐朽D.社会教化的作用

【答案】D

04.(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5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明朝思想家李贽说: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贽

A.反对以君主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倡导“农商并重”的新经济理念

C.认为社会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D.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

【答案】D

【解析】李贽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

”上,他认为,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不够准确,李贽主要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针对皇权;B选项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误,李贽并不是认为没有标准,而是说标准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

05.(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文综-历史试题)明清鼎革之际。

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

这种现象

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塑原始儒家的礼乐秩序体现的是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心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塑礼乐秩序不是思想专制,也不是文字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也是儒学,重塑原始儒家不会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06.(安徽省芜湖市2017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题)清初、思想家唐甄说:

“人之情,孰无所欲!

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

”陈确说:

“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

”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

”费密说:

“欲不可纵,亦不可禁。

”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B.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D.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答案】B

【解析】由“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人欲正当处即是理”“欲不可纵,亦不可禁”可以看出三个人是要求正当地把握人欲和社会秩序的关系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彻底打破”说法错误;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性”的,与题干描述不同;D项错误,题干描述的三人的思想不是新思想的表现。

考点五:

(古代中国)科技成就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02.(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文综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

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答案】A

【解析】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

故答案为A项。

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03.(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5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

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

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C.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D.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答案】A

04.(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

"据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答案】B

【解析】“唐末渐有印书”、“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等信息可以看出是印刷的书籍逐渐传播到各地,而唐代没有出现活字印刷术,故选B而排除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六: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答案】C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从图片上可以看出前一个文字的笔划比较繁琐,后面的比较简单,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

使用文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而造成的笔划的简省。

,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

它是主要因素。

D项是秦统一后推行的,它是干扰项,其他两项是无关项。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争霸战争服务的,变法并未涉及文字的演变问题,所以排除C项。

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是有些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字体简化的原因,它对字体由繁到简的变化影响不大,并不是字体简化的主要原因。

0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全真模拟(第四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

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B.注重写意甚于写实

C.表达文人政治追求D.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答案】D

04.(安徽省芜湖市2017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题)汉画题材重经史故事和人物,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设黄门之署,置尚方画工,从事绘图,以备应诏。

可见汉画

A.为政治教化服务B.其理论已经成熟

C.深受汉武帝推崇D.艺术感染力极强

【答案】A

【解析】由“汉画题材重经史故事和人物”“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可以看出政府主要是利用绘画进行教化服务,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汉画的理论发展;C项错误,汉武帝不是推崇汉画,而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艺术的感染力。

05.(四川省凉山州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

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答案】D

考点七:

(古代中国)文学成就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远没有明朝高,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C正确。

A说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

B说法中的“决定”说法错误。

D说法中的“更加全面”不符合史实。

02.(【天府高考】2017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

(1)文综历史试题)南宋陆游曾作诗云: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这说明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答案】B

【解析】依据陆游的诗内容可知诗人熟悉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将它们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明文学创作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

A项不符合题意,与“野人无历日”相违;C项不符合题意,陆游这首诗是反映农人的生产和生活,而非贵族化;D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03.(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

”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批判存天理灭人欲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A

04.(北京市大兴区2017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

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

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专制制度日益衰落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答案】C

【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反映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反映商人活动以及反对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说明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正确;明朝社会主流思想仍为儒家思想,D错误。

04.(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

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

这一变化折射出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答案】A

【解析】“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反映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是文艺世俗化的表现,出现文艺世俗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材料无法体现“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排除D。

考点八: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答案】A

【解析】认真观察图片信息,第一个人物,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第二个人物,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第三个人物,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第四个人物,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第五个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

由此可知,图中的图案体现了杂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