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6766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0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课标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课标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课标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课标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教学案.docx

《新课标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教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教学案.docx

新课标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教学案

专题十九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

[考向定位]

2019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的第一小题都采用了“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选项多是从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覆盖面广,要求高,需要考生对给出的阅读材料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进而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1.思想内容:

主要从某个词语、句子或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入手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选项给出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否符合诗歌内容。

2.形象画面:

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特征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

3.表达技巧:

主要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选项中涉及的有关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

4.语言特点:

主要从分析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述的正误。

从近年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的命制角度分析,错误项的命制有以下几种类型:

(1)望文生义。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字词等。

(2)无中生有。

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

(3)说法绝对。

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

(4)胡乱联系。

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考生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

(5)拼凑词句。

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

技法一 熟悉诗歌鉴赏选择题“4陷阱”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陷阱一 形象画面分析不准

主要包括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不当等。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

《世说新语·黜免》载:

“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B.“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

C.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 D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

[答案] D

[诗文翻译]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黄昏时分,乱云滚滚,一片昏暗,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灰烬,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陷阱二 语言鉴赏不当

语言错误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词句解释错误,第二种是语言特色(风格)错误。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秣(mò)陵:

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③试灯:

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作者的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解析] B项,词句理解错误。

“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错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生活情境的写照,因此“门虽设而常关”体现的是恬然自适之情;而本词的“云窗雾阁常扃”虽然也是写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但门窗“常扃”是词人自己的主动行为,表明了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的景况,体现了词人的“孤寂之心、忧愤之情”。

[答案] B

[诗文翻译] 这庭院是如此之深,它有多深呢?

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

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

春天回到建康,春风吹绿了那儿的树,可是我只身漂泊,暂时客居建康,大概要到老了。

吟风弄月曾有很多,记也记不清了。

可如今孤身一人,年老飘零,心情不好,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

谁能怜惜我的憔悴?

孤身一人更显生命凋零。

往昔最喜欢的元宵节试灯现在也没有意思,往日最倾心的踏雪也没有心情,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

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 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外舅: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

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解析] 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欺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

将D项与题干所述的内容对照,会发现“含蓄委婉,慷慨悲壮”的表述错误,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

[答案] D

[诗文翻译] 有人从巴蜀带来口信,说我的妻子儿女仍然像过去一样,安心在外家居住。

我深知他是来报消息的,可心中忐忑,难以开口请他把详细的情况尽诉。

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疏远。

可叹我既年老又多病,功名未立;流着哀伤的眼泪,写下了这几行回信。

陷阱三 表现手法错误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等。

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

【典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观胡人吹笛①

李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②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注] ①天宝十一年,诗人春游广平等地,旋又北游蓟门,秋抵幽州。

一路上目睹了安禄山骄横不轨的情形。

次年秋天,诗人由北方来到南方,写下此诗。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②梅花:

《梅花落》,笛曲。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题,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叙写感慨的由来,为下面的叙事抒情做了必要的铺垫。

B.颔联侧重写景,“十月”点明时间,“敬亭”点明观胡人吹笛的地点,“吴山晓”是写秋季肃爽,吴山的清晨更为疏朗。

C.颈联直抒胸臆,笛声和现实交织在诗人心中,一个“愁”字概括出闻笛的感受,“泪满”则更是写出了诗人感慨良深。

D.尾联融景生情,言诗人闻笛以后,愁肠百转,遥望西入长安的大道,烟尘浩渺,不禁替君主忧心。

[解析] “侧重写景”错,这一联是侧重叙事,是说十月诗人在敬亭山听胡人吹《梅花落》笛曲。

[答案] B

[诗文翻译] 胡人吹奏着玉笛,其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

十月吴山的清晨,一曲《梅花落》落到敬亭。

愁苦中听到《出塞》的乐曲,泪水顿流,沾湿了我这个被逐出京城的臣子的帽缨。

回头遥望那通往长安的大道,可叹我空怀着眷恋君主的衷情。

陷阱四 情感分析不当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

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

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其风格是雄浑壮阔的。

【典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①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②近,日暮空闻钟。

[注] ①远公:

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

②东林精舍:

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圣地。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B.一、二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

C.诗人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难觅高人踪影。

D.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解析] D项,“超然物外的情怀”理解错误,应为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圣地的隐逸情怀。

[答案] D

[诗文翻译]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虽然东林精舍近在眼前,日暮时分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技法二 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3步骤”

步骤一:

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疏通诗意。

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选择题的前提。

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必须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析每句诗,能够将古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步骤二:

逐一比对

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步骤三:

综合比较

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

【典例6】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①至公:

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题演示] 

步骤一:

读懂诗歌

我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是追寻道的意志长期存在,我不趋附权势只信奉儒家思想。

只希望主考官将我的考卷读完,我不求考取官位,只希望能得到您的评论指正。

雨中垂钓江边不禁生出思乡之情,风吹木叶在秋夜里传出阵阵寒意。

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

步骤二:

逐一比对

A项,诗人表示,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坚定信奉。

选项与诗歌首联“虽贱道长存”,“谒孔门”一致,分析正确。

B项,“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与精神,并形成鲜明对比。

选项与首联第二句一致,分析正确。

C项,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与诗中颔联“只望”“不求”意思一致,分析正确。

D项,“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

分析错误。

步骤三:

综合比较

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综合比较选项,得出答案。

[答案] D

一、(2019·合肥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 “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错。

由首联下句的“独”可知,应是诗人独坐房间。

[答案] A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

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

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

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

③乐享宁静,而能珍视友情。

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首联,写诗人在宿鸟惊飞和孤雁哀号的环境中独坐幽静的房间。

颔联,写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

颈联,写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

尾联写诗人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

诗歌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性格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诗文翻译] 夜晚归巢栖息的鸟儿受惊飞翔,天上的孤雁哀号;我独自倚靠着幽静的房间中的几案,没有了尘世间的烦劳。

寒风呼啸着拍打北面的窗户,霜露浓重;乌云压在南山山头,眼看着就要下雪。

我睡得很少,才知道饮茶的功效;天气严寒,应该痛饮几杯酒驱除寒意。

砚台中的墨已经结冰,油灯也结了厚厚的灯花;但我依然坐拥破旧的衣袍看书。

二、(2019·洛阳尖子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分)

红白牡丹

吴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 ①吴融:

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②鲁阳戈:

鲁阳公挥戈退日的故事,此处是说希望能留住美好的春光。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弹弦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表明诗人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诗人对牡丹的用情之真切。

B.颔联首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红艳娇嫩的特点,又暗用比喻,以天空中美丽的红霞来写牡丹红得惊艳、开得绚烂的情态之美。

C.颔联次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映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来衬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之美。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会和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在对牡丹凋残景象的描绘中流露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解析] “先写繁华的弹弦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说法错误。

由诗句中的两个“不必”,可见此处并非实写,也未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答案] A

4.这首诗颈联两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对这两句诗进行理解。

诗人借助“庄周梦蝶”的典故,意在表达为了能一直与牡丹相伴愿意变为蝴蝶;借助“鲁阳挥戈”的典故,意在说明为了留住美好的牡丹,希望时间停留,春光勿去。

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的喜爱和不忍离别之情。

[答案] ①上句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诗人为了能一直与牡丹相伴愿意变为蝴蝶。

②下句借“鲁阳挥戈”的典故,表明诗人为了留住美好的牡丹,希望时间停留,春光勿去。

③诗人借用典故表现了对牡丹的喜爱和不忍离别之情。

[诗歌鉴赏] 首联用“不必繁弦不必歌”来表明诗人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诗人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以美丽的红霞比喻怒放的红牡丹,展现其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明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之美。

颈联借用典故,表明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怜惜,希望时间可以停留,春光勿去。

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会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到时只能看到牡丹随风凋落,为莎草做陪衬的景象了。

全诗在感伤中结尾,为惜花的主题补上最后一笔。

[诗文翻译] 不需要繁华的弹弦与歌舞景象,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对更能显出我的深情。

一半是怒放着的娇艳欲滴的红牡丹,如同天空中美丽的红霞;另一半是白牡丹,其素洁淡雅让人想到水映夜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的澄澈明净之美。

长久地注视牡丹,希望自己成为庄周梦中的蝴蝶与它相伴,因为爱惜牡丹所以想借助鲁阳戈让时间停留。

就算重来也还是会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到时只能看到牡丹随风散落凋零,为莎草做陪衬的景象了。

三、(2019·重庆市调研抽测)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5~6题。

(9分)

客中闻雁

(清)黄景仁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了一幅看似明丽清亮,实则萧瑟凄凉的秋景图。

B.第二句的“寂寞”,写出了城里秋景的特征和诗人的心态。

C.颔联叙写诗人登楼的所闻所感,从而引发诗人的思乡情思。

D.颈联实写千家万户的捣衣声和边远大漠的胡笳声等眼前之景。

[解析] “千村杵”是诗人的想象,“如听绝漠笳”是比喻之辞,并非眼前之景。

[答案] D

6.本诗是如何抒写诗人因“闻雁”而引发身世之感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触秋景、闻雁声而生情,直抒感时伤怀的愁绪。

②首联起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悲秋之情;颔联叙事,写诗人在孤寂漂泊中登楼,看到萧瑟秋景、听闻雁鸣顿生的思乡之情;颈联从听觉着笔抒写情思;尾联直抒胸臆,卒章显志,抒发生计无着之忧和年华已逝之伤。

[诗歌鉴赏] 诗人一生贫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成年后便开始在各地漂泊。

《客中闻雁》写他在漂泊途中听到大雁的叫声,感叹身世,思念家乡。

首联写景点情。

山因落日映照而明亮,水因沙滩映衬而明亮。

景色虽美,但因为是漂泊在外,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寂寞。

颔联写诗人由“闻孤雁”而起的思乡之情,上扣题目,下启乡情之抒发。

颈联描写由雁鸣引发的联想:

秋天大雁南迁,下霜的季节就要到来,千村万户都要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声音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声那样悲哀。

“千村杵”“绝漠笳”的联想带有寒意,渲染出诗人内心浓重的思乡之情。

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一个“亦”字,把自己等同于孤雁,漂泊的意味变得更加浓重。

诗人把旅居中闻雁思家、心忧岁暮的寒士痛苦生涯,写得十分深刻。

[诗文翻译] 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城里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美好的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惨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的大雁的叫声,竟然想起远方的家。

下霜的季节就要到来,千村万户都将响起捣衣声;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那声音听起来就好像大漠的胡笳声那样悲哀。

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四、(2019·大连市一模)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7~8题。

(9分)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①三首

元好问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②囚,过去旃车③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注] ①癸巳,即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这一年金都汴京陷落,蒙古军入城劫掠;诗人及其他金朝官员被押送出京,于五月三日被裹挟北渡黄河。

②累:

通“缧”,捆绑囚犯的绳索。

③旃车:

安有毡篷的马车。

7.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组诗都写蒙古军暴行,但侧重点各异,第一首重在写人,后两首分别重在写物与景。

B.组诗在描绘中运用多种修辞,如第一首诗用借代,后两首均用了夸张、比喻和对比。

C.诗人把直面家国沦丧的沉重情思贯穿于三首诗歌之中,增强了这组诗的整体性。

D.组诗所写乃是诗人亲身经历,与杜甫创作的具有“诗史”性质的一类诗作主题类似。

[解析] 第二首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无比喻;第三首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无夸张。

[答案] B

8.诗人在诗中不作议论,而是借描绘现实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请选择其中一首,对诗中描绘的典型场景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第一首诗,诗人于被掳掠的人群中,选取“红粉”即年轻女子的形象和“哭随”“一步一回头”的动作加以勾勒,流露出对被俘的人们苦难命运的同情与悲悯,对蒙古军队野蛮暴行的憎恶与愤怒。

示例二:

第二首诗,诗人选取和描绘了木质佛像价低于木柴、编钟被摆满集市随意售卖、一艘艘满载的大船似乎运走了整个汴京的情景,流露出对“木佛”被亵渎、“编钟”被毁弃、京城广遭劫掠的痛心,对蒙古军队的无耻与贪婪的鄙视与愤怒。

示例三:

第三首诗,诗人选取和再现了黄河以北战乱后白骨遍野、土地荒芜、只余几处破屋升起几缕炊烟的凄惨荒凉景象,流露出对战乱中百姓痛苦的悲慨与深切同情,对蒙古军队残暴行径的愤恨。

[诗歌鉴赏] 第一首写蒙古军攻陷金都汴京后,劫掠大批妇女送往塞外一事。

诗以路旁横竖倒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