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645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docx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docx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复旦南区步行街的街道空间和商业活动情况的调研,采用环境行为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分析其作为校园文化衍生空间的场景性和这种场景的特殊性。

  关键词:

校园文化;商业步行街;场景

  Abstract:

Thispassageanalyzedtheculturalspaceinthecampusasascene,andtheiniquityofthisscene,takingthepedestrianmallinthesouthdistrictoffudanUniversityforexample.Weinvestigatedthestreetspaceandthecommercialsituationofthisarea.Andwealsousedtheresearchmeansoftheenvironmentalpraxiology.

  Keywords:

campusculture;pedestrianmall;scene

  1实质环境的调查

  复旦南区步行街概况

  南区步行街位于复旦大学南校片区,临近政肃路,接国权路与国年路。

步行街建成于2003年,是华联集团在上海创办的第二个高校生活中心,主要面向复旦在校师生,融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便利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本文的调研包括整个步行街道环境和部分相邻的国权和国年路段。

  街道空间形式特征

  如图2所示,整个步行街以节点控制的方式分为三个区段,本文将按区段对其各自的街道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该街道的高宽比基本控制在:

1~2:

1左右,尺度较为宜人,属于小规模的商业街模式,通常这种模式在社区和街道商业中比较常见。

  商业业态分布状况

  从图4可以看到该步行街的业态分布状况的几个明显特征:

  ①受服务流线、货运流线等功能性限制,餐饮业几乎全部沿北侧布置

  ②餐饮业占到全部业态的60%以上,并以中低价位为主

  ③服务性业态门类多样,针对学习、休闲、消费和日用等等各种需求

  ④根据笔者的调查,自2003年步行街建成使用,其间铺位较少有更迭、转租;尤其是餐饮类店铺,绝大部分均自2003年经营至现在。

  综上是对步行街实质环境的调研分析,也即相关的设计元素;以下首先尝试从对活动和交往的影响方面对上述实质环境的设计予以评价。

  表2中的各项指标表明,就观察范围而言,该大学生生活中心的环境设计在对商业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影响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华联集团在上海各大高校中均建有生活中心,如果将交大华联中心与之对比,就可以发现,相比交大两层商业综合体的模式,复旦华联中心的商业街模式明显更有优势:

尽管入住商铺的种类名目大同小异,复旦商业街的繁荣程度远甚于交大。

  2对使用预期和使用评价的调查

  该部分针对使用者的需求和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

  对使用预期的调研

  笔者分别对若干复旦和同济的同学进行抽样调查,据在校学生的需求情况对便利设施进行等级划分。

  对评价使用的调研

  对建成使用的华联生活中心,笔者通过问卷形式对学生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进行统计。

得出如下结论:

  使用频率:

除吃饭外,超过半数同学不会特地来此购物消费;但是因为路过频繁,所以大部分人到此的频率还是较高,一般在每周一次或以上;

  消费习惯:

个人差异很大;总体而言,女生饰品服装消费居多,男生餐饮消费居多;日用品的消费量均不大;

  环境评价:

对街道环境总体认可度中上:

街道设施方面评价良好,景观环境和视觉环境方面评价中等;

  商业评价:

对商业环境总体满意度中上,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评价以中等居多;

  综合评价:

大部分同学均表示喜欢步行街的整体氛围,综合评价良好。

  对比使用预期和使用评价,可以二者在基本吻合的前提下,还是有一定的偏离:

  ①首先,一条街并没有最有效地满足大部分同学方便购满日用品的需求。

其现有几家小型的商业体均属品类有限且价格偏高,故多数同学大宗日常消费仍然会选择较远的大型超市或百货商店。

这和华联生活中心的商业定位有较大关系,它本身规模就比较小;仅靠学生群体也难以负担大型购物中心的运作。

  ②据年级、性别、专业的情况不同形成的群体决定了对于消费品类和消费层次的需求的差异性,但是步行街的商业不可能准确与各消费亚群相对应,所以学生对其评价在基本认可的前提下,其实存在比较大的不同。

  街道使用状况

  街道人流分布状况,即考察能反映使用者活动的分布状况的各项指标。

研究采用环境行为学上对人在空间中行为进行把握的框架③,即分别考察人流的:

  1秩序2流动3分布4状态

  街道活动和商业活动的状况

  该部分是对具体场景中的休闲活动、娱乐活动和商业活动的观察研究。

  总体状态:

  ActivityObservations(:

30-5:

30pm)

  

  状态一

  典型情境:

街道空间/流动人群

  场景描述:

不论是否有明确消费目的,大部分人的行速均为中等偏慢。

  意义指向:

这主要是空间暗示的结果;剖面高宽比,地面铺装以及休息座椅设置均提示步行街的相关属性,人的行为亦倾向表现与之对应的特征。

  状态二

  典型情境:

街道空间/商业空间/进出人流

  场景描述:

时值炎夏,受气候或其他因素制约,大部分的商业空间均不是“开门迎客”的,但是基本不会影响进出人流的选择。

  意义指向:

这主要建立在对商业环境的高度认知基础上。

因为使用者基本是复旦或附近高校的学生,对步行街非常熟悉,在一般情况下,小范围内商业布局和商业环境的改变都不会影响商业活动的选择和进行。

  状态三

  典型情境:

街道广场/广场商业/休息人群

  场景描述:

放大的街道空间吸引较多学生驻留;广场商业包括一处茶饮外卖一处小食外卖和一处水果摊点,大部分人会在此处消费,然后顺便闲坐或交谈。

  意义指向:

此处的自发性活动主要得益于合理的空间设计和配套商业布局;

  状态四

  典型情境:

步行街尽端/放大空间/流动摊点、外卖窗口/驻足人群

  场景描述:

在与城市道路相接的两个端部,流动摊点前吸引众数学生。

  意义指向:

在步行街建成之前,国权路和国定路近复旦正门的路段几乎布满各种地摊和小店铺;之后虽历经整顿但一直存在,以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品类受学生欢迎。

这类摊点呈现较强的时间规律性:

一般集中出现在晚上和周末,受天气影响也比较大。

  状态五

  典型情境:

学友图书/学人书店/庆云书店

  场景描述:

一条街附近集中了大量的书店,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国权路上的经世书局,国年路上的心平书店等等。

书店的经营重点和模式均不相同;比如学友书店主要出售教辅和考试书籍,学人书店属于较大规模的综合性连锁书店,庆云书店则是专营各大出版社“尾货”的三折书店。

  意义指向:

这些书店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也是步行街上最重要的一类非目的性消费场所。

这类“非目的性消费”场所的存在正是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步行街气氛良好的重要原因。

  状态六

  典型情境:

上岛咖啡/圆缘园/绍酒香

  场景描述:

上列均属稍偏中高层次的餐饮店家,此前复旦附近这类消费场所并不是很多。

现在这里多是老师同学进行交谈、聚会等事务性消费的首选。

  意义指向:

此类商业实体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当前校园的多元需求,其面向性强,比较小众。

在整体商业环境中,认同感和可认知性都比较差。

  状态七

  典型情境:

牛肉拉面/晓食人间/旦华餐厅

  场景描述:

上列均属价格低廉的快餐厅、茶餐厅,也是许多学生日常吃饭的场所。

  意义指向:

这类店家在步行街的餐饮业中占较大比例,受众最广,是大部分学生经常性消费的场所;大家对其认知程度普遍较高,个人偏爱的不同也比较明显。

  状态八

  典型情境:

精品店/饰品店/服装店

  场景描述:

上述店铺的销售大部分专门针对女同学,是步行街分布密度最高、人流最繁的一类销售场所;各家经营的品种大同小异,各自的识别性并不是很突出。

  意义指向:

购买此类物品的同学,通常无特殊选择地光顾几乎所有的此类店铺;部分同学有明显的偏好,却无人能够回忆店名,全部以地理位置判明。

  3结语

  在对步行街8个典型场景的分析中,可以注意到一些校园文化的强烈影响,少见于其他同规模的商业街或商业中心。

  校园文化其实是一个“阶层文化”;在校学生相近的年龄、生活和学习模式形成一个特殊阶层。

严格来说,这个群体同现代社会的许多其他亚群一样,并没有自己专奉的信条或者共通的习俗;但是由于集体生活模式和相对仍然比较封闭的生活圈造成的个体必要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内容上的高度重合与一致性,各种自发性和社会性④的活动会更容易发生。

本文认为,校园文化所指正是这些频发活动。

  步行街的存在为这些频发活动提供了一个延伸的场所。

其位置在复旦教学区和宿舍区之间,事实上仍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同校园的其他场所一样具备良好可达型,许多同学一天之中路过数次,可能发生相关活动的几率相应就很高。

  校园活动所具有的时间性、周期性的特殊性于步行街有较明显的反映。

这种反映同时增强了使用者对场所的认同感。

这在前文中已有分析,不详述。

图7⑤显示了影响潜在活动发生的各种因素,步行街的环境设计和校园文化的共同作用造成交往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大量发生。

  即:

  个人情感因素——态度

  物质因素——环境设计

  正式社会因素

  非正式社会因素

  本文作为一篇调查报告,对复旦-华联生活中心步行街的实质环境和商业活动予以观察记录,并通过对其中典型场景的分析透视校园文化在其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KevinLynch,GoodCityForm.

  JrnalofUrbanDesign,Volume10,Issue2June2005.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常怀生编译.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徐峥嵘.上海南市区旧城厢改造方法研究.1993.

  同济大学.上海市人居科学调查研究.1991.

  拉普卜.“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的表达方法”.黄兰谷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拉普卜.“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常青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