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8897.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5759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889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889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889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889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889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8897.docx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889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8897.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8897.docx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18897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

(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

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

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

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1)背景:

①1972年6月《人类环境宣言》,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使环境问题成为热门话题。

②1983年联合国第38届大会通过决议:

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该委员会用900天到考察,写成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③1987年42届联大通过。

(2)内容:

指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概念及要点:

①发展是必需的,否则就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②自然环境必需保护,否则就会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头等问题,是人类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正确选择。

(3)意义: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②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③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5.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科学不应用到技术上,那就是纸上谈兵,对生产力起不到推动作用;技术如果不加以科学化,那就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里,同样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科学要技术化,技术也要科学化。

6.科学问题的特色与类型

特色: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①真实的事实基础(现象)

②严密的逻辑推理(理论)

类型:

1、根据学科的性质划分:

基础理论问题、应用研究问题

2、根据问题在目标中的地位划分:

关键问题、一般问题

3、根据问题求解的类型划分:

陈述性问题:

关于研究对象的识别与判断。

因果性问题:

关于事物内在机理和规律的研究,分析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过程性问题:

关于研究对象的状况即运动转化过程的研究。

4、按认识层次划分:

经验问题:

对所考察的事物感到新奇或企图进行解释,就构成经验问题。

概念问题:

概念之间因为逻辑矛盾而构成的问题。

7.科研选题的原则

①需要性原则

②可行性原则

③创造性原则

④特色性原则

⑤教育性原则

⑥效益性原则

8.科学事实的特色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事实”的涵义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在科学哲学中,事实特指某个单称命题,它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实践活动,借助于一定语言对特定事件、现象或过程的描述和判断;从科学事实产生的过程来看,是指在科学认识中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以感觉、知觉、直觉、表象形式描述出来的经验知识。

科学事实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个别性。

科学事实是单称陈述或命题。

例如:

“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

”“铁热胀冷缩。

②可重复性。

科学事实是可重复、可复核的,能够在相同的条件下为多个观察者重复检验。

相反,不可重复的经验事实,其客观性就会受到怀疑,不能被承认。

重复性是科学事实的最根本的特点。

科学事实的可重复性还必须由科学共同体来确定,非科学人员的“重复”,甚至是行政当局、新闻报界的大肆鼓吹,即使一时得逞,最终仍不能确认为科学事实。

③精确性。

科学事实要求数量的精确性。

科学仅有定性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定量研究,而且对定量也要求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

科学事实的作用表现在:

①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原理及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可以出现在科学理论之前(归纳的逻辑),也可以出现在科学理论之后(演绎的逻辑)。

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9.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是有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精神。

1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①把过去的成绩累计起来,形成一种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

②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经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

因此,容易引证的人被更多人引证,不容易引证得更不容易引证。

③当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

④承认和奖励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名牌机构的科学家,而那些在声望较低、处于边缘地区的机构里的科学家则很难得到适当的承认。

⑤新的科学家需要逐步进入权威和名流集团之中,然后被承认。

⑥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有升迁不可降格。

“马太效应”在很多情况下对科学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使得很多具有才华的科学家被压制、埋没。

当科学家体会到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压抑,他们或者忍受痛苦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行为为社会所鼓励和赞扬;或者会失去对这些目标的兴趣,不再从事科学事业;或者失去通过合法途径达到成功目标的兴趣,转而产生用越轨的方法去获取成功的动机。

如果科学组织对科学家的越轨冲动和诱惑未能加以充分的内在控制或外在控制,越轨行为便会产生。

1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12.科技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

(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

(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科学技术是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2)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1)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的变革.

2)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

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3)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4)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5)科学技术渗透到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

1)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是军事上的战斗力.

3)是政治上的影响力.

14.我国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的意义

(1)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2)加强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在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理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关系,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加强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拼资源式的粗放型增长己经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拼资源并不能拼出强大的科技,拼不出歼十等现代化武器。

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

实践证明,搞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并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技术创新是振兴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必然要求:

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途径。

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在于技术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

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倍增器。

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技术创新的能力。

15.科学技术伦理

科学技术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

研究者指出,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

——①生命伦理②基因伦理③生态伦理④新材料”伦理

16.科学价值与技术价值

17.学派、无形学院、学会

学派:

一种重要的社会内在形式.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

–①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②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③传统性,形成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

–学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巨大的科学能力,富有生命力,但如果过分排它形成门户偏见时也会影响科学的发展。

无形学院:

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家非正式团体。

内在社会形式之一。

–①往往是多学科的;

–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

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进行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

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它、传播它。

学会:

最为广泛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

它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如:

皇家学会

 

18.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例如:

(1)科技发展使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

(3)计算机的发明便利了我们信息的交流,却也使得无数青少年陷入非法网络的泥沼无法自拔.

(4)农业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5)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1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

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

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古已有之,它们是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延续到近代,二者的互动互进对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

西方文化传统中理性思维的发展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是近代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温床。

科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无论在哪个领域,科学研究都可以涉足其中并一直深究下去。

从总体上讲,科学精神尊重科技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依靠科技来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推崇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的强大作用,

重视掌握科学方法、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

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较注重非理性的因素,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以人为尺度,追求善和美;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探索有禁区等。

总体上讲,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20.科学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

(1)科学素质: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

(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3)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

(4)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指一个人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

(5)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

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