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9559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docx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docx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分析

摘要

“后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的良机,汽车行业的海外并购案颇受关注,但风险与机遇并存,为此研究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探寻合理有效的实施战略,对中国汽车行业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基于中国汽车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认为当前国际市场环境下,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从并购时机及对象的选择、并购方向的选择以及并购的风险和风险防范提出了合理的实施战略。

关键词:

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吉利与沃尔沃实施战略

 

AFeasibilityStudyofChineseAutoCompanies'

OverseasM&A

——BasedontheAnalysisofGeelyBuyingVolvo

Abstract

"Thelaterperiodofeconomiccrisis"providesarareopportunityforChineseautocompanies'OverseasM&A,however,risksexistaswellasopportunities.Therefore,analyzingthefeasibilityofautocompanies'OverseasM&A,exploringeffectivestrategiesforimplementationarerathercrucialtothelong-termdevelopment.Wetakethecaseof"GeelybuyingVolvo"forexample,basedontheperspectiveofinternalstrengthsandexternalenvironment,weholdtheviewthatChineseautocompanies'OverseasM&Aisfeasibleingreatdegreewiththecurrentinternational

dimensions,thetiming,locationchoiceandriskprevention.

Keywords:

AutocompaniesOverseasM&AGeely&Volvo

Implementationofthestrategy

目录

一、引言1

二、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1

(一)第一阶段:

2003年-2008年底1

(二)第二阶段:

2009年至今1

三、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的可行性分析——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2

(一)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简介2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可行性分析2

1、吉利海外并购的优势2

2、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劣势3

3、小结3

四、吉利并购沃尔沃:

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国际化战略3

(一)并购时机及对象的选择3

(二)并购方向的选择3

(三)并购风险以及风险防范4

1、风险4

2、风险防范5

五、总结5

参考文献:

7

一、引言

“后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的良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商品市场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海外并购已成中国汽车企业长远发展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但这一行为风险与机遇并存。

为此研究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行性,探寻合理有效的实施战略,对中国汽车行业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袁也婷(2011)基于对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分析,从战略的角度探讨了海外并购对汽车公司自身以及汽车整体行业的影响,提出了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及建议。

贺峥(2011)结合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对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规避风险,提高海外并购可行性的发展战略。

李良成(2011)分析了吉利并购沃尔沃后所面临的风险,提出了并购后的整合战略。

本文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案例,基于中国汽车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分析,认为当前国际金融环境下,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从并购时机及对象的选择、并购方向的选择以及并购的风险和风险防范提出了合理的实施战略。

二、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

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大致起步于2003年,2004年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开辟了中国车企成功进行海外收购的先河。

此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一)第一阶段:

2003年-2008年底

当时在新一轮全球产业格局变动和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升级的推动下,中国汽车企业经历了一段海外并购的活跃期,期间有像2004年上汽集团耗资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9%股份,2005年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等大型事件。

但在2006年-2008年间,中国汽车企业主要海外兼并收购投资只占中国汽车企业各种海外投资宗数的19%,并且其中最大的并购交易金额仅仅2,500万美元。

(二)第二阶段:

2009年至今

2008年岁末,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主要经济体,危机已经由虚拟经济扩散至实体经济,其中汽车业已成为受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行业之一。

世界汽车巨头如美国通用、克莱斯勒等也纷纷陷入困境。

而中国的汽车市场却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2009年整体汽车市场销量突破1,36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

这种形势为崛起的中国汽车业界提供了海外并购的机遇,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层出不穷。

2010年8月2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沃尔沃的最终交割仪式在伦敦举行,吉利以18亿美元成功并购福特旗下沃尔沃(Volvo)轿车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生产线、供应商体系等)。

这是一宗典型的“蛇吞象”并购案,是中国史上最大的汽车产业跨国并购案,也是自2004年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以来第五个中国车企成功进行海外收购的案例,标志着世界汽车产业新格局的出现。

三、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的可行性分析——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

(一)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简介

随着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沃尔沃在过去几年的销售量、销售额和市场份额都呈现下滑趋势。

2008年销售额增长率下滑速度最快,达-31.3%,2009年下滑速度放缓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近五年来沃尔沃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加之金融危机对其母公司福特汽车的冲击较大,福特为迅速回笼资金以度过危机,不得不出售那些市场表现较差的品牌,以全力保证福特品牌的开发及运营工作。

而吉利作为中国一家民营性轿车生产企业,其正处于战略转型阶段,由于其对技术和品牌的诉求,对学习系统的市场营销规模的追求以及李书福本人的性格因素等,在2010年3月28日,吉利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

这宗收购事件可以追溯到2008年12月,由于陷入破产危机,福特宣布出售沃尔沃轿车业务,2009年9月吉利便首度证实竞购沃尔沃,联手内地政府,2009年10月28日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直至20lO年3月28日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在瑞典哥德堡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可行性分析

笔者认为,这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行为对吉利来说,绝对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获利的同时必然也孕育着风险。

1、吉利海外并购的优势

(1)自身内部结构优势:

不像福特自身收购了众多名牌高端汽车,吉利自身正好缺少沃尔沃这样的高端车型,有利于整合吉利自身发展结构和有效满足不同客户需求,而不会造成内部无谓的损耗。

(2)市场潜力优势:

吉利的合并有利于沃尔沃在吉利的基础之上,凭借自己在中国市场良好的口碑,更好地打开内地市场,可以推动沃尔沃自身的脱困与发展。

2、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劣势

(1)技术劣势:

汽车关键部件的制作技术工艺以及核心发动机一直是制约着中国汽车事业发展的软肋。

中国国内几个重要车厂,清一色都是引进了外国技术,自身技术还远远不够成熟。

(2)市场占有劣势:

由于吉利品牌自身给消费者留下低端印象和不够先进的技术,造成了吉利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在较低的位置,并且仅凭借自身的较低价格,吉利主要是在次发达和发展中地区的市场有相对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发达地区的市场所占比例很低。

3、小结

通过以上优劣分析以及根据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汽车行业海外并购还存在一定的劣势和威胁,但是国内的广阔市场和国家的有利政策导向、劳动力优势、技术后发优势突出和我国工业体系比较完备,将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支持。

只要我们趋利避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还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的。

四、吉利并购沃尔沃:

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国际化战略

(一)并购时机及对象的选择

2008年,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开始向全球以及各个行业蔓延,不论是美国的通用、福特或是日本的丰田,都不可避免受到了重创。

此时中国汽车企业却逐渐壮大,羽翼渐丰,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

对吉利并购沃尔沃而言,这几乎是最好的时间。

(二)并购方向的选择

作为国内汽车企业的代表,吉利一直没有放弃打造世界级企业的努力:

吉利汽车与英国汽车制造商锰铜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英伦帝华;吉利宣布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掌握了DSI公司的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相关设备。

而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更是让全世界认识了吉利。

虽然我国汽车企业产量总规模大,但是生产集中度底,单一企业规模却相对较小,在“6+x”为主导的世界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下,无法体现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海外并购的战略无不为此提供了契机。

(三)并购风险以及风险防范

1、风险

(1)实现战略整合的风险

首先,全球高端品牌企业和国内企业所倡导的品牌理念和企业经营的价值观上存在差异。

前者比较注重以顾客价值为中心,而后者则更多注重投入产出比和成本效应。

这一差异使吉利的战略整合面临极大的挑战。

其次,沃尔沃的定位是豪华轿车,而吉利汽车的定位众所周知是中低端产品,定位的不同让吉利在国际市场与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处于尴尬境地。

就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来看,豪华轿车受关注度高而购买度低,如果沃尔沃的定位不发生可行的变化,那它在汽车市场巨大的中国的发展将举步维艰,而吉利汽车的低端形象使得它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也将难以突破。

(2)实现管理和文化整合的风险

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如何消化这头大象,成为吉利最为关键问题,而如何能够处理好中国本土的吉利与拥有经过欧洲和美洲双重熏陶的沃尔沃的文化之间冲突和管理方式上的差异则成为当务之急。

吉利与沃尔沃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没有处理好吉利与沃尔沃的文化融合问题,那么双方的差异一定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对吉利与沃尔沃两者造成重大损失。

中国的管理文化与西方企业文化不容易衔接,普遍缺乏国际管理的经验。

在这一问题上,吉利也面临挑战。

首先,如果吉利经营模式照搬到沃尔沃上,沃尔沃的品牌力量就会慢慢消失。

吉利与沃尔沃之间有很大的品牌鸿沟。

作为有80余年沉淀且以安全技术著称的沃尔沃,近年来在世界豪华车市场已经难以和德系三强对抗,但沃尔沃仍然坚持以安全作为主要品牌诉求,品牌老化和品牌内涵的单薄,比竞争对手逊色许多,难以得到全球年经新贵的认同,这是沃尔沃在不同市场节节败退的根源。

为了确保沃尔沃高端和贵族血统,李书福表示并购之后“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

沃尔沃继续专注在顶级豪华汽车领域的发展。

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

高端品牌的维护需要巨大成本。

沃尔沃可以通过国际化提升销量,降低单车成本以实现快速盈利。

但豪华品牌一旦失去高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