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5266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代项目建议书)

 

 

1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1.1.1项目名称

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

1.1.2项目性质

新建

1.1.3项目建设单位

招标后确定建设单位

1.1.4项目建设期

项目建设期2年

1.1.5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主要划分为引水段及水生态保护区段。

其中引水段水源由水磨河北山大桥西侧筑坝引水,水生态保护区段位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会展片区,包括会展大道沿线绿地,会展经六路西侧绿带与市文化中心(六馆)南侧绿地的区域。

1.1.6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为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本项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位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会展片区,包括会展经六路西侧带状绿地、会展大道南侧三角地、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前绿地的区域。

总长度约3100m,总面积约7.99万m2。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石方工程31192m3、水系改造126224m2、驳岸工程23500m2、植被恢复与灌溉542854m2、道路工程15558m2、硬化铺装工程9345m2、标示牌安装及其他附属设施。

1.1.7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为4.94亿元。

其中工程建设投资约为4.05亿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0.34亿元,;基本预备费0.35亿元;建设期年利息1951.50万元。

最终决算金额以政府审计或政府授权的机构审核结果为准。

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总投资4.94亿元,其中申请银行贷款3.46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70%,自筹资金1.48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30%。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年修正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4)《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

(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7)

(8)《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06)

(9)《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管理办法》(2006)

(10)《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

(1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999)

(12)《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1999)

(13)《旅游规划通则》(2003)

(14)《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003)

(15)《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1.3编制原则

(1)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2)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充分利用、合理布局、统一规划;

(3)从远景规划着手,确保设计的延续性,并充分考虑现状,协调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4)符合引水、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与节能的有关要求;

(5)符合公用文件编制深度的有关规定。

1.4编制范围

根据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要求,通过对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建设条件及需求分析,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制定建设方案;对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环境影响、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资金来源、贷款偿还能力及项目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1。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值

建设内容

1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万m2

49.24

建设总投资

万元

49087.4

1

工程建设费用

万元

40499.99

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3154.49

3

预备费用

万元

3492.36

4

建设期利息

万元

1940.56

资金筹措

万元

49087.4

1

银行贷款

万元

34361.18

2

自筹资金

万元

14726.22

建设年限

2

1.6结论与建议

1.6.1结论

通过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依托会展中心自然和人文资源,在保证该项目顺利进行的情况下,促进社会稳定,同时能促进乌鲁木齐市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其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建设的方案合理,配套条件成熟,完全有条件立即实施。

项目的实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建成后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符合新疆城市建设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大原则。

因此,该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

1.6.2建议

(1)本项目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建设单位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或优惠条件,采取相关措施积极筹集资金,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2)建设单位应精心安排好工程进度计划,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按时竣工验收,尽快实现预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系统尤其是水生态系统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出现了水源枯竭、水体污染和负营养化等问题,河道断流、湿地萎缩消亡、地下水超采、绿洲退化等现象也在很多地方发生。

《水法》第四、三十、四十条等都明确提出了保护水资源与水生态系统的要求。

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是贯彻落实《水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水磨河位于乌鲁木齐市东郊,流经水磨沟区,米东区等行政辖区,为该片区的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生活饮用及绿化提供水源,是支撑流域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由于乌鲁木齐市城市的快速发展,水磨河周边环境已经到了临界点;部分河段两侧工厂、民宅紧邻河道,大量的污水,废水排入河内,不但造成了河流的严重污染,更影响了乌鲁木齐市的文化内涵与形象;项目区周边及内部存在较多的影响整体风貌的建筑、塔、烟囱等;周边交通较为混乱,同时缺乏必备的配套设施和停车场;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区域出现“脏、乱、差”等现象。

因此,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强水磨河流域管理、建立和完善治理长效机制等方面对水磨河进行综合治理。

本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1)城市景观彰显着整个城市的新形象、新活力、新风采。

水系与景观的有机结合树立了新的城区名片,为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品质和发展衍射出更多地可能性。

通过与水系周边规划地块有机结合,将会展片区及沿线建设成“绿园、清水、人水相亲”的自然景观带,使其具有生态、文化、经济等功能。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从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使乌鲁木齐市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稳定。

(2)项目建设是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深入推进,水磨河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民生、教育、文化、卫生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将开工建设。

在加快发展的大好形势和水磨河区努力打造软、硬环境的吸引下,一大批区内外投资商在会展片区周边地块兴建商业,促进了周边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水磨河的形象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了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坚定外来投资商投资兴业的信心,促进乌鲁木齐市经济提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近年来,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

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

部分景区公共设施不完善,不仅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更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交通各方面造成种种不便。

本项目的实施将使该区域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环境景观等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消除安全隐患,优化区域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舒适、宜业宜居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项目区现状及建设条件

3.1区域概况

水磨沟区,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位于乌鲁木齐市的东北部,是乌鲁木齐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

坐落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山脉博格达峰西端北麓,现行区划南以红山路为界与天山区为邻,东南与大阪城区相连,西以河滩快速路为界与沙依巴克区、新市区相邻,北和东与米东区相连。

3.2社会经济概况

3.2.1行政区划与人口

水磨沟区辖8个街道:

水磨沟街道、六道湾街道、苇湖梁街道、八道湾街道、新民路街道、南湖南路街道、南湖北路街道、七道湾街道。

水磨沟区全区总人口4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42589人,女性人口123577人,男女人口比例115比100;少数民族人口43548人,占总人口的16.36%;全区农业人口938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53%。

暂住人口73597人。

3.2.2社会经济条件

2015年全年乌鲁木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80.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20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88.80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60.00亿元,增长13.9%。

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2.1和8.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

29.4:

69.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000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04元,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工资性收入19546元,增长11.9%;经营净收入2387元,增长16.3%;财产净收入2277元,下降2.1%;转移净收入7394元,增长29.7%。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748元,增长15.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7元,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工资性收入3923元,增长24.9%;经营净收入6869元,增长3.7%;财产净收入1589元,增长41.2%;转移净收入2626元,增长5.1%。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052元,增长17.8%。

 

3.3自然条件

3.3.1地貌

乌鲁木齐市境最北点在头屯河下游距五家渠市3.5公里处,最南点抵阿拉沟以南夏格泽山脊,南北最宽处约153公里;市境最东点在高崖子牧场东边石窑子艾肯沟内,最西点在胜利达坂以西的天格尔山脊,东西最长约190公里。

海拔580米-920米。

自然坡度12‰-15‰。

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

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北部低。

最高点天山博格达峰顶,海拔5445米;最低处在猛进水库

的大渠南侧,海拔490.6米。

两地水平距离75公里,高差4954.4米。

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10,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乌鲁木齐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

东部有博格达山、喀拉塔格山、东山;西部有喀拉扎山、西山;南部有伊连哈比尔尕山东段(天格尔山)、土格达坂塔格等。

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三个梯级:

第一级为山地,海拔2500-3000米或更高;第二级为山间盆地与丘陵,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为平原,海拔在600米以下。

3.3.2气候条件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最热的是7、8月,平均气温25.7℃;最冷的是1月,平均气温-15.2℃。

乌鲁木齐春天来得迟,北郊一带3月26日步入春天;市区要晚两个星期,到4月8日春天来临;南郊还要迟十几天,4月20日左右山前才见绿波。

每年从6月上旬起,乌鲁木齐之春自北而南相继结束。

春雨占全年降水的40%左右,对春播及旱地作物十分有利。

 

夏季的乌鲁木齐城郊山区山花烂漫,市区林带茂盛;北郊的夏季,才62天;而南山牧场却没有真正的夏天,春秋相连。

乌鲁木齐夏天热而不闷,昼夜温差大,城区夏季平均气温为23℃。

 

乌鲁木齐的秋天从每年8月24日开始。

北部平原推迟10天,入秋后,天气环境比较稳定,天气不冷不热,温和宜人。

9月下旬以后,冷空气频频袭来,气温下降迅速。

10月份昼夜温差增大。

当地民谣中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

 

乌鲁木齐城区的冬天,每年从11月3日到次年4月8日长达150天。

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

由于天山屏障,冷空气往往滞留在盆地内。

南郊山前丘陵却有一条“暖带”,一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

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适应进行大棚蔬菜生产,而且南郊积雪长达175天。

3.3.3水资源

水资源是地处内陆干旱区的乌鲁木齐最宝贵的资源。

乌鲁木齐存在着冰川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不同形态的水资源,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来源,降水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变化。

2012年,水资源总量为9.96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19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0.771亿立方米。

乌鲁木齐地表水水质较好,河流均系内陆河,河道短而分散,源于山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大,散失于绿洲或平原水库中。

乌鲁木齐地区共有河流46条,分别属于乌鲁木齐河、头屯河、白杨河、阿拉沟、柴窝堡湖5个水系。

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按地质情况可划分为达坂城—柴窝堡洼地、乌鲁木齐河谷和北部倾斜平原三个区,形成地下水储存的良好环境。

乌鲁木齐地区冰川资源丰富,冰川素有“高山固体水库”之称,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河和头屯河上游的天格尔山以及东部的博格达山,储量73.9亿立方米,平均消融量1.23亿立方米。

3.4基础设施及施工条件

(1)交通:

乌鲁木齐是中国连接中西南亚地区乃至欧洲的交通枢纽,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极为便利。

(2)电力:

乌鲁木齐市供电能力充足,电网覆盖全市,乌鲁木齐市供电局提供供电证明,能够保证项目的建设及运行。

(3)给排水:

乌鲁木齐市供排水能力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乌鲁木齐市供排水公司出具证明,保证项目实施及运行时的供排水能力。

(4)供热:

项目地点位于集中供热辐射范围内,由乌鲁木齐市供热公司出具证明,保证项目正常供暖。

(5)施工条件:

由于项目建设需要采用招标方式进行,从施工单位的选择方面考察,许多具备相应建设资质的施工单位都有在当地进行施工建设的经历,相应的建设施工技术人员、设备等都有较高保障。

从建材供应分析,区域内交通条件较好,具有较好的外部建材供应条件,钢材、水泥、木材等供应保障程度极高。

总体而言,项目施工条件良好,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建设条件具备。

4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4.1建设规模

本项目为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两部分:

引水管道工程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水生态保护工程4.92万m2。

4.2建设内容

本项目为乌鲁木齐市水磨河引水至会展片区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本项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位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会展片区,包括会展经六路西侧带状绿地、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前绿地的区域。

总长度约3100m,总面积约4.92万m2。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石方工程443885m3、水系改造17055m2、驳岸工程23500m2、植被恢复与灌溉370484m2、道路工程27297m2、硬化铺装工程12352m2、标示牌安装、停车场建设及其他附属设施。

工程建设内容详见表4-1。

表4-1主要建设内容

序号

工程名称

单位 

数量 

1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1.1

会展经六路西侧带状绿地

492377

1.1.1

土石方工程

m3

443885

1.1.2

水系改造

17055

1.1.3

驳岸工程

23500

1.1.4

植被修复与灌溉

370484

1.1.5

道路工程

27297

1.1.6

照明工程

1

1.1.7

硬化铺装工程

12352

1.1.8

标识牌安装

1

1.1.9

附属设施

1

1.1.10

围墙建设

m

6602

1.1.11

监控系统

1

1.1.12

消防广播系统

1

1.1.13

停车场设计

25000

5项目建设方案

5.1指导思想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治水新思路,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维护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积极开展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的保护目标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2建设原则

(1)遵循自然规律原则。

要立足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针对造成水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的关键因子,提出顺应自然规律的保护与修复措施,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2)社会、经济现实可行原则。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确定合理适度、现实可行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

(3)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

不仅要保护水生态系统的水量和水质,还要重视对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工程与生态措施的综合运用。

水生态系统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保护措施应具有针对性,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方成功的经验。

管理工作要与水功能区要求充分结合。

(4)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长期性原则。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要长期坚持不懈,将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理念贯穿到水资源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成为日常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5)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节约、高效利用,采用水土保持等各种水生态系统保护或修复措施,长期保持全国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遏止局部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促进其良性循环。

建立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工作制度。

5.3.设计规范

(1)《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

(3)《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2006]1030号)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6)《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9月2日);

(8)《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5020-93

(9)《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

(10《水工建筑物抗冻设计规范》SJ211-2006

(11)《水利工程计算规范》SLI04-95

(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338-2004

(1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14)《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定员试标准》SLJ705-81

5.4工程建设方案

5.4.1引水量分析

水磨河2017年以前径流量约4000万m³(现在约3000万m3),而水磨河在过去其年径流量曾达6000万m³以上,因此如水磨河上游源头地下水下降不能控制,其水量将继续保持减少,甚至使本引水工程无水可引,但随着上游生态治水的加强,宏观分析水磨河可以保持该水量总体不变,加之工业、农业、生活用水量的逐步控制减少,可考虑从水磨河引水至国际会展景观所用。

但考虑到水磨河的生态作用、丰富特点及下游取水、生产的需要,目前阶段引水量不宜过多,本工程拟引水量暂定为0.3m³/S,并保留未来引流量加大的技术条件,且可以根据景观需要采用非全时段的模拟,这样现阶段其年总引水量不超过600万m³,所占水磨河总径流量的20-30%,宏观分析其不会对水磨河的现状产生明显的影响,未来随着其他生产、生活用水的逐渐控制减少,可适当提高本引水工程的引流量,但所引水量应不影响下游的生态需水量。

5.4.2引水线路的可行性

方案推荐的引水线路取水点高度为799m,受水点高程为781m,引水线路总长约5.5km,引水路线尽可能避开了对塌陷区、居民区、生产区可能造成影响的区域,可实现完全的自流引水,无制约引水工程明显技术难题。

引水工程完成后的维护成本也比较低,建议采用本引水线路引水并在详细设计中论证进一步的优化措施,采用最佳的技术方案,使引水工程成本最低。

5.4.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1)湿地保护项目

湿地保护是指通过疏浚清淤、恢复水域等措施,有效扩展了湿地面积。

本项目通过对湿地内水系水渠进行整治,改善湿地内通车条件、

 

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湿地面积。

(2)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于人工湿地景观而言,在重视景观形式的同时,首先要注重它作为个生态系统的功能。

湿地是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及物种适应等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

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

2)生态性原则 

景观设计中遵循环境及经济的生态性原则。

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场地中面积较大的湿地及水体,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多样性;另一方面对系统内部的产物回收利用并进行景观的再创造,以较低的能量输入维持系统最佳平衡状态。

片区造景中以植被、水面为主,形成区域范围内良好景观。

3)综合性原则 

集休闲广场、青少年科普、老年服务、文化设施和生态休闲设施为一体,综合考虑及开发。

(3)水系规划

水系规划在湿地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凸显其生态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次设计对项目区内小水域改造成大水面,形成湖景观,增大湿地面积。

1)利用地形,保持水土平衡。

2)水系整理通过疏浚沟通使河道畅通无阻,为生态保育及游憩创造好的条件。

3)采用水生植物净化和生态湿地净化两种方式。

引水进入湿地后先经过净化在园中循环流动后流出园区。

(4)绿化工程

从长远综合效益出发,兴利除弊共举,争取做到生态、景观效益双赢;以湿地保护为主,作为景观设计基础平台。

绿化树种选择耐寒性好,适应性强,树冠开阔,具有遮荫效果的馒头柳、合欢、榆树等乔木,分隔带种植新疆云杉、樟子松、垂榆等乔木,并配以秋菊、玫瑰和三叶花草,草皮。

(5)停车场

会展中心附属停车场设计,位于会展大道东侧,会展北路北侧地块,距离会展中心约300m,占地面积约25000㎡,规划车位600个,设置地下一层。

地面使用植被进行密植,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可以满足带状公园及会展中心参观游人的需要。

 

6工程管理

6.1项目组织管理

6.1.1组织管理原则

本项目力求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科学的劳动组织方式,合理协调建设单位内部的各项事务,保证充分发挥每个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带来最好的实施效果。

6.1.2管理机构设置

为组织协调本项目各方面工作,如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

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履行建设初期组织管理机构职能;具体负责本项目的制定和组织,负责项目实施任务的落实,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和监督资金合理使用、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现场技术指导、专项培训等工作。

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项目年度总结,开展技术交流协作等工作,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项目建设期的综合管理。

项目管理办公室职责是:

完成项目的总体规划、技术设计和审批等相关手续;组织完成项目招标;负责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和项目建设进度安排;组织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对竣工项目进行验收。

6.2项目管理

6.2.1建设管理

项目建设管理将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和规定,认真贯彻项目管理“五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理制、质量终身责任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