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带答案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带答案2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人类自己创造的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的缘起,包括欧洲主要国家“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材料主要指明了()
A.一战发生的背景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经过
C.二战导致的结果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
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卡德纳斯改革B.印度独立C.凯末尔革命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B.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C.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D.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4.历史是一面镜子。
“萨拉热窝事件”这面镜子给我们的正确启示是
A.只要出于爱国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
B.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C.只有暴力恐怖手段才能解决国家争端
D.突发事件会给人类和平带来巨大威胁
5.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
“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B.彻底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新秩序
D.维护了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
6.《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有人说: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凡尔赛和约》
A.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
B.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D.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
7.斯大林说: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
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的这段话表明
A.苏联准备实行农业集体化B.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苏联找到了工业化的正确途径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8.19世纪末,德国声称:
我们过去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为与邻国争夺“日光下的地盘”,德国缔结的军事集团是
A.三国协约B.三国同盟C.轴心国集团D.法西斯党
9.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
“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
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
A.拿破仑执政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希特勒上台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0.当两万多名武装工人和水兵冲向不足两千人把守的临时政府在彼得格勒的最后一个堡垒冬宫的时候,政权的更迭就像街头换岗一样,波澜不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掌握了优势力量
C.建立了苏维埃政府D.得到了外国革命者的支援
11.“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12.“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全球通史》中的这段话显示了斯大林模式( )
A.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1919年,《泰晤土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B.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C.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D.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14.下图为某次会议签订的和约文本的影印,该和约中最能体现这次会议实质的是( )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B.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C.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D.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15.“到1917年秋天,俄国的经济已濒于全面崩溃,粮食危机已经发展成为城市居民的真正饥荒,彼得格勒、莫斯科的居民每天只能得到110克面包。
人民对临时政府的统治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工农的革命斗争和起义不断发生。
”上述材料说明了
A.十月革命爆发的时机已经成熟
B.俄国已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封建农奴制残余依旧大量存在
D.十月革命得益于列宁的正确领导
16.下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介绍,不正确的最
A.萨拉热窝事件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B.这是一场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战争
C.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D.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
17.20世纪9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大力推行新经济改革,他引用当年罗斯福总统的话来阐述自己改革的用意: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
”这表明了他们两位都()
A.没有对资本主义做任何调整B.只维护资产阶级私人利益
C.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D.与法西斯专制实质相同
18.毛泽东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下列条款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C.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中国对外“门户开放”
D.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打败法西斯
19.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托洛茨基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促使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
C.为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0.有历史学家说:
“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
这反映了《凡尔赛条约》( )
A.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B.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
C.存在不安定的因素D.彻底削弱了德国势力
21.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为维护民族利益制造了有名的萨拉热窝事件,但是我们对他的行为却持否定的态度,原因在于:
A.没能挽救民族危机
B.是被压迫民族获取解放的方式
C.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属于恐怖主义行为
D.与国家的外交政策不能保持一致
22.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依斯在1918年写道: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提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A.导致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B.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形成
C.激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D.促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3.霍布斯鲍姆说:
“战争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等少数几国外,全欧洲几乎加入这场战争…然而,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而俄国人的退出,则催生了新世界,”文中提到的“催生了新世界”是指
A.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B.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短暂繁荣
C.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D.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24.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
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
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
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25.意大利作为德奥战前的盟友,在一战爆发后没有参加德奥集团,反而参加了协约国对原来的“盟友”作战,这最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A.原因B.特征
C.性质D.结果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斗争激烈,矛盾复杂,19世纪末,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意奥匈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终于导致一战爆发,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列表格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导火线、标志、交战集团、重要战役、转折点、结果、性质、影响以及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
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它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
结合材料“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可知是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故D项正确。
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A项错误。
印度独立是通过暴力的方式,B项错误。
凯末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项错误。
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结合材料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都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D符合题意;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和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虽然是《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但不能体现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一内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的相关知识,了解《凡尔赛条约》和巴黎和会的实质,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
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该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爱国要有正当的手段,暴力恐怖手段不能解决国家争端,突发事件会给人类和平带来巨大威胁。
而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表述均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建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维护了战胜国的利益。
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根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A项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不合题意;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无视是中国的战胜国,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了日本,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6.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是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是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统治秩序,但这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随着新的势力的发展,这种暂时的平衡又会被打破。
A项不是《凡尔赛合约》签订带来的影响;C项表述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B。
【详解】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国针对德国签订的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的统治新秩序,展示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斯大林”、“发展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因此,题干中斯大林的这段话表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
8.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走到了时代的前列,经济迅速发展,他不满足自己的状况,开始跟英国争夺殖民地,并因此成立了三国同盟,同英国成立的三国协约对峙,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引发了一战。
故选B。
9.B
解析:
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一战的认识,题目的关键是“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越演越烈,导致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本题选B。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所以一战的原因,性质,影响,经过都是出题的重点,希望同学们要好好掌握。
1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题干的“当两万多名武装工人和水兵冲向不足两千人把守的临时政府在彼得格勒的最后一个堡垒冬宫的时候,政权的更迭就像街头换岗一样”可知,布尔什维克掌握了优势力量,这是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故B符合题意;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是十月革命的结果,排除C;得到了外国革命者的支援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睛】
紧扣题干的“当两万多名武装工人和水兵冲向不足两千人把守的临时政府在彼得格勒的最后一个堡垒冬宫的时候,政权的更迭就像街头换岗一样”进行分析,归纳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为改变“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这种状况,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1937年,苏联成功完成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故选C。
1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形成。
斯大林模式。
经济上,斯大林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
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要求选出该材料说法原因的正确选项,根据所学知识,由于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中国人民的斗争,北洋政府的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部影印反映的是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分赃和称霸的会议,因此最能反映出他会议实质的内容是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D正确;ABC都体现出了对德国的限制,但是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分赃的性质,因此ABC错误。
综上故选D。
1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到1917年秋天,俄国的经济已濒于全面崩溃,粮食危机已经发展成为城市居民的真正饥荒,彼得格勒、莫斯科的居民每天只能得到110克面包。
人民对临时政府的统治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工农的革命斗争和起义不断发生。
”上述材料说明了当时社会矛盾已经日益尖锐,十月革命爆发的时机已经成熟。
1917年,列宁亲自领导起义。
起义者迅速占领彼得格勒火车站、中央发电站、电话总局和国家银行等战略要点,攻克临时政府盘踞的最大据点--冬宫。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了现实,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故这是一场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战争说法不正确,B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917年4月,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可知,罗斯福的话说明了新政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进一步表明了新政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
美国总统克林顿大力推行新经济改革,他引用当年罗斯福总统的话表明他的目的也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是解题的关键,克林顿引用罗斯福的话,说明他们两位都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其中华盛顿会议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在《九国公约》中提出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2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可知,这反映了《凡尔赛条约》存在不安定的因素。
《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
《凡尔赛和约》签订的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故C符合题意;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彻底削弱了德国势力与史实不符,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虽然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
但是采用极端的暗杀手段。
制造了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伤和物质损失。
因此属于恐怖主义行为。
这是对其持否定态度的主要原因,C正确,AC排除;B是对普林西普持肯定态度,排除。
所以答案选C。
2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提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一战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战争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等少数几国外,全欧洲几乎加入这场战争…然而,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而俄国人的退出,则催生了新世界,”可知,材料中所说的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催生了新世界”是指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C符合题意。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A不符合题意;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短暂繁荣与材料无关,B不符合题意。
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故选C。
2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所以选A。
2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大战刚开始,意大利就为了自身利益,见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