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杭州主城区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4983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7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杭州主城区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3杭州主城区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3杭州主城区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3杭州主城区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3杭州主城区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杭州主城区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

《3杭州主城区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杭州主城区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杭州主城区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docx

3杭州主城区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

附件:

附件1拱墅区半山整治关停或搬迁企业名单

附件2已启动搬迁的市属工业企业名单

附件3近两年内启动搬迁的市属工业企业名单

附件4近两年内启动搬迁的区属工业企业名单

1总则

1.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手段,按照在新形势下实现环境保护工作“三个转变”的要求,从科学保护和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功能的角度,划定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明确各区域的生态保护目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产业进入要求,实现对有限的环境资源进行有效调控,确保“治旧控新”目标的实现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体现以人为本谋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一项开拓性工作;是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性规划,区域发展决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是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审批的基本依据之一;是其他社会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基础。

1.2规划目标

采用现代规划技术,在普查、汇总、统计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本地信息的基础上,明确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开发程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划定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提出杭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规划方案,找出制约各功能小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限制因子,提出污染物总量削减计划与主要措施,明确限制性产业与相关行业的环保准入门槛、不合理产业的调整方向,以及环保执法和区域环境管理的重点。

1.3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重视生态功能与社会经济功能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和自然和谐为主线,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于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确定各区域保护目标、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与发展方向,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2、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加快对受破坏地区的治理和恢复。

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确保“治旧控新”目标的实现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主城区的实际出发,根据资源与生态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合理规划,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总量控制目标和产业发展环保准入条件。

4、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本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省、市级规划的细化与落实,应突出可操作、易实践的特点,满足环境管理方式转变需要,为制定差别化的分区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同时,区域发展的内部区位结构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变迁,功能区划要分析这种变迁趋势,体现前瞻性。

5、与其它规划的协调、衔接的原则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在注重与上一级规划相协调的同时,做好与其它相关规划尤其是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1.4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3、《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国发[2005]39号);

4、《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

5、《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6、《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07]48号);

7、《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8、《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

9、《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10、《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1、《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12、《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3、《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

14、《杭州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十一五”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16、《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规划》(2006年修改);

17、杭州市各部门相关专业规划;

18、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行业标准等。

1.5规划范围

以杭州市主城区整个行政区域作为规划范围,总面积683平方公里,包括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高新区(滨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6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

2005年;

规划近期:

2006~2010年;

规划中远期:

2011~2020年。

1.7技术支持

本规划以杭州市数字高程模型(DEM),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各职能部门已有的各项规划成果,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作为本项规划的技术支持。

 

2 区域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自然地理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的西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北距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180公里。

东临杭州湾,南接绍兴、金华、衢州三市,北邻湖州、嘉兴市,西交安徽省。

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9°11´~30°34´和东经118°20´~120°37´,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中心城市和浙江省会、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1.2地质地貌

杭州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东部钱塘台褶带,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

现代地质构造运动缓和,地壳相对稳定。

位于江南地层区,元古界由浅变质的碎屑岩、火山岩组成;震旦系和古生界由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中、新生界由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组成。

区内石灰岩广泛分布,岩溶发育强烈。

杭州市区断裂众多,相互错切。

北西向断层切割北东向断层,呈“棋盘格式构造”。

杭州地貌类别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是浙北平原。

山地丘陵面积占65.6%,平原占26.4%,江、湖、水库占8%。

市区东北部为河网平原,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2.1.3气候气象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1600毫米,以春雨、梅雨和台风雨为主,常年梅雨量350~550毫米,约占全年的25~31%;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00~110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

2.1.4土壤类型

杭州市土壤共有9个土类、18个亚类、148个土种。

红壤:

分布最广,占土壤总面积的54.8%,主要分布在海拔650-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土壤呈强酸性~酸性反应,pH值4.5~5.5。

水稻土:

分布较广的农业土壤,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根据水分活动特点划分为渗育水稻土亚类、潴育水稻土亚类、脱潜水稻土亚类和潜育水稻土亚类,约占土壤总面积的14.0%。

黄壤:

分布在650米以上中、低山地,占土壤总面积的8.7%。

紫色土:

分布在白垩纪暗紫色泥岩、页岩和红紫色砂砾岩出露的丘陵山地,占土壤总面积的4.6%。

潮土:

分布于地势低平、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平原地区和山谷的河溪两旁,占土壤总面积的3.4%,土壤反应近中性,pH值一般6.5~7.5。

粗骨土分布于低山丘陵的陡坡和顶部,占土壤总面积的4.5%,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5.0~6.0。

石灰(岩)土是在各类石灰岩风化的残、坡积体上发育而成的占土壤总面积的10%。

2.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评述与趋势分析

2.2.1行政区域与人口

杭州主城区的6个城区(余杭区、萧山区除外)总面积68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6个街道。

2005年主城区户籍人口210.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0.31万人,农业人口20.32万人,分别占总户籍人口总数的90.35%和9.65%。

平均人口密度达308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列前三位的城区为上城区、下城区和拱墅区,分别为17662人/平方公里、11513人/平方公里和3497人/平方公里。

表2-1 主城区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统计表

区域名称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年末总人口

(万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上城区

18

31.79

17662

下城区

31

35.69

11513

江干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

210

42.5

2024

拱墅区

88

30.78

3497

西湖区

263

56.65

2154

高新区(滨江)

73

13.22

1811

注:

引自《2006杭州统计年鉴》

2.2.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杭州市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主城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463.88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11.5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39.33亿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88:

41.78:

57.34。

按户籍人口计算,主城区人均生产总值为69500元。

2005年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主城区财政收入354.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3.3亿元。

表2-2 主城区经济统计表

城市

生产总值(亿元)

财政总收入(亿元)

地方财政(亿元)

三次产业比重

上城区

57.20

22.87

12.41

0∶63.5∶36.5

下城区

37.45

35.51

20.00

1.24∶28.56∶70.20

江干区

116.15

20.01

9.76

2.16:

49.67:

48.17

拱墅区

44.23

15.70

8.10

1.74:

45.27∶52.99

西湖区

58.8

31.35

17.66

6.77:

53.2:

40.03

高新(滨江)区

150.6

37.00

18.00

1.3∶68.7∶30.0

注:

统计方式为区属口径

2.2.3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杭州人均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美元,向8000美元迈进。

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各方面的投资继续增长,争取通过5年的努力,确保杭州工业“一高一领先”。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快速交通圈、杭州1个半小时交通圈的形成和钱江新城、城市地铁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杭州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是杭州市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实施的战略。

杭州市区将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六条生态带”、“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新格局。

主城区的工业发展方向为:

石祥路以南,逐步外迁有污染、影响主城功能的传统工业企业,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高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

由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及江干区西部组成主城,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

中部、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北部以工业、仓储物流区为主,东部为交通、市政设施区,西部为教育科研、居住区。

湖滨地区为旅游商业区,江滨地区为城市新中心(商务中心)。

规划城市人口18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67平方千米。

滨江区参与江南城的建设,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形成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

下沙城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

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

形成绿色生态开敞空间,主城区参与建设的生态带主要有:

  ①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②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风景区;

  ③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交通生态走廊。

3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3.1资源存量及利用情况

3.1.1土地资源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杭州市主城区2005年末土地总面积6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44平方公里,林业用地总面积215.39平方公里,其它为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和水域。

3.1.2水资源

根据杭州市水资源公报,主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2亿立方米,2005年总水资源量为3.52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5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97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间重复计算量为0.611亿立方米,潜水蒸发量为0.406亿立方米。

主城区年用水量为13.6579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为0.0103亿立方米。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城区降雨径流年内分配不均,降雨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每年降雨主要集中在春夏之间的梅雨期和夏秋之间的台风雨期,由于降水集中,绝大部分产流以洪水径流的形式排泄,能够控制利用的量较少。

水资源量不多,城区部分污水管网配套不够完善,平原地区水体流动性较差。

3.1.3森林与生物资源

主城区森林与生物资源主要分布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滨江区及拱墅区分布有一小部分,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木林等6个类型。

区内有林地面积1.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2.2%。

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万多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5.8%。

有林地面积中,乔木林分面积11544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75.9%。

经济林的面积较小,主要品种是茶叶,其次是桑园、油茶和果园。

植被主要为中亚热带绿阔叶林植被带。

原始植物群落由于长期以来受人为的影响基本损失殆尽。

现分布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为天然次生和人工营造的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竹林、灌木林等。

本小区的维管束植物约有1230余种,属于157个科,550属。

乔木树种主要有松、杉、柏、青冈、木荷、香樟、桂花、苦槠、青栲、紫楠、枫香、麻栎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檵木、化香、乌饭、短柄枹、映山红、胡枝子等;经济树种主要有茶叶、桑、杨梅、桃、梨、柿、板栗、柑桔等,以茶叶为主;竹林发育良好,自然分布的竹类植物共有16个种,包括6个属,其中如方竹、短穗竹、鸡毛竹等是珍稀及特有种,实心苦竹、早候竹、杭州苦竹、花毛竹等是最近命名的竹种。

森林动物以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为主,以东洋界种占优势,其中兽类有9目23科78种,鸟类有17目50科188种,爬行类4目1科51种,两栖类2目8科29种。

常见的有黄鼬、松鼠、野猪、画眉、山雀、穿山甲、五步蛇、蝮蛇等,此外,还有无脊椎动物许多类群,其中节肢动物的昆虫类就相当丰富。

3.1.4矿产资源

杭州市主城区矿产资源比较贫乏,有石灰岩、泥岩、大理石饰面石材等几种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西湖区石龙山、江干区半山及滨江区冠山一带,根据《杭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年—2015年)》该区域属于禁采区,目前开采矿山已全部关停,部分废弃矿山已实施矿山修复工程,主要任务是落实好治理经费进一步加强对剩余废弃矿山的修复和整治,彻底解决矿山遗留问题。

3.1.5旅游资源

杭州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杭州西湖是国内外著名风景游览湖泊,拥有相关连的一系列自然风景和人文旅游资源。

杭州市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除吴越、南宋等历史遗迹外,还有历经隋、唐以来千余年的大运河历史文化遗迹。

著名的丝绸、茶叶等具有品牌效应的产业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主城区确定的旅游资源单体有1000多个,其中四级以上单体有82个,三级以上单体253个。

在充分利用秀美的自然风光、灿烂的文物古迹、动人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地质地貌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再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浓郁的人文情怀以及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使杭州能真正成为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

3.2环境状况

3.2.1环境质量状况

1、水环境质量

2005年杭州市主城区主要水厂水源地水质按照二十七项水质指标评价,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0.82%,出现超标的污染指标主要有石油类、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溶解氧、氟化物和高锰酸盐指数等。

2005年运河杭州段水质全部超过规定的功能区划类别,11.1%断面水质为IV类,88.9%断面水质为劣V类,均未达到目标水质。

2005年杭州市城市内河除化仙桥断面外,其它断面水质都超过规定的功能区划类别,部分水域劣于V类水平,主要指示指标为溶解氧、氨氮、总磷和粪大肠菌群。

2005年西湖湖区属轻度富营养水平,水质为劣V类,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总磷浓度也比较高,在Ⅳ~Ⅴ类之间。

 

表3-12001~2005年杭州市主城区主要水厂水质达标情况表

水厂名称

水域

名称

水质达标率(%)

主要超标指标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祥符桥水厂

苕溪

98.66

97.87

99.72

94.50

93.87

石油类、总磷、溶解氧、氨氮、氟化物、粪大肠菌群、BOD5

西区水厂

钱塘江

98.12

96.72

99.73

94.58

87.80

石油类、总磷、溶解氧、氨氮、粪大肠菌群

清泰门水厂

钱塘江

98.39

97.23

99.72

90.39

91.99

石油类、总磷、溶解氧、氨氮、粪大肠菌群

南星桥水厂

钱塘江

98.39

97.40

99.69

91.09

92.08

石油类、总磷、溶解氧、氨氮、氟化物、粪大肠菌群

赤山埠水厂

钱塘江

98.12

97.87

99.66

92.37

88.35

石油类、总磷、溶解氧、氨氮、粪大肠菌群

平均值

98.34

97.42

99.7

92.59

90.82

表3-22005年杭州市主城区水环境质量现状

河流/湖泊

名称

断面/测点

水质

类别

定类项目

目标

水质

中东河

南端

化仙桥

DO、氨氮(Ⅲ)、总磷(Ⅲ)

III

中东河

北端

坝子桥

劣Ⅴ

氨氮、总磷(Ⅴ)

贴沙河

清泰门

DO、氨氮(Ⅲ)、总磷(Ⅲ)

新开河

华家桥

劣Ⅴ

DO、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

上塘河

半山桥

劣Ⅴ

DO、氨氮、总磷

运河干流

顾家桥

劣Ⅴ

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

卖鱼桥

劣Ⅴ

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

拱宸桥

劣Ⅴ

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

义桥

劣Ⅴ

DO、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

运河干流

塘栖大桥

劣Ⅴ

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

五杭大桥

劣Ⅴ

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

余杭塘河

勤丰桥

劣Ⅴ

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

西塘河

(北端)

宦塘

DO、生化需氧量、氨氮、粪大肠菌群

东塘河

武林头西

劣Ⅴ

粪大肠菌群(氨氮Ⅴ、总磷、生化需氧量Ⅳ)

西湖

西里湖北

劣Ⅴ

总氮、总磷(Ⅳ)

湖心

劣Ⅴ

总氮、总磷(Ⅳ)

少年宫

劣Ⅴ

总氮、总磷(Ⅴ)

北里湖

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Ⅳ)、生化需氧量(Ⅳ)

长桥溪

劣Ⅴ

氨氮、总磷/总氮、总磷(Ⅴ)

金沙涧

劣Ⅴ

总磷/总氮、总磷(Ⅴ)

龙泓涧

劣Ⅴ

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Ⅳ)

赤山泉

劣Ⅴ

总磷/总氮、总磷(Ⅳ)

存在问题:

杭州市地表水环境污染特征总体表现为以氮、磷、耗氧性物质和微生物类污染为主的复合型污染,水系中城市内河污染虽明显改善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2、环境空气质量与酸雨

2005年杭州市主城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二级(良)的天数为合计为301天。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降尘分别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和浙江省的控制标准,可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仍然为可吸入颗粒物。

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城区处在重酸雨区。

 

表3-32001~2005年杭州市主城区大气监测情况

项目

年份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日平均

浓度范围

2001

0.016-0.118

0.019-0.110

0.018-0.346

2002

0.013-0.139

0.018-0.126

0.018-0.476

2003

0.017-0.113

0.023-0.104

0.018-0.344

2004

0.014-0.132

0.019-0.120

0.025-0.319

2005

0.015-0.179

0.017-0.122

0.020-0.371

平均值

2001

0.036

0.044

0.124

2002

0.041

0.046

0.123

2003

0.049

0.055

0.119

2004

0.049

0.055

0.109

2005

0.060

0.058

0.112

超标率

(%)

2001

0.1

0.4

28.6

2002

0.8

0.9

30.6

2003

0.3

0.5

20.2

2004

0.2

0.9

16.0

2005

0.9

1.3

20.0

表3-42001~2005年杭州市主城区大气监测情况

年份

酸雨率(%)

pH范围

pH均值

2001

65.2

3.68~8.33

4.79

2002

75.0

3.44~7.49

4.62

2003

69.0

3.70~7.67

4.78

2004

75.1

3.62~7.60

4.78

2005

80.7

3.63~6.96

4.68

存在问题:

杭州市主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酸雨污染还呈现加重的趋势。

另外,机动车尾气、臭氧污染、餐饮油烟气污染越来越突出,大气气溶胶污染、光化学污染也有表现,致使城市能见度较差。

3、声环境质量

2005年杭州市主城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尚可,区域环境和道路交通噪声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一类标准适用区昼间噪声略超标,各标准适用区夜间噪声均超标,其中四类标准适用区夜间噪声超标8.8dB。

2005年杭州市主城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8分贝,其中生活噪声是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

道路交通噪声加权平均等效声级为67.9dB,按照《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中的质量等级划分,处于较好水平。

3.2.2污染物排放状况

根据环境统计年鉴,2005年主城区污染源废水排放总量为57994.62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占54.49%,生活源占45.51%;主城区COD排放量为30058.86吨,其中工业源占45.52%,生活源占54.48%;NH3-N排放量为5980.64吨,其中工业源占18.70%,生活源占81.30%。

2006年杭州市主城区COD年排放总量25192.81吨,其中工业6720.72吨,生活17892.77吨。

2006年COD年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6.19%,其中工业排放减少50.87%,生活排放增加9.27%。

2005年主城区SO2排放量为33542.51吨,其中工业源占96.69%,生活源占3.31%;烟尘排放量为7167.62吨,其中工业源占92.68%,生活源占7.32%。

2006年杭州市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29228.03吨,其中工业27690.04吨,生活1538吨(根据省局总量核定后,市区调整二氧化硫均纳入生活源)。

2006年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2.86%,其中工业排放减少14.63%,生活排放增加39%。

表3-52005年主城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汇总表

污染

来源

废水量

(万吨)

比例

(%)

COD

(吨/年)

比例

(%)

NH3-N

(吨/年)

比例

(%)

S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