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4621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具体例子,首先说明速度、时间和路程等术语的含义,然后在概括出这三种量的关系。

教材中着重总结出“速度x时间=路程”这个基本关系式。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前几册通过解答应用题,已经接触到这些这些数量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只是还没有概括出规律,给出有关的术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理解三者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与路程关系”的模型,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发现、提出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间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你或者你的家人从网上买过东西吗?

我们所购买的商品是怎样来到我们手中的呢?

引出物流运输的情景并且通过播放关于物流运输的视频资料导入摩托车和大货车向物流中心运输货物的情境图片。

  二、观察图片,找出信息

  通过学生的观察,找出有关摩托车和大货车的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构建路程模型

  1.解决第一个问题,初步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仔细读题,列出式900×8=7200(米)解答。

  师:

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为什么列乘法算式?

  (学生汇报交流)

  把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课件出示)感受一分钟过去了,行驶了1个900米,两分钟过去了……8分钟一共行驶了8个900米,也就是900×8。

进一步提问:

900表示什么?

8呢?

7200米表示什么?

  板贴:

每分钟行驶的米数×行驶时间=车站到物流中心的米数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决第二个关于大货车的问题。

并让学生像说第一个问题的关系式一样,说说这个问题的关系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贴:

  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行驶时间=西城到物流中心的千米数

  2.观察、类比,发现数学规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关系式,然后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表示它们,进而归纳得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路程在这里指的是车站到物流中心的米数和西城到物流中心的千米数。

  让学生理解表示从行驶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叫作路程。

  理解什么是“时间”“速度”,注意让学生理解

像900、65这样,表示每分钟行驶的米数或者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在数学上称为“速度“。

每分钟、每小时行驶的距离叫速度。

进一步追问还有哪些时间行驶的距离也叫速度?

得出每秒、每天、每年……这些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叫作速度。

  3.教学速度单位的读法、写法。

  板演以“每分钟行驶900米”为例,写作:

900米/分,读作:

900米每分。

然后让学生仿照这个写法,把大货车的速度“每小时行驶65千米”在练习本上也写一写。

  (学生独立书写,集体订正)

  师:

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有关速度的知识,现在我们来看两个有关速度的问题:

(课件出示)

  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4.进一步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回到刚才的关于摩托车的信息图中来,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交换一下位置,问学生还能解决它们吗?

  活动:

同桌两人说一说,边说边思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

7200÷900=8(分钟)路程÷速度=时间

  7200÷8=900(米/分)路程÷时间=速度

  谈话:

同学们,我们通过解决物流运输中的问题,发现了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内容——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板书课题)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谈话:

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

一起来挑战一下吧!

  1.先说说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再填写下表。

  师:

解决这个问题,用到了哪个关系式?

怎样列式?

  (学生按要求回答)

  2.解决小明跑步的问题。

  3.学校操场一圈400米,小军跑2圈用了2分钟,以同样的速度,小军跑8圈能跑多少米?

  4.课本自主练习第5题。

  四、回顾总结,深化认识

  谈话:

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五、结束语:

我们今天学习的数量关系不仅可以用在行程问题中,还可以用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是吧?

希望你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继续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每分钟行驶的米数x行驶时间=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

900x8=7200(米)

  每分钟行驶的千米数x行驶时间=西城到物流中心的距离

  65x4=260(千米)

  速度x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和探索能力。

并且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的感知到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知识与经验为理解掌握本课知识奠定了基础。

因为学生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个别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因此在课前让这些学生在操场上做一做跑步游戏,感受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内在联系,为系统学习做准备。

通过评测练习的反映,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三维目标达成度高,掌握了关于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关系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利用三者关系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速度单位,少部分学生还是掌握不够牢固、不能灵活运用,还需多方位练习。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信息窗分两个课时——数量关系与相遇问题,数量关系这节是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

大货车和小货车向物流中心运送货物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归纳出速度、时间与路程三个量,进而归纳出时间×速度=路程,再结合试一试,让学生得出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进一步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速度单位。

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材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三者的数量关系,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三者的联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调整了情境图,修改后的情境图突显了对时间、路程与速度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探讨,左面是线段图,右面是计算过程,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题意,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路程、时间与速度还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教材在第一学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渗透,后面在学习正反比例时,还要利用这个模型,因此该部分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小学阶段的基本模型,除了路程、时间与速度外,还有总价、单价和数量,因为学生很熟悉,所有没有单列,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归纳。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当堂测评

一、填空题。

1、老虎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80千米,可写作()。

2、小明的行走速度是每分钟66米,可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可写作()。

4、一列普通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可以写作()。

5、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表示的意思是(),

6、小华的速度是60米/分,表示的意思是()。

7、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每小时行驶80千米/时”是指汽车的(),“2小时”是指汽车行驶的(),求“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就是求汽车两小时共行驶的()。

(在括号里填上“时间、速度和路程”)

8、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

二、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110千米/时。

“110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110千米。

„„„()

2.飞机飞行的速度为12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0千米/时,这辆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

„()

三、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关系,解决问题。

(1)已知速度30千米/时,时间6小时,求路程。

(2)已知速度30千米/时,路程180千米,求时间。

(3)已知时间6小时,路程180千米,求速度。

(4)已知速度50千米/时,路程200千米,求时间。

(5)已知时间5小时,路程300千米,求速度。

四、提高练习。

1.甲船3时行驶60千米,乙船5时行驶90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2.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

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时,这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3.一辆大巴车从张村出发,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4小时就可以到达李庄。

结果只用了3个小时就到达了。

这辆汽车实际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教后反思

《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是四年级“数与代数”的部分内容。

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求路程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速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速度”的感知是模糊的,没有形成模型,是需要经过学习逐渐明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我们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

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那种愉快。

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中,也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体现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理念,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不过一节课上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课后也和几个老师进行了交流,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1)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对于“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力度明显感觉不够。

可以在学生先试着说一说速度的定义之后,多举一些生活中有关速度的实例,让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

(2)没有关注全体学生,如有的学生在做练习时,我没有给检查,这样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

(3)如果在学生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过后,应设计多一些能帮助学生巩固三者数量关系的练习,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4)教学时,教学语言应该更严谨,不重复。

引导时要思考如何将话说在点子上。

这节课虽然能够顺利的讲下来,可是跟前辈们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对于我自己来说,已经是有很大的进步了,因此我自己也觉得挺满意的。

当然,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我会加油的!

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课程内容中“数的运算”部分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式与方程”部分要求学生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知识技能目标要求“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而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模型。

认识、了解并掌握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解方程至关重要。

同时,三者关系也是生活中所经常遇见的问题,学生学习并掌握三者关系对于解决生活问题有很大帮助,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