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Excel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4517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7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Excel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认识Excel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认识Excel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认识Excel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认识Excel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Excel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

《认识Excel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Excel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Excel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

认识Excel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

认识Excel2003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excel2003》,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理念八个方面说一说这堂课的设计:

首先是说教材。

《认识Excel2003》选自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课,共一课时,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启动Excel2003、认识Excel2003窗口、建立新工作簿、增加工作表、删除工作表和推出Excel2003六部分组成。

本节课内容在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数据处理和电子表格软件》的学习委基础,为下节课《数据的输入好人修改》做了很好的铺垫。

然后是说学情分析,我从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认知结构:

通过对《数据处理和电子表格软件》的学习,对Excel2003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习动机: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比较好动,同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

3.学习态度:

七年级学生喜欢计算机实际操作即在机房学习,与同学协作探究出新的知识的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悉Excel2003启动界面,学会工作簿、工作表的相关操作及关闭Excel2003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小组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让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肯定自我价值,培养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下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并掌握Excel2003的窗口界面,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通过师生互动与教师系统讲授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的脉络。

教学难点是工作表、工作簿的相关操作,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任务驱动法和协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效率。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本节课我采用主导-主体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练习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是具有局域网环境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巩固复习,导入新课;知识迁移;系统讲授,学生质疑;任务驱动,上台展示;总结评价;布置作业六个方面着手:

首先说一下第一环节巩固复习,导入新课。

(4分钟)我将这样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上节课所学关于Excel2003的部分内容,对上节课知识进行巩固,从而导入新课《认识Excel2003》。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和响应,认真听讲。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利用上节课熟悉的知识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有很好的过渡。

接下来是第二环节:

知识迁移。

(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认识word2003》所学word2003的两种启动方法,请学生上台展示,通过学生的展示引出excel2003的两种启动方法,通过投影边讲解边演示。

学生回顾word2003的启动方法,上台展示,并跟着老师操作excel2003的启动方法。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根据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知识迁移,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便于记忆和掌握。

第三环节:

系统讲授,学生质疑。

(15分钟)教师对于认识excel2003窗口的内容进行详细而又系统的讲解。

学生认真听讲,提出质疑。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根据学生多数情况下对知识认识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的特点,利用讲授法,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高效而有系统地传授知识,从而突出重点。

第四环节:

任务驱动,上台展示。

(15分钟)在此环节,我将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将全班学生分成同等水平的几个小组,设计了四个任务:

任务一:

建立新工作簿

任务二:

增加工作表

任务三:

删除工作表

任务四:

退出excel2003

在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前教师要明确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和帮助,并要提醒学生教材是最好的老师,在操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参照课本。

在学生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派一名小老师通过投影分别演示任务一、二、三、四的操作,教师应引导其他同学对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及时归纳总结。

学生在了解任务情况后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以小老师的角色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评价。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根据学生喜欢与同学协作探究新知识的特点,利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掌握,并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第五环节:

归纳总结。

(5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会了....”结合板书,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加强学习效果,使整节课的知识成为一个体系。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1分钟)

板书设计:

第2课认识excel2003

启动excel2003

Excel2003界面、基本功能

任务一:

建立新工作簿

任务二:

增加工作表

任务三:

删除工作表

任务四:

退出excel2003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板书能清晰呈现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理念:

这节课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把探究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多一些表现机会和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老师。

 

《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说课

第二课时:

统计数据

一、分析教材

1、说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本节课是宁夏教育厅教研室和山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中学信息技术八年级(下)第五节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该节分两课时,这是第二课时:

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

教材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2、说教学作用地位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生产及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处理,像中的往来帐目、费的收取、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对处理数据的速度和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人工处理数据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计算机成为最有效的数据处理工具。

作为中学学生有必要了解和学习数据的处理。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如何在工作表输入数据、编辑、修饰工作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性认识。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特点,我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Excel中的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和统计。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协作、自主探究来完成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动手、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能利用函数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

难点:

能够根据需求选择和正确使用函数

4.教学方法的选择:

突破方法:

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小组协作、自主探究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所以根据此依据确立上述目标。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从学生特点来看,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现肤浅,不求甚解,教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工作表输入数据、编辑、修饰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性认识。

2、学法分析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任务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操作步骤、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考虑到整个班级学生水平差异,指定一位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负责(也包括完成任务快的同学)其他学生的答疑、指导,协助技术能力较弱的同学当堂完成任务,使得同学的配合更加默契。

三、说教法

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我把知识点依次分布为一个个小任务,每个任务都与数据处理这一总任务的各种操作有机结合,学生在任务执行阶段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步骤、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阐述教学设计理念

1、在体验感受中学习。

这节课学生可参照教材提供的步骤以小组协作形式来探究利用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在探究中,可能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失败,正是在这种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分层教学的实施。

考虑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采用分层互补的方法,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五、说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有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

在本节课我准备了一份成绩表,让学生比较传统的人工处理数据方法的弊端,这种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进而引入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启发探究,完成任务。

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让学生找出统计函数统计数据的基本步骤,进而引出学习任务:

66页做一做。

这一环节,学生按照教材“做一做”提供的步骤进行上机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同桌的同学可相互检查,协助下完成,然后以请学生总结步骤并上机演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尝试练习

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后,趁热打铁,分析该成绩表用公式计算数据的弊端,进而引入Excel中的函数功能。

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尝试操作,体验利用函数处理数据的快捷、方便,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伏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大胆尝试操作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

此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会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出示第三个学习探究活动:

71页第4题

(五)实际操作练习

(六)作品展示及评价

以组为单位,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机边说边演示,并对作品进行自评,其他学生相互点评,教师适当给予点评,对学生的“亮点”给予充分表扬。

(七)小结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适当小结。

(八)布置作业

《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使用Excel中的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尝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信息意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动手的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

能利用统计函数对数据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我们进一步领略Excel提供的强大的数据计算功能。

听课、观察、观看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新知:

新课讲授教师要求学生打开指定的文件中的“初一(5)班学生成绩表”思考如何计算各科的优秀人数及优秀率?

思考并计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请同学们阅读66页条件统计函数。

出示任务一:

P66的做一做,师巡视,指导。

为学生提供帮助,注意观察哪些学生做得好,哪些学生操作还有问题。

完成任务一。

通过实践掌握利用统计函数统计的方法。

演示:

请操作熟练的学生为全班演示统计函数统计的操作过程。

观察巩固利用统计函数统计的方法。

(五)尝试练习

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后,趁热打铁,分析该成绩表用公式计算数据的弊端,进而引入Excel中的函数功能。

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尝试操作,体验利用函数处理数据的快捷、方便,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伏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大胆尝试操作的意识。

(六)实际操作练习

(七)作品展示及评价

以组为单位,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机边说边演示,并对作品进行自评,其他学生相互点评,教师适当给予点评,对学生的“亮点”给予充分表扬。

(八)教师点评

根据自己的操作,说一说统计函数统计优秀人数及优秀率的基本步骤。

听课、记忆解决学生在利用统计函数统计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拓展学生在教师提示下修改初一(5)班学生成绩表2

(九)演示观察

请操作熟练的学生为全班演示,给予适当评价。

上台演示,观察别人操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试试看出示任务二并指导学生写成P68“试试看”师巡视,指导。

完成课本第68页“试试看”尝试实践

(十)练习

课堂练习出示任务三并指导学生完成P71“巩固练习”中的第4题,师巡视,指导。

巩固练习操作(作品展示及评价以组为单位,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机边说边演示,并对作品进行自评。

请其他学生点评。

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对学生的“亮点”要给予充分表扬。

展示作品展示自我,调动积极性,提高操作能力。

(3)小结: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利用函数进行计算的理解。

讨论、总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

初中心理辅导---《将友情进行到底》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将友情进行到底》。

我主要从七个方面展开本次说课,分别是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心理活动辅导课选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第三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编制的,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素质,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前两次课学生进行了自我探索与价值观拍卖,对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这为本次心理活动课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想相对单纯,人际交往较为容易和简单。

但是,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时期,心理素质不稳定,个性张扬而又叛逆,也没有多少社会经验。

因而,不少同学不知道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他们可能只为一点小事情就和同学发生矛盾,也可能缺乏对彼此的信任与理解,友情出现“危机”;他们常常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顾及自己的需要,却忽视了别人也有同样的需要等等。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能正确对待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矛盾。

2,情感目标:

学生体验接受朋友帮助时的感动,体验友情带给自己的快乐。

3,行为目标:

学会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提高与人愉快相处的能力。

四、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是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学生在平时与他人交往中,并不注意一些方法,因此教学难点是学生探讨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次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方法

教法

心理活动辅导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的辅导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辅导影响、进行心理训练。

初一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理解与领悟能力,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我向学生介绍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向学生讲授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提高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具有直观性,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案例-为人际关系苦恼的个案;

3.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次课与学生社会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学习与讨论,对人际交往有更深程度的理解,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教师在进行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建议。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不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次课的学法主要有:

1.活动参与法:

一个主题活动-穿越原始小森林,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与体验;

2.小组讨论法:

小组内针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如探讨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

 

学法3、4是小组展开激烈讨论后,将小组内成员的意见与想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3分钟)在上一节课,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做铺垫,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本次新课。

导语的设计意图:

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是使学生明确本次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案例分析:

(6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用PPT向学生展示一个关于人际困扰的案例,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思考与分析,形成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通过案例导入,让学生认识到处理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且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下一环节“如何与人交往”埋下铺垫。

3.活动与讨论:

(26分钟)在此环节我安排了一个主题活动-穿越原始小森林。

首先,我请两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盲人和他的朋友,其余学生想方设法给他们设置障碍,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活动,体验接受朋友帮助时的感受,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紧接着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提高人际交往的方法与原则”,成员激烈讨论,集思广益,将小组内意见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

承接上一环节抛出的问题,通过活动参与,引导学生学会信任他人,帮助他人,鼓励学生自主讨论与思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与技巧。

4.课堂小结:

(6分钟)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后,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向学生呈现一些人际交往的原则。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人际交往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逐渐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5.结题:

(4分钟)在最后阶段,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个哲理故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细细体会故事内涵,故事的引入对本节课的主题起到升华与延伸的作用。

设计意图:

对本堂课进行总结,深化主题,借助故事的感染力触动学生,对如何对待友情有深层次的理解。

七、关于板书设计

1、题目-讲友情进行到底

2、人际交往原则

A诚信为本,以诚相待

B保持自信,露出微笑

C尊重对方,学会赞扬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发展规律,采用讲授和活动参与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收获和感悟,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排序、筛选的意义。

2、建立字段、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的概念。

(二)技能目标:

1、掌握数据的排序与筛选方法。

2、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团队意识以及尊重科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讲解法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讲解——演示——实践”为主线,通过“讲解——实验——观察——实践”的程序,过渡到知识应用和练习。

在完成了以上的学习后,还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上,围绕主题进行探究、协作学习。

实现对每个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最后达到熟练应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将一些数据按大小不同,依次排顺序,以便人们做出比较、判断。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排序,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碰到。

下面来看几个排序的例子:

例1:

现在有8个学生,体育老师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将他们排成一组;

师:

那体育老师是怎样给学生排队的呢?

生:

学生思考回答。

(按从小个到大个的顺序或者是按从大个到小个的顺序)

例2:

数学课上老师要求将10个学生的考试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师:

那数学老师是怎样给10个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序的呢?

生:

学生思考回答。

(从高到低或者是从低到高的顺序)

师:

同学说的很好,这两个问题太简单了,那接下来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难度稍微大点的题。

(向学生展示初三

(1)班成绩表)这是初三

(1)班成绩表,它包含了初三

(1)班全部同学的考试成绩,那同学们能不能像刚才一样在短时间内完成其排序工作呢?

有的同学说太难了,的确,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如果我们还使用人工的,常规方法来对其排序是一个很耗时的任务,而且排序的结果也不一定完全正确。

但是我们前几节学习的excel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排序功能。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excel中数据的排序。

(二)新课讲授:

1、数据的排序

师:

排序分为升序和降序

升序:

是将数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降序:

是将数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排序前要确定排序的“关键字”。

“例如我们想对初三

(1)班的“两科总分“成绩进行排序时,“两科总分”就是排序关键字。

关键字”可以从数据表的“字段“中选择。

那什么又是“字段“呢?

在Excel中,表中的“列”都是“字段”。

学生实践1:

现在让我们打开初三

(1)班成绩表,按照“两科总分”对初三

(1)班同学的成绩表进行排序。

老师边操作边讲解,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用鼠标单击表格数据区中“两科总分“单元格

步骤2选择菜单栏“数据“命令下的”排序“选项,弹出排序对话框

步骤3在“主要关键字”下拉列表中选择“两科总分”选项,相应的排序方式选择为“降序”;下面请同学们来做一做。

师(提问):

同学们发现有两位同学“两科总分”一样,那么到底把哪位同学排在前面呢?

学生:

思考老师的问题并回答。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解决)

师:

在“排序”对话框中,共可以设置三个关键字,也就是说最多可以对散列数据进行排序。

排序时,如果“主要关键字”中的值相同,则按“次要关键字”排序如果两个值都相同,则按“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