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答题技巧.docx
《最新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答题技巧.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答题技巧
最新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答题技巧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关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
“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董其昌、石涛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上,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比如他的作品《江干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一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关、外象关、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1)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章第④段作简要概括。
(3)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答案】
(1)文章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接着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2)①画题富有诗意;②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富有诗意;③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3)①创作的山水画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
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
【解析】【分析】
(1)反复阅读第②段内容,分析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再写什么。
这一段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接着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2)第④段首先提出“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的观点,然后举《春山烟雨》和《春浦帆归》这两幅画的例子说明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画题富有诗意;接着直接点明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上,诗情与画意交融,概括来说就是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富有诗意; 最后引用诗人王维提出的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来说明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3)本文开头引出话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第②③④段分别从空灵之美、外象之美、诗意之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第⑤段总结全文,并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提出希望与要求。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当代创作者只有做到:
①创作的山水画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
论点应满足三点:
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
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
“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本题要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话糙理会糙
①有句话叫“话糙理不糙”,意思是,有些话即使听起来不怎么中听、雅观,但是道理却很正确,很耐人寻味。
这句话乍一听起来颇有些“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事实上是这样吗?
②古人云:
“言为心声”。
“口者,心之门户也。
”口与心,就好比是苗与根的关系,苗全坏了,根又能好到哪里?
③佛经上说:
“嘴巴不好的人,心再好也不能算作是一个好人。
”意思是嘴上不留口德,内心或许也丧失了道德。
《庄子·人间世》中也有这样一句话:
“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可见,惟有自己多留口德,才会播种美德。
惟有我们心存善念,好言淙淙如温泉,若是要嘴尖皮厚,霜刀雪剑势必伤人颜面。
让别人颜面扫地,别人轻则把你扫地出门,重则把你忌恨在心,这样的忌恨就如同一个小炸弹,终究有一天会炸伤彼此的心灵。
④有位富家子弟终日烦恼,因为自己没有信仰,就去拜见一位禅师,禅师在静修,小徒弟就把富家子弟拦在了外面。
富家子弟悻悻地说:
“我每月供奉给你们庙里这么多香火钱,你们的衣食住行都靠我来养,见见你们师傅却这么难!
”听到外面的争吵声,禅师让小徒弟放行了。
富家子弟进了禅师的门就直抒胸臆:
“我不快乐,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在何方?
”禅师笑曰:
“不要再找信仰了,先找找你口中的修养再说吧。
等你口中有修养了,信仰自然也就回来了……”
⑤小时候,常听老年人念起这样的顺口溜:
“嘴巴不好,良心长草;嘴巴嚼舌,居心叵测;嘴巴不饶,误解如牢;嘴巴刻薄,心地瘫瘸。
”仔细想想,这些话虽然来自乡间,却蕴含着朴素的哲学。
⑥话锋如笔锋,谈笑间,都记录在别人心灵的纸张上,譬如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话锋太过尖锐,就有可能戳破别人的心灵,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甚至会伤害你的形象。
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
⑦不要光顾着自己嘴上说得欢,要小心别人气得心头冒青烟;不要光顾着自己口无遮拦,要防止别人早已怨气泛滥;不要老想着自己的嘴巴是出于“好”的出发点,殊不知别人的忍耐力早已到了终点站;不能老想着自己一吐为快,不想着别人心里早已“反酸”。
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一句好听的话,就可能有一千句甚至更多的良言跟进,世间的事很多就如此,你以良言予他人,他人会以真心来报你。
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就需要一千句甚至更多句的好话去圆,但世间的很多事,如同一面镜子,一旦摔破了,就再也难以复原。
所以,切莫口无遮拦,弄不好就会丢份砸碗,切莫言语潦草,弄不好你会惹来一身烦恼。
⑨奉劝诸君,口蜜心也蜜,切莫逞一时口舌之快,因为这可能让你背负一辈子言语之祸的债。
⑩话糙理会糙,各位要记牢。
(作者:
李丹崖。
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第⑧段中任选一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3)请简要分析②—④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材料放在第几段后面最合适?
请说明理由。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这样婉拒过一位想拜见他的美国记者:
“如果你吃了一个好鸡蛋,你会一定要见见那只下了这只鸡蛋的母鸡吗?
”
【答案】
(1)话糙理会糙。
(2)示例一:
对比论证。
用说一句好听的话和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的后果作对比,突出论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示例二:
比喻论证。
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3)第②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③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④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4)第⑥段。
因为材料写的是钱钟书婉拒记者采访的事,与第⑥段阐述的观点“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相一致。
【解析】【分析】
(1)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
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
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
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
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如:
比喻论证。
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3)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题方法:
: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这里第②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③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④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4)学生所举事例或道理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
能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①明确论据类型;②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材料放在第⑥段,论证了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
故答案为:
(1)话糙理会糙。
(2)示例一:
对比论证。
用说一句好听的话和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的后果作对比,突出论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示例二:
比喻论证。
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3)第②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③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④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4)第⑥段。
因为材料写的是钱钟书婉拒记者采访的事,与第⑥段阐述的观点“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相一致。
【点评】本题考查选取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
古今中外的都可以。
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理论论据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但是不能选取小说中的比如保尔之类的。
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或分论点的。
仔细阅读题干中材料,讲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用智慧的语言婉拒美国记者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拒绝人时,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
这与文中第⑥段的观点一致,所以应放在第⑥段。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
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
担当是一种责任。
玄奘西去印度,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始终牢记取经的职责,行程五万余里,终于将佛教圣经带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
【甲】由此可见,责任是我们拥有担当精神的首要条件,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有志之士身处困境时,都是依靠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的。
① 。
鸦片祸国之际,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勇气挺身而出,披肝沥胆,虎门销烟;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毅然拒绝他人劝他逃跑的建议,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勇气直面保守派的屠刀,以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变法思想。
由此可见, ② 。
担当是一种境界。
古往今来,有许多义士仁人,心怀天下苍生,向我们诠释着担当的境界。
虽然遭遇贬谪,范仲淹依然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乙】孔子曾经说过: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由此可见,境界能使我们的担当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当我们从“小我”的世界走出,拥有放眼天下的胸怀时,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会被注入时间的防腐剂,流芳千古。
担当是生命水平高下的水银柱,是引领我们书写美好人生的旗帜。
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做人,必须要有所担当!
(1)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 君子的担当。
B. 若想成为君子,就必须有所担当。
C.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D.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2)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的【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饱受摧残,但不忘自己的使命,依然坚持写作,创作出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
②在痛苦失意中,李白并没有丧失信心,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虽然茅屋被秋风吹破,境遇困苦的杜甫仍心怀天下,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虽然有高官厚禄的诱惑,庄子还是选择在濮水边悠然垂钓,享受山林中晴岚落日的美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根据文意,在文中两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1)D
(2)B
(3)担当是一种勇气。
;勇气是我们拥有担当的重要条件,我们只有有了勇气,才能更好的保家卫国。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论点的理解能力,由首段“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以及二至五段“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
”可知本文是围绕“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来写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我们应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A选项不是完整的句子,排除,B围绕“君子”来谈,与文章不符合。
C谈担当的重要性,过于片面。
【乙】对应第五段围绕担当是一种境界,心怀天下的境界。
③句中杜甫自己遭遇困苦依然心忧天下,符合心怀天下的境界。
(2)此题考查论据的理解能力,【甲】对应第三段围绕担当是一种责任,身处困境仍依靠责任感克服困难。
①句中的“饱受摧残,但不忘自己的使命,创作出《史记》”可知司马迁强烈的责任。
(3)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本段写的是“勇气”有关的内容,结合本文论点,根据“担当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境界”可知段首句应该是“担当是一种勇气”。
段尾时进一步解释。
故答案为:
(1)D;
(2)B;
(3)担当是一种勇气;勇气是我们拥有担当的重要条件,我们只有有了勇气,才能更好的保家卫国。
【点评】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论点的寻找方法: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其中前三项是最常见的。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①那天下午两点多钟,我和妻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突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②因为不是吃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
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
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
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了,于是便对凄予嘀咕:
“你还记得吗?
”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
“上次你们是不是和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
③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
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
“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开玩笑地对她说:
“你就这么肯定?
”
④她笑了:
“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
“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
⑤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
A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
B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去美国读书,临走前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
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⑥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
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⑦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手就坐在面前。
⑧那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⑨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也渐渐地冷了。
一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
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次鸡块炖土豆汤?
⑩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静,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
背对着我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
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
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⑾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
“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
“刚刚从老家来,我和爸爸都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
”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⑿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北京打工好几年,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
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鸡块炖土豆汤……
⒀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
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
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原文有改动)
(1)文中第五段A处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
(3)文章第⑤段中B处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
有什么作用?
(4)第⑨段中划曲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答案】
(1)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感,突出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2)“许多的味道”指的是:
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深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
(3)画线句子属于插叙,这段插叙,①补充了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内容,起到了补充情节的作用;②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土豆汤”;③突出了“亲情”的主题。
(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突出了“我”对“土豆汤”始终没忘;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衬托“土豆汤”带给“我”和小女孩父女的浓浓的温情的亲情。
(5)喝土豆汤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亲情,也温暖了小姑娘和她的爸爸,弥漫了整个小餐馆。
由此“我”想到尽管人与人之间相隔异地,但亲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只会越来越浓,亲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之间的限制,在人们中间传递。
【解析】【分析】
(1)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
此题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其作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深化文章的中心。
(2)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从文中“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可以看出“许多的味道”指的是:
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神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
(3)考查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其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解释说明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
本题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答即可。
(4)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
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5)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喝土豆汤的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种亲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之间的限制,在人们中间传递。
故答案为:
(1)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感,突出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2)“许多的味道”指的是:
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深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
(3)画线句子属于插叙,这段插叙,①补充了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内容,起到了补充情节的作用;②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