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诗两首《戏答元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9390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古诗两首《戏答元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5课 古诗两首《戏答元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5课 古诗两首《戏答元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5课 古诗两首《戏答元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课 古诗两首《戏答元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课 古诗两首《戏答元珍》.docx

《第5课 古诗两首《戏答元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古诗两首《戏答元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课 古诗两首《戏答元珍》.docx

第5课古诗两首《戏答元珍》

第5课古诗两首

《戏答元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欧阳修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

(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欧阳修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叙事抒情

《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

背诵李白的名句。

2.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感悟诗人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在本诗的创作背景中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2.掌握本诗浪漫诗风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第一环节:

口语训练

(一)导语:

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

他蔑视权贵,追求狂放的自由,受到权贵的压抑时,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但在文人普遍相轻的传统陋习中,他却非常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写下了很多关于友情的动人诗篇,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称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

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人在一生中的很多亲密友谊都是在这个时期萌发嫩芽的,相信同学们对于友谊都有很多的情感体验,恐怕也会有一些经验教训,咱们不妨谈谈。

(二)口语表达:

话题:

同学们根据友谊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

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

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

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

课文教学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李白的四处漫游和贺知章、玉真公主等的推荐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李白。

天宝元年(742),玄宗召他入京,任供奉翰林。

李白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他在诗中写道: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

”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

当时玄宗是“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置于金鸾殿,出于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李白侍奉皇帝的时期,正是唐玄宗统治的后期,盛世中的危机已经潜伏,并日渐凸显。

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思想经常处在得志和失望的矛盾当中。

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744)年被玄宗“赐金放还”。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行路难”是旧题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种。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整体感知

(1)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运用联想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课件展示白话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何去何从?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分章节赏析: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

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①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

明确:

忧郁悲愤运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

②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

回应了“行路难”的题目。

用比喻和典故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

尽管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河”、“登太行”。

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

想有所作为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③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

明确:

乐观自信。

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回答下列问题。

①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明确:

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明确:

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③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④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

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⑤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明确:

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激越高亢、乐观向上。

(4)拓展学习——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从唐朝开始有了古、近体诗的区别。

简单地说,唐朝以前的诗歌是古体诗,唐朝以后的格律诗是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

律诗分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赏析李白的《月下小酌》,不少于1000字。

第三环节:

相关文章导读

“酒”常常是诗人抒发个人襟怀的载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留下了大量的有关饮酒的名篇佳作。

李白嗜酒见天真,但面对要价昂贵的美酒,他有时发狂到想痛饮三百杯,有时却郁积到“停杯投箸不能食”,可见同样的美酒,却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感情。

在本册书中,曹操举杯相邀召集天下贤士为他所用(《短歌行》);范仲淹却借酒替戍边的将士表达思乡之情(《渔家傲》);王翰的夜光杯中传达着边关将士的豪迈情怀(《凉州词》);李商隐的欢宴痛饮流露出个人身世的寥落之悲。

(《无题》)。

婉约词家品酒抒发委婉曲致的小巧之情,豪放词家醉眼大唱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

让我们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去体味“酒”中溢出的感伤和豪迈之情。

第6课词两首

《虞美人》

1.整体感知

《虞美人》

阅读这首词主要鉴赏它跌宕起伏的笔法。

词的一开始便自问然后自叹,再写景再回忆再想象,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

这首词的另一个鉴赏重点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文题解读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3、走近作者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

后期作品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4、背景纵览

虞美人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现在河南开封)。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死年41岁。

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

5、课文详解

虞美人①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③,故国④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⑤,只是朱颜改⑥。

问君⑦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选自《南唐二主词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后主,后来被宋朝俘虏,过了三年囚徒生活,不久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这首词是他被囚禁时所作,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作为阶下囚的哀愁。

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

②完结。

③春风。

④指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

⑤雕栏玉砌,雕饰华美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南唐故都的宫殿。

应犹在,一作“依然在”。

⑥红颜改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

以上两句意谓宫殿犹在,但人事已非。

⑦问你,实是作者自问。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对人生已经绝望,人多以为美好的“春花秋月”,他见了反而心烦,并劈头怨问苍天:

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

其感情之极端痛苦可见。

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

于是转而向人发问:

“往事知多少?

”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

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

“又东风”点明时间又过去一年,不断消逝的时光,引起他无限感慨,有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是写他遥望南国而感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

“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最后,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词人满腔忧愤,对人生发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