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3881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docx

《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docx

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

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

注:

本文档资料根据福师12秋《生态学》辅导课件编写,辅导课件中讲解了考试要求和涉及的题型,知识点(以章节顺序),未涉及相关的例题。

供学员参考。

生态学复习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基本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习研究方法。

•重点掌握:

•1.生态因子的作用及其特征、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2.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及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种内和种间相互关系。

•3.群落概念、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群落演替概念、原因、类型、顶极群落、演替规律;

•4.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功能、结构及组成;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及特点;有机物质的分解。

陆地主要生态系统植被的类型和分布规律等。

•5.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入侵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知识。

•6.能够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并能够应用生态学知识思考、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考试内容: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子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特点;

2、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规律: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和耐受限度。

3、光的生态效应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4、温度的变化规律和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5、水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1、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种群数量统计方法、年龄结构、空间分布、生命表、存活曲线。

3.种群的数量增长及自然种群数量变化。

4、种群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 

5、种内与种间关系;生态位问题。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

1、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

2、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

3、群落的结构。

4、群落演替的概念、原因、类型、顶极群落。

5、地球上主要群落类型及其特点。

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一般特征、结构和组成。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及其特征。

3、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分解。

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类型及主要元素循环过程及特征。

第五章应用生态学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保护途径。

2、生态入侵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试卷结构:

单项选择题40%

填空题40%

名词解释10%

问答题10%

生态学概况:

知识点: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

1.1分类

1.2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定律

(1)耐受性定律

(2)限制因子

(3)最小因子定律

注意:

这三个基本定律的概念和要点。

1.3光照周期的生态作用和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植物的光周期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

2.生物与水(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2.1植物与水

2.1.1陆生植物的水平衡

(1)陆生植物对水的形态适应

(2)根据对水分的需要量及耐旱程度陆生植物的分类可分为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

2.1.2水生植物的生态类型:

●沉水植物:

整株沉没于水下,如金鱼藻等;

●浮水植物:

叶片漂浮于水面,浮萍,凤眼莲;

●挺水植物:

植物大部分挺出水面,芦苇,香蒲等。

2.2动物对水的适应

水生动物的水平衡:

变渗透压性动物和恒渗透压性动物:

变渗透压性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体内渗透压随环境渗透压的改变而有相应平行的改变;

恒渗透压性动物:

体内渗透压保持恒定,有调节渗透压的机制,淡水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1.种群的概念。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的概念

种群特征

数量特征

空间特征

遗传特征

系统特征

2.存活曲线及其类型

概念:

以每个时期开始时的存活数的对数(lgnx)对每个年龄分段(x)作图即可得存活曲线。

A型:

凸型的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

只有个别的死亡,即几乎所有的个体都能达到生理寿命。

死亡率直到末期才升高。

如大型兽类和人类。

B型:

呈对角线的存活曲线,表示个体各时期的死亡率是对等的。

许多鸟类接近此型。

C型:

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

鱼类、两栖类、牡蛎、甲壳类、蒲公英。

2.1内禀增长率的概念:

指在食物、空间和同种其他动物的数量处于最优,实验中完全排除了其他物种时,在任一特定的温度、湿度、食物的质量等的组合下所获得的最大的增长率。

3.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密度制约)

3.1两点假设:

(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表示),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0;

(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逐渐的按比例的。

3.2“S”型增长曲线。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

(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

(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3.3增长方程dN/dt=rN(1-N/K)

3.4(1-N/K)表示剩余的增长机会或者剩余增长空间。

3.5增长曲线的五个时期:

开始期(潜伏期)

加速期

转折期

减速期

饱和期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5.r-选择和K-选择的某些相关特征

5.1两种类型对策者的优缺点

K-对策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K附近,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

但一旦受危害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由于其低r值种群恢复比较困难。

r-对策者死亡率高,但高r值使其种群能迅速恢复,而且高扩展能力还可使其迅速离开恶化的生境,在其它地方建立新的种群。

r-对策者的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地面临新局面,更有利于形成新物种。

6.种内关系

7.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7.1通讯行为:

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

7.2利它行为:

1、利他行为的例子

2、利他行为的解释:

群体选择和亲缘选择学说

该学说认为认为种群和社群都是进化单位,作用于社群之间的群体选择可以使那些对个体不利(降低适应度)但对社群或物种整体(增加适应度)有利的特性在进化中保存下来。

3、利他行为的三个水平:

●家庭选择:

对直系亲属有利

●亲属选择:

对近亲家族有利

●群体选择:

对整个群体有利

8.中间关系

8.1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8.2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竞争有两种作用方式:

利用性竞争:

仅仅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而影响对方,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

干扰性竞争:

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的特点:

(1)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

(2)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如植物的种间竞争中,根竞争与枝竞争之间有相互作用。

9.生态位理论

9.1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9.2基础生态位:

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物种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繁荣。

这种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即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9.3实际生态位:

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实际生态位。

9.4n-维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的概念:

假设影响有机体的每个条件和有机体能够利用的每个资源都可被当作一个轴或维,在此轴或维上,就可以定义有机体将出现的一个范围。

同时考虑一系列这样的维,就可以得到有机体生态位的一个增强了的定义图。

9.5生态位分化:

比较两个或多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就能分析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探讨竞争与进化的关系。

总的说来,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竞争物种生态位分开,这是两个相反的进化方向。

9.6生态位重叠: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现象。

或是说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对资源位和资源状态共同利用。

生态位重叠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并非绝对条件,而决定于资源状态。

当资源丰富,供应充足,生态位重叠也不发生种间竞争。

而资源贫乏,供应不足,生态位稍有重叠,即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

群落的概念:

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1.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1.1物种多样性具有两种涵义:

其一是种的数目或丰富度,它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数目的多寡;

其二是种的均匀度,它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1.2多样性指数:

(1)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2)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

1.3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1)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物种多样性有随纬度增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

(2)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

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3)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一般规律:

物种多样性总的趋势是随热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

2.群落的动态

2.1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应包括三方的内容:

(1)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

(2)群落的演替;

(3)地球上生物群落进化。

3.生态演替

3.1控制因素

3.2演替的类型

3.3演替系列

水生演替系列: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陆生演替系列:

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4.顶级群落

4.1顶级群落的相关假说

4.2顶极群落的能量学特征

4.3顶极群落的结构和生活史特征

4.4顶极群落的特征物质循环和内稳定性特征

5.群落的分类和主要植被类型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植被型组

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组

    群系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

亚群丛

热带雨林的分布、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植被特点。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植被特点。

第四章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性模型包括三个亚系统,即生产者亚系统,消费者亚系统和分解者亚系统。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链具有生物扩大作用

食物链的类型:

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注意:

不同的生态系统,流经两种食物链的能量的量是不一样的

食物链的本质:

能量和物质流动的途径

4.营养级和生态锥体

生态锥体特点:

一般说来,能量锥体最能保持金字塔形,不可能出现倒置的情形。

而生物量锥体有时有倒置的情况,数量锥体倒置的情况就更多一些。

5.生态效率

5.1各种生态效率的计算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产量和生物量的概念

6.1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变化的。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3、能量流动过程中是不断减少的。

4、能量流动过程中,质量不断提高。

6.2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及变化特点

1、海洋仅占1/3,而陆地占了2/3。

2、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

3、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还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4、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量都有垂直变化。

6.2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6.3初级生产力测定方法

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

初始溶氧量—黑瓶溶氧量=呼吸量

白瓶溶氧量—初始溶氧量=净光合量

白瓶溶氧量—黑瓶溶氧量=总光合量

6.4次级生产过程

7.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7.1消费效率

(1)植物种群增长率高、世代短、更新快、其消费效率就较高。

(2)草本植物的支持组织比木本植物的少,能提供更多的净初级生产量为食草动物所利用。

(3)小型的浮游植物的消费者(浮游动物)密度很大,利用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

7.2同化效率

同化效率在食草动物和碎食动物较低,而食肉动物较高。

就净生长效率而言,食肉动物反而比食草动物低。

8.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分解

9.能量流动过程及其特点

9.1特点:

单向性,不可逆;层层递减

9.2原因:

消费效率不是百分之百的;同化效率不是百分之百的;各营养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呼吸消耗能量。

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0.1生物地化循环:

环境中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后回到环境中,各种元素运动路线所包含着的活有机体的有机阶段和由各元素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的阶段所组成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0.2基本概念:

(1)库:

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

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如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等。

(2)流通量(率):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转移量。

(3)周转率:

=流通率/库中营养物质总量

(4)周转期:

=库中营养物质总量/流通率,即移动库中全部营养物质所需要的时间。

11.碳循环:

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是:

(1)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

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

(3)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12.氮循环

12.1固氮作用

(1)天然固氮包括:

闪电、宇宙射线、火山爆发等高能固氮,形成硝酸盐;

(2)生物固氮:

固氮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蓝藻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

(3)人工固氮:

包括氮肥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释放。

12.2氨化作用:

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12.3硝化作用: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12.4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

第五章应用生态学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了解生物入侵的基本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