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择校问题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381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择校问题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择校问题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择校问题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择校问题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择校问题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择校问题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docx

《从择校问题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择校问题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择校问题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docx

从择校问题看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改革

 

研究生课程论文

 

从择校问题看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课程名称基础教育改革

姓名陈云

学号307040180003

任课教师李赐平教授

专业学位教育硕士

学科领域教育管理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06月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四川·南充

二零一一年六月

从择校问题看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陈云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37002)

摘要:

基础教育越来越严重的择校问题,折射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诸多问题,关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同时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也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从择校现象出发,分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内涵,以及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遇到的来自价值观念、管理体制、资源投入和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

从实践出发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浅薄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择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五月的临近,各名校门前人头攒动。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每个家长的夙愿,为了孩子进重点校、重点班几乎动用了所有能够动用的关系,请客、送礼、拉关系无所不尽其用。

悬殊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令家长苦不堪言,择校热应运而生且愈演愈烈。

择校造成了教育质量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师生的无序流动,重点学校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却面临生存危险。

择校伴随着权利的显现,充斥着金钱的交换,达者“光宗耀祖”,不达者“晦暗人生”。

择校拉开了人与人、校与校之间的“三六九”等,拉大了人与人、校与校之间的“贫富悬殊”【1】。

择校仅仅教育问题的冰上一角,它所折射出的是更深层次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2教育均衡的定义和内涵

2.1教育均衡定义

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通知》中首次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6年新修订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将“义务教育均衡”上升到法律层面。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由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进了党的文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成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2】。

学术界关于教育均衡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

笔者认为教育均衡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达到平衡的过程和状态。

就“状态”而言教育均衡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描述。

在教育实践中,就“状态”而言的绝对的教育均衡,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一个国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实践中的教育均衡,只能是相对的、愈来愈接近理想状态的教育均衡。

从该种意义上讲教育均衡更多的是一种教育过程、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3】。

2.2教育均衡内涵

尽管学术界对教育均衡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关于教育均衡的内涵却有比较统一的认识,认真研读众多文献中涉及教育均衡内涵的论述,笔者认为教育均衡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绝对平均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是逐步缩小差距的均衡,那种把教育均衡发展理解为绝对平均地配置教育资源、绝对平均地获得学习成绩的思想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教育均衡发展的定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绝对的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有差异的均衡。

从这个意义上讲,“均衡发展”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伪命题。

实际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理想,是一种奋斗目标,是一种基本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是要最大程度地缩小区域、城乡、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并不是要彻底地消灭这种差距。

2.2.2教育均衡不是“削锋填谷”的发展,而是共同发展教育均衡的实现不是限制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区域、高质量学校、高质量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发展。

而是在“填谷”的同时让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共同发展。

否则就会摈弃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

2.2.3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的发展,而是特色发展教育均衡在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均衡的同时应当积极倡导学校的特色发展。

我们反对“千校一面”,也反对政府强制规定几种模式的发展,所谓:

“千校十面”,我们希望看到是在保证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前提下,学校的“千校千面”发展。

2.2.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整体发展在实践中,有些人认为教育均衡只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但实际上教育均衡应该是权利、机会、资源、过程、结果等的全面均衡。

如果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均衡而忽视其他方面,势必会造成系统中各要素发挥效益时出现不协调,使整体最理想的效能难以实现【4】。

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对于我们把握教育均衡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不至于迷失努力的方向。

从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出,实现教育均衡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撮而就的。

3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

3.1文化价值观念的落后在教育均衡发展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与公民的正当权益向矛盾。

如:

我国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学龄儿童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但这与公民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相矛盾。

这种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文化价值观念的落后。

首先,我国有1300多年科举制度历史,这段历史在公众教育心理沉淀已久、挥之不去。

“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些经久不衰的古代科举话语鼓励着人们通过提升自身教育水平被选拔出来,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当今中国的教育制度虽然和封建时代的科举制相关甚远,但从当今社会仍然残留着封建王朝的阴影。

“学历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教育主流价值。

整个社会这种精英教育情结让教育功利化扩大,成为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心理壁垒。

其次,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占城市家庭中的绝大多数,父母也经常把过多的期望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不断接受更高的教育而出人头地。

人们争相选择那些升学率高的重点学校,一方面是为了在考试竞争中更占优势;另一方面也可归因于家长的攀比心理,这一心理与中国的传统教育考试文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推动择校风狂热,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文化心理力量。

另外,难以割舍的重点建设理念,使教育难逃等级化命运。

半个多世纪的通过行政主导力量重点建设极少数学校的政策,已经让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形成了难以割舍的重点建设理念。

而那些基础薄弱、发展速度慢、物资条件差、工作难度大的薄弱学校或弱势区域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5】。

3.2管理体制方面的障碍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教育体制中的其它环节。

在所有阻碍均衡发展的因素中,管理体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分级办学体制,形成校际差距的既定事实。

在新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了“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到城市中,即“以区为主”。

但在同一个区域内,并非所有的教育资源,都能完全集中于区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尽管同属公办学校,但由于办学的起点不同,主管部门管理的力度不同,因而不同主管部门的学校校际差距极大。

由于教育管理上多级分割,使得区政府对学校建设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难以进行统筹规划,教育资源难以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次,部门与单位办学,让教育主管部门难作为。

一个区域内的公办学校,并非全部由政府部门举办,还存在着一些企业、事业单位所办学校。

这些学校虽然位处区域内,但其上级主管部门并不是区教育局,而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由于管理体制不一、投资主体不一、办学政策不一,这些学校的办学质量因其主办者的实力和支持力度不同而相差很多。

这些学校的人财物均不属于区教育局调配,区教育局与这些学校的关系仅仅是“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并无实质性的管理内容。

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无法纳入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盘棋中,成为实践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个体制性障碍【6】。

3.3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是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因素。

从2011年全国两会公布的一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端倪,近10年来,尽管每年在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教育投入的经费均占GDP的4%,但是这个数据仅仅是一个纸上数据。

中国经济周刊3月8日报道,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透露10年累计欠账超1.6万亿。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如果算上前一个10年我想可能更让人吃惊。

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让我们把眼光转到这个4%和已经落实的教育经费上。

教育投入占GDP的4%这是一个国家惯例本无可厚非,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口多、地域广,真正落实的每个学生头上的真正少的可怜。

我国教育投入是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的体质,而地方财政主要是县级财政,如果每个县都按照4%投入,可不同县的财政收入不同,同样也会导致教育投入的不均衡。

在已经落实的这部分教育经费,被地方政府非法挪用、贪污的也不在少数,前几年诸如此类报道屡见报端。

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比例失衡,大部分的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而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占的比重偏小。

这是导致基础教育教育投入不足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我认为,导致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国家拿了太多的钱,在教育方面办了较少的事。

可这样的话大家都明白,可大家都不愿意说、也不敢说,这样的归因似乎有些简单,但也是简单才越能反映问题的根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硬软件设施的差异。

在这个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每个家庭的夙愿,近两年幼儿园入园难上就可见一般。

这不得不让我们看到诸如择校这样的教育失衡问题会在以后一段时间甚至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

3.4利益群体方面的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阻碍因素除了观念、体制和资源投入方面以往,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教育失衡发展中各方的既得利益群体。

这些群体主要包括:

首先,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推动,而不均衡发展却能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带来实实在在的“政绩”。

一个地方的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往往是由多少学生考上大学、多少学生考上重点高中、以及多少学生取得学科竞赛奖励等各种与考试有关的硬指标决定的。

在这种教育政绩观的引导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热衷于通过集中力量办重点学校来快速出成绩,加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程度。

不均衡发展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改制学校就是最好的明证。

学校改制过后,政府不仅可以不负担原有学校的经费,而且还可以从改制学校的收入中分一杯羹。

不均衡发展为部分教育官员滋生了寻租机会。

部分教育官员就是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重点学校学额不足”的机会,大肆寻租牟利。

不管是改制学校,还是办学较好的公办学校,只要是学额供不应求的学校,每年在招生时,都会收到大量的“条子生”、“关系生”。

在这些条子和关系的背后不难发现腐败的影子。

其次,从择校费政策中获益的部分学校。

在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利益群体就是各种名目的重点校、改制校、名牌校,以及这些学校的校长和教职员工。

在当前政策下,几乎所有的重点校、名牌校都是改制学校。

这些改制学校不仅可以按民办学校根据成本收费的名义高收费,而且在生源、教学等各个方面比其他学校占据更多的优势:

一是拥有较好的生源。

改制学校通过各种手段招生,把具有较好学习潜力的学生招收进来。

二是依靠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

改制学校可以肆无忌惮地增加学生负担,非毕业班的学生仍然可以违规在周末补课而不受处罚。

此外,改制学校的教师收入远高于普通公办学校。

改制学校的出现,让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形同虚设,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极大的打击。

另外,非均衡发展时期获益的学生家庭。

教育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