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3786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

(1)五盘岭:

亦称七盘岭,位于梁州利州交界咽喉处。

即今陕西宁强、甘肃成县与四川广元交界处,有石磴七盘而上,号称西秦第三关,诗中五盘亦指五盘岭。

(1)   请赏析“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一联。

(2)试分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案】

(1)①用拟人手法(斗,对峙;攒,聚焦),写出了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江崖陡峭峥嵘,日出之前,群峰相连,层次莫辩,密集、重叠的奇伟、险峻景象。

(或可着重炼“斗”、“攒”两字也可)②对仗工整、巧妙,音韵、意蕴配合协洽。

(2)全诗首两句直笔点出时间,地点及入蜀事件。

中间八句着力于染,由远而近,层层皴染,色调均匀,风烟美景,峻朗旷伟,有力渲染烘托了诗人从容悠然的心境。

最后两句,归结于点,点明诗人入蜀,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路途奇险,却心绪明快开朗.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尽现其中。

【解析】【分析】

(1)这一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出句把山崖人格化,因江流曲折,两岸山崖对峙写成两岸山崖互斗。

对句把群峰人格化,日出之前,群峰相连,说成群峰聚集在一起。

在这一联中“江回”对“日隐”,“两崖”对“群峰”,“斗”对“攒”,对仗十分工整。

这一联之中有两个字“斗”、“攒”运用的十分传神,赏析时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斗”、“攒”两字。

(2)仔细阅读诗歌,本诗中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为“点”,中间八句为“染”,开头两句“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直接点出时间“平旦”,地点“出五盘”(进入蜀地,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及入蜀事件。

然后运用的“染”的手法,由远而近,层层皴染,写所看到的景物——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

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

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

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

中间这几句勾勒妙画出美景的形神,风烟美景,琳琅满目,尽人于画面,而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被有力地渲染烘托出来。

最后两句“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又回到“点”上,点出了此次入蜀,是为了报知己,不觉得蜀地道路艰难险阻。

故答案为:

⑴①用拟人手法(斗,对峙;攒,聚焦),写出了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江崖陡峭峥嵘,日出之前,群峰相连,层次莫辩,密集、重叠的奇伟、险峻景象。

(或可着重炼“斗”、“攒”两字也可)②对仗工整、巧妙,音韵、意蕴配合协洽。

⑵全诗首两句直笔点出时间,地点及入蜀事件。

中间八句着力于染,由远而近,层层皴染,色调均匀,风烟美景,峻朗旷伟,有力渲染烘托了诗人从容悠然的心境。

最后两句,归结于点,点明诗人入蜀,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路途奇险,却心绪明快开朗.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尽现其中。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 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 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答案】

(1)C

(2)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解析】【分析】

(1)C项,“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中“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为之变小。

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

故选C。

(2)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

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意思是:

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

诗人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是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的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保持清贫人格。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内容、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尾联诗句内容、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

(1)D

(2)何相公:

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

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

(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

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

“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

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

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

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故答案为:

⑴D;

⑵何相公:

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

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古诗词中,鉴赏形象是很常见的题型。

一般有:

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1.从诗歌整体感知,确定人物身份。

一般情况下,通过阅读诗歌,就能知道诗歌人物形象是诗人自身形象,还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2.关注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注释来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3.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诗人特征。

通过分析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代表的动词,语言,神态等就是要抓的关键,还有要分析清楚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

这些都是主要的理解内容。

4.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歌描写人物的词(翻译内容)),抒发了……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

即淮河。

颍:

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

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D项,“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误。

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故选D。

(2)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

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

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

“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

“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

“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

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

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   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答案】

(1)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

(2)(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

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

“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

“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

(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

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解析】【分析】

(1)分析可知,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

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

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

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

(2)首先理解句意,“尽日无人看微雨”,意思是,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

再分析表达效果:

“尽日无人看微雨”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

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

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故答案为:

⑴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

⑵(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

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

“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

“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

(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

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点评】

(1)本题考查综合赏析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考生要整体感知全诗(词)内容,坚持“四看”原则:

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

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①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释】①终了:

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_______(之情)。

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

【答案】

(1)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

(2)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解析】【分析】

(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借事抒情。

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故答案为:

⑴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⑵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点评】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 “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 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 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

(1)A项,“一次具体的”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

故选A。

(2)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故答案为:

⑴A;

⑵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分缕析作答即可。

【附诗歌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

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