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3398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发展.docx

《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发展.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发展.docx

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和发展

1、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

2、珠海市国有资产的现状

3、珠海市国有资产的特点

第二章珠海市国有资产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宏观环境分析

1、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珠海市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行业分析

1、工业分析

2、建筑及房地产业分析

3、旅游业分析

4、交通物流业分析

5、外经贸业分析

6、农业分析

第三节加入WTO后对珠海市相关行业的影响

第三章珠海市国有资产发展的内部资源分析

1、内部资源的分类

2、内部资源的优势劣势分析

第四章珠海市国有资产经营战略的确立

1.远景目标描述

2.发展战略描述

3.战略目标

第五章保证战略实施的措施

1、抓战略的分解和落实

2、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3、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

4、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

5、重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

6、搭建市场化的服务平台

第一章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和发展

1、珠海市国有资产的形成

1987年,珠海市在财政局下设立投资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全市国有预算外企业的资产,预算内的企业仍由财政局管理。

由于国有企业的人事权仍由市委、市政府和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因此国有企业的实际管理权分散在多个部门中。

1996年3月,根据珠海市市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成立珠海市国资局,负责全市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同时将投资管理公司改组为资产营运机构,于1997年7月归口珠海市国资局管理。

1997年11月成立珠海市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与市国资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1999年4月,根据市编委的文件要求,成立珠海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局,与企业党工委、企业董事管理局(简称“一委两局”)“三块牌子,一套人马”联合办公。

“一委两局”按照“政企、政事、政资”三分开的要求和“管人、管事、管资产”三结合的原则,依法行使对市属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的职权,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到1998年,珠海市共有市属国有、集体企业1620户,境内资产总额863.64亿元,境外资产112.67亿元。

1999年,珠海市共有市属国有、集体企业1899户,资产总额928.41亿元,市属资产净值152.44亿元。

2000年珠海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全市近千家国有企业通过整体出售、产权转让、股份合作或关停、注销、破产等方式实现转制,70%的国有独立法人企业和全部国有商业企业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

到2001年6月底,按独立法人户数计,市属企业从劣势领域、劣势资产中共退出915户,占2000年初国企户数的76%。

到2000年底,珠海市共有市属国有企业285户,总资产502亿元,净资产164亿元。

2、珠海市国有资产的现状

目前,珠海市市属企业按照管理层次划分,有一级企业14家,二级以上企业152家;三级以上企业285家。

三级以上企业有职工27417人,资产总值502亿元,净资产164亿元。

2001年市国经局对135家市属授权经营及监管企业(二级企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1—9月,市属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3.24%,净资产收益率3.19%,负债水平较为合理,资产质量较好,整体盈利水平一般。

按行业分布,工业交通占28%,农业占1%,房地产旅游贸易占38%,其他占33%。

按总资产规模,10—100亿元的企业12个,占总户数4.2%,1—10亿元的企业56个,占总户数的19.6%;按销售规模,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三个,占总户数的1%,1—10亿元的企业26个,占总户数的9.1%,1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64个,占总户数的22.5%。

3、珠海市国有资产的特征

经过2000年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国有产权从劣势企业退出,珠海市现在的存量国有资产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Ø资产总量不大,仅为502亿元;

Ø资产质量较好,平均资产负债水平较低;

Ø国有资产分散于较多的传统行业中;

Ø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

Ø技术含量偏低;

Ø产权结构单一;

Ø融资能力不强。

 

第二章珠海市国有资产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扭转了连续多年的下降局面。

通货紧缩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各种市场价格指数开始稳中趋升,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和企业信心指数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总消费趋于较稳定的逐步上升。

对外贸易出现了进出口同时大幅度增长的局面,虽然外贸顺差没有明显增加,但是对外贸易的活跃,有利于激活国内生产,提升经济增长景气。

经济运行质量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全国税收收入增长等效益指标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进入2001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和健康的运行态势,但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外贸出口逐月下降,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虽然2000年全年GDP增长速度达到了8%,但是第四季度的增长率却下降到了7.5%左右,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7.4%。

今年内需仍是主要的拉动因素,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Ø宏观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高;

Ø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初步实现了基本脱困的目标,但并未真正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Ø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慢;

Ø经济形势出现的转机主要是连续三年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

总之,宏观经济好转的主要因素是外部力量的推动,我国经济长期的、自发的内在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依然制约着经济发展,经济好转的基础还不稳固。

从发展来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是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

由于美国经济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善,同时日本经济今年再次陷入困境,将导致全球范围的经济增长下滑。

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在近几年仍将存在。

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Ø加入WTO有利于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大传统工业品的出口;

Ø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Ø国家调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

Ø现阶段形成了部分消费亮点,可以带动消费的稳定增长。

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

Ø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对我国经济运行将产生不利影响;

Ø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

Ø制约民间投资回升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有效解决,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依然较强。

Ø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尚不健全;

Ø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社会不良环境及社会信心不足等问题仍将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增长。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仍将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运行环境难有大的改善,由于出口的下降,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十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将维持2001年的水平或略有下降,预计在7%左右。

2、珠海市经济环境分析

珠海市围绕“增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0.25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量达43.6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幅为11.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83.40亿元,增长14.7%。

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调整。

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4.6:

53.6:

41.8调整为4.2:

55.5:

40.3,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作用继续得到加强,为进一步的结构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珠海的消费市场也有所启动,但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需求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

世界经济回暖为外向度较高的珠海经济增长带来了较为有利的出口环境,使珠海的对外经济生机再现。

但国际经济发展仍有一些不稳定因素。

2001年上半年珠海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9.8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3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95.93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76.97亿元,增长9.5%。

当前珠海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Ø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Ø优势行业少,骨干企业少;

Ø旅游业发展未尽如人意;

Ø受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的影响,出口增长趋缓。

总体上看,珠海市经济发展面临着出口增长趋缓、投资不足的影响,经济运行环境难有大的改善。

预计“十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将维持在12%左右。

2001年10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珠海召开现场办公会,指出了珠海市经济发展的方向:

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要把珠海建设成为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成为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即“三基地一中心”)。

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是珠海市在2007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奠定期,也是珠海市经济结构的重要调整期,是经济体制的重要完善期,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过度期。

纲要提出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

珠海市“十五”计划主要预期指标

2000年

2005年

年均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现价,亿元)

330.25

620

12.0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13.85

17.0

5.0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183.4

324.0

11.0

其中:

工业增加值(亿元)

160.5

290.0

10.9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133.0

279.0

13.3

三次产业比例

4.2:

55.5:

40.3

2.7:

52.3:

45.0

——

工业总产值(现价,亿元)

634.0

1200

15.5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91.7

128

8.5

其中:

出口总额(亿美元)

36.5

55.0

9.5

第二节主要相关行业分析

1、全国工业总体情况分析

“九五”时期,我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2000年工业增加值39570亿元,比1995年增加148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2.6%,平均每年增长10.2%,比“八五”回落了7.5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国有工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结构。

纯国有企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47.1%降为2000年的28.7%,股份制企业的比重由5%上升到21.4%。

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有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能源工业、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

工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低;第二,技术创新能力弱,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装备制造业的落后,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第三,大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生产集中度不高,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优势尚未形成;第四,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第五,资源、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国家“十五”期间将重点支持软件、数字化技术、新材料、光纤复合材料、中医药、生物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环保技术以及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

建设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深亚微米(0.25微米以上)集成电路、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系统、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高速铁路工程、新型涡扇喷气支线飞机、生物技术产业工程、煤液化制油工程、洁净煤技术应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制造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

(1)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二十世纪后期,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迅速成长。

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1993年的4460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5618亿元,年均增长22.7%,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约12个百分点。

其中,以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8%和29.2%,大大高于全部工业产值年均增长水平。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逐年提高。

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由1993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896亿美元,年均增长23%,其中,2000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15%,7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在地区布局上已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增长带。

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高技术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并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

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业规模较小,200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约4%左右;第二,附加值不高,目前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仅为约2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三,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品出口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较低。

“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要力求在总量规模方面上一个新台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关联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到2005年,力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约4%左右提高到6%左右;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约9%左右提高到16%左右;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由目前的约15%左右提高到25%左右。

(2)家电制造业分析

我国家用电器工业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制造能力,产品涵盖了全球主要家电品种,从生产规模和产品品种上已经确立了世界家电生产大国的地位。

2000年我国家用电器总产值已超过1500亿元,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彩色电视机的产量已分别达到1280万台、1450万台、1830万台和3940万台,电风扇的产量达到7670万台。

我国家用电器产品已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底,我国洗衣机、冰箱、空调器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4%、16%和30%,均已居世界家电行业首位。

中国家电业发展已经国际化,家电业进出口额逐年增加,一些企业通过参加国际大型专业展览会,寻找代理商,建立国际营销渠道,建立产品分销中心,输出技术,合资建厂等方式,积极探索进入国际市场。

有的企业还在海外建厂,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九五”期间我国家用电器产量单位:

万台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5年预测

冰箱

979.7

1044.4

1060

1210

1280

1800

洗衣机

1074.7

1254.5

1207.3

1342.2

1450

2000

空调器

786.2

974

1156.9

1337.6

1830

2700

彩色电视机

2537.6

2711.3

3497

4262

3940

3800

我国家电行业已形成了一批能主导市场、具有知名品牌和较高营销水平的家用电器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

2000年电冰箱行业中,科龙、海尔、新飞、美菱4家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9%;空调器行业中,海尔、格力、美的、春兰、科龙、华宝优势明显,6家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洗衣机行业中,小天鹅、海尔、荣事达、威力、金松、金羚、小鸭7家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71%。

家电企业正在向大集团、规模化发展过渡,而且规模效益十分明显。

中国家电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

第一、追求数量营销导致盲目竞争;第二、追求多元化发展导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趋同;第三、追求造势效果导致品牌透支现象;第四、持续多年的价格大战;第五、短视弊病普遍存在;第六、企业研究和开发力度不够和核心技术依赖较强,严重阻碍了家电行业的发展潜力。

“十五”期间,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及国际化经营是家用电器行业调整与发展的方向。

至2005年,我国家电工业总产值将达1800亿元。

家电重点骨干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在境外生产规模达5亿美元以上。

未来国内家电市场变化趋势是:

第一、家电行业产销将继续增长,但增长幅度趋缓。

由于我国家电市场上一阶段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城镇,而下一阶段将主要来自农村。

第二、家电行业的集中度将增大,企业数目急剧减少。

预计到2005年我国独立的家电电器企业将从目前的100余家减少到10家左右。

第三、我国企业将面临世界上大型家电企业更为激烈的挑战。

伊莱克斯、惠而浦、博世、西门子、松下等巨型企业均已在我国设厂或与国内企业合资,把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这些公司的长远战略。

第四、家电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如何为产品增加附加值已成为重要课题。

第五、国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得我国企业国际化更为迫切。

第六、市场流通体制的变化将导致营销功能的演变,服务将成为企业营销的主要手段并让客户获得最大限度的满意。

第七、未来的竞争将是战略、成本、国际化、品牌的竞争。

今后我国家电的发展方向,要以现在企业为基础,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开辟国际市场为重点,以著名品牌为龙头,实现企业集团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现代化。

(3)化工原料业(PTA)分析

我国PTA(对苯二甲酸)的生产发展很快。

1990年我国年产量为39.3万吨,2000年增长到210万吨,比1990年增长5.3倍,10年间平均增长率为19.3%,产量净增170万吨。

目前国内PTA的生产能力为213万吨/年,有九个主要的生产厂家。

2000年我国生产PTA210万吨,进口251万吨,进口量约占当年国内消费量的55%。

我国PTA的大部分用于制造涤纶纤维,约占PTA总消费量的93%。

“九五”期间我国PTA产量、进口情况

由于PTA需求总量不断扩大,而国内生产能力增长缓慢,因此进口量大幅增长,特别是1999年和2000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111.7%和62.7%,2000年进口量已经超过国内生产量。

我国的化学纤维工业虽然起步较晚,发展却十分迅速。

从1997年起我国化学纤维的生产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我国化学纤维产量达到694万吨。

但在化纤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进口化纤(2000年进口涤纶化纤62万吨,聚酯切片34万吨)及化纤布也在大幅增长。

如此大的产能和产量仍然不足以供应国内市场,因此我国化纤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化纤中,涤纶纤维是增长最快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品种,正由于其快速增长,对聚酯需求也大幅度增长,1999年我国聚酯行业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盈利,刺激了聚酯业膨胀的愿望。

2001年聚酯产能达到600万吨。

因为聚酯产能的急剧膨胀,使其对PTA的需求也急剧膨胀,而国内PTA生产能力不足,因此每年都必须大量进口。

1995年以后,我国聚酯工业的扩充速度比上游原料的发展速度要快得多,尤其是PTA生产增长相对落后,造成国内PTA自给能力不足,每年都必须大量进口,到2000年,PTA进口达到251万吨,导致进口依存度达到54.4%的较高水平,如此高的进口依存度所蕴含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长期以来,国内PTA一直存在着较大缺口,供应时松时紧,国内市场上PTA价格随国际市场的变化波动很大,使得聚酯生产企业的经营不断遭到原料市场的干扰,很难掌握成本和定价方面的主动权,生产和经营方面非常被动。

(4)电力工业分析

“九五”期间电力工业的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8%,基本消除了电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到2000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1932万千瓦,其中水电7935万千瓦,占24.9%;火电23754万千瓦,占74.4%;核电210万千瓦,占0.7%;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约33万千瓦。

全年发电量达到13556亿千瓦时。

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在电力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工程安装质量、工艺及机组投产移交水平大幅度提高。

各大电网的计算机监控调度系统进入了实用化阶段,电网运行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现代化管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小火电无序蔓延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关停小火电机组约1000万千瓦,高效大容量机组比重逐步上升。

水电发展更加受到重视,三峡等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

电网建设投入显著增加,西电东送通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送电能力不断增加。

电力工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二,电力发展水平和电气化程度仍然很低。

第三,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四,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预计 “十五”期间全国电力需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实际增长速度可能略高一些,但相对 “九五”各年的增长速度,“十五”期间将比较平稳,电量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

2005年全国年发电量将达到17500亿千瓦时以上。

1996年—2005年全国发电量增长速度

我国电力行业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积极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能源,重点发展电网,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推进全国联网。

(5)公用事业

“九五”期间,我国公用事业平稳发展,2000年,全国供水总量4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3%,其中生活用水2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5%;城市公共交通标准运营车辆20.6万标台,客运总量341.1亿人次,分别增长9%和4.6%;城市煤气和天然气供气总量234.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6%。

我国供水、公共交通、煤气和天然气发展状况见下表3。

我国供水、公共交通、煤气和天然气发展状况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供水总量(亿立方米)

128

382.3

496.6

467.5

469

生活用水(亿立方米)

51.9

100.1

158.1

189.6

200

公交标准运营车辆(万标台)

3.8

7.0

13.6

18.9

20.6

客运总量(亿人次)

255.4

276.8

299.0

326

341.1

煤气和天然气供气总量(亿立方米)

41.2

149.0

194.0

212.1

234.5

水、煤气都是入世协议规定能够由政府定价的项目,并且行业本身具有规模性、经营相对垄断的特性,因此,该行业自身造成的门槛限制将会形成一定的保护壁垒,成为入世后的避风港。

但从长远看公用事业也有打破政府垄断的趋势,随着整个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带有资源垄断色彩的行业有可能成为资金投入的热点。

国家在“十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消除各种限制或阻碍非国有经济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政策障碍,加快研究制定新的市场开放和市场准入的条件和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尽快形成市政公用事业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新体制,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运营管理的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

我国公用事业“十五”发展目标是:

继续增加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城市供水、节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城镇功能,把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基本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005年全国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8.5%,污水处理率达到45%,燃气普及率达到92%,基本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状况,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所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镇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新增城市供水能力4500万立方米/日,2005年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