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届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届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届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届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2018届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共三大题16小题,满分60分。
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0.5mm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及考生号,并用2B铅笔把对应考生号的标号涂黑。
3.答题必须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要折叠答题卡。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0-16K-39Ca-40S-32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共20分。
1.收藏家收藏的一清末铝制品至今保存仍十分完好,该铝制品不易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的氧化物易发生还原反应
C、铝易氧化,但铝表面的氧化铝膜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D、铝不易氧化
2.小明同学在实验室中测定某未知溶液的pH,他的实验操作如下:
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于pH试纸上进行测定,你认为小明同学这样测得的结果与该溶液的实际pH比较()
A.偏低B.偏高C.不变D.无法判定
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乙小
B.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30%
D.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4.将10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20g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溶液混合后,下列物质中不能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是( )
A.Na2CO3B.CuCl2C.CO2D.Ba(NO3)2
5.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法或试剂,你认为正确的是()
A.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酚酞溶液)
B.鉴别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三种固体物质(水)
C.分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粉末(加水溶解,过滤)
D.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铜溶液、银)
6.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7.将一定质量的锌粉放入到硝酸亚铁、硝酸银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若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生成,则滤液中只有硝酸镁和硝酸锌
B.若反应后所得滤液是无色的,则滤渣中一定有锌、铁、银
C.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可能有硝酸亚铁
D.若反应前锌粉的质量和反应后滤渣的质量相等,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
8.区分如表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A
B
C
D
区分的物质
稀硫酸和氯化钙溶液
硬水与软水
碳粉与氧化铁
氢氧化钠和硝酸铵
方案一
加入酚酞试液
加肥皂水
加入稀盐酸
加水溶解测温度变化
方案二
通入二氧化碳
测pH
观察颜色
观察状态
A.AB.BC.CD.D
9.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相符合的是()
A.图①表示向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盐酸
B.图②表示向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
C.图③表示将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
D.图④表示向氢氧化钠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10.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a2℃时仍是饱和溶液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相同温度时,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D.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a2℃将至a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一次用餐中,小丽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决定买回一袋,对其进行研究.
【收集资料】通过阅读标签及查阅资料,她获得如下信息:
(1)该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物质;
(2)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
(3)氯化钙、氯化钡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1)酒精的化学式与NaOH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
(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1)【实验探究】
实验一:
她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观察到蓝色沉淀,
说明酒精溶液 (填“显”或“不显”)碱性.
实验二:
(1)她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沉淀于试管中加稀盐酸,观察到 ,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
(2)她取上述烧杯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发现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液体呈红色,她认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老师发现后,提示她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只要将上述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变为 (填化学式)溶液,即可得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
(2)【拓展应用】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2.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1)下图为实验室炼铁的装置图,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装置B和C,收集较纯净的CO并循环使用,B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浓溶液。
(2)工业上可用酸清洗锈蚀的金属。
将生锈的铁片和生锈的铜片[铜锈的成分Cu2(OH)2CO3]同时放入一定量盐酸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①铜锈溶解:
Cu2(OH)2CO3+4HCl=2CuCl2+3X+CO2↑,则X的化学式为 。
②铁锈溶解:
化学方程式为 。
③有金属单质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化学小组欲测定一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
反应时间
t0
t1
t2
t3
烧杯和药品质量/g
55.7
55.6
55.5
55.5
①经计算,这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是 %(精确到0.1%)。
②有同学提出,灼烧可使钢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钢样品质量会减轻。
但是他们将一定量的钢样品灼烧后,发现质量反而增加了,其原因是 。
13.兴趣小组同学向盛有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固体A和溶液B,并对固体A和溶液B进行探究.
(1)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有:
①CaO+H2O=Ca(OH)2;② (写化学方程式).Ⅰ.固体A成分的探究及测定
【猜想】
①固体A中只有CaCO3;
②固体A中含有CaCO3和Ca(OH)2;含有Ca(OH)2的理由是 .
【实验】
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振荡、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出现 ,猜想②成立.
(2)【组成测定】取8.7g固体A于试管中,加足量稀盐酸至固体完全溶解,收集到纯净CO22.2g,则固体A中CaCO3和Ca(OH)2的质量比为 .
Ⅱ.溶液B的成分探究
【猜想】
①溶液B中的溶质是NaOH;
②溶液B中的溶质是NaOH和Na2CO3;
③溶液B中的溶质是NaOH和Ca(OH)2.
根据对固体A成分的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猜想③正确,其理由是 .
【实验】
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猜想③正确.
14.在研究“铁生锈的条件”的实验中,某兴趣小组对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请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实验内容】取3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3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要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现象。
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
【实验现象】实验①②无明显现象,实验③中铁丝生锈,且试管内空气体积减小。
【实验结论】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填名称)发生反应的结果。
【实验思考】
(1)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实验③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
(2)该实验创新之处在于:
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和两种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3)铝比铁活泼,但铝难腐蚀,原因是。
(4)金属资源储量有限且不能再生,为了保护金属资源,除防止金属的腐蚀外,你还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答一点即可)
15.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NaOH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开始实验探究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猜想假设】
猜想
(1):
该溶液没有变质,为NaOH溶液.
猜想
(2):
该溶液全部变质,为溶液.
猜想(3):
该溶液部分变质,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设计方案】请你完善下表几组同学探讨的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可能出现的现象与结论
同学评价
第1组
若溶液变红,则猜想
(2)不成立
第2组同学认为:
此方案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第2组
若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是:
则猜想
(1)不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
此方案还不能确定猜想
(2)还是猜想(3)成立.
第3组
若滤液不变红,则猜想
(2)成立;若滤液变红,则猜想(3)成立.
第1组同学认为:
不需过滤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更简单的操作方法是:
【探究实验】综合各小组的方案后,动手实验.
【结论与反思】NaOH溶液易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拓展延伸】同学们设计了下列两套装置进行实验:
用胶头滴管吸取某种液体,锥形瓶中充入一种气体或放入一种固体物质,挤压胶头滴管.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气球明显胀大.
(1)甲装置中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2)若乙装置中胶头滴管吸取的是稀盐酸,则锥形瓶中放入的固体可能是.
三、本大题共6分。
16.现有石灰石12g(所含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向其中加入某未知浓度的稀盐酸100g,恰好完全反应,称得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7.6g,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g?
(2)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化学试题
答案
1.C
【解析】铝制品不易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铝易氧化,但铝表面的氧化铝膜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故选C
2.D
【解析】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相当于把原溶液用水稀释,若待测液呈酸性,则pH偏高;若待测液呈碱性,则pH偏低;若待测液呈中性,则pH不变.故选D.
3.B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而乙变化小.故不正确;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表明在此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正确;
C、由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则其溶质质量分数是
×100%≈23.1%,故不正确;
D、由图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故不正确;
故选:
B.
4.A
【解析】设参加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98
x20×10%g
则
,解之得:
x≈1.63g<10g×20%,
故硫酸溶液被反应完,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
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有NaOH和Na2SO4,它们与Na2CO3都含有钠元素,不能互相交换成分,故不能发生反应.
A、由分析可知,所得溶液中有NaOH和Na2SO4,它们与Na2CO3都含有钠元素,不能互相交换成分,故不能发生反应,故符合题意;
B、CuCl2与NaOH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故不符合题意;
C、CO2与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不符合题意;
D、Ba(NO3)2与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5.B
【解析】.A、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水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时,酚酞试液都变红色,因此不能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因此可以用水鉴别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三种固体物质;
C、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不能用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粉末;
D、银不能和硫酸亚铁、硫酸铜反应,说明银不铁和铜活泼,但是无法证明铁和铜的活泼性,因此不能用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铜溶液、银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故选:
B.
6.D
【解析】A、根据反应后的滤液显蓝色,说明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否则会继续和硝酸铜反应,故A错误;
B、锌会首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锌可能与硝酸铜反应,有可能没有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铜,由于有硝酸铜的剩余,则一定没有锌,故B错误;
C、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C错误;
D、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D正确.
故选:
D.
7.C
【解析】A、若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生成,说明滤渣一定中有铁,可能有锌,滤渣中的铁可能是置换出的部分铁,所以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镁和硝酸锌,可能含有硝酸亚铁,故A错误;B、若反应后所得滤液是无色的,滤液中一定不含硫酸亚铁,所以硝酸银、硝酸亚铁完全反应,滤渣中一定有铁、银,可能含有锌,故B错误;
C、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滤液中一定不含硝酸银,硝酸亚铁可能完全反应,可能反应一部分,所以滤液中可能有硝酸亚铁,故C正确;
D、每65份质量的锌会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会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若反应前锌粉的质量和反应后滤渣的质量相等,说明硝酸银、硝酸亚铁都参与了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锌,故D错误.
故选:
C.
8.C
【解析】A、稀硫酸和氯化钙溶液,加入酚酞试液,都无色,无法区分,故A不符合题意;
B、硬水与软水,加肥皂水硬水中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中产生泡沫;测pH,无法区分,故B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碳粉不反应;碳粉为黑色,氧化铁为红色,可以区分,故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使用加水溶解测温度变化的方法可以区分;观察状态,无法区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解析】A、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中性物质,碱性不断减弱至恰好反应时PH=7,再滴加盐酸酸性会不断增强,但不可能达到PH=1,故此选项正确;B、镁与锌是镁的活动性较强一些,加入盐酸时应该是镁反应较快,而图象是体现锌的速度快一些,故此选项错误;C、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的过程,是溶液由不饱和变成饱和的过程,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变大,达到饱和时再恒温蒸发时溶液一直是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图象上反映的最后图象上升,故此选项错误;D、向氢氧化钠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一开始就会有沉淀生成,而图象反映的是一开始滴加时无沉淀生成,故此选项错误.
10.D
【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a2℃时成为不饱和溶液,错误,B、根据溶解度曲线,乙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然后又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错误,C、根据溶解度曲线,0~a1℃,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而在a1~a2℃,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错误,D,根据溶解度曲线,在a1℃、a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相等,故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a2℃将至a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故选D
11.
(1)不显;有气泡冒出;CO2+2NaOH═Na2CO3+H2O;CaCl2等
(2)Na2CO3+Ba(OH)2═BaCO3↓+2NaOH
【解析】实验一:
硫酸铜溶液遇到碱性溶液会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观察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不显碱性.
实验二:
(1)由于氢氧化钠易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氢氧化钠易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2)足量澄清石灰水显碱性,同时生成氢氧化钠,无法证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应先滴加足量氯化钙等能与碳酸钠反应而又不会影响氢氧化钠检验的试剂除去碳酸钠,然后再滴加酚酞检验氢氧化钠;滴加氯化钙时应能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滴加酚酞时应能观察到溶液变红,可得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拓展应用】如果氢氧化钠变质了,那么溶液中存在着碳酸钠,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把碳酸钠除去,并且不带入新杂质,碳酸钠和氢氧化钡、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Na2CO3+Ba(OH)2═BaCO3↓+2NaOH,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答案为:
实验一:
不显;实验二:
(1)有气泡冒出;CO2+2NaOH═Na2CO3+H2O.
(2)CaCl2等;
【拓展应用】Na2CO3+Ba(OH)2═BaCO3↓+2NaOH.
实验一:
硫酸铜溶液遇到碱性溶液会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实验二:
(1)氢氧化钠易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据此写出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证明溶液显碱性不能引入碱性物质;
【拓展应用】对于杂质的去除可以在不引入其它离子的同时,将碳酸根离子生成沉淀,过滤去掉.
12.
(1)3CO+Fe2O3
3CO2+2Fe;氢氧化钠(或NaOH)
(2)H2O;Fe2O3+6HCl=2FeCl3+3H2O;CuCl2+Fe=Cu+FeCl2
(3)98.2%;钢中含碳量少,所以碳减少的质量,远小于铁转化为氧化物时增加的质量
【解析】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为:
3CO+Fe2O3
3CO2+2Fe;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要吸收二氧化碳,应该使用氢氧化钠浓溶液,B中应盛放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浓溶液。
(2)①铜锈溶解:
Cu2(OH)2CO3+4HCl=2CuCl2+3X+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的化学式为H2O;
②铁锈溶解:
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③铁的活动性强于铜,有反应:
CuCl2+Fe=Cu+FeCl2。
(3)①由题中数据可知,反应停止后共计生成氢气0.2g,设这种钢样品中铁的质量是X。
Fe+2HCl=
+
↑
562
X0.2g
=
X=5.6g
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98.2%。
②有同学提出,灼烧可使钢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钢样品质量会减轻。
但是他们将一定量的钢样品灼烧后,发现质量反而增加了,其原因是钢中含碳量少,但是碳减少的质量,远小于铁转化为氧化物时增加的质量。
13.
(1)Ca(OH)2+Na2CO3=CaCO3↓+2NaOH;Ca(OH)2微溶于水;蓝色沉淀
(2)50:
37;固体A中含有Ca(OH)2;Na2CO3
【解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故填:
Ca(OH)2+Na2CO3=CaCO3↓+2NaOH;【猜想】②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所以最后所得固体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故填:
Ca(OH)2微溶于水;【实验】若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则将固体充分溶解后滴加硫酸铜溶液将出现蓝色沉淀;故填:
蓝色沉淀;
【组成测定】经计算,生成2.2g二氧化碳需碳酸钙5g,则原固体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为3.7克,即固体A中CaCO3和Ca(OH)2的质量比为50:
37.故填:
50:
37;【猜想】由于固体A中含有氢氧化钙,所以溶液中不会存在碳酸钠,所以猜想③正确;故填:
固体A中含有Ca(OH)2;
【实验】溶液中不会存在碳酸钠,即溶液的成分只能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种,若要证明,只需在B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即可证明.故填:
Na2CO3.
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解答;
【猜想】②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所以最后所得固体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钙进行解答;
【实验】根据若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则将固体充分溶解后滴加硫酸铜溶液将出现蓝色沉淀进行解答;
【组成测定】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即可求出CaCO3和Ca(OH)2的质量比进行解答;
经计算,生成2.2g二氧化碳需碳酸钙5g,则原固体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为3.7克,即固体A中CaCO3和Ca(OH)2的质量比为50:
37;
【猜想】根据由于固体A中含有氢氧化钙,所以溶液中不会存在碳酸钠进行解答;
【实验】根据溶液中不会存在碳酸钠,即溶液的成分只能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种,若要证明,只需在B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即可证明进行解答.
14.【实验结论】氧气和水;
(1)
;
(2)试管内液面上升;
(3)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铝不再被氧化
(4)回收利用或者寻找金属替代品。
【解析】
【实验结论】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故填:
氧气和水蒸气;
【实验思考】
(1)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则空气中的氧气全部被消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故填1/5:
(2)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液面会上升,消耗氧气的体积不同,则液面上升的程度不同,填:
试管内液面上升;
(3)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阻止里面的铝进一步被氧化,故填:
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铝不再被氧化
(4)为了保护金属资源,可以对废旧金属加以回收利用,故填:
回收利用.
15.【猜想假设】
猜想
(2):
Na2CO3.
【设计方案】第1组: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第2组:
Na2CO3+CaCl2═2NaCl+CaCO3↓;
第3组:
实验结束后,让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拓展延伸:
(1)CO2+2NaOH═Na2CO3+H2O;
(2)Zn.
16.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12g+100g-107.6g=4.4g。
(2)
(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氯化氢的质量为y,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z,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11144
xyz4.4g
=
=
=
x=10gy=7.3gz=11.1g
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7.3%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0.5%.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