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闻稿的修改.docx
《第4章 新闻稿的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 新闻稿的修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章新闻稿的修改
第4章新闻稿的修改
1.联系实际简述绝对性修改与相对性修改的异同。
答:
(1)绝对性修改是指原稿虽然在基本思想、基本事实方面都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但在某些地方,表达的思想不够完善,引用的事实不够准确,文字上还有毛病,需要进一步加工、润饰。
相对性修改是指原稿在思想、事实、辞章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毛病,但由于要符合报纸的某些特定要求,还需要作一些必要的修改。
如根据报纸的特点,需突出某一部分,删去某一部分;因为要与其他稿件组成一组稿件一起发表,内容需要有所侧重;由于版面容纳不下,需要作适当压缩等。
(2)绝对性修改和相对性修改的异同
绝对性修改和相对性修改都属于对新闻稿件的修改方式,但是二者却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在于:
绝对性修改主要是改正错误,确保报纸的优良品质。
一般说来,不论稿件在什么情况下发表,在什么报纸发表,都是必需的;
相对性修改不是改正错误,而是为了适应报纸的特定要求,保证报纸的特色和质量,每种报纸和每种报纸在不同情况下的要求都不尽相同。
这种报纸认为需要修改的,另一种报纸可能认为不需要修改,即使需要修改,要求也不尽相同。
同一种报纸,由于每天的版面的情况不相同,对于一篇具体稿件,今天和明天的修改也可能不完全一样。
这种修改依具体条件而转移。
2.修改一篇稿件,使其符合真实、准确、科学、统一、清楚的要求。
答: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新闻编辑在改稿时,首先对稿件中有关新闻事实的内容进行分析,新闻稿件报道新闻事实的基本要求是:
真实、准确、科学、统一、清楚的要求。
下面通过一篇稿件的具体修改来看一下如何达到这些要求。
浩气长存天地间——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隆冬的北京虽然寒冷,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里却有温暖的爱流涌动。
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12日下午在这里举行。
人们没有吝惜泪水,用爱的思念追忆着这位“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用心灵的鼓舞缅怀着这位“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
听众中,有学生气未脱的大学生村官,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干部,有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也有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
大家齐聚一堂,聆听着沈浩生前的领导、同事、亲友的讲述。
伴随着豪迈的红旗颂主题音乐,沈浩留在小岗的身影再次闪回,亲切而爽朗的面容,沧桑而坚毅的目光,拨动着现场每个人的心弦。
“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
”这幅挽联的画面让人们的思绪定格在了小岗,定格在了沈浩短暂而又绚丽的人生。
在安徽省凤阳县县委书记马占文眼中,沈浩是排除万难,践行科学发展的基层开拓者。
土地流转改革遇到阻力,嘴上起泡,嗓音沙哑的沈浩不向困难低头:
“改革总是要承担风险的,当年搞大包干难道没有风险吗?
只要能使小岗村富裕起来,别说这点儿误解和委屈,就是献出生命我也愿意。
”
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在追忆,2009年11月12日那天是沈浩去世的第七天,也是农村讲的“头七”,忙完工作,天色已黑,冒雨到他的墓前,微弱的手电筒光下,看到墓前早已摆满了水果、鲜花。
我默默为他点上一支烟,好兄弟,你都看见了,大伙儿心里丢不下你呀,我们想念你。
今年过年,我们再不催你回家了,我们准备把嫂子和孩子接过来,在村里一起陪你过年”。
说着说着,赵家龙哽噎了。
这些天来,通过媒体的报道,人们都记住了小岗村人留下沈浩的三次红手印,还有“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的那句话:
“当年坐牢杀头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怕了。
”
“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可是我们的沈书记却没了。
”报告会上,严金昌老人低声哭泣。
“沈浩呀!
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难道我们三年前把你留下来,留错了吗?
要不是当初我们大伙儿一起挽留你,也许这时候你正在省城上班,你早已把老母亲接到城里,尽你的孝心,你也能多陪陪爱人,帮她做做家务,你的女儿也不用送回老家上学了……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迹,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两个月过去了,沈浩的四哥沈明儒还沉浸在对弟弟的无尽思念中,他忘不了五弟的那几次流泪。
“五弟,你放心地去吧,老娘那里我们替你尽孝,女儿那里我们替你弥补父爱,至于你未竟的事业,一定会有许多像你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来完成,一定会把小岗建设得更加美好。
”
记者夏树永远忘不了2004年2月19日的上午,“沈浩成为我的采访对象。
那天沈浩作为安徽省的选派干部就要到小岗工作了,我问他,你在省直机关工作了这么多年?
能适应农村的生活吗?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到农村去,为农民做事,这是对自己难得的人生历练。
’他在小岗找到了服务农民的大舞台。
”
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是沈浩的校友,也是他多年的同事。
2009年11月底,朱长才去萧县农村看望沈浩92岁高龄的老母亲,老家人跟他说“我的小乖乖走了”。
恍惚间,沈妈妈特别嘱咐朱长才,“孩子啊,你要听党的话,把人家小岗的事情搞好。
”这是沈浩回家时,老妈妈经常叮嘱他的一句话。
那一刻,老妈妈错把我当成了沈浩,我一阵心酸。
我知道,她远在小岗的儿子,是她永远放不下的牵挂……
不同的讲者,共同的追忆。
马占文眼中,沈浩是排除万难、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层开拓者;严金昌懂得,他是个为小岗人倾尽所有也无怨无悔的父母官;沈明儒知道,弟弟是个至情至真,愿当众翻跟头博女儿一笑的热血男儿;朱长才明白,他是个肯钻研爱学习,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进取型干部;在农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夏树眼中,沈浩是一个真实质朴,默默无闻扎根农村的采访对象。
台上,发言者一次次哽咽难平;台下,听众更是无法抑制感动的泪水。
掌声在泪水中激荡……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听到90多岁的老母亲对沈浩的叮嘱,77岁的中央组织部离休干部周长德眼眶湿润了。
“一心为民的干部,一定会得到人民的爱戴。
在浩然正气背后是慈母的谆谆教诲,是一个家庭的默默奉献。
”
“从省城舒适的机关大楼,走到泥泞的田间地头;离别温馨的小家,为让群众走上富裕路艰辛跋涉。
沈浩的人生让我们这些在机关工作的年轻人由衷敬佩。
”财政部干部、28岁的侯起秀说出了心里话。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罗建国是沈浩的老同事。
沈浩去小岗工作后,回厅里时常常跟他讲起在小岗的经历。
可报告会上,再次听这些熟悉的事,他的眼睛仍是红红的。
“他的事迹每一次聆听都是思想上的教育,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洗礼。
”
感动在传递,责任与使命在升华。
北京市密云县河南寨镇套里村党支部书记郑爱民也是一位村官。
他说,关系群众利益的每一件事情,在沈浩心中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所以他在群众的心中重千钧。
我们基层干部,平时和群众打交道最多,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为他们排忧解难,才是对沈浩最好的纪念。
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的25岁大学生村官赵拓,正在北京房山区城关街道洪寺庙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
他说,“沈浩给小孩买奶粉,为老奶奶买拐杖,虽然只是最平常的点滴小事,但让我特别感动。
农村基层是个大舞台,我要融入人民群众之中,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
只有在基层锻炼成长,才能走好以后的人生之路。
”
斯者已逝,精神长存。
一位年轻的听众在记录本上庄重的写下了感悟,“你播下一粒信念的种子。
人们继续用希望浇灌它,在发展的道路上生长发芽,开出灿烂的花。
”
这是一篇长篇的通讯稿,总的来说,写的感情动人。
这篇新闻稿用科学、清楚、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都没有问题,但是用真实、准确的标准衡量时却出现了几个小问题。
(1)新闻报道时间
记者在写稿时由于个人疏忽,把报告会的时间写成了1月12日下午,但实际上报告会的时间是1月13日上午,时间的差错就会给人以不真实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错误。
应该把稿件主体部分的时间都改成1月13日。
(2)错别字
在稿件主体的第五段中,记者错将“一副挽联”的“副”写成了“幅”,尽管这是个很小的差错,但仍然有不准确的嫌疑,应该改正。
(3)细节错误
在稿件主体的第十六段中,提到了农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夏树,但夏树实为农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仅一字之差,就谬以千里,犯这样的错误会导致新闻稿的不准确,必须予以改正。
3.如何发现稿件中的事实差错?
答:
订正稿件中的事实,就是要消除不真实、不准确、不科学、不统一、不清楚的差错,要消除这些差错,首先要善于发现。
发现稿件中的事实差错,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1)分析法
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稿件所叙述的事实和叙述方法、写作条件等的逻辑分析,发现其中的破绽和疑点,从而判断稿件所叙述的事实哪些是不可靠的,或者是值得怀疑的。
分析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①内容分析,即通过分析稿件中所写的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事实与判断之间的关系,来发现稿件中存在的疑点和破绽。
稿件所写内容如果存在前后矛盾、不合情理、文艺色彩浓厚、笼统含混、超越采访可能等现象,对其真实性要特别加以审核。
②信源分析,即分析消息来源,判断其权威性、可靠性,从而发现稿件可能存在的问题。
③作者分析,即对照作者的身份与稿件的内容来进行分析。
如果报道所写内容与作者身份不相适应,对报道的真实性也要多加怀疑。
④时间分析,即对照写作时间和稿件内容来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可疑之处。
(2)核对法
核对法的依据是权威性资料,包括权威的书面材料和权威人士提供的口头材料。
它通过与权威性资料的对照来发现和纠正稿件事实方面的差错。
对于稿件中的有关历史、地理等知识方面的事实差错,很多都可以通过核对的方法来发现和纠正。
(3)调查法
就是对稿件中所叙述的事实,通过直接的、现场的观察和了解来检查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调查应该是全面的,至少应该听取当事人和单位领导的意见。
有关表扬和批评的内容以及比较重要的事实,还应该向有关群众调查。
调查可以由编辑部派人进行,也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进行。
但调查必须认真,而不能流于形式。
分析法、核对法、调查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代替,而可以相互补充。
采用分析法,找出稿件中的疑点和破绽,可以使核对和调查更具有针对性;而采用核对法和调查法又可以进一步澄清或改正采用分析法所发现的疑点和破绽。
所以,一篇稿件往往是三者并用的。
当然由于稿件的内容不同,采用的方法可以各有所侧重。
如新闻报道侧重于分析法和调查法,而介绍背景、知识的稿件则更多采用核对法。
4.修改一篇稿件,指出其中存在的思想政治上的差错,并改正之。
答:
新闻稿件因文字表述不当出现思想政治差错的情况比较常见。
一般说来,经过编辑选稿这一关,被选择刊登的稿件大多不会在政治导向和原则问题上有大的差错,但是,稿件中一些具体的概念、论点或提法仍可能有失准确、妥帖。
例如下面这则新闻:
台湾2009年进出口贸易跌幅逾两成
金融海啸重创台湾进出口贸易。
台湾财政主管部门统计,2009年全年出口总值只有2,037亿美元,减幅高达20.3%;进口总值更只有1,746.6亿美元,衰退幅度达27.4%,进出口跌幅是历年最大。
由于去年台湾内需市场严重不振,进口衰减较出口严重,以致2009年全年出超高达290.4亿元,创下历年最大出超的新纪录,年增率达91.3%,也是1971年以来第四大增幅。
由于2009年11月、12月连续两个月出口值超过200亿美元,台湾财政主管部门表示,2010年全年出口应可保持每月200亿美元的水平,全年出口总值可望达到2,349亿美元,“属于稳定成长的一年”。
台湾财政主管部门7日公布2009年12月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显示,12月单月进出口表现亮眼,年增幅都在45%以上。
统计显示,2009年12月,台湾出口值为200.3亿美元,为14个月以来的新高。
当月的进口值183.8亿美元,为15个月以来的新高,较上年同月增加66.1亿美元,年增幅更高达56.2%。
其中,12月消费品进口值达16.3亿美元。
台湾财政主管部门表示,消费品进口连续五个月呈现正增长,显示台湾内需市场正在缓慢回升。
尽管经济景气好转,但回顾全年台湾进出口贸易,仍是史上最差的一年。
除了仍然保持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出口国的地位外,其它出口货品即基本金属及其制品、光学器材、化学品、信息与通讯产品等九大出口货物的出口值都大幅萎缩,其中油品等矿产品出口减幅接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