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概论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1876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docx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学概论考试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docx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导论:

1、林学:

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

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科学。

研究对象:

森林的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因子、森林生态群落。

2、林业:

指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污染

9海洋污染

10危险性废弃物越境转移

4、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

砍伐林木、开垦林地、采集薪柴、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等。

5、我国林业的现状: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为18.2%,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2005年公布)。

二、森林及其分布:

1、森林的概念: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的木本植物群落,同是也包括其他生物在受环境的制约同是又影响或改造环境形成的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2、森林的特征:

1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

2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

3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

4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

5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3、林分的概念:

林分指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单纯林多半是在生境较差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混交林通常是在生境较好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

4、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气候、土壤等因素是导致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多样化的主要因子)。

(1)水平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由于热量条件在纬度上有规律的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有规律分布,主要由纬度的热量差异所致。

2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由沿海到陆降水量一般逐渐减少,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2)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大山体的森林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一现象称为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在一定围,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风速增大、太阳辐射增强。

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变化的结果就形成了山地森林的垂直变化,即森林的垂直地带性。

森林的垂直带谱以山地垂直地带性最为完整。

5、世界主要森林类型以及地理分布:

(1)针叶林:

指北方针叶林,也叫泰加林,包括欧洲寒温带针叶林、东亚寒温带针叶林和北美寒带针叶林、中纬和低纬高山地带也有分布。

(2)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暖温带地区湿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典型的地带性森林群落类型。

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和新西兰也有分布。

我国主要有东北南部、华北地区。

(3)硬叶常绿阔叶林:

分布于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暖多雨的亚热带。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又称常绿阔叶林或樟叶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亚热带地区,在欧亚大陆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长江流域、朝鲜和日本的南部,在美洲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和南美的智力、阿根廷、巴西和玻利维亚,非洲的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岸。

(5)季雨林:

分布东南亚地区及南美和非洲。

(6)热带雨林:

分布于赤道南北纬5°~10°以的热带。

主要有: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些岛屿,往北到达我国西双版纳和岛;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于刚果盆地;美洲雨林群系,南美洲亚马逊和两侧盆地。

(7)红树林:

红树林、西方红树林,终年常绿现象。

(8)热带旱原林:

小而多刺的植物。

6、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物的影响:

(1)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1目前把大气成分中水汽、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以及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新的大气成分,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氢代氯氟烃类化合物、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一系列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的这些大气成分流称温室气体。

2温室效应:

把由温室气体的浓度在大气层中的增高而使地球表面大气的年平均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2)主要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1水汽:

水汽是大气中含量最高、温室效应最强的气体。

2二氧化碳:

生物体呼吸、燃烧及其死后分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及其水泥生产过程中都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这些过程构成了大气总二氧化碳的源,一般情况下海洋也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汇。

3甲烷:

每个甲烷分子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是二氧化碳的10倍多。

4氧化亚氯:

氧化亚氯在平流层被光解是氧化亚氯在大气中唯一的汇。

(3)碳循环:

地球上的碳库主要有4种,即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和岩石圈碳库。

三、主要森林树种概述:

1、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空间围多种多样的有机体和生境的丰富性和变异性。

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保证;物种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遗传多样性则是改良生物品质的源泉。

2、

(1)森林多样性的特点:

1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3物种的多样性

4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2)意义:

①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经营的源泉

②生物多样性是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标志

③生物多样性是持续林业发展的保证,生物多样性是林业发展的需要

3、森林生物的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1人口增长:

人口的快速增长是破坏和改变野生生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2环境丧失、退化与破碎:

人类对森林的滥砍乱伐、毁林开荒、乱占林地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巨大变化使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生存的生境,沦落到灭绝的境地。

3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4环境污染。

5外来种引入,法制不健全。

6自然灾害。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策:

1建立健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

2提高公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工作;

4加大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资金投入;

5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原理指导人类的行动。

5、重要的森林树种:

1马尾松(松科、松属):

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富含松脂;

2火炬松(松科、松属):

立木富含松脂,可采割加工成松香,质量较高;

3杉木(杉科、杉木属):

是我国分布较广的用材树种之一;

4白树:

常用的繁殖方法:

埋条、扦插,分布较广;

5白花泡桐(玄参科、泡桐属):

常用的繁殖方法:

埋条、根蘖;

6毛竹(禾本科、刚竹属):

、、、等地区是毛竹分布的中心,约占全国毛竹总面积的3/5,是我国毛竹生产的主要基地。

四、森林的功能:

1、我国的生态环境:

1各种灾害频繁发生;

2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明显;

3荒漠化围不断扩大;

4森林资源量少质低;

5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严峻挑战;

6水资源紧缺、水体污染严重;

7大气污染严重、酸雨发生频繁。

2、森林的效益:

(1)涵:

森林功能中种种使用价值的体现构成了森林的多种效用,在森林效用中,对人类社会有用的森林效益称为森林效益。

包括: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2)森林的直接效益:

1木材:

我国木材生产分布不均,重要的木材产地主要集中在东北的、、、以及东部地区的、和等地。

2其他林副产品:

我国的油茶的中心产区主要是、、等省份;

我国松树种类繁多,其中可以食用的主要有红松、华山松、白皮松的种子等;我国的樟油、樟脑产量占全世界总量大额90%,居世界首位。

我国桐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左右。

马尾松、松、华山松、红松以及火炬松都是生产松脂的树种。

其中马尾松是我国主要的产脂树种,树脂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90%。

(3)森林的间接效益;

1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A、林冠截流,指降水过程中有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滞留的现象,减轻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B、林地死地被物层的作用:

森林死地被物层通常是覆盖在林地表面的枯枝落叶、落花落果以及其他动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林地土壤的水文效应:

森林土壤孔隙特别是非毛管孔隙度大,为林地水分渗透、蓄积降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调节温度和影响降水:

A、对气温的影响:

降低林地及周边地区的年平均气温,缩小年温差和日温差,使其温度的变化幅度降低;

B、对降水等的影响:

森林能够增加水平降水。

3防风固沙的作用:

A、林地降低风速的作用;

B、林地防风减灾的作用;

C、林地的增产作用;

4净化空气、改善环境:

A、吸碳放氧的作用;

B、吸尘的作用;

C、吸收有毒气体的作用:

大叶黄、山茶、夹竹桃、广玉兰、泡桐、罗汉松、喜树等则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具有较强的抗性;丁香、女贞、泡桐、梧桐、大叶黄、夹竹桃等对氟化物具有较强的抗性;地衣、苜蓿、荞麦、湿地松等对氟化物非常敏感;就树有毒气的抗性而言,一般情况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5森林的杀菌作用:

在城市绿化树种中,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的树种有圆柏、柏木、白皮松、雪松、柳松、橙、柠檬、茉莉、复叶槭、稠、黑胡桃、柠檬桉、悬铃木、紫薇等。

6降低噪音的功能。

7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五大问题。

A、森林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基质保证;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种类为形形色色的遗传基因提供了载体。

3、森林功能和效益设计量和评价指标的容:

1生态效益指标:

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防风固沙、改善大气质量、维护土地生产力;

2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进步系数、区域就业人数的增加、健康水平的提高、精神满足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结构的状况、犯罪率的减少等。

五、林木良种生产与壮苗培育:

1、林木遗传控制:

(1)良种选育是应用遗传学原理选育和繁殖林木新品种和新的栽培材料的林木遗传改良工作,其容包括林木遗传理论、林木育种和良种繁育三方面。

(2)选择是林木改良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

(3)林木引种:

把树种从原有的分布区扩展到分布区以外,或引进来树种称为引种。

影响引种成败的主要因素:

1现实生态条件:

温度、降水和湿度、光照、土壤、风等;

2历史生态条件:

生态历史愈复杂,其引种栽培的适应性就愈广泛;

3不同生态型:

生态型一般可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共栖生态型。

(4)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对遗传基础不同的树种,或同一树种的不同类型或不同个体之间进行的人工交配。

1杂交育种的制定目标:

A、改善品质;

B、增强抗性。

2杂交亲本的选择:

A、考虑育种的主要目的:

若育种的主要目的是速生丰产,就必须选择速生的亲本材料;若是抗病、抗旱,则应选择抗病、抗旱的树种作为亲本。

B、亲本双方优缺点能互补,双亲具有育种的目标所要求的性状:

选优点多缺点少的,亲本双方优缺点能互补,绝不可有共同的缺点。

C、选择亲本考虑生态适应性:

亲本的生态型不同,非加性效应越大,后代的适应性较广,容易从后代中选出适应性强的优良杂种。

2、树木的良种繁育:

树木良种基地包括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园。

(1)母树林:

选择优良林分并通过留优去劣的疏伐措施而营建的,其目的是提供遗传品质较好的树木种子;母树林应建立在与造林地气候相近的地段,且土壤肥沃、地处背风向阳位置;母树林年龄应为壮龄林,以便生产大量种子;同时,母树林应选在交通方便地段,以便经营管理;主要经营措施是疏伐、施肥、灌溉和土壤耕作。

(2)种子园:

是由优树的无性系和家系营建而成,是以生产优良种子为目的特种种植园;要求面积集中,管理方便,开花结实早,遗传品质优良,遗传增益高,种子产量大,是目前世界林木良种基地的发展方向。

经营管理措施:

1补植、补接和剪砧;

2土壤管理;

3树体管理;

4辅助授粉。

(3)采穗园:

是以优树或良无性系作为材料,为林业生产提供优质种条和接穗的场圃;应建立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地段;要求:

使用的材料必须是来自遗传性良好的植株,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持品系的纯度防止不同品系混杂,能连续多年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无性繁殖材料,提供的种条没有因位置的效应而产生非遗传性变异;繁殖方法简便,繁殖系数高,生产成本低。

经营措施:

土壤管理、抹芽、种子更新、促萌及无性系保纯、病虫防止和建立技术档案等。

3、林木良种生产经营:

林木良种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均优良的树木种子。

(1)种子成熟:

确定采种期主要以形态成熟为依据。

1球果类:

果鳞干燥、硬化、微裂、变色(绿变黄),松、柏、杉类树种;

2干果类:

果皮由绿色转变为黄、褐或紫黑色,果皮干燥,硬化,有开裂和不开裂两类;

3肉质果类:

果皮软化、变色,包括浆果、核果和肉质果。

(2)种子的贮藏:

1影响因素:

A、在的:

种皮结构、含物构成、种子含水量以及种子成熟度等;

B、外部条件:

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通气条件及生物因子。

2方法:

A、干藏:

将充分干燥后的种子置于干燥环境中贮藏;

B、湿藏:

将种子放置于湿润、低温、通气良好的条件下贮藏,层积沙藏法、堆藏法。

(3)绝对含水率:

(测定样品烘干前重-干后重)/干后重×100%

4、营养繁殖育苗培育优点:

1能保证母本的优良性状是良种繁育的重要途径;

2能提早开花结实;

3适用母树少、结实少、种子繁育困难的树种。

5、插根育苗:

是把具有根蘖能力树种的根段插入或埋入育苗基质中使之产生不定芽不定根进而发育成新植株的育苗方法,适宜于根蘖性强而枝插不易成活的树种。

1根穗的采集、裁制与贮藏等;

2扦插:

可秋插或春插为主,清明前后,可分为平埋或斜插;

3插后灌溉:

一般插后不需灌水,严重干旱时,可行侧方灌水,灌后封上。

6、容器育苗:

指利用各种能装营养土的容器培育苗木。

(1)优点:

1节省土地,便于工厂化生产,缩短育苗期;

2避免了由起苗到栽植各环节中苗木损伤和失水,提高造材成活率,没有缓苗期;

3造林季节不受限制。

(2)缺点:

1苗木产量低;

2若使用小容器育苗,苗木质量差,根系不发达;

3容器育苗成本高;

4对造林地整地、除草要求高。

7、苗木分级:

生产上采用的苗木分级依据是苗高、地径和根系,一般分为3级:

合格苗、幼苗和废苗。

六、森林培育基础及育林技术体系:

1、林木生长类型:

通常根据林木在年生长周期中高生长期的长短,树种可分为两类:

前期生长型和后期生长型。

(1)前期生长型:

也称春季生长型,这种树的高生长期及侧枝延长生长期限短,通常为1~3个月;只有一次生长,少数具有2次生长,如马尾松、银杏、板栗、核桃等。

(2)全期生长型:

这类树种的高生长在整个生长期不断生长,通常北方地区3~6个月,南方地区6~9个月。

年周期中可出现1~2个长生长期,如杉木、、柳、榆、槐、泡桐等。

2、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最多的国家,人工林面积5.33×10^7km²,超过世界人口总面积的¼。

3、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的途径:

1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根据具体条件因树因地制宜选择合适育林树种;

2遗传改良:

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

3林分结构调整;

4立地的选择和调整:

顺应自然、生态经济平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林种规划:

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我国《森林法》规定按功能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种用途5类。

1防护林:

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林护牧、涵养水源、护堤防浪、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目的的森林。

2用材林:

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发展专用用材林是世界林业发展的趋势。

3经济林:

其特点是周期性短、效益高、适于农户经营。

4薪炭林:

以生产木质材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5特种用途林:

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生产繁殖材料为目的的森林。

5、树种选择:

(1)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1适地适树原则;

2经济原则;

3生态原则;

4造林栽培技术的难易程度和栽培历史、苗木来源、组成森林的格局与经营技术等。

(2)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

1用材林:

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可持续;

2经济林:

优质、丰产、早实;

3防护林:

不同的防护林对树种的要求略有不同。

a)农村防护林:

抗风力强、枝繁叶茂、树冠狭窄、树体高达、寿命长、生长稳定;深根性、侧根相对不发达,经济价值高,与农作物没有共同的病虫害。

b)水土保持林:

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根蘖性强、生长迅速、能够密植;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分解、改土护土能力好。

c)防风固沙林:

侧根发达、根蘖性强、耐干旱瘠薄和地表高温,耐沙割、沙埋、落叶丰富易分解。

4薪炭及能源林:

生长迅速、生物量大、木材密度高、易燃烧、热值高,具备萌蘖更新能力,能适应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兼顾防护效益。

5环境保护和风景林:

对污染物抵抗性能强且能吸收污染物。

6、适地适树:

即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1)适地适树的标准:

定性标准——成活、成林、成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立地指数;②平均材积生产量;③立地期望值。

(2)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1选择,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

2改造,包括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

3选择和改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7、混交林的特点:

1可提高林产品数量和质量;

2充分利用和改善立地条件;

3增强林分稳定性;

4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

8、造林整地:

(1)全面整地;

(2)带状整地:

水平带状整地;水平阶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水平沟整地;撩壕整地;高垄整地;犁沟整地;

(3)块状整地;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高台整地;块状整地;

(4)穴状整地是应用最灵活的整地方式。

9、混交树种的选择:

(1)条件:

1混交树种应与主要树种在生态位上尽可能互补,即混交树种具有与主要树种不同的生态要求,不同的生长特点和根型;

2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美化效果和抗火能力;

3不应与主要树种有共同的病虫害;

4具有萌芽能力强,繁殖容易,以便在采种育苗、造林更新及调节种间关系后仍有恢复成林的可能;

5其成熟期最好与目的树种一致,以降低生产成本。

(2)方式:

①株间混交;②带状混交;③行间混交;④块状混交;⑤植生组混交;⑥星状混交。

10、森林抚育采伐:

(1)目的:

1按经营目的调整树种组成;

2淘汰劣质林木,提高林分质量;

3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条件;

4缩短培育期,提高木材总利用量;

5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抗逆性,同时降低森林火灾发生可能性。

(2)种类:

1透光抚育:

方法包括——全面抚育、带状抚育、团状抚育;

2生长期抚育:

分类——下层抚育法;上层抚育法;综合抚育法;机械抚育法。

3卫生伐。

11、次生林:

是在原始林经采伐利用,火灾及其他灾害等严重破坏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

(1)特点:

1组成树种种类单纯;

2无性起源的林分多;

3林木早起生长迅速,但衰退早;

4群落层次结构简单、水平结构多样、林分呈镶嵌分布;

5林分稳定性差,多病虫灾。

12、封山育林:

是对疏林地与具有一定数量的伐根萌芽,具有根蘖更新能力和天然下种母树条件的地区,通过不同形式的封禁,并借助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和辅以抚育管理等措施来逐步恢复和改造次生林的一种有效手段。

分类:

全封、半封、轮封。

13、森林采伐更新的概念:

森林成熟以后,木材的生长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的防护性能趋于减弱,应进行采伐利用(通常称为森林采伐)

目的:

获取木材;改善、提高森林的各种有益效能。

七、森林健康:

1、概念:

指某一森林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病虫害、空气污染、营林措施、木材采伐等)的影响不会威胁到该森林现在或将来森林资源经营的目标。

(1)实质:

通过对森林的科学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使森林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增强森林自身抵抗多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现在和将来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的需要,使其最大、最充分地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影响森林健康的因素:

①森林火灾②气象灾害③土地退化④植被破坏⑤有害生物⑥环境污染⑦都市化扩展⑧森林管理较差

2、森林病害的防治方法:

(1)病害检疫:

为防止危险性病害的国际间或国地区间的人为传播;

(2)营林技术防治:

1优点:

既不产生药害又不污染环境,通常还能促进林木的生长;

2缺点:

收益缓慢,不宜作应急之用。

(3)化学防治:

1优点:

适用围广、收效快、简便易行;

2缺点:

连续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不当,人、畜、植物易受毒害。

(4)物理治疗:

(使用方便、无污染)

1种苗消毒②土壤处理③病株治疗

(5)选育抗病品种

(6)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手段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3、主要森林有害植物:

1加拿大一枝黄花:

原产北美东北部,耐寒、耐旱、喜充足和凉爽干燥环境;

2紫茎泽兰:

原产美洲的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

3薇甘菊:

原产中美洲和南美洲。

4、森林火灾的种类:

(1)按照林火蔓延特点分为2大类:

①非连续性蔓延②连续性蔓延:

依据林火燃烧部位分布——林冠火、地表火、地下火。

(2)按蔓延速度分:

慢速火(小于2m/min)、中速火(2.1~20m/min)、快速火(大于20m/min)。

八、森林生态工程建设:

1、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生态工程的一个分支,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林植物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2、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学原理:

(1)生态系统:

一定区域一个生物种群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和信息传播功能的统一体。

(2)生态平衡:

指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标志:

①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和收入必须相对平衡;②在整体上生产者、消费者、和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否则食物链断裂,就导致生态系统衰退或破坏;③生物种类和树木相对稳定。

(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①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规律;②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③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④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化规律;⑤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3、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1)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论: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人口要素、环境要素、资源要素、物资要素、资金要素和科技要素。

2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

指具有一定生态经济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在外部环境作用和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是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复合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净化还原功能。

(2)生态经济平衡理论。

(3)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与统一,是经济产出和生态产出的综合与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之比。

4、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简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实现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三个层次:

a、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

b、大幅度调减东北、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

c、由地方负责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

2取得成果:

a、工程区森林资源明显增加;

b、生态状况得到改善;

c、林区企业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d、林区人口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大大缓解。

(2)退耕还林工程:

①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一直十分严重,并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加剧了自然灾害,加大了受灾地区的贫困程度,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