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2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1681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2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2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2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2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2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2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2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2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2九年级语文教案.docx

小五语文下古诗三首2九年级语文教案

小五语文下古诗三首2_九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

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

12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

(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

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

不值:

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

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

大概,表示推测。

  怜:

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

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

这里指鞋底。

  苍苔:

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

是屐齿还是苍苔?

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

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

“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

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

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

(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

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

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

“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

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小五语文下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曲折。

 

  3.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

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

(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

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

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

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

(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 160 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1.读课文。

 

    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说明: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问题。

 

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三个人)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最终使学生明确: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

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说明:

这个问题不难答。

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拢起于勒的“简历”。

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做了较必要的准备。

同时,也为后面理解本文“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做了铺垫。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最终使学生明确:

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

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

 

最终使学生明确: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说明:

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提出来,供备课时参考。

 

(l)是那个女婿造成的。

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

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

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

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

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

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

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

动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说明:

学生不必这样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行了。

 

3.归纳概括。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将4个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答,用一段话表述清楚。

 

说明:

这个环节,是将前面分点、分角度的讨论进行综合整理。

学生理解本篇课文,从听读开始,是整体感知;分成4个问题讨论,是化整为点,深入理解;现在综合起4个答题内容,将对课文的理解又回到整体上去,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同时,又能起到训练听说能力的作用。

可请班里一两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回答。

 

(二)重点阅读,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在前面基本理解了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下面重点阅读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情节里的片断。

 

1.读课文“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 

提示学生听读时注意:

作者利用人物语言和神态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听读时,注意这一点。

 

2.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各自找出的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或神态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说明:

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四作点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在刻画人物时的作用(也包括神态、动作描写)。

具体内容参见《教师指导用书》,此略。

 

(三)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

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

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

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

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

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说明: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

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

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对小说主人公的研讨,目的是进一步从全文出发深入理解内容,体会.写作特点。

这个讨论不必占用过多时间,也不必一定统一答案,允许学生将于勒视为主人公,因为也有这样的观点。

 

(四)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

 

1.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

“克拉丽丝?

克拉丽丝!

”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

“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

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

”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

“是吗?

太好了!

上帝保佑!

可把他盼回来了!

”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

“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说明:

这个练习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易激发其兴趣,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

练。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选说得好的三四位同学,在全班说。

条件允许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说。

 

以上两个练习,酌情任选一个。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5位同学分别读“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长、于勒。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布置作业 

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法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输》教学设计1

  一、导入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

从和平中联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

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现存53篇。

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

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听录音带)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画出其中的难字生词。

  四、疏通字词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械郢荆国敝舆麋鹿犀兄牒守圉禽滑厘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六、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

全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

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

此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动。

  七、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几个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至于郢见公输盘

  3.指名学生口译全段。

  4.思考:

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

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

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

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

  5.学生自由朗读全段两至三遍,然后背诵全段。

  八、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层

  1.教师范读这一节内容。

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声音要洪亮,读出其中之味。

  3.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节内容。

如果有难点,标记出来。

  ①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夫子何命焉为愿借子杀之吾义固不杀人来何罪之有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于王胡不见我于王

  ②请学生翻译“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不可谓知类。

  学生翻译时,教师注意引导:

翻译后要及时评价鼓励。

  ③学生自己相互口译一遍,然后就剩下的疑难主帅生互相提问共同解决。

  4.思考:

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明确:

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5.学生自由地诵读几遍,然后指名学生朗诵。

  6.师生齐读这一节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段落。

  2.翻译第三部分第一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简单回顾上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层

  1.让学生听录音带,然后跟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2.请学生释泽重点语句。

请注意以下语句:

  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

  必为有窗疾也。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臣以王吏之攻家也,为与此同类。

  三、师生共同翻译第十三段和第十五段。

注意老师声音要洪亮,学生轻声跟着翻译,注意落实重点字词。

  四、分角色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各自的语气。

楚王表现的是一种骄横之气,而墨子是进行劝说,话中多排比句,有理而气势磅键。

  五、学生散读该内容,然后思考:

墨子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

  明确:

采用了类比的方法。

首先同样巧设陷饼,引出楚王的判断:

“必为有窃疾也。

  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六、学习第17~2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17~22自然段。

  ①集体归纳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于墨子之守舆有余公输盘讪

  ③注意见个句子: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吾知所以距子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尽可能熟读成诵。

  七、学生散读全文

  八、讨论:

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

  明确:

首先运用巧妙的劝说技巧,两次巧设陷讲,使劝说对象在不自觉中听从自己的摆布,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

其次是以理服人。

墨子不尚空谈,引用了丰富的材料和生动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使自己的“非攻”思想易于被人接受。

再次,墨子还以行动服人。

针对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墨子“九距之”且“守圉有余”,迫使楚王不得不打消侵略的念头。

  九、小结课文

  十、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公输》教学设计1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谈生命》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脉络,明白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

1900年10月5日生于一个北洋水师的军官家庭,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爆发时,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并以写“问题小说”而引人注目,作品多涉及教育.男女平等.报国.婚姻家庭等问题。

在此同时,还写了许多清新隽美的小诗,其诗集《繁星》.《春水》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

其文笔隽逸,艺术精巧。

冰心最喜欢的文学形式还是散文,其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灵巧,独成一体,被当时读者誉为“冰心体”。

冰心的主要作品有:

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

2.时代背景

 本文原发表于《京沪周刊》1947年第1卷第27期,是一篇带有哲理寓意的“生命体验”散文。

这位世纪老人在《霞》一文中提及:

40年代初期,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闲居时,看到英文《读者文摘》上一个使她惊心的句子“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也一样。

3.名家品评

冰心,是一颗巨星,在中国文坛和读者心头已经亮了七十多年,这位最富有诗情的散文大家,其艺术成就曾得到许多作家的赞扬和肯定。

清新婉丽,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

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凭着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情思,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崇高真挚的审美感受。

冰心,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将近一个世纪,在这张人生的风雨表上,留下的生活脚印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且有深有浅。

她是正直的,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她那支多彩之笔,记下了她的成长,她的观察,她的感受,她的爱憎,她的忧患……

冰心,我们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我们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在她七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真诚地展现了自己的时代。

她那光彩夺目的作品,是给祖国人民的最大奉献,是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

                                      《中国近代经典散文》

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可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记得雪莱的《咏云雀》的诗里,仿佛曾说过云雀是初生的欢喜的化身,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星辰,是同月光一样来把歌声散溢于宇宙之中的使者,是虹霓的雨滴要自愧不如的妙音的乐师……这一首千古的杰作,我现在记也记不清了,总而言之,把一首诗全部拿来,以诗人赞美云雀的清词妙句,一字不易地用在冰心女士的散文批评之上,我想是最适当也没有的事情。

——著名作家沈从文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云翳yì  巉岩chán  羞怯qiè  心魂惊骇hài  休憩qì 骄奢shē 枭鸟xiāo       荫庇(yìn) 芳馨xīn   朔风shuò  丛莽mǎng

②词语积累

巉岩:

高而险的山岩。

一泻千里: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惊骇:

惊慌害怕。

休憩:

休息。

荫遮:

枝叶遮蔽。

骄奢:

骄横奢侈。

喧闹:

喧哗热闹。

清吟:

这里指清脆地鸣叫。

枭鸟:

猫头鹰之类的鸟。

荫庇:

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芳馨:

芳香。

丛莽:

大片茂盛的草。

叶落归根:

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

云翳:

阴暗的云。

2.理清思路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