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1484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0.docx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0.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0.docx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0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读太阳系示意图(④⑤之间为小行星带),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地球的是________(填序号),小行星带两侧的④⑤分别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

请在图中地球的公转轨道上用箭头示意公转方向。

(3)按照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火星属于_____行星,木星属于_____行星,天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4)①②③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A、B、C是生命存在的条件,请将字母填写到与之对应的括号内。

①太阳系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A.水经常处于液体状态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B.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C.地球表层存在大气层

【答案】

(1)③火星木星

(2)西东图略(在③公转轨道上画逆时针方向箭头)

(3)类地巨

(4)①—B;②—C;③—A

【解析】

(1)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火星、木星。

(4)太阳系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其引力能够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对应地球表层存在大气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地球温度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一、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颗行星

目前,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

a水星、b金星、c、d、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的普通性是指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八颗行星的结构特征

类别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成员

水星、金星、、火星

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距日远近

表面温度

质量

体积

平均密度

卫星数目

少或无

较多

有无光环

由上表可知:

体积和质量比较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远日行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大。

(2)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就是说地球在物理特征方面也没有特殊的地方。

因此可以说,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二、存在生命的行星

1.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稳定”——稳定的条件。

地球位于太阳系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

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

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没有中断。

②“安全”——安全的。

(2)地球自身的有利条件

自身条件主要是指适宜的、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的存在,具体如下图所示:

【参考答案】

一、1.地球火星

2.

(1)地球类地行星巨行星

(2)普通

二、1.生物

2.

(1)光照空间运行轨道

(2)温度条件液态水

“It'snotjustaplanet,It'shome.”这是对地球在太阳系中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据此回答1—2题。

1.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

A.质量在八颗行星中最小B.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D.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命的行星

2.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地球上

A.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存在

C.将不会有大气

D.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答案】1.D2.B

2.如果地球、水星位置互换,即地球离太阳更近,地球上的温度过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存在。

高考地理高三真卷复习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全国卷Ⅱ)

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如图是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图中色调由浅到深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读图完成1~3题.

1.(3分)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

A.副极地低压带B.西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D.东北信风带

2.(3分)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

A.反气旋、冷锋B.反气旋、暖锋C.气旋、冷锋D.气旋、暖锋

3.(3分)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

A.中心区,沙尘扬升B.边缘区,沙尘扩散

C.中心区,沙尘沉降D.边缘区,沙尘沉降

如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3分)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

5.(3分)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

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州.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完成6~8题.

6.(3分)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地B.消费市场C.劳动力价格D.交通运输

7.(3分)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

A.接近原料产地B.接近消费市场C.利用廉价劳动D.方便产品运输

8.(3分)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

A.原料生产环节B.加工环节C.运输环节D.销售环节

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完成9~11题.

9.(3分)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到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

A.10时B.13时C.16时D.19时

10.(3分)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  )

A.东方B.西方C.南方D.北方

11.(3分)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

A.9月21~30日B.10月1~10日

C.10月11~20日D.10月21~30日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1分)

12.(31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如图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2)指出~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13.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1: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2: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工农业较发达,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以来,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输出国.12月14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见下图)通气仪式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该天然气管道开通前,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管道开通后,不仅缩短了天然气的运输距离,而且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中亚各国在能源战略上,希望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同时,中亚各国能源企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

材料3: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互相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1、2,分析哈萨克斯坦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2)图中所示天然气管道长度约为.(提示:

sin45°≈0。

71)

A.1300km;B.1800km;C.1000km;D.2100km.

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如图是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图中色调由浅到深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读图完成1~3题.

1.(3分)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

A.副极地低压带B.西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D.东北信风带

【考点】25: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分析】本题考查了读图能力.根据图中云层的运动方向,可以确定大气的运动方向,进而判断其所处的风带.

【解答】解:

读图分析,图中白色代表的是云层,其运动方向大致是自西南向东北,而且成逆时针方向运动,所以是北半球的气旋,又由于该天气系统位于我国,沙尘暴多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所以位于西风带。

故选:

B。

【点评】景观图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图形,景观图的判读要抓住特点,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找出景观图中各地理事物和现象;其次是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联系;最后根据试题要求,组织答案.

2.(3分)如图是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图中色调由浅到深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读图完成1~3题.

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

A.反气旋、冷锋B.反气旋、暖锋C.气旋、冷锋D.气旋、暖锋

【考点】29:

锋面系统与天气;2A:

气压系统与天气.

【分析】该题考查对天气、天气系统的掌握与理解.图中的沙尘暴是冷锋影响形成的.题目中提到:

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因此判断该地气流是上升的,所以是气旋.

【解答】解:

A、反气旋控制下,中心气流下沉,就不会出现被卷到空中的沙尘,故不符合题意;

B、反气旋控制下,中心气流下沉,就不会出现被卷到空中的沙尘,故不符合题意;

C、图中的沙尘暴是冷锋影响形成的。

题目中提到:

被卷到空中的沙尘。

因此判断该地气流是上升的,所以是气旋,故正确;

D、题目中提到:

被卷到空中的沙尘。

因此判断该地气流是上升的,所以是气旋。

沙尘暴是冷锋影响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该题考查对天气、天气系统的掌握与理解.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中心气流运动状况,知道沙尘暴的形成解题,难度不大.

3.(3分)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

A.中心区,沙尘扬升B.边缘区,沙尘扩散

C.中心区,沙尘沉降D.边缘区,沙尘沉降

【考点】92: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专题】142:

地理图像材料题;36:

图文结合思想;43:

利用图表信息;53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解答】解:

由图可以看出影像中部呈漩涡状,为气旋中心区,沙尘上升。

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沙尘暴的形成,沙尘暴是气旋.

如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3分)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

【考点】95: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专题】36:

图文结合思想;43:

利用图表信息;532:

区域可持续发展.

【分析】图示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各时间段都可判断.

【解答】解:

图中1950﹣﹣输沙量的变化幅度要大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故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故选:

C。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的是读图识图的能力,所给的四个选项进行逐一判断即可.

5.(3分)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

【考点】95: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专题】33:

分析与综合思想;43:

利用图表信息;532:

区域可持续发展.

【分析】从图中可以判断,1984年以后河流输沙量有明显的减小,应该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小水土流失.

【解答】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

1984年以来输沙量的减小幅度很大,径流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故输沙量的减小应该是由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加强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故选:

B。

【点评】该题考察的知识点为水土流失的防治,做题时要结合所给图形进行综合判断.

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州.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完成6~8题.

6.(3分)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地B.消费市场C.劳动力价格D.交通运输

【考点】63: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调动与运用知识、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考查考生对影响工业主导区位选择因素的认知和理解.果酱的生产以柑橘为原料,应该布局在原料产地,问题迎刃而解.

【解答】解:

此题考查高一鲁教版下册的“影响工业主导区位的因素”。

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根据文字材料“巴西柑橘果酱”中可以提取有效的信息:

巴西柑橘果酱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柑橘,成品与原料相比,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小,生产过程中的废渣等废弃物多,这类工业的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所以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应该是靠近原料地,以减少原料的运输。

故A正确。

故选:

A。

【点评】本题属于难度较低的题目,考查考生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的选择、认知和理解.这也是高考经常涉及的重点内容.牢固的记住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问题的解答就很容易.

7.(3分)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

A.接近原料产地B.接近消费市场C.利用廉价劳动D.方便产品运输

【考点】61: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工业区位选择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原料、市场、劳动力、技术、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生产协作、环保要求等.

【解答】解:

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州”、“拥有大型港口”、“专用轮船的使用”,可以判断该国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应是发达的交通条件,便于产品的运输。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察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属于基础题,认真审题,并获取有用信息是关键.

8.(3分)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

A.原料生产环节B.加工环节C.运输环节D.销售环节

【考点】76:

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专题】141:

情境文字材料题;35:

辩证思想;421:

课本知识迁移;52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果酱的生产是以柑橘为原料,农产品的加工为了保持柑橘的新鲜,应该布局在原料产地;根据材料,果酱集中在大型港口的建设和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解答】解:

果酱集中在大型港口的建设和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因此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可能出现在运输环节。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选择,属于基础题.

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完成9~11题.

9.(3分)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到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

A.10时B.13时C.16时D.19时

【考点】1C: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分析】主要考查了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出现在当地的12点,因此可知当时时间是11°56′E的地方时3月9日12点,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位于东一区(用11°56′除以15°商0余11°56′,11°56′大于7。

5°),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求算此时的北京时间.

【解答】解:

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出现在当地的12点,因此可知当时时间是11°56′E的地方时3月9日12点,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位于东一区(用11°56′除以15°商0余11°56′,11°56′大于7。

5°),北京时间比东一区早7小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此时的北京时间约为19时。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10.(3分)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  )

A.东方B.西方C.南方D.北方

【考点】1J: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分析】极夜后的第一天,昼长时间极短,太阳在正午时分升起后很快落下.

【解答】解:

极夜后的第一天,太阳在正午时分升起后很快落下。

所以,黄河站3月9日的日出日落方向都为正南。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方位.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日出日落方向需要特别注意.

11.(3分)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

A.9月21~30日B.10月1~10日

C.10月11~20日D.10月21~30日

【考点】1E: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分析】主要考查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根据对称原理判断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什么时间.

【解答】解:

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该日与3月21日相差12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根据对称原理,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10月1~10日。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本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1分)

12.(31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如图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2)指出~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点】2B: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61: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图中反映的是地形、气温、降水因素属于自然因素.

(2)~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主要根据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变化图来判断.

【解答】解:

(1)根据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可知南北两侧是山地,中间是开阔的谷地,地势较平坦;图中河流和灌渠纵横,水源丰富;图中地区位于44°N,81°E~82°E,属于天山地区,地处中温带,图中3月均温>0℃可春耕播种,4月均温≥10℃作物可正常生长,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年降水总量小于400mm,灌溉条件较差的谷地边缘区域可以发展畜牧业.

(2)从图中降水变化柱状图可见:

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约15%﹣20%);从气温变化曲线图可见:

多年平均状况为春季持续增温,积雪逐渐融化,则表现为4月底前气温持续低于0℃;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以上.这种变化会因播种期间气温偏低,导致播种期推后;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并在短期内融化,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

故答案为:

(1)有的开阔的谷地,有河流灌溉系统,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谷地边缘(灌溉条件较差)区域可以发展畜牧业(农牧业).

(2)突出变化:

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约15%﹣20%);从多年平均状况看,春季持续增温,则表现为4月底前气温持续低于0℃;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以上.

主要影响:

播种期间气温偏低,播种期推后;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并在短期内融化,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以及某种因素的改变对农业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图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

13.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1: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2: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工农业较发达,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以来,哈萨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