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1012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30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

初中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案

课题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课型

新授

时间

备课组成员

于再红

主备

课时

2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对应该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在地图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对应该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照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2)从年均温、年降水量、海拔等方面提问我国在这些方面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异。

(3)从传统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说出不同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着

〖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

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

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小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过渡:

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2、人类活动方面:

衣、食、住、行的差异

〖阅读〗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

〖归纳〗:

农业:

西放牧东耕,南稻北麦

人口、城市、交通:

东密西疏

经济:

东部高、西部低

饮食习俗:

3、“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高大、绵长的山脉对气流有较强的阻挡作用,从而导致山脉两侧的气温、降水差异较大,所以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

它与1月00C等温线和800毫米降水线的位置大致一致。

〖活动〗同桌间演示图5.2,并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

地理环境对我们生活也有很大影响,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展示。

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的显着。

〖课堂总结〗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差异很显着;有些地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连接会考〗

1、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环境千差万别,这里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A.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条件方面B.自然条件方面

C.人文条件方面D.地理位置方面

2、造成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条件B.土壤条件

C.气候条件D.技术条件

〖作业布置〗

填充图册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东南沿海高达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某些地区不足50毫米。

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学生归纳。

讨论交流。

教后记: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扬州城根据现状情况及发展方向分析,规划将开发区划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

北区的主要功能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安排开发区的行政管理、商业贸易、金融服务、商务接待、生活居住等项目;中区的主要功能为科教旅游及生态环境建设区,起过渡与隔离作用;南区主要功能为发展耗水量大、有污染的二三类工业及仓储物流业。

〖讲解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我国根据气候、干湿、温差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划分了气候类型区、干湿区、温度带等。

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四大地理区域。

提问:

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大区域有哪四大区域吗?

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活动〗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划分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板书: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展示:

多媒体展示四大区域的分界线、具体位置、范围、名称。

〖活动〗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我国四大区域,同学们也可以观察书本P6图5.5,下面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活动1、2、3。

〖小结〗通过我们的观察,了解到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主要有:

降水、气温、地势等。

既然四大区域的划分跟降水、气温、地形地势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究竟各个区域有哪些地形和气候类型呢?

板书:

3、四大区域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区域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

气候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图5.5。

提问1:

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那么南方跟北方的气候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的?

提问2:

北方跟西北地区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为什么北方是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是大陆性气候呢?

提问3:

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

〖课堂总结〗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以及回答,我们基本能掌握影响中国地理差异的因素。

〖连接会考〗

扬州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外出考察,他们在不同地

区拍摄到了甲、乙两幅图片,结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A、B、C、D四大地理区域中,最有可能拍摄到图片甲的是_____;最有可能拍摄到图片乙的是_____。

(填字母代号)

(2)从B区域到C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呈现逐渐_____的趋势。

(3)划分B、D区域的主导因素是____。

(填数字代号)

①气候②地形③行政区域④植被类型

(4)比较B、D两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补充完成下表。

对比项目

B区域

D区域

土地利用类型

水田

典型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作物熟制

〖作业布置〗

填充图册

讨论交流。

观察图5.5。

阅读、思考并回答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影响造成的。

地形因素影响的。

小组观察、讨论。

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完成选择题与填空题。

教后记:

柳堡镇中心初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案

课题

§6.1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型

新授

时间

备课组成员

于再红

主备

课时

1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特征,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重点

1.北方地区的范围与自然特征;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条件以及农作物。

难点

1.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2.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导入新课〗

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

A____、B____C_____、D___。

2、其中B、C两地区的分界线①是____,②是_____。

〖讲解新课〗

多媒体展示北方的景观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初步了解北方地区。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雪世界,去了解北方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北方的概况:

范围,

地形,

气候。

〖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及P9的文字,归纳北方的范围、地形、气候。

用彩笔杠出重点内容。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平原组成,山脉多东北─西南走向。

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自南向北降低;年降水量自东向西有所减少。

地处中纬度,东面濒临海洋。

〖活动〗P10页活动题,通过活动分析,认识北方的气候差异。

在气候、地形等影响下,北方是什么类型的土壤,成因是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在书本中找出来。

二、黑土地黄土地

东北地区的冷、湿环境形成黑色土壤;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黄色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扇平原,逐渐形成今天的华北平原;所以东北是黑土地、华北是黄土地。

北方的耕地利用方式以旱地为主,会种植什么作物:

农业生产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以及解决措施是什么?

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D

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

甜菜、棉花、大豆

问题:

春旱。

措施:

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课堂小结〗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链接会考〗1.下列省区全部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A.黑、吉、辽B.鲁、苏、皖

C.甘、宁、川D.鄂、豫、赣

2.北方地区的气候属于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作业布置〗地理填空图册

口答。

先阅读P8第一段的文字,后归纳北方地区冬季的特点。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小组合作学习,找北方的范围。

思考发言。

东北:

黑土地

(冷湿环境)

华北:

黄土地

(冲积扇平原)

阅读P11文字,了解北方的农业。

阅读并发言。

完成P12活动题:

认识华北地区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思考并回答。

教后记:

柳堡镇中心初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案

课题

§6.2“黑山白水”──东北三省

课型

新授

时间

备课组成员

于再红

主备

课时

2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3.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比较东北三省内地形和气候差异。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布局特点;根据东北三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统计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特点。

5.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重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2.东北三省的农业与工业的地位与发展条件。

难点

1.东北三省地理特征的分析;2.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导入新课〗

根据北方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的气候、三大地形区、土壤类型、耕作类型、农业作物。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北三省,看看那面的环境与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有什么相关。

〖讲授新课〗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提问:

什么是白山、黑水?

白山黑水的白山是指:

长白山,黑水是指:

黑龙江;说到东北三省,大家想到什么,或者说东北三省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包括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范围:

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

地形与河流:

山环: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水绕:

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沃野千里: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气候: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

多媒体展示:

基本了解了东北的概况,下面来看屏幕,欣赏东北的自然特征。

〖课堂活动〗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简单解释雪期始期和终期以及雪厚数据。

提问:

根据小组的共同学习以及活动探讨,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我们基本能掌握,下面我们思考:

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展示:

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吃、穿、住等特点。

〖课堂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链接会考〗

1、关于东北平原与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广阔低平,分布于东北三省境内

B.我国春小麦、甜菜、大豆等农作物最大的生产基地

C.处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D.无霜期长,生产期短,不能满足水稻所需的热量

2、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多一年一熟,而海南岛则可以一年三熟,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条件不同B.热量条件不同

C.地形条件不同D.海陆位置的差异

〖课堂小结〗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作业布置〗

地理填空图册

讨论交流,口答。

口答。

讨论交流。

小组通过观察、归纳,小组代表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P16活动题。

观察地图,根据活动题目,发表小组看法。

教后记: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讲解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东北三省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东北三省“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

板书: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农业发展的条件:

人口、河流、气候、科技……

提问:

东北三省地区通过改善从北大荒发展到北大仓,那么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

2.主要农作物:

小麦、

玉米、大豆、水稻等

展示:

图6.18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可知东北三省经过大力开荒,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发能带来发展,但我们必须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东北在开发的过程中带来了哪些生态问题?

3.生态问题:

湿地锐减、生态恶化

面对这样的生态问题,国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4.合理开发利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

了东北工业的发展历史。

展示:

播放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创造的“工业之最”的图片和资料,导入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学习。

提问:

东北三省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

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并板书。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

资源、科技、政策等,

东北三省工业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主。

东北的工业在我国地位重要,重工业基地,但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

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对“东北现象”,国家出台了政策: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活动〗P21-22

〖课堂小结〗东北三省农业与工业发展情况,工业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链接会考〗

1.下列表述东北三省气候正确的是()

A.气候冷湿B.雪期自北向南越来越长

C.冬短夏长D.降水集中于秋季

2.不属于东北三省农业发展有利条件的是()

A.地势平坦B.土壤肥沃C.人口稀少D.雨热同期

3.在春秋季节,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

A.干旱B.寒潮C.台风D.洪涝

4.下列不属于东北三省形成产业是()

A.钢铁、机械B.石油、化工C.煤炭、电力D.轻纺、电子

〖布置作业〗

地理填空图册

阅读书本P17文字,归纳东北三省的环境以及发展农业的条件。

阅读、讨论并发表意见。

回答。

阅读书本P18,并归纳生态问题。

结合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小组讨论交流。

思考并发表个人想法。

阅读:

图6.20,分析图中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

充分讨论、交流。

对于“活动”第1题,城市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工业中心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地区。

对于“活动”第2题,先阅读教材图6.20,找出东北三省主要的矿产资源,说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然后再对教材图6.21,分析主要矿产地和铁路线的关系。

对于“活动”第3题,先依据教材图6.22明确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再依据教材图6.20找出该城市的主要自然资源,最后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

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

新中国工业摇篮。

教后记:

柳堡镇中心初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案

课题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型

新授

时间

备课组成员

于再红

主备

课时

2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认识。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影响。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在地形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岇、川等多种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合图文资料,要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

重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难点

1.黄土高原的成因;2.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导入新课〗

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

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解新课〗板书:

一、文明的摇篮

阅读书本P23—25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

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窑洞与黄土,白羊肚头巾、信天游与高原环境。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低秦岭。

多彩的文化

名胜古迹

文化遗存

2.地形:

高原

3.河流:

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归纳〗:

探究与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

2.地貌特征:

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链接会考〗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

2、“五岳”中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

A.泰山B.衡山C.华山D.嵩山

3、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中下游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风成说”,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

〖布置作业〗

地理填空图册。

阅读、讨论。

完成P25活动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书上杠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各抒己见。

阅读P26“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完成P27活动题第1题。

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后记: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旁注

〖导入新课〗

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三级阶梯中的(  )

A.第一级阶梯B.第二级阶梯

C.第三级阶梯D.第二、第三级阶梯广泛分布

2、P29活动题: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

1.阅读图6.34说出水土流失于地表植被的关系。

〖讲解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我们简单了解到水土流失的原因。

阅读教材P28,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自然:

土质疏松、地表裸露、降水集中等

人为:

过渡开垦、放牧,采矿、修路等

探讨:

水土流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

展示图片后归纳水土流失的后果。

2.后果:

①带走肥沃的土壤

②破坏农田、村庄

③生态环境恶化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流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环境问题一定要寻找解决措施,谈谈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策略。

四、水土保持

1.方法:

生物措施:

植树植草

工程措施:

建梯田,修挡土坝

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凡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长期进行,相信一定有效果的,我们来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

多媒体展示:

黄土高原变绿了——大规模植被建设前后对比。

思考:

为什么黄河下游很少有支流汇入?

“地上河”是黄河的景观出现在黄河的上游还是中游、下游?

〖课堂活动〗P30─31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