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0982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

《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

届浙科版生态系统单元测试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反复循环的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ACD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的,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并不都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物种间有些物种交配也可以产生后代,如骡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后者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选A。

3.社会文明与生态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关于生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系统需要利用群落演替的规律

C.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D.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答案】C

【解析】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这样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需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B正确;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D正确。

4.被称为:

“绿色水库”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的70%,A错误;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干旱的地方,在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C正确;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之肾”之称,D错误。

5.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袋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

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

若把粪便等生活垃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长期积累,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选D。

考点: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

【名师点睛】解答时可以从南极的环境特点和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方面来切入。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题中诗句中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差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所以A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7.下列有关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动物往往是植食性动物

B.森林中的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其恢复能力只与其物种丰富度有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是生产者植物,所以最先出现的动物应是植食性动物,故A正确。

森林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故B正确。

捕食关系因为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故C正确。

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其恢复能力不仅与物种丰富度有关,还与其气候土壤水分等条件有关系,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8.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CO2库,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丙(消费者)和甲(大气中的CO2库)之间只能是单向箭头,A错误;甲(大气中的CO2库)和乙(生产者)之间应该是双向箭头,而甲(大气中的CO2库)和丁(分解者)之间应该是单向箭头,B错误;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C正确;丙(消费者)的箭头应该指向丁(分解者),D错误。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生物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

据此答题。

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生物总能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下面是据图得出的几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第10~20年是该生态系统向营养结构复杂化发展的时期

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在30~40年期间比20~30年期间强

C.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

D.该生态系统在40~60年期间的生物种类比60~80年期间要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10-20年间生物总能量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都在增加,说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复向杂化发展的时期,A正确。

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0-40年比20-30年期间强,是因为营养结构复杂,B正确。

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是消费者数量的不断增加,C正确。

该生态系统在40-80年期间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生物种类应大致相同,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10.下图是金属汞通过水体后进入人体的一条途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A中的汞的浓度比生物体D中汞的浓度大

B.人体中汞的浓度最小,但含量最多

C.人体中汞的浓度最大,含量也最多

D.汞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富集

【答案】D

【解析】

11.以下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都是食物链(网)

B.倡导低碳生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雄鸟的“求偶炫耀”是一种物理信息

D.某些动物身上的特殊颜色传递出“警告”信息警示捕食者,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态

【答案】B

【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网),信息传递的渠道不一定是沿食物链的方向,A错误;倡导低碳生活是提倡人类活动应尽量减少CO2等含碳废物的排放,这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雄鸟的“求偶炫耀”是一种行为信息,C错误;某些动物身上的特殊颜色传递出“警告”信息警示捕食者,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态,D错误。

12.某海滨浅水区生长着各种海藻,还有海星、岩螺、藤壶、蛤蜊等。

藤壶和蛤蜊以海藻为食,岩螺以藤壶和蛤蜊为食,海星可以捕食藤壶、蛤蜊、岩螺等,其天敌是海鸥。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海水深度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B.海星和岩螺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

C.海藻与藤壶之间存在着能量与物质循环

D.海鸥和海星在食物网中均有两个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意知,可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同海水深度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A正确;海星和岩螺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海鸥和海星在食物网中均有4、5两个营养级,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3.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鼠狼捕食一只家鸡,获得家鸡体内能量的10%~20%

B.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C.捕食对被捕食者的生存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D.人与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竞争食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黄鼠狼捕食一只家鸡,家鸡体内能量的10%~20%流向黄鼠狼,A错;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B错;捕食对被捕食者的生存和发展有积极意义,C正确;人与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属于寄生关系,D错。

故本题选C。

1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中的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所以能量是不循环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5.下图表示粮桑渔畜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模式。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利用有机物,又防止了环境污染

B、该摸式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上述生态农业系统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

【答案】B

【解析】沼气池是利用残枝败叶、鸡粪等废弃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产生沼气提供给人类能源。

即将残留在废弃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充分利用起来为人类服务,防止了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粮桑渔畜生态农业系统模式能使原来贮存在蚕沙、鸡粪中等不能利用的化学能充分利用起来,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使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了。

但却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故A、C、D正确。

B项错,是我们应选的选项。

16.由绿色植物、兔、鼠、鹰等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B.初级消费者是鼠和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鹰和蛇只是捕食关系

C.若食物网中蛇的数量下降,有可能是鼠的数量下降和鹰的数量上升所致

D.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鹰的积累量最大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由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3条,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A正确;图中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都捕食鼠,因此鹰和蛇之间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B错误;根据食物链分析,若鹰的数量升高会导致蛇的数量下降,鼠的数量减少也会导致蛇的数量下降,C正确;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通常生物所在的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即图中鹰的积累量最大,D正确。

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校园周围池塘的水质污染状况,采集水样镜检水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

1号池塘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2号池塘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动物较少;3号池塘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和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4号池塘水样中昆虫、植物均有发现,数量较多。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池塘污染的严重性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A.3、1、4、2B.3、1、2、4    C.4、2、1、3D.2、4、3、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池塘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含有较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遭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减少,并且污染程度越高,动植物种类越少。

考点:

本题考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18.2011年11月28日,德班气候大会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仍是“低碳减排”。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据图能做出的正确判断是()

A.图中箭头表示C02的流动方向

B.C02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人生物群落

C.大气中C0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D.适当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02含量

【答案】D

【解析】图中箭头不可能表示C02的流动方向,因为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自养生物流向异养生物,而不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A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B错误;大气中CO2 的增加与异养生物①、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异养生物的数量增加对大气中CO2的浓度改变不会有很大影响,大气中CO2 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所引起的,C错误;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适当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02含量,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碳循环、温室效应,意在考察学生对碳循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掌握碳循环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9.目前一种比较有效的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就是构建立体式的生态浮床,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让水生植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水生植物可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使得水体中的营养得到转移。

下列有关生态浮床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吸附水中大量的悬浮物,加快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B.可形成新的城市园林景观带

C.可提高氮、磷的去除率,增大水中溶氧量

D.可促进藻类的大量繁殖,改善水体环境

【答案】D

【解析】分析:

结合题意,为了修复水体富营养化,通过建立生态浮床,利用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使得水体中的营养得到转移。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高了水体中溶氧量,加快水体中需氧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浮床遮挡阳光,阻挡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改善水体环境。

详解:

由于浮床上的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阻挡、吸附大量的悬浮物,也让有机物沉淀下来,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溶于水可增大水中溶氧量,因而可加快微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微生物的大量发展又加快了对有机物污染物的分解作用,提高了氮、磷的去除率,A、C正确;立体式生态浮床的构建,自然美化了环境,若在城市,则可形成新的城市园林景观带,B正确;生态浮床提高了水体中氮、磷的去除率,是的水体中营养得到转移,同时,浮床遮光,可抑制藻类大量繁殖,改善水体环境,D错误。

点睛:

解决本题关键要分析得出水生植物的作用和浮床的作用。

20.如图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基础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C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人和家禽、家畜以农作物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其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构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21.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浮游植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其大量死亡会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2.2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kg,则需要消耗A约41.6kg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答案】B

【解析】A固定的能量大于B和C的能量之和;C增加1kg,则消耗A的量为1250/30=41.6kg;B营养级的数量不一定多于C。

23.下列与下图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A表示血糖浓度,则B可以表示胰岛素的浓度

B.若A表示捕食者的数量,则B表示被捕食者的数量

若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则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浓度

D.若A表示轻度污染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则B可以表示相关微生物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它既包括了某一地点的全部生物又包括了环境。

A、B、C都只说了部分或全部“生物”,没有指出“环境”;只有D符合生态系统的含义。

25.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上,无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有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

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

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

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B.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

C.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D.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

【答案】C

【解析】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即合欢树→羚羊→野狗,A正确;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故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B正确;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因此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C错误;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请分析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

(1)草原上的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春天的时候,牧草由黄变绿,引来了众多捕食的牛羊,这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信息的作用是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除此以外,生态系统的功能还包括和。

(2)牧民的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可见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

和。

草原植被能放牧牲畜,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部分牧民也会用庄稼来喂养牲口,例如玉米杆加工为饲料喂牛,玉米粒喂养鸡,牛和鸡之间(“有”或“无”)竞争关系。

(3)“加拿大一枝黄花”在进入我国后,在野外迅速蔓延,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很大威胁。

外来物种入侵直接降低了物种,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1)物理种间关系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2)方向速度直接和间接无

(3)多样性抵抗力

【解析】

(1)牧草由黄变绿对动物来说是物理信息。

信息的作用是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流。

(2)牧民的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可见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草原植被能放牧牲畜,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和间接价值。

各种生物取食的玉米的不同部位,无竞争关系。

(3)外来物种入侵直接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27.(16分)下图甲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II、III、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m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途经是生产者的,与m2来源直接有关的细胞结构有。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II的生物摄入能量,则表示营养级II的生物同化能量,其能量值可用表示,C表示营养级II的生物利用能量用于,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整体上看,营养级II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大于/小于/等于)f值。

(3)若该自然生态系统为一湖泊,由于环境因素的变迁,经过若干年后演变为一森林,从群落水平分析此湖泊中发生了。

(4)从图乙中能计算能量传递效率吗?

【答案】(16分)

(1)光合作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Bb(或d+e)生长、发育和繁殖大于

(3)次生演替(4)不能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图甲可知,Ⅰ表示生产者,m1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途经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m2表示I、II、III、Ⅳ即不同的营养级的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呼吸作用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第二营养级生物摄入的能量,不能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消化吸收的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到环境中,被分解者利用,其余的则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

分析图乙可知,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的生物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II的生物同化量,其能量值可用b或d+e表示,C表示用于营养级Ⅱ的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营养级II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f值(营养级II生物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营养级III的生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所以,营养级II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大于f值。

(3)由湖泊演变成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4)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因不知道营养级III的生物的同化量,所以从图乙中不能计算出能量传递效率。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8.图甲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蒙古兔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猫头鹰处于第营养级,若草提供1000KJ的能量,则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获得KJ的能量。

(2)农田生态系统需要人为的管理,定期施肥,则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为。

农田生态系统常采用间种模式,即按照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

(3)由图乙可知,在调查时间段内蒙古兔种群数量的增长呈现型曲线。

若想持续最大量的捕获蒙古兔,应使其种群维持在(填“t0”“t1”或“t2”)时的数量。

【答案】

(1)三、四40

(2)肥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和生产者固定的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