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全.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全.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政经复习资料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存在。
商品经济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经存在,但都是处于缓慢发展的过程中,从未处于支配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真正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什么关系?
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强调的是交换。
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指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的。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才能产生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商品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存在,但是市场经济则出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因为有了社会化大生产才能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市场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商品分析开始?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起点。
商品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两重属性:
一是它作为有用物品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即它的使用价值;
二是它可用于交换别的产品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即它的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同种类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同一种商品也可有多种不同的使用价值。
)
价值
任何一种商品撇开使用价值之后,就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已不是某种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一切商品都凝结着这种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容和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第一,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然没有价值。
第二,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品不一定有价值。
第三,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也不一定有价值。
如:
自用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
只有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东西才是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表明上来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例题判断:
同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是不一样的。
使用价值本身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与它所处的社会形式无关。
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普通物品的使用价值相比有两个特殊性:
第一,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第二,它供给别人满足需要,不是无代价地奉献与赠与,而是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里。
因此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例题一只羊为什么能和两把斧子相交换呢?
是因为羊的使用价值和斧子的使用价值相同吗?
不是。
是因为一只羊和两把斧子的价值。
1.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属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各种不同作用的商品,是由不同种类的劳动生产出来的,铁器由铁匠,木器由木匠。
这些生产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都有不同的生产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
这种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的性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是,具体劳动必须与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所以具体劳动和自物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抽象劳动:
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的性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
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
动的矛盾统一体,即是对立统一关系。
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创造了商品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是劳动二重性的体现。
(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就是人的劳动)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第一次科学回答了是什么创造价值。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生为剩余价值理论奠
定了理论基础,进而阐明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等理论。
1.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它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的多少,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的,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生产,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是随着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劳动生产率的是指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两种形式来表示:
一用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二是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劳动者技术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形式
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主要看生产工具)
自然条件的优劣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价值量。
简单劳动:
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
指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能从事的劳动
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少量的复杂劳动的产品可以和多量的简单劳动的产品相交换。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交换比例的折合,是在生产者背后,在无数次竞争和交换活动过程中自发确定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根源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根源于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货币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
※简单价值形式的具体分析
1、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2、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绵羊)和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斧头)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3、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同时又是互相对立的;
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
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因为贵金属本身也是商品而且也具有价值。
同时,贵金属具有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的自然属性,一是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收藏。
二是不易变质和磨损,便于长期保持,三硬度小,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和合并)
现代货币:
中央银行或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就是纸币,现代社会,即20世纪以来的现代货币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
钞票也就是纸币也称现金;支票存款也叫存款货币,是指在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现的活期存款。
信用货币:
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它本身并无价值,它的流通以信用为基础,其流通围和程度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家里,信用货币的使用围非常广泛,比较大额的货币支付一般都使用
电子货币:
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电子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货币形式也逐渐从有形到无形。
一些发达国家在广泛使用支票和信用卡的基础上,相当一部分交易都是通过银行电子计算机网络转账结算的,这种贮存在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就是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
这种无形货币,即迅速又简便,可以大量节省银行费用开支。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
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充当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就等于价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受到供求关系等的影响,价值是价格决定的基础。
辨析: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比如:
土地,声誉,纸币。
所以,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具有价值。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过程:
W-G-W商品的第一个变化形态是卖,即将商品转化为货币(W-G)。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分解为卖和买两个过程。
贮藏手段职能:
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贮藏起来的职能。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不具备贮藏手段的功能。
)
纸币的储蓄手段与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的区别
金属货币贮藏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而纸币储蓄则不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金属货币贮藏会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纸币储蓄不能发挥这种自动调节作用,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是由政府货币管理部门加以控制的。
支付手段:
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产生前提:
商业信用
世界货币:
所谓世界货币,就是在世界市场具有普遍接受性的能够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性、支付手段、价值贮藏职能的货币。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基本的职能
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职能发展的结果以货币的储蓄和贮藏的存在为前提
世界货币:
以前四项职能在国的发展为基础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即为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容:
在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同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商品中待售商品的数量;2、商品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
1、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的。
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纸币发行量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纸币的购买力就会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购买力相等,纸币就能正常流通,物价就会保持稳定。
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就叫通货膨胀。
反之,为通货紧缩。
第三节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价格的变动始终是以它的价值为中心的;
从较长时期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还是一致的。
无论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怎样涨落,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的拥有与投入是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资本家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必须首先用其拥有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但货币不一定是资本。
资本流通公司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
(1)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流通形式是:
商品(W)—货币(G)—商品(W)
资本流通形式是:
货币(G)—商品(W)—货币(G′)
(2)流通目的不同:
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是为买而卖,其目的是一种使用价格换取另一种使用价值,目的是消费,满足需要;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为卖而买,其动机和目的目的是为取得超过原先预付的货币超额的剩余价值。
(3)买卖的先后顺序不同:
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其运动过程是先卖后买;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先买后卖。
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形式的对比表
资本流通形式
通形商品流式
通形商品流式公式不同
G—W—G′
W—G—W
流通目的不同
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
为了获得新的使用价值
买卖先后顺序不同
先买后卖
先卖后买
起点不同
货币
商品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称为资本总公式。
该公式可以概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各种资本形态的运动,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一买一卖之间并没有遵循价值规律,实现等价交换,而是出现了价值增值。
因为买卖过程是等价交换的,是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的,所以只有在生产环节才能产生。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必须要求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商品,而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与自身价值相等同的价值,还能创造多余的价值,这样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对资本家来说是最有利的,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有自由)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自由到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包括:
第一,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劳动者养育后代和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一般商品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或转换,其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者随之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的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的特殊性(增殖性)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分为两个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有很大不同。
资本在生产过程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
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称为不变资本C,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带来了价值增殖,称为可变资本V。
把资本分为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
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种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来表示。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相对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相对量:
剩余价值率
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或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剩余价值绝对量就是一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
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
这个数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绝对量,用V表示可变资本总量,则剩余价值绝对量的计算公式为:
M=(m/v)×V=m′×V
增加剩余价
值绝对量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方法有两个:
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其实就是降低工人一天的工资,而工人的工资即工人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自资料的价值,所以缩短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工人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就依靠生产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获超额剩余价值→其它企业与其竞争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可获超额剩余价值→该行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商品价值量降低→竞争和资本转移引起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个社会商品价值量降低→整个社会商品价值量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资本家普遍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
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
工资的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相关概念:
名义工资;实际工资
工资的假象:
似乎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全部价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把握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是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
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工人出卖的是劳动,是一个名词;而劳动不可能成为商品,它是动词,而且是在人类任何社会都存在的。
如果说工资是劳动的报酬,那就意味着资本家就不可能得到剩余价值,所以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而已。
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创;即:
=工人的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
实际工资的变动状况往往同名义工资并不一致。
表现为以下情况:
第一,名义工资不变,如果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则实际工资下降;
第二,名义工资增加,如果其增加幅度小于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则实际工资下降;
第三,名义工资增加,如果其增加幅度等于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则实际工资不变;
第四,名义工资增加,如果其增加幅度大于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则实际工资增加;
结论:
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工人的生活状况,不能只看名义工资的高低,要看工资与劳动力价值相符合的程度。
在剩余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工资与剩余价值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提高了,只要提高的幅度低于剩余价值增长的幅度相对工资就仍然下降。
工资的国别差异:
这是由各国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本章知识要点小结
1、G—W—G’是资本总公式,G’=G+△G,增值的货币额△G就是剩余价值。
2、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先决条件。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这种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上,工人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就能够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
6、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7、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不同。
9、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0、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综合反映。
11、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2、工资基本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要考察工资的实际变化,要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再生产:
类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
为了不断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生产活动就必须不断重复和更新地进行。
连续不断的生产就叫再生产。
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从来都是再生产过程。
再生产容:
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
3.再生产类型(按照规模划分):
简单再生产(不追加M);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追加M);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在于:
是否将剩余产品用作追加生产中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4.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1)外延扩大再生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2)涵扩大再生产:
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区别:
简单再生产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追加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
联系: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总: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