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语文S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0204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语文S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语文S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语文S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语文S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语文S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语文S版.docx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语文S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语文S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语文S版.docx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语文S版

秋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体会秋天的特点,赏析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积累词语,感受秋天的美丽。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找秋天,带自己找到的实物来上课。

2、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地妈妈有四个儿女,他们分别是春夏秋冬。

每个孩子的到来总会给大地妈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瞧,现在秋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大地妈妈发生了什么变化?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二课《秋天》。

2、板书课题:

秋天(课件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秋”字,你是怎样记住“秋”字呢?

(秋天到了,禾苗枯黄得能用火一点就烧起来了,所以禾+火=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秋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然后面向全体学生指导。

3、学生反馈,教师依次板书:

第一个变化:

小草黄了

第二个变化:

树叶黄了

第三个变化:

稻子黄澄澄

第四个变化:

棉花洁白

第五个变化:

高粱红玛瑙

第六个变化:

苹果涨红了脸

第七个变化:

石榴咧开了嘴

第八个变化:

葡萄水灵灵

第九个变化:

枣红彤彤

第十个变化:

粮食堆成山

三、赏析美句,感悟秋情

1、看图理解比喻句。

课件出示稻子图及句子:

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句子比较:

“黄澄澄”换成“黄色”,哪个句子好?

为什么?

(黄澄澄不但写出了稻子金黄而鲜亮的样子,而且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学生朗读,感受句子的美。

课文中这种结构的词语还有哪些?

学生看书反馈。

(水灵灵、红彤彤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葡萄和枣的诱人,清香四溢。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学生朗读,老师指导。

你还能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吗?

学生反馈。

再看课件: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做什么?

为什么说稻子像金子呢?

(比喻。

把稻子比作金子。

它们相似的地方是:

都是黄澄澄的)

这样写不仅写出了稻子成熟后田野里丰收的的景象,而且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课文中像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哪些?

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

课件出示:

①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

“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把高粱比作红玛瑙。

②打谷场上,丰收的粮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

把粮食堆比成小山。

你能仿写比喻句吗?

课件出示:

苹果熟了,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2、看图理解拟人句。

课件出示:

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什么说是拟人呢?

棉花是没有嘴,没有脸的,不会笑,写棉花却用了“吐、笑”这两个描写人的动作的词语,赋予了棉花人的行为,把棉花当做人来写的,所以说这是拟人句。

这样写,不仅写出了棉花丰收的景象,也从侧面表达了人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课文中这样的拟人句还有哪些?

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

课件出示:

①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

“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高粱会点头、会说话,这是把高粱当作人来写)

②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

仿写拟人句。

课件出示:

小鸟在树枝上唱歌。

花儿向我点头微笑。

3、读读这些美句,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课件汇总比喻句和拟人句让学生朗读。

小结:

课文中运用了这么多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秋天的美人格化,动态化,具体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理解结构,提炼中心

1、文中写了秋天哪些地方的丰收景象呢?

(板书:

田野里、果园里、打谷场上、公路上)

2、课文第一段写秋天到了,小草和树叶的变化。

老师板书:

秋天到了。

第二段写了田野里的丰收景象。

板书:

田野里。

第三段写了果园里的丰收景象。

板书:

果园里

第四段写了其他地方的丰收景象。

板书:

其他地方,打谷场上,公路上。

3、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是中心句,什么是中心句呢?

课件出示:

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它有时在文章的开头,有时是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又在文章的结尾。

它躲藏得这么隐秘,谁有本事把它找出来呢?

找的时候,大家还要联系我们课文的题目一起去想,我们这篇课文到底写了秋天的什么呢?

哪句话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呢?

学生反馈。

课件出示:

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美丽的季节。

(板书:

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

4、全班齐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因为秋天是丰收的、美丽的。

五、拓展延伸,升华中心

1、秋天已经在我们的身边。

秋天到了,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

请大家展示你们找到的秋天。

(学生展示实物)

2、老师也找到了秋天,请大家欣赏。

课件播放秋天美景图。

六、作业

课件出示:

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板书:

小草

秋天到了黄了

树叶

稻子黄澄澄

田野里              棉花洁白

高粱红玛瑙

2、秋天苹果涨红了脸                            丰收的季节

石榴咧开了嘴美丽的季节

果园里         葡萄水灵灵

枣红彤彤

打谷场上粮食堆成山

其他地方

公路上汽车来回奔跑

美丽的呼伦湖

教材分析

《美丽的呼伦湖》是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呼伦湖美在哪里?

是辽阔无垠的坦荡湖面,是美丽如画的湖畔风光,还是让人恒久回味的风土人情?

所有的一切,通过《美丽的呼伦湖》一文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课文由三个自然段组成。

第一自然段总写呼伦湖的大而美丽:

面积两千多平方千米的呼伦湖在作者笔下成了一面大镜子,这镜子就镶嵌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作者用大家生活中常用的镜子作比,不仅形象,更有利于孩子们展开联想。

第二自然段写呼伦湖一年四季的景象:

春天,牧民湖畔放牧;夏天,渔民湖中撒网;秋天,白云在湖面上悠然飘荡;冬天,冰雪世界里更现宁静、美丽。

呼伦湖一年四季以其不同的姿态吸引着人们。

第三段概述了美丽的呼伦湖是多么迷人。

文章的写作特点:

全文语言简洁明快,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学生分析

  课下和孩子谈话时了解到,我班无一人欣赏过呼伦湖的风光,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大量收集资料,更多的了解呼伦湖为更好的理解课文作准备。

设计理念

  小组内交流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合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个性体验,喜欢呼伦湖哪个季节就读.悟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呼伦湖美丽如画的诱人风光。

3、正确认读本课十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呼伦湖的美。

2、边读边想象呼伦湖的美丽。

3、看呼伦湖的图片,了解它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读准“阔、跃”等字音

  2、理解呼伦湖四季景色各不相同

  3、在理解课文过程中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1、理解“镶嵌”一词

2、读出呼伦湖四季的美

课前准备:

有关呼伦湖的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都去过哪里?

  生:

兴趣盎然,自由回答。

师:

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呼伦湖,那儿是个很美丽的地方,(板书:

《美丽的呼伦湖》)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自然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呼伦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激发积极性,培养独立、自主的识字能力。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注意指导学生认识多音字“蒙”。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的8个生字。

给这几个字组词。

(2)仿写,小组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识字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合作意识,注意强化字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呼伦湖》。

二、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课文

1、同学们你们知道呼伦湖在哪里吗?

它是什么样子的?

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请自己大声读一读第一段

 生谈。

讨论“镶嵌”是什么意思。

2、学生再次深入地读课文,同时思考:

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呼伦湖的美丽、迷人?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3、重点点拨第二自然段。

(1)师∶通过你们的汇报,老师好像真的来到了这美丽的地方。

它的一年四季都各有特点,谁还想再说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春:

花、草、牛羊

  夏:

鸟、鱼、白帆

  秋:

蓝天、白云

  冬:

冰雪

(2)说话训练:

师: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呼伦湖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这么美丽的呼伦湖你想不想到那儿去做客,想什么季节去,在那里想玩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设计理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把学生的情感带到课文中去,真正达到入情入境,然后激情朗读背诵。

4、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1)学生讨论背诵快的好办法,自由背。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结合图背。

三、美中积累词汇

出示:

  辽阔的大草原迷人的色彩童话般的世界

  美丽的呼伦湖蔚蓝的湖水白茫茫的冰雪

  1、自由读,边读边想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呼伦湖更加美丽呢?

  2、生读后交流汇报,师适时加上重号。

3、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放在读上,读的要求准确,学生不但识记了生词,还又一次体会到了呼伦湖的美。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在想象世界里畅游了呼伦湖,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真实的呼伦湖美景(配乐欣赏)

2、配乐朗读欣赏课文:

“美丽的呼伦湖,多么迷人!

”谁最想把你优美动听的声音展示给同学们?

(设计意图:

用轻柔的音乐放松心情,消除大脑疲劳。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板书设计

美丽的呼伦湖

春:

花、草、牛羊

夏:

鸟、鱼、白帆

秋:

蓝天、白云

冬:

冰雪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师:

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庐山风光录像。

2.学生:

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读熟古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

(1)把诗句读流利。

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

指平原。

敕勒川:

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

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

(可用简图)

穹庐:

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

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

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

深蓝色。

茫茫:

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

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

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

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

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

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

现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像,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

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

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五、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1)小组讨论。

(2)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相连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们的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

读了这句,让我们看到了蔚蓝色的天空下那辽阔的绿色大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把草原写活了。

让我们看到茂盛的牧草和时隐时现的肥壮的牛羊。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六、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

首、川、阴、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

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

阴、似。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

首、似。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

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朗读,学生自由跟读。

2.初读古诗,熟悉诗歌内容。

(学生评议标准为熟读。

3.回忆古诗的学习要点:

字、词、句、篇。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经学过的古诗对照等方法)自学古诗。

5.小组汇报,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理解难点:

生,弥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长;疑,怀疑;落九天,从天的最高处泻落。

(汇报中要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言、补充的机会。

6.朗读练习: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雄伟。

可采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后评议的方法。

三、了解诗人

过渡语: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于李白生平的知识呢?

1.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肯定知识丰富的同学。

2.通过课件展示李白生平,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

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四、巩固诗歌的学习

1.回到《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体会李白诗作特点的表现,点到为止即可。

2.体会诗歌的意境,开展朗读竞赛。

(评价要求为在读出瀑布磅礴的气势同时,读出语言的描绘的魅力。

3.背诵积累古诗。

五、课外积累展示

学生自由诵读自己课外积累的李白的古诗。

(力争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

六、激发学习热情

过渡:

看着同学们如此热烈地背诵,老师也不禁有些技痒了,我也来朗诵一首李白的诗给大家听,好吗?

1.教师声情并茂地背诵《静夜思》,请学生指正。

2.鼓励背诵李白的名作,要求积累一、两句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