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1213.docx
《宏观经济学12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121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1213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Macroeconomics)
研究一个整体社会的经济运行
1、研究的对象——国民经济总体:
四部门
2、中心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Examples1.2.3.4.——比较微观与宏观经济学
1、价格的研究:
MICRO——钢铁的价格
MACRO——一切投资品的价格
2、外贸项目的研究:
MICRO——美国为什么进口本田轿车而出口卡车?
MACRO——美国进出口总趋势
3、生产者的研究:
MICRO——单个厂商的行为
MACRO——整个社会的降龙之术
4、消费者的研究:
MICRO——单个消费者的行为
MACRO——所有家庭主妇,明天一早就出发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1、什么因素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
比较挪威与阿根廷、中国与美国
⏹劳动数量、生产率、技术、制度
☐2、在不同体制条件下,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何在?
政府可否采取、如何采取反经济周期政策?
(任何国家都存在周期)
☐3、什么因素导致了失业的存在和增加?
☐4、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
☐5、全球经济体系如何影响某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
☐6、政府如何实施宏观经济政策?
⏹病→药方→对症下药→疗效→目标
三、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
☐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国民收入是什么,如何计算)
☐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核心理论
⏹哪些因素决定一国国民收入
☐3、经济周期理论
☐4、经济增长理论
☐5、就业理论——为何会失业
☐6、通货膨胀理论
☐7、宏观经济政策
☐8、开放经济理论
⏹——从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场景谈起
经济增长趋势
☐道路是曲折的,前是光明的
四、有关概念
☐1、研究的对象——国民经济总体:
四部门
☐2、中心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五、研究方法
☐1、市场三分与经济行为主体四分
⏹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劳动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外贸
☐2、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总量与个量的关系
☐3、建立宏观经济理论模型
⏹
(1)过程:
观察→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模型→得出新结论
⏹
(2)好模型的标准:
☐a、假设是否合理
☐b、对于理解和研究现实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c、模型所暗含的结论是否可以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d、模型结论是否与现实数据相一致
⏹(3)Note:
太象现实的模型不一定是好模型
☐4、均衡分析法:
如I=S/IS-LM/AD-AS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是宏观经济学的度量衡,解决国民收入“是什么”的问题
§1、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2、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指标
§3、国民收入基本公式
§4、GDP的校正
§1、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
–
(一)引子:
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按产品功能来划分
•铁矿石→生铁→钢条→钉子
•1、中间产品(intermediategoods)
•2、最终产品(finalgoods):
电、牛奶、糖、可可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
–
(二)GDP概念:
一国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三)理解要点
•二、GDP的核算
GDP的理解要点
•1、是市场价值,而非产量。
从而各国的GDP具有可比性。
•2、包括有形物质产品和无形劳务的价值
•3、指最终产品的价值而非中间产品的价值
•存量与流量
–
(1)存量(stock)——一定时点上测算出的量值
–
(2)流量(flow)——一定时期内测算出来的量值
•4、只计入本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已有产品的产权转让(例如二手房交易),但计入经纪人佣金。
•5、“国内”的含义:
以国土为原则来计量GDP
–GDP与GNP的关系
•6、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GDP的核算
•
(一)支出法
•理解要点:
谁购买?
各支出多少?
–1、GDP的构成:
GDP=C+I+G+(X-M)
–2、详解
•
(1)居民个人消费支出:
consumption
–包括购买耐用品、非耐用品和劳务的支出
•
(2)私人国内总投资支出:
investment
–A、诠释投资:
It=Kt-Kt-1
–B、统计学意义上的分类
•(3)政府购买支出:
governmentpurchase,“阳光下的交易”
•(4)净出口:
netexports,X-M
–例子:
GNP表
•
(二)收入法
•理解要点:
社会成员是谁?
他们收入多少?
–用收入法核算GDP
私人国内总投资
•A、诠释投资
•一定时期新增加或更换到资本存量中的流量
–It=Kt-Kt-1
•B、统计学意义上的分类
–——固定投资
•——非住房投资:
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住房投资:
居民购买新建住房
–——存货投资:
存货使企业的资本存量增加
–——总投资=固定投资+存货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重置投资也称折旧)
用收入法核算GDP
•1、要素提供者的收入:
•
(1)雇员收入:
为别人提供劳动。
•
(2)利息收入:
资本所有者的利息收入
•(3)租金收入:
出租固定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
•2、业主收入:
自我雇佣的企业主的收入
•3、企业经营者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
–包括公司所得税、分配前的股息、未分配利润
•4、企业间接税
–为什么计入?
•5、企业转移支付(transferpayments)
–为什么计入?
•6、折旧(depreciation)
–为什么计入
美国1984年GNP表格(单位:
10亿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3661.3
•消费2342.3
–耐用品318.4
–非耐用品858.4
–劳务1165.7
•投资637.3
–固定投资580.4
•非住房投资426.0
•住房投资154.4
–存货投资56.8
•政府购买748.0
•净出口-66.3
–出口363.7
–进口429.9
为什么计入
•4、间接税;
–
(1)含义;由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与劳务时支付的税收。
通过企业抬高产品价格来实现。
体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而非生产者与政府的关系(本来税收是体现生产者与政府的关系的)。
–
(2)为何计入GDP:
是消费者的购买支出,体现为市场价值。
•5、企业转移支付
–
(1)含义:
企业把自己的收入转移到社会或其他经济主体。
如企业慈善捐款,消费者呆帐。
–
(2)为何计入GDP:
构成国民收入。
•6、折旧
–
(1)含义:
资本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
(2)为何计入:
损耗后,要靠投资来补偿,包含于总投资中。
用增加价值法计算产品价值
生产阶段
产品价值
增加价值
铁矿石
15
15
生铁
20
5
钢条
30
10
铁钉
45
15
合计
110
45
GDP与GNP的关系
–GNP:
以国籍为原则计算的市场价值,包括处于本国的本国人和处于外国的本国人。
–GDP:
以国土为原则计算的市场价值,包括处于本国的本国人和处于本国的外国人。
–GDP=GNP-NFP,NFP(netfactorpaymentsfromabroad):
本国人在国外创造的价值-外国人在本国创造的价值
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指标
一、国内生产净值(NetDomesticProduct))
(一)含义:
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构成:
NDP=C+In+G+(X-M)
(三)与GDP的牵手:
NDP=GDP-折旧,
因为:
In=Ig-折旧
•二、狭义的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
(一)含义:
一国一年内各要素所有者得到的全部收入
(二)构成:
NI=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三)与GDP牵手: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1、减间接税:
间接税是消费者替企业交税,虽然属于市场价值而计入GDP,但不属于要素收入而不能计入NI
2、减去企业转移支付:
企业转移支付的接受者(企业捐款接受者和赖帐者)未提供劳务,所以它不属于要素收入
三、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
(一)含义:
一国一年内个人得到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二)与NI的牵手:
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缴纳+政府与企业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股息
1、减公司利润:
公司利润不可能完全成为个人收入。
2、减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金交纳给政府,未到达个人手中。
3、加转移支付:
补助金、退休金、抚恤金等实实在在是个人收入;企业转移支付也是个人收入。
4、加利息调整:
(1)消费者个人之间借贷关系产生的利息:
由于甲的利息收入是乙的利息支出,二者互相抵消,不计入GDP;但它是债权人的个人收入,所以要计入。
(2)政府支付给居民的公债利息,构成个人收入。
5、加股息:
是个人收入。
四、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PersonalIncome)
(一)含义:
个人收入减去按法律规定应缴纳的所得税以后的金额。
(二)与PI牵手:
DPI=PI-个人所得税
第五节国民收入基本公式
¡ª¡ª储蓄投资恒等式
总方针:
支出=收入
无论用什么方法核算,支出应等于收入
•一、两部门模型
1、主角:
居民户厂商
2、支出=C+I,
3、收入=C+S,
所以有恒等式I=S
二、三部门模型
1、主角:
居民户厂商政府
2、支出=C+I+G
3、收入=C+S+T,所以有恒等式I+G=S+T→I=S+(T-G),
既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三、四部门模型
1、主角:
居民户厂商政府外国
2、支出=C+I+G+(X-M)
3、收入=C+S+T+Kr,可得
(1):
I+(X-M-Kr)=S+(T-G),表示私人国内总投资+可支配的外国资产=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2)I=S+(T-G)+(M-X+Kr),表示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第六节名义与实际GDP
一、名义GDP与实际GDP
(一)、名义GDP(NominalGDP)
含义¡ª¡ª按产品和劳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GDP
(二)、实际GDP(RealGDP)
选1993年为基期,1996年的1元相当于1993年的
2700/2500=1.08元。
这时,7500×1.08=8100元。
含义¡ª¡ª选定某年为基期,用计算期同基期比较的物价指数的变动来剔除隐含在名义GDP里的物价变动,由此得出的GDP称为按基期货币计算的实际GDP。
(三)二者关系
1、关系之一:
8100=7500×1.08
实际GDP=名义GDP×(基期价格/报告期价格)=名义GDP×(1/物价指数)=名义GDP÷GDP折算数
GDP折算数=名义GDP/实际GDP,用来衡量一国的通货膨胀程度
2、关系之二:
8100=3×2700
实际GDP=报告期产量×基期价格
第七节结束语
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核心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GDP的两种核算方法:
支出法,收入法
几个国民收入的概念
投资储蓄恒等式
名义和实际GDP
GDP完美吗?
SNA核算体系(西方)和MPST体系(前苏联)
优点:
总体概括性衡量,国际比较,重要依据
局限性:
不能反映社会成本、经济质量、效率、生活质量
本章习题答案
1、
(1)不计入GDP,因为转移支付只是收入从一部分人转移到另一部分人,不体现价值的增殖。
(2)不计入GDP。
因为用过的卡车的价值已计入生产它的年份的GDP。
(3)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一种产权转移,不属于生产经营活动,不计入GDP。
(4)购买地产是投资,计入。
2、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
它由政府有关部门按一定比例以税收形式征收。
社会保险税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所以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不影响DPI,只有当个人所得税也变化时,DPI才会受影响。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两国未合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从而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但不会影响两国的GDP总和。
当两国合并时,两国贸易变成地区间贸易,GDP会增加。
4、
(1)GDP=40;
(2)GDP=30+10;(3)工资
=7.5+5=12.5,利润=2.5+35-10=27.5,所以GDP=40
5、
(1)1998年名义GDP=1000+200+250=1450
(2)1999年名义GDP=1100+300+450=1850
(3)1998年实际GDP=1450,1999年实际GDP=1100+200+225=1525,变化百分比为5%
(4)1998年实际GDP=1000+300+500=1800,1999年实际GDP=1850,变化百分比为3%。
(5)根据(3)与(4)的结论,这句话对。
6、
(1)1998年的GDP折算数=100%,1999年为21%
–
(2)通货膨胀率为21%
7、
(1)价值增加为(5000-3000)+(500-200)+(6000-2000)=6300
(2)GDP=2800+500+3000=6300
(3)国民收入=6300-500=5800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核算——解决GDP“是什么”、“是多少”
•国民收入决定——解决GDP为什么会这样
•“简单”——考察“两部门”、“产品市场”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四点假设
(1)22假设:
只有居民和厂商。
不存在政府、外贸。
消费和储蓄在居民;生产和投资在厂商。
(2)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3)折旧、未分配利润=0,GDP=NDP=NI=PI。
(4)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追根溯源:
KeynesianLaw(凯恩斯定律):
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
1、原因:
大量闲置资源
2、价格不易变化,即具有黏性。
3、需求变动,厂商首先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二)背景(background)
•1929~1933年“大萧条”
1、资源闲置
2、AD↑→闲置资源被利用→产量↑、价格不变
2.均衡产出(收入)
含义:
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也就是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公式:
y=c+i=E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
•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IU=非意愿存货=unintendedinventory
•均衡,不再变动。
非意愿存货IU=0
•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
图分析:
AE=总支出(需求)Aggregateexpenditurey>AE,IU>0,非意愿增加
3.投资=储蓄
均衡时:
⏹E=y
⏹E=c+i
⏹y=c+s
•意义:
经济要达均衡,则:
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在上章国民收入核算中,从事后的实际情况看,I=S,是必然的结果。
是会计结果。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消费: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
⏹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
⏹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消费函数:
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广义上的概念)
☐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
☐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
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
⏹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
⏹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c=消费,y=收入:
☐c=c(y)
☐满足dc/dy>0
线性消费函数
•简单线性消费函数:
c=a+by(1>b>0)
◆a-常数,自发性消费:
◆基本最低消费支出。
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
◆b-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
◆by-诱致性消费:
◆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
消费倾向propensity
•消费倾向:
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APCaveragepropensitytoconsume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计算:
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消费/收入=c/y
●APC
●<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例:
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
◆平均消费倾向APC=c/y=0.8
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MPC=c/y=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
有:
⏹1>MPC>0
●例:
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
●MPC=c/y=94-80/120-100=0.7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
•线性中,若a=0,c=ky
•APC=MPC,
•不再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2.储蓄函数
•储蓄: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
☐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凯恩斯储蓄函数:
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公式
◆s-储蓄,y-收入:
◆s=s(y)(满足ds/dy>0)
•储蓄是收入减消费后的余额,
•即s=y-c
◆线性储蓄函数
◆c=a+by,代入s=y-c
◆s=y-(a+by),
◆整理:
◆s=-a+(1-b)y
◆(1>b>0)
储蓄倾向
•储蓄倾向:
储蓄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
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APS。
●averagepropensitytosave
●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APS=s/y
●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其余20元用于储蓄,平均储蓄倾向APS=s/y=0.2
边际储蓄倾向:
MPSmarginalpropensitytosave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
◆公式:
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MPS=Δs/Δy=ds/dy
边际储蓄倾向MPS
•MPS是储蓄函数的一阶导数;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切线斜率。
⏹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
⏹MPS=S/Y=26-20/120-100=0.3
◆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b)。
◆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
◆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
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对收入来说,储蓄与消费为互补函数,y=c+s,
•两边同除Y有y/y=c/y+s/y,
•即:
APC+APS=1
•同理,有Δy=Δc+Δs;
☐两边同除Δy,则
☐Δy/Δy=Δc/Δy+Δs/Δy
☐即:
MPC+MPS=1
☐推断:
若MPC递减,那么MPS必递增。
储蓄与消费的互补——函数曲线
社会消费函数
一般来说,社会消费函数并非是居民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但基本相似。
存在很多限制条件:
1)国民收入分配。
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
国民收入分配不平均,则消费函数会向下移动。
2)国家税收政策。
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富人的一部分储蓄,以政府的名义花费,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的比例。
未分配利润是一种储蓄,会致使消费减少,消费曲线向下移动。
其他消费函数理论
•凯恩斯的社会消费理论属于绝对收入假说
1.相对收入假说美国杜森贝里(JamesS.Duesenberry)
⏹示范效应:
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消费具有模仿和攀比性。
⏹棘轮效应:
消费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收入变化时,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结论:
消费变动要比收入变动稳定得多。
生命周期假说美国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
假说:
☐
(1)人在一生中,收入有规律地波动。
☐
(2)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结论:
•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
•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
•反之会增加。
•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
•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会减少。
永久收入假说美国弗里德曼(M.Friedman)
•永久收入:
在长期中各个年份所获收入的预期平均值。
•假说:
•
(1)人们一生的经历是随机的,从而收入具有波动性。
•
(2)家庭偏好稳定消费。
使每一期的消费都等于永久收入。
结论:
•家庭会使现期消费等于永久收入。
•现期收入>永久收入时,家庭会增加储蓄;
•现期收入<永久收入时,家庭会动用储蓄。
四、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
y=c+i,c=a+by.
•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
y=(a+i)/(1-b)
例:
c=1000+0.8y,i=600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储蓄函数:
s=y–c=-a+(1-b)y
•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i=s
•联立:
i=-a+(1-b)y
•得均衡国民收入:
y=(a+i)/(1-b)
•例:
s=-1000+(1-0.8)y
•自发计划投资i=600
◆均衡收入为y=(1000+600)/(1-0.8)=8000
◆s=i=600,y=8000
◆s=0,y=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