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知识整理补充副本.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987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知识整理补充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知识整理补充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知识整理补充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知识整理补充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知识整理补充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知识整理补充副本.docx

《专题知识整理补充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知识整理补充副本.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知识整理补充副本.docx

专题知识整理补充副本

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一)、对外交往的历程

1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2唐朝: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与日本、新罗的交往;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联系。

3宋朝:

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4元朝:

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马可•波罗行纪》;对外港口

5明清:

①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

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②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明朝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海陆并举;宋元是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

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③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宋代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

和平交往: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

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三)、对外政策

1、对外开放:

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影响:

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闭关锁国: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表现:

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背景:

根本原因是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②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③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又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3)影响:

3、启示:

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

(四)、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⑴张骞:

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⑵鉴真:

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⑶玄奘:

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⑷马可·波罗:

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⑸郑和:

1405—1433年七下西洋,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二、中国近代屈辱外交

1、清政府与列强打交道的趋势

从总的趋势看,走过了对抗——暂时妥协——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以妥协投降为主,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社会。

2、晚清外交的三个阶段

(1)鸦片战争前,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狂妄自大。

(2)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有对抗,有妥协,以妥协为主。

(3)《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二、北洋政府的外交

1、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2、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爆发五四运动。

最终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三、国民政府的外交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

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本侵略从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签定了一系列卖国协定。

推行依附英美和对日妥协的外交政策。

2、抗日战争时期,其对外政策由“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再到“联共抗日”和“消极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为求得美国的援助,进一步出卖国家权益。

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权。

三、建国后的外交关系史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在外交理论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在外交实践上,从“一边倒”的倾向发展到走向“一大片”的格局。

第一个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苏联。

1950年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作用: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在外交上取得成就: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

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

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在亚非会议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根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打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并初步形成走向全世界的外交格局。

(二)、20世纪60年代

中国进行援越抗美,继续同美国对抗,中苏关系恶化后,周边国际局势更为紧张。

(三)、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

1、中美关系的改善:

(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

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反殖反帝反霸斗争,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作用:

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

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

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

1、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4、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影响:

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日本

一、日本发展简史

1、古代:

向隋唐时的中国学习,进行大化改新,(土地收归国有)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近代:

向欧美学习,进行明治维新

时间:

1868年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根本目的:

巩固天皇统治。

内容:

政治: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最能体现资本主义性质);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影响: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强大起来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如: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开始崛起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参加了一战,并成为战胜国。

在巴黎和会上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

4、在华盛顿会议上,暂时调整了与美矛盾,但受到压抑。

1931年为摆脱危机,转嫁灾难,发动了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5、1936年建立以军部为首的法西斯政权,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6、、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

7、、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大肆侵略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8、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字投降,二战结束。

9、二战后的日本

经济:

陷于崩溃;政治:

美军占领,实行严厉的非军事化政策。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扶植,本国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重视培养人才,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黄金时期。

7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11、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日本发展的启示:

A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进来;

B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C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

D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二、近代日本的侵华史实

(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3)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

(4)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5)1937年,日军制造了长达六周的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

(6)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7)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3.近代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4.当前中日关系的发展

(1)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东海石油开采问题。

(2)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