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9789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docx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docx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

第一讲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绪论

2、政府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第一,宏观经济管理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支配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是客观经济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客观规律,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和规范,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和权限,明确哪些方面应当由政府管理,以及通过何种途径、用何种手段进行管理。

第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宏观政策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是宏观管理有效性的根本前提;宏观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

第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

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是避免和减少宏观经济管理失效的基本环节。

相对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更加要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第二讲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2、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之间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答: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主要有四个:

1、经济增长: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2、物价稳定:

是指物价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

“合理的区间”,视各国的具体情况和本国人民的随能力而定。

3、充分就业:

是指没有自愿失业或只有最少的非自愿失业的就业水平。

4、国际收支平衡: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因经济往来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货币收支大致相等。

起物价上涨。

而在经济扩张时期,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如果紧缩力度不当,就会影响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是,经济加速增长,相应地要加大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进口,在进口增加的同时如果没有出口的扩大,就会出现国际收支失衡。

反之,减少或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往往需要压缩国内需求,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而压缩国内总需求又会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4)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

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要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税率,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相反,压低物价上涨率,必然要缩减货币供应量,提高税率,削减政府支出,由此带来的社会总需求的缩减,会引起失业率上升。

第三讲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及其治理

2、如何治理经济周期波动?

答:

经济周期波动是超越体制、制度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尽管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完全消除周期波动是不现实的。

但是根据周期波动特点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控与治理,疏通经济运行的环节,从而加强对经济周期的预测与预警,尽量地把握周期的转折点,并在周期转折点到来之前,事先采取适当的调探措施,避免周期峰位过高、谷位过低,减缓周期波动对国民经济的振荡。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波动治理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顺周期”或“逆周期”的治理政策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存在专门周期波动的独立政策体系。

只是在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阶段,采取“顺周期”或“逆周期”的政策措施,以便更好地对经济波动“因势利导”或减缓波动程度。

所谓“顺周期”的政策措施,是在经济周期处于恢复和高涨阶段时,顺应周期波动的变动趋势,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在经济周期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时,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的过度扩张。

所谓“逆周期”的政策措施,是指在经济处于恢复和高涨时,逆经济周期波动的变动趋势,主动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过度扩张;或者在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时期,主动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在运用“顺周期”或“逆周期”政策时,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准确判断和预测经济周期波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正确把握政策措施的方向,是“顺周期”还是“逆周期”;三是充分估计效应和滞后时间,防止由于政策时滞而造成的效应错位;四是合理掌握各种政策措施的调控力度。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

在实践中协调运行财政、货币工具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准则:

第一,坚持和完善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分别使用、分口管理的原则,本着谁支出,谁安排,搞好财政信贷协调;第二,坚持财政收支自求平衡,防止财政赤字向金融债务转嫁。

在具体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实施力度的稳定;第二,注意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协调;第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第四,保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和协调。

(三)周期内常规治理与年度“微调”相结合

一般说来,运用经济政策治理经济周期波动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常规性操作方式,另一种是临时性的操作方式。

常规性操作方式是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特殊矛盾或突出问题,在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复苏或高涨阶段)或者经济过冷即将过冷(危机或萧条阶段)的情况时采取的政策措施;临时性操作方式是在经济波动中进行临时性的微调,也就是在波动出现一定程度偏离时,根据经济预警发现的信号,进行轻度适应性的政策调控。

在经济周期波动期间的治理必须处理好常规性治理措施与临时性治理措施的关系。

必须做到:

第一,区别不同调控客体、划分调控区间,正确运用两种操作方式。

第二,临时性“微调”应从当年扩张或收缩幅度的实际出发,不宜采用历年或几年的平均变动幅度作为衡量的尺度。

第四讲宏观经济计划

1、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计划管理?

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计划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形式。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序的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但不是对计划管理的否定。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并不否定计划管理方式本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原有的排斥市场、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价值规律作用的单一计划体制的否定,并不是对计划作为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的否定。

原有计划体制的基本弊端,是否定了作为商品货币关系本身所内在要求的客观实现形式,即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充分释放出最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大多也都在宏观层面引进了计划管理,尝试了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这表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意味着必然取消计划的管理职能,必然排斥计划管理。

第二,计划是管理的一般职能,因而也必然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

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为要取得预想的结果,满足自己的既定需求,必然会进行计划管理。

生产范围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使这种计划管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现代经济从宏观经济层面观察,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内在地要求在社会层面进行宏观经济的计划管理。

马克思一百多年前提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形式所深刻阐述的思想,充分论证了这一点。

第三,实施计划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市场缺陷要求计划管理。

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各种缺陷与不足,就必须由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加强计划管理和计划指导。

其次,宏观政策与目标要求相应的实施步骤与措施。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确定相应的与计划目标相一致的计划具体实施步骤和实施措施。

再次,计划管理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通过制定实施步骤和实施措施,完成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政策协调等重大任务,仅凭市场调节显然是不可能的,它必须由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加强计划管理和计划指导才能实现。

第五讲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产业政策

2、如何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

答: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状况、比例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产业结构一是包括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状况,表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种类和数量;二是包括国民经济中产业之间的比率,表明不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大小;三是包括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表明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状态与方式。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

1、第一产业基础脆弱;2、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是:

1、加强第一产业,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2、提高第二产业,重点培育支柱产业,扶植先导产业,提高产业整体素质;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六讲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就业政策

2、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弹性变小。

科技进步通常成为排挤劳动力的因素,但科技进步推动新型产业形成和发展,又成为扩张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一)科技进步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扩大就业总量。

首先,科技进步可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

劳动手段是劳动者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

科技进步能促使人类不断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新的生产工具。

而新的生产工具的运用,往往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

劳动对象主要是指未经加工过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过的物质,科技进步可以改变原材料的物理或化学属性或导致新材料的出现。

同时科技进步还可以为人们寻找获得新的矿藏或自然资源提供新的手段,因而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规模,或者降低人们获得这类劳动对象的成本。

其次,科技进步能有效地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

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社会生产要求参加生产的劳动者的知识向系统化、多能化方向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熟练的、高超的劳动技能,这种客观要求可以迫使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和训练,更加自觉地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为什么发达国家劳动力的素质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素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受科技进步的推动。

(二)科技进步能带动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

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对工人就业所产生的两重效应:

一方面,在生产部门中存在着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机器设备的进入而代替了人工、手工业工人大量失业的现象;另一方面,机器应用使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生产扩张,对原材料、燃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所有相关部门的生产被带动起来,从而又大大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因此马克思认为,“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

分析这几十年来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影响,事实证明马克思这一论断是科学的、正确的。

科技进步能推动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形成和发展,它们有可能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地增加就业人员。

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其中技术因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进步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形成与发展新兴产业部门的主要推动力。

例如最近几十年电子计算机工业、光导纤维工业等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无不来自当代科技革命的推动。

这些新兴产业部门大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本身就具有容纳较多劳动力的特点。

总而言之,科技进步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就业水平,在某些行业或企业中出现排斥劳动力的现象,但不会造成社会就业问题的严重恶化。

从长期看,从更广阔的空间考察问题,科技进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对扩大就业将起到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3、如何有效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答: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就业压力逐步加大。

压力加大,既有人口方面的原因,又有体制转变方面的原因,还有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国家应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1.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适当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5.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6.扩大劳务出口;

7.加强劳动力培训;

8.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讲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财政政策

3、我国财政政策是如何发挥调控作用的?

答: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其作为政府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无论是那种类型的财政政策的实施,都要根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状况,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作为财政政策的实施主体,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当时经济环境,斟酌选择和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

1992年以来,我国政府利用正确的财政政策,发挥了良好的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一)1992——1993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这一时期,由于投资出现严重膨胀,社会总需求急剧扩大,为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我国政府主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配合紧缩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压缩财政开支逐步减少财政赤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资金分配重点向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促进增加有效供给,并合理控制消费基金增长,缩小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差额。

(2)通过税制改革,调整税种结构和税率,严格控制税收减免,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

(3)结合税制改革,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4)整顿财经秩序,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财税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清理整顿骗税、骗汇、将预算内资金转移到预算外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对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5)支持汇率并轨,对外贸出口实行退税制度,促进外贸出口的增加。

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下,使国民经济基本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消除了过热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1998年以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自1998年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的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

我国自1998年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财政运行状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第一,从1997年下半年起,亚洲金融危机不断发展,严重冲击了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使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极其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由于我国外贸出口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亚洲金融危机的加深,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多数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转变为产品的相对过剩,经济发展也由传统的供给型制约转变为市场需求型制约,原有的一些消费热点开始消退,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居民储蓄趋向增强,明显出现了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经济增长缺乏拉动力的迹象。

第三,我国国内经济中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

一是长期重复建设带来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进而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市场约束渐紧的情况下,变得更为突出。

二是金融、投资、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建设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缺乏市场应变能力,经济效益下滑。

第四,从我国财政运行状况看,财政虽然也面临诸多困难,但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国债发行还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手段相比,传导过程和时滞短,力度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2)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反周期调节。

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不仅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也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国债,专项用于补充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增强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三,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实行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以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

第四,推进攒改税改革,清理涉及企业和农民负担的各种收费、基金、摊派,减轻企业和农民的负担。

第五,增加财政支出,主要是:

增加大江大河治理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投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政权建设方面的支出;增加对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增加对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再就业补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

总之,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反经济周期的调控措施,对增强我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环境。

第八讲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收入分配管理

2、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

答:

当前收入差距,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应该看到,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在绝大多数人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的基础上的扩大。

其次也应看到,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

现实生活中,收入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资源拥有、个人素质、社会贡献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初次分配上的差距。

对此,我们应该承认和肯定。

因为只有让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报酬,才能调动社会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发展。

强求一律,搞平均主义,非但不会达到真正的公平,还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万事皆有度。

如果任由收入差距无限扩大下去,一旦其超出合理的限度,就会产生消极作用。

一方面,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

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

由于高收入者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不大,而低收入者虽有消费需求,但无力增加实际消费支出。

结果就会出现“有钱的人不想消费,想消费的人没钱”的局面,严重制约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同时,也会使经济的激励机制失效。

收入差距长期不断扩大,会使部分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处境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和创造的激情,影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稳定与进步。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甚至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包含许多不合理因素,容易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观的庸俗化,甚至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部分低收入者长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卫生等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将会越来越差,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看待收入差距问题,实际上涉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问题。

公平与效率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不可分离。

我们既不能因为追求公平而放弃效率,也不能只顾效率而忽视公平。

只有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不断提高,社会整体财富才能持续稳定增加,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平奠定物质基础;但如果忽视社会公平,收入差距超过合理的限度,就会挫伤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反过来影响发展的效率,甚至使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

因此,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当前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平的体制机制,切实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九讲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对外贸易管理

2、国际收支管理的主要政策措施有哪些?

答: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引起国际资金移动而导致的国际间的资金收支行为。

世界各国为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采取了各种宏观管理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类:

(一)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各国政府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通过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来抵消市场的超量外汇供给或需求,从而使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影响不致超过官方储备增减的限度。

这一政策实际上是通过动用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调节外汇供求,使国际收支失衡产生的消极影响局限在国际储备,而不至于波及国内经济和金融。

但是,因为一国的国际储备毕竟是有限的,通过动用国际储备以实施外汇缓冲政策仅能解决国际收支短期性逆差,不能解决长期、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而无限制的增加国际储备,让资源大量被占用于储备之中,显然也是极不经济的。

(二)财政货币政策。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政府可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公共支出和私人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使社会上通货紧缩、物价下降,有利于改善进出口的状况,逐步消灭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如果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促使物价上涨,鼓励进口,抑制出口,从而消除顺差,平衡国际收支。

由于一国贷款规模和货币流通量直接影响其总需求和国际收支,因此通过实施调整再贴现率和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也能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

(三)汇率管理。

汇率管理是指一国通过调整汇率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下,通过货币贬值可以改善国际收支出现的逆差;通过货币升值,则会减少顺差。

在浮动汇率制下,也可以通过对币值的高估或低估来调节国际收支。

(四)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直接干预,以求得国际收支的平衡。

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两种。

直接管制在改善国际收支上能迅速见效,能够根据本国不同的需要,对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区别对待。

但是,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只是将显性的国际收支赤字变成隐性的国际收支赤字,管制一旦取消,赤字仍会出现。

另外,实行管制,既为国际经济组织所反对,又会引起相关国家的反抗和报复。

(五)国际金融合作。

一是通过建立国际经济组织以消除国家间的贸易障碍,提供国际贷款,加快债权债务的清偿,使双边、多边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能够得到较快的解决。

二是通过区域性或特定范围经济金融机构的建立,促进该地区的贸易自由化或经济一体化,推动国际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改善和调节国际收支。

三是协调经济政策,西方国家的“七国财长会议”就是协调经济政策的途径之一。

 

第十讲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1、从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比较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

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三国的宏观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尽管三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由于各国种种条件的不同,它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性是基于对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后而作出的选择,其结果就是适应本国情况,对某一国效益较好的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应于另一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在很多方面很类似,也有共同的经验可以借鉴。

最主要的启示是:

第一,必须注意市场和宏观经济管理的辩证关系,把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否认宏观经济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性,在实践中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同时要正确办公室政府的职能并对政府行为加以规范。

第二,要实事求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借鉴别国经验和系统研究我国国情、特殊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针对改革现实问题,建立适应我国实际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第三,一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管理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