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含期中期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9387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31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含期中期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含期中期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含期中期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含期中期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含期中期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含期中期末.docx

《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含期中期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含期中期末.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含期中期末.docx

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含期中期末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

120分钟 总分:

120分)

第一部分 (1~4题 20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7分)

(1)风声一何盛,!

[刘桢《赠从弟》(其二)]

(2),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4)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的抱负的诗句是:

,;,。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4分)

(1)仲裁()活动和法院的审判活动一样,关乎当事人的实体权益,是解决民事争议的方式之一。

(2)他娴熟()的技艺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3)翘首()以待的游客纷纷排队购票参观,隔着玻璃墙拍照。

(4)没有通行证,任何人不得进入要塞()。

3.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4分)

在国际地质大会上,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米歇尔·奈特曾披露:

“全世界每天至少有5万人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①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2_500_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净的水。

”中国水利部部长钱茂生日前发出警告:

②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在30年内,中国就会产生干净水源枯竭。

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饮用水水质已经成为威胁13亿中国人生存的尖锐问题。

保护环境,改善水质,是当前中国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1)第①句修改意见:

(2)第②句修改意见: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

3月28日消息,近日,石家庄地铁2号线08标项目部对2号线一期工程终点站——西古城站进行围挡施工,标志着该车站全面进入主体土建施工阶段。

本期围挡位于石家庄市胜利北街与四水厂路、东柳路交口之间沿胜利街南北向敷设,共使用围挡板272块合计816米,围闭一周后,西侧围挡将继续外扩16米,最终形成南北长384米、东西宽31米的车站主体一期围挡。

西古城站主体结构开始围挡施工,标志着石家庄地铁2号线08标项目两个车站(铁道大学站、西古城站)即将全面进入生产大干阶段,同时也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给上面的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5个字)(2分)

(2)阅读下面关于石家庄市居民出行情况调查的一组数据图,写出你的结论。

(3分)

第二部分 (5~18题 5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6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3分)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颔联描写塞上秋景: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温馨。

C.颈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尾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

(17分)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举烛。

”云而过①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________________

①过:

错误,过失。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3分)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8.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

(1)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遗:

(2)夜书书:

(3)因谓持烛者曰谓:

(4)王大说说: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燕相受书而说之。

(2)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10.“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的“此类”指代什么?

(3分)

11.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批判了当时怎样的学风?

(3分)

附参考译文: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

晚上写信,照明的烛火不明亮,于是对拿烛火的侍从说:

“把烛火举高点。

”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两个字。

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

“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

”燕国的宰相向燕王说明了任贤的主张,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

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

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

(11分)

保持生活的仪式感

①前段时间,北方降温,初雪来临,朋友圈一时刷屏。

有朋友说,虽不知“初雪”概念何时流行,但每到此时,下雪就像一个仪式,让人感受到季节变化,让生活充满欣喜。

②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

意思是,在弹琴之前,要沐浴焚香,营造出氛围、创造出意境,既是对音乐的尊重,也能奏出好曲子。

这与茶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碾茶、擦杯、注水、出汤,烦琐的细节有虔诚之心,品出的是茶香,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

人借仪式感,让生活慢一些、庄重一些、色彩丰富一些,也让日常生活有一些不同的体验。

③童话《小王子》中,有这样的对白。

小王子问:

“仪式是什么?

”狐狸说: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不必华丽,也无需刻意,当有意识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时刻,仪式感就已经呈现。

④现代人在高效率、快节奏的世界里,或显仓促忙乱。

小到一顿饭,在点个外卖、刷刷手机中对付过去了;大到过年过节,为了省事,在酒店包桌酒席,推杯换盏中迎春。

即便是阅读,手机嵌入生活,获取碎片化信息,移动端在某种程度上瓦解知识的系统性,也在瓦解阅读的仪式感。

反观一些人搜集老唱片、CD,甚至讲究书籍的装帧设计,无不是以“过程的体验”来扩充“精神的容器”。

不管是传统活动如“忙年”,还是现代工艺行为像书装设计,只要肯付出心思,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与众不同,也会成为生活的点睛之笔。

⑤美学家说,“神话虽然不存在了,可是仪式的圣洁性还在。

”再小的事,只要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保持一份敬畏感,甚至获得一些超越性的价值。

日常食用的榨菜很不起眼,但对于生产涪陵榨菜的“辣妹子”万绍碧而言,“榨菜人生”里却传承着仪式感。

她的父母做了一辈子榨菜,父亲年老后很多事记不住了,却对做榨菜的工序如数家珍,而母亲做榨菜前,总是把手洗了又洗。

“机器是冰冷的,而榨菜是有温度的,这温度就来自于人。

”坚守工艺,固守传承,不也是追求精益求精的仪式吗?

⑥“文化传统的延续,集体通过规范和价值实现一体化,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社会化。

”有哲学家如此描述理想的生活世界。

唯有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仪式感,才能让仪式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

这,或许也是为了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9日)

12.第⑥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指代什么?

(3分)

13.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分)

14.列举一个生活中有仪式感的例子,并围绕本文中心论点加以简要分析。

(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5~18题。

(16分)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

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

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

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

“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

”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

“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

”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

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

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或者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

“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

”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

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

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

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

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

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间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

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

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

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

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

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

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

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

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

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5.文中第④段和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竟”字是什么意思?

分别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16.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

17.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4分)

18.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从季羡林先生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4分)

第三部分 (19题 50分)

19.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

请以“值得__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字数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作文略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

120分钟 总分:

120分)

第一部分 (1~4题 20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7分)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刘桢《赠从弟》(其二)]

(2)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4)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的抱负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4分)

(1)仲裁(zhòngcái)活动和法院的审判活动一样,关乎当事人的实体权益,是解决民事争议的方式之一。

(2)他娴熟(xiánshú)的技艺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3)翘首(qiáoshǒu)以待的游客纷纷排队购票参观,隔着玻璃墙拍照。

(4)没有通行证,任何人不得进入要塞(yàosài)。

3.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4分)

在国际地质大会上,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米歇尔·奈特曾披露:

“全世界每天至少有5万人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①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2_500_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净的水。

”中国水利部部长钱茂生日前发出警告:

②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在30年内,中国就会产生干净水源枯竭。

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饮用水水质已经成为威胁13亿中国人生存的尖锐问题。

保护环境,改善水质,是当前中国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1)第①句修改意见:

删去“大约”或“多”。

(2)第②句修改意见:

在“枯竭”后加上“的危机”。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

3月28日消息,近日,石家庄地铁2号线08标项目部对2号线一期工程终点站——西古城站进行围挡施工,标志着该车站全面进入主体土建施工阶段。

本期围挡位于石家庄市胜利北街与四水厂路、东柳路交口之间沿胜利街南北向敷设,共使用围挡板272块合计816米,围闭一周后,西侧围挡将继续外扩16米,最终形成南北长384米、东西宽31米的车站主体一期围挡。

西古城站主体结构开始围挡施工,标志着石家庄地铁2号线08标项目两个车站(铁道大学站、西古城站)即将全面进入生产大干阶段,同时也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给上面的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5个字)(2分)

【示例】石家庄地铁西古城站围挡施工

(2)阅读下面关于石家庄市居民出行情况调查的一组数据图,写出你的结论。

(3分)

【示例】石家庄市民出行首选公交车的人数最多,习惯和距离是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 (5~18题 5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6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3分)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颔联描写塞上秋景: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温馨。

C.颈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尾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解析:

B项“枯蓬”“归雁”都是伤感的意象,画面是苍凉孤寂而非“静谧温馨”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

(17分)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举烛。

”云而过①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________________

①过:

错误,过失。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3分)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8.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

(1)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遗:

(2)夜书书:

写信

(3)因谓持烛者曰谓:

对……说

(4)王大说说:

通“悦”,高兴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燕相受书而说之。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

(2)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

10.“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的“此类”指代什么?

(3分)

郢人错误地将“举烛”写入信中,燕国宰相曲解郢人信中“举烛”的含义。

(3分)

11.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批判了当时怎样的学风?

(3分)

【示例】批判了当时的学者在引用、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的学风。

(3分,言之成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

晚上写信,照明的烛火不明亮,于是对拿烛火的侍从说:

“把烛火举高点。

”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两个字。

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

“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

”燕国的宰相向燕王说明了任贤的主张,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

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

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

(11分)

保持生活的仪式感

①前段时间,北方降温,初雪来临,朋友圈一时刷屏。

有朋友说,虽不知“初雪”概念何时流行,但每到此时,下雪就像一个仪式,让人感受到季节变化,让生活充满欣喜。

②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

意思是,在弹琴之前,要沐浴焚香,营造出氛围、创造出意境,既是对音乐的尊重,也能奏出好曲子。

这与茶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碾茶、擦杯、注水、出汤,烦琐的细节有虔诚之心,品出的是茶香,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

人借仪式感,让生活慢一些、庄重一些、色彩丰富一些,也让日常生活有一些不同的体验。

③童话《小王子》中,有这样的对白。

小王子问:

“仪式是什么?

”狐狸说: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不必华丽,也无需刻意,当有意识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时刻,仪式感就已经呈现。

④现代人在高效率、快节奏的世界里,或显仓促忙乱。

小到一顿饭,在点个外卖、刷刷手机中对付过去了;大到过年过节,为了省事,在酒店包桌酒席,推杯换盏中迎春。

即便是阅读,手机嵌入生活,获取碎片化信息,移动端在某种程度上瓦解知识的系统性,也在瓦解阅读的仪式感。

反观一些人搜集老唱片、CD,甚至讲究书籍的装帧设计,无不是以“过程的体验”来扩充“精神的容器”。

不管是传统活动如“忙年”,还是现代工艺行为像书装设计,只要肯付出心思,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与众不同,也会成为生活的点睛之笔。

⑤美学家说,“神话虽然不存在了,可是仪式的圣洁性还在。

”再小的事,只要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保持一份敬畏感,甚至获得一些超越性的价值。

日常食用的榨菜很不起眼,但对于生产涪陵榨菜的“辣妹子”万绍碧而言,“榨菜人生”里却传承着仪式感。

她的父母做了一辈子榨菜,父亲年老后很多事记不住了,却对做榨菜的工序如数家珍,而母亲做榨菜前,总是把手洗了又洗。

“机器是冰冷的,而榨菜是有温度的,这温度就来自于人。

”坚守工艺,固守传承,不也是追求精益求精的仪式吗?

⑥“文化传统的延续,集体通过规范和价值实现一体化,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社会化。

”有哲学家如此描述理想的生活世界。

唯有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仪式感,才能让仪式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

这,或许也是为了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9日)

12.第⑥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指代什么?

(3分)

保持生活的仪式感,(1分)让仪式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

(2分)

13.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分)

先从反面(1分)列举现代人吃饭、过年、阅读匆忙的例子,论证现代的高效率、快节奏的仓促忙乱瓦解了生活的仪式感;(1分)接着从正面列举搜集老唱片、CD,讲究书籍装帧设计的用心让人们获得精神的享受;(1分)最后总结全段:

生活中只要肯付出心思,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感受到其中的与众不同。

(1分)

14.列举一个生活中有仪式感的例子,并围绕本文中心论点加以简要分析。

(4分)

【示例】在完成重大工作任务之后,人们常常一起聚餐,庆祝任务完成。

在这种仪式性的庆祝中,多日来的紧张和压力得以宣泄,紧绷的心情放松下来,为继续完成新的工作做好准备。

(4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5~18题。

(16分)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

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

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

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

“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

”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

“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

”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

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

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或者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

“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

”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

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

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

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

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

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间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

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

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

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

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

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

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

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

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

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5.文中第④段和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竟”字是什么意思?

分别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两个“竟”字都是出人意料的意思,(1分)第④段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惊喜之情,(1分)第⑦段中的“竟”暗含着作者对老人认真思考的敬佩或赞美之情。

(2分)

16.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

【示例一】将女演员、主持人和季羡林先生的言行思想进行对比,突出季羡林先生虽至高无上却平易近人的人物形象。

【示例二】将作者对女演员、主持人与对季羡林先生的感情进行对比,体现了作者对前两者的不满和对季羡林先生的赞美与敬仰。

(4分,言之成理即可)

17.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4分)

内容上:

“太阳”指季羡林先生,“霓虹灯”指女演员和主持人,(1分)作者借“太阳”和“霓虹灯”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季羡林先生和女演员、主持人的情感态度和评价。

(1分)结构上:

照应题目,(1分)深化了对季羡林先生虽地位崇高却平易近人的精神的赞美这一主旨。

(1分)

18.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从季羡林先生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4分)

【示例】①平易近人。

尽职尽责地替青年学子看管行李;明明很累,却依然接待采访。

②生活简朴。

室内空间被书占据,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③尊重知识。

认真思考,秉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的理念。

④尊重他人。

即使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认真思考,认真回答。

(每点1分,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第三部分 (19题 50分)

19.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