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7880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docx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docx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是新课题,不少学校也曾有过探索和总结。

但问题是这项工作难以持久;难以落实。

原因有三:

其一,不少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是硬任务,升学成绩是硬指标,而德育渗透是软任务、软指标。

大多数教师担心寓德育于教学会打乱正常的学科教学,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

其二,有的教师对“十年动乱”中读语录、贴标签的做法十分反感,一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就把它简单地同过去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挂起钩来,思想上总“热”不起来。

其三,不少教师虽有积极性,但往往不知如何具体操作。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程式。

现在要在教学内容中发掘德育内容并将之灌输、渗透给学生,他们感到“吃力”,特别是理科和外语学科似乎难度更大。

于是自然产生了“等一等”、“看一”的想法。

所以,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转变的问题。

英语科在实施“高速度、大容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英语课德育功能的发挥。

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外语组教师指导学生翻译一些浅显的爱国主义文章和诗词,排演爱国短剧小品。

低年级学生用英语朗诵歌颂民族传统美德的儿歌;高年级学生进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的英文写作竞赛和英语演讲比赛。

一首首爱国颂歌从学生心田飞出,一篇篇爱国的文章从学生笔下流出,抒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炽热情怀。

教师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编成课外阅读材料,发给学生阅读。

在老师策划的“我做导游”的活动中,学生用英语纷纷介绍黄河、长江、长城,介绍优秀的民族文化,介绍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

学生陈琼芳在日记中写道:

“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已经或将要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标志,是我们中学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内容。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他们讲负数时,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讲圆周率时,告诉学生祖冲之的贡献;解二元一次方程,介绍“方程”最早使用的也是中国,在《九章算术》中就已出现;讲几何时,讲国旗的制作与计算,并让学生亲手制作一面国旗。

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仅要重视发掘教材蕴含的教育因素,把德育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要重视寓德育于课外活动之中,寓德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寓德育于社区教育之中。

不仅要立足于课内的“言德”,还要注重课外的“身教”。

总之,要形成德育的氛围,就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快二十年了,常常听到老师们概叹:

我们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学生的素质越来越低,学生的行为越来越难以理解。

学生当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

骄横偏执,我行我素;

自由散漫,缺乏修养,爱攀比,虚荣心强,早恋;

抗挫能力差,面对困难,他们总是逃避;

面对长辈或来客不会打招呼,不懂得尊重老师和他人,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灾难,不太关注,缺少爱心,表现较为自私,缺乏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花钱大手大脚,不能够体会父母的艰辛,不懂得感恩,不能为他人着想,做事不认真,缺少耐心;

好高骛远,缺乏责任感,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症状,甚至产生嫉妒、攻击的心态和行为;

有时做一些荒唐不可思议的事,去伤害别人或者走极端,甚至轻生自杀。

究其原因,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学生行为的缺失就是德育的缺失。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担当这个任务,把德育寓于语文教学当中呢?

一、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就目前的教材内容而言,如果牵强附会的话,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挖掘出德育教育的内容,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那种挖掘很容易让课堂流于随意的情感宣泄,空洞的理论说教,从而让每一篇文章的作者板起了面孔,使文本中的人物离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从而偏离了语文教学本质。

为此,在备课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目标的原则。

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张冠李戴。

教《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之上、利益至上的社会实质;

教《斑羚飞渡》就要教育学生摒弃私心、对动物要富有爱心;

教余光中的《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

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

2、针对实际的原则。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的放矢。

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

教师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跟上时代的步伐。

比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

“那个罗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权有势,嫁给他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强多了吗?

”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种想法离经叛道、幼稚可笑,实际上,在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持有这种想法的绝非个别。

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讥讽、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摆正他们的人生航向。

3、合时适度原则。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内容,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必须遵循合时适度原则。

要在教学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做到天衣无缝、润物无声。

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

“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有个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

”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

4、)求新激活原则。

艺术是以新颖、形象、生动为基本特征的。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中的“求新”,是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成就、新信息,尤其要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

而所谓的“激活”,一是指教风活泼,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深刻,可接受性强;

二是指教法灵活,能根据学生的心态,选择最佳切入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活学生情感,使之迅速产生移情体验,感悟为人处世之道;

三是指教学手段多样,能根据需要,充分发挥与教材中德育渗透点相关的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的作用,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二、课堂中,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浓郁德育环境

新的教学理念产生了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逐步改变过去“满堂罐”的传统模

式,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下面我试从三个层面探讨一下:

1、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在尊重文学本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同时注意联系不同学期教材中的德育相同点进行比较阅读。

在高中第三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中我们领略到一个大思想家的生命价值观。

联系到曾经学过的高中第一册教材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从而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打动人的,引导学生细心体味细节描写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方式之一。

同样,文本中的德育因素也是可以通过品味细节,揣摩词句来领会的。

《我与地坛》通过对母亲神态、行为、语言等细节描写将竭尽全力鼓舞儿子生活的勇气和自信深沉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我们深刻地领会的生命的意义以及母亲的伟大。

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

如教学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就可以深入剖析课文的情节,揣摩人物的细节,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认识贾雨村的性格,紧紧抓住细节中几段要言破的“警语”:

“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宫符不成?

”“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使学生认识旧社会官官相卫、徇情枉法的丑恶行为。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样,德育感知也只有建立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深邃主题的基础上,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加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要允许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稍许独到的自我阐释、自我解读,做出自我的、合理的多元解读。

在讲授《屈原列传》一课时,我就着重引导学生从屈原怀石沉江,至死不悔的悲壮中学习他对真理、对正义的执著追求。

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教材中汲取各种营养要素,才能使他们更加坚毅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才能用更坚强的翅膀迎接风雨的洗礼,才能用更执著的追求到达生命的高度。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领略古代伟大人物的精神境界,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

读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生们就会涤荡心中残存的卑躬屈膝,树立做人应有的骨气和尊严;

而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生们就会焕发心中的自信和豪迈之气以及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在遭受极度不幸和挫折之后的豁达胸襟,是怎样的使人心境为之舒畅开朗;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朋友的热情关怀,使诗人忘却二十三年的凄凉和不幸,表示要振奋精神,重新投入到新生活中去。

这是怎样的人生境界,怎样的人格力量啊!

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佳句俯拾皆是,我们在赏析它的精妙之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领悟到其中蕴含着的诗人的人格力量,正是这种人格魅力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感染,激发了我们对这些伟大诗人的景仰。

这种人格精神,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那么学生们就不会在生活中遭受一点挫折,遇到一点不幸,就意志消沉,就一蹶不振,甚至走上极端之路。

胡适先生说: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

”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在于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在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类社会,都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赞美人性的高贵,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去选题,如“舍与得”,可以让学生明白“舍弃也是一种智慧,有舍才有得”,从而懂得“勇于舍弃也是一种美德”;

“诚信”,可促使学生反观自己,从而提醒自己在生活中要讲诚信,等等。

教师通过有意识的渗透,能有效引导学生注重自身德育方面的修炼。

3、在讲评时,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参加几次考试,一些试题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材料。

拿来进行考试的段落或文章,无论哪一方面都要禁得住推敲,学生不但要仔细地揣摩着去做,教师也要精心去讲,这又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机会。

如2021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中的语言运用题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4分)我常想,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肯定有其合理性,

正如《五人墓碑记》中提到的许多读书人,在阉党高压下不照样易志变节?

而五人

“素不闻诗书之训”,不照样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我认为我们青年人

要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但更要学会做人。

,我写下了不足为外人道的《自诫书》:

正直善良,温和谦逊,以为立身之本;

自强不息,即使是最飘渺的梦想,也绝不放弃„„”就涉及到了“正直善良,温和谦逊,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

大阅读所选的《鞋说》的末尾一句“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疼爱我们生命的鞋”,谈到了珍爱生命,珍惜时间。

另外文言文试题的命题者偏好选历朝历代中有关气节品质类的文章,也是教师可以利用的好素材。

在分析讲解这些题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带着学生结合标准答案欣赏这些题,因为学生细心的做了,领悟起来会更快、更深刻。

三、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增加学生生活阅历和德育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作用,语文实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活动中学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增加生活阅历和德育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辩论赛、文学沙龙等,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实践,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倾听时代的步伐,关注社会民生的发展,使身心从有限的课本放飞到广阔的现实生活空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的素养。

这样才能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加强实践体验,收到很好的课文学习能力迁移和德育感知的效果。

我是一直紧抓摘抄的,每周规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三张摘抄,摘抄内容适当做了些要求,如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摘抄正面积极向上的事例。

通过检查学生的摘抄本,我发现了许多好例子。

如:

“给我们自己加满‘水’,使我们负重,这样才不会跌倒”,强调了人生的责任感;

“夏衍的临终遗言”,表现出“谦恭是一种深刻的教养”;

“一个给珍珠剔除斑点的人”让学生们学会“宽容与珍惜”,等等。

我把涉及美德的例子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学生共享,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摘抄,也让学生互相交流,看一看别人搜集的材料体现出了人类的哪些优秀品质,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与摘抄,能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

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

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

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

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

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

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论中专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专语文的教学目标是:

“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

”作为中专语文老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呢?

本人认为针对中专生应重点在“渗透”上下功夫,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教学大纲》的要求就“润物细无声”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呢?

其原因有二:

一、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语文注重的是文道统一,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象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它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能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一点一滴地逐步加深和提高,与语文训练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二、由实施的对象所决定的。

中专教育实施的对象是中专生,他们有自身的特点。

中专生是比较特殊的学生阶层,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

现在的初、高中生,他们对语文的认识,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一种外在的压力——升学。

因此,不管怎样,他们对语文知识及其思想内容都要无选择地加以接受;

大学生,年龄较大,所受的教育时间也相对较长,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专生,许多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中专学校的,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

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那就全靠语文教师手中那根“魔杖”了。

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愿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说“听”。

每一次在开始讲授新课的时候我都要对本课的作者进行介绍,那么这是一个绝佳的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

比如我在对《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进行介绍时,是这样说的: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这些咱们就不多说了,有著作为证。

那为什么还说他是民主战士呢?

”经过这么一问,有些知识掌握比较广泛的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说开了,通过共同回忆,老师补充,大家明白,朱自清在清贫中、在病痛中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以贫病之躯公开宣布自己拒购带有灵魂收买意味的美援面粉,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因此被称为民主战士。

最后老师做总结性强调,富贵是人所羡慕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威武是人所惧怕的,但能不为之所动,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

从朱自清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真谛。

通过这些总结,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色。

还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在介绍作者时,我从他的生平开始说起,“在他短短四十几个春秋里,身处乱世,饱经忧患,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遭遇妻离子丧、母死兄亡,人生的悲苦,身世的可堪,形成了郁达夫忧郁敏感的性格。

国仇家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自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尽自己的能力作了许多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情。

正因为郁达夫充满爱国热情,爱国成为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才促使他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才使他在遭遇人生的种种不幸和痛苦时没有倒下。

”最后以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所写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结束了作者简介。

在我说的过程中,我可以感觉的到同学们的热血沸腾了,我想这热血是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沸腾的吧。

我还常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比如在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我找了一些新疆经典的民歌,又找到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的《走进新疆》的视频,通过这些音乐、视频让学生们了解祖国西北边疆的富饶美丽,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和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新生活的情感,这就是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因为我们对祖国的爱最早是从这片哺育我们的土地开始的,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论我们以后走到哪里,都会对故土家园产生刻骨铭心的热爱和依恋。

因为“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故乡的土地是可爱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迷人。

当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对家乡故土的爱扩展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就会发现自己的祖国无比可爱,是令人赞美、自豪的一片国土。

再说“说”。

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

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语文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看和说的能力,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

那到底怎么做呢?

我尝试着利用一些影视作品。

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

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

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

比较庆幸的是笔者的学校每到周四就放一些爱国主义的影片,比如《焦裕禄》、《鸦片战争》、《十月围城》、《建国大业》等,多是比较流行的、反响比较大的爱国题材的影片。

看完电影之后,我会利用语文课举行小型的讨论会,先请一位同学把主要的故事情节叙述一遍,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说一说这部影片哪一点感动你,为什么感动;

哪一个片段比较感人,感人在哪里;

哪个人物的性格你比较欣赏,欣赏的原因;

他(她)和你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你可以从他(她)身上学到什么。

从学生们的答案中,老师可以发现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在最后进行点评的时候,可以因势利导,加以纠正。

该说“读”了。

我常常推荐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关注》等思想健康向上的,在这些杂志中有有关时事的评论、有关于励志的、有关友情、亲情的„„我也建议学生们常看报纸,让他们养成读报习惯,关心时事要闻、关心国家大事。

鉴于男生爱看武打小说,我会推荐他们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本人认为从这些武侠小说中是可以感受的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内容,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格方面)”、“士可杀不可辱(气节方面)”、“一诺千金,生死以之(诚信问题)”、“路见不平,舍身相助(社会正义)”等等。

当然在看小说上面我有时间要求,老师讲课的时候,不能看,否则将受到严惩,可以在语文晚自习的时候看。

女生爱看的言情小说,我会推荐她们看一些我看过的作者的作品,比如席绢的、于晴的„„本人认为在好的言情小说中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培养情商,还可以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环境的渲染方式等,有益于提高写作技能、而且可以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当然不管是什么小说,我都会要求他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我会在语文晚自习的时候和他们讨论这些小说中的情节、内容,问问他们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再顺势加以引导。

最后说“写”。

除了课本上要求的写作题目,我会在讲完课的剩余时间,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的写一些内容,比如对报纸上的一些热门新闻的看法,对自己看过的一篇文章(小说)的感想,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老师说„„这些都是写作内容,字数、格式没有严格的限制,只是要求写真话。

老师的任务就是抓好写作后的批改工作,在批改中“纸上谈心”。

一方面,老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

对于学生的文章中,哪怕只有一个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

综上所述,中专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实现这个目的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寓德育于英语教学

【摘要】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领路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摘要】教师是学生知识、认识世界的领路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外语教学的每一环节,

里粗浅地探把育人寓于教书过程中,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讨如何在英语课堂上

德育教育。

【关键词】教师英语教学德育

“师者,这句话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这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