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7790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docx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docx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背景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截止到20XX年底,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0484户,合同外资金额达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亿美元。

FDI和外商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

20XX年,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为%,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外商投资的资产占工业资产总额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利润占利润总额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外商投资提供的增值税占全国增值税总额的比重达%(江小涓20XX,见图1)。

  FDI和外商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外商投资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是否合理,国内一直存在担心和争论。

争论的核心是:

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投资,是否会产生垄断。

如果形成垄断,就会抑制国内投资,阻碍新投资者进入,并且向消费者索取高价,产生垄断利润,从而损害国内生产者和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如果这种情况存在,就意味着吸引外资导致的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等多方面的利益,不是以更适用产品和较低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我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是以较高利润的形式被跨国公司吸收。

  附图

  图1 FIEs在中国重要经济指标中的比重

  这种担心和争论在近几年有所加强。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著名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一些项目的规模很大,远远超过中国国内同类,占据着规模排名的前列,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较高比重。

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微电子、移动通讯设备、轿车、制药、工程机械等行业中排名前10位的大,跨国公司投资都占据着2/3以上的席位。

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外商投资的产品占据手机市场九成的份额,占据着轿车2/3以上的份额。

其中一些,独家占据了市场很大份额,市场集中度很高。

从理论上推论,有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当然,所有的商业性公司都在追逐利润最大化,而不论其是国内公司还是全球性公司。

如果市场监管力量薄弱,无论跨国公司还是国内,都有可能产生垄断行为。

但是,跨国公司具有规模、品牌和技术等许多方面的优势,市场影响力更强,因此其行为特别引人关注。

  对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上竞争行为的分析,是产业组织理论和跨国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跨国投资理论在它的形成阶段,就认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目的之一,是控制不同国家内的,消除竞争,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获取超额利润。

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实质上是垄断优势的扩张,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扭曲,它会产生反竞争的不良效果(Hymer,1970,1976)。

有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都有垄断意愿,但其在海外比在其母国更易形成垄断行为,这是因为在海外市场上竞争的对手较少,串谋容易,就会产生进行串谋的意愿和行为。

(注:

串谋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主要厂商之间组成公开默认的价格同盟,对市场进行人为分割的行为。

)通过串谋,将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的高位,就有可能获取相对稳定的较高利润(Caves,1982)。

相反的观点也同样存在:

由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增加了东道国市场上的数目,使生产和市场的集中度降低,因此加强而不是削弱了东道国市场上的竞争(Fishwick  1981;Gorechi,1976)。

稍后一些,有学者注重研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互动关系,假定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具有垄断优势,而东道国间却是彼此竞争的关系,在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较早时期,有可能增加东道国市场的垄断性,但从长期看,技术外溢是一种必然现象,因而是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一种潜在成本,因为免费搭车的当地迟早会变得足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

最终结果,增加了东道国市场的竞争性(Das,198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投资增长很快,相关研究更加丰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转轨国家大量吸引FDI,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有不少基于多国情况和大样本案例的研究成果问世。

但是,研究得出的结论仍然不一致。

有一些研究表明,大型跨国投资特别是采用购并方式的投资,往往被用来消灭竞争(UNCTAD,1997);另一些研究却表明,跨国投资引起竞争结构的变化只是暂时的,因为一旦一家的海外投资行为扰乱了市场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均衡,其竞争对手必然会作出强烈反应以确保其市场地位。

他们或者扩大投资,或者结盟,或者寻求购并,总之要努力使市场不被其竞争对手所控制。

实证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

印度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获取了市场支配地位,例如联合利华获得了印度香皂市场75%的份额和洗涤剂市场30%的份额(Mehta,1999);一项对捷克87个制造业集中率变化的研究却表明,虽然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捷克制造业的集中度加强和FDI大量进入同时发生,但数据分析却表明,跨国投资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并没有相关性(Zemplinerova  and  Jarolim,20XX)。

  本文分析FDI与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及对外商投资竞争行为的影响。

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行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和定价行为,是衡量外商投资竞争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

  二、独占和寡头市场中外商投资的垄断行为(注:

如没有另外注明,本文中各个行业的情况,来自作者在1997、20XX年的两次调研,其中洗涤用品行业的第一次调研是1996年。

两次调研都包括对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访谈及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1997年的调研成果反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国投资研究中心《外商投资研究辑刊》第一辑中,20XX年的调研成果反映在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

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中。

凡引自这两次调研的内容,文中不再加注。

李蕊女士参加了洗涤用品行业的第二次调研,并计算整理了部分数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外商投资在中国某些重要的产品市场上地位突出,一、两家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在这种独占和寡头市场中,外商投资确有垄断动机和垄断行为,典型的表现是不开发不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慢和产品价格居高不。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整个20世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外商投资中,被认定为技术先进的仅为2%左右,技术先进的投资额也仅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左右。

不过,此时外商投资以海外华人资本的中小型为主,不转移先进技术的主要原因,是其本身的技术水平不高(江小涓1993)。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增长很快,这些跨国公司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在它们来华投资的较早时期,向中国转移最先进技术的较少。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引进母公司最先进技术的比例仅为13%。

(注:

关于数据来源、技术先进性定义等,参见本文第四部分中对表5的说明。

  下面是三个典型行业的案例。

  1.轿车制造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轿车生产的集中度很高,市场竞争很不充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总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市场地位突出。

1983年4月,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组装成功,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此后,上海大众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轿车市场上占据着垄断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期,桑塔纳轿车几乎占有国内同档轿车100%的市场份额,90年代初期占有90%左右的市场份额,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

到1998年3月,上海大众在中国已累计生产了100万辆桑塔纳系列轿车。

其间,1995年上海第二代桑塔纳轿车(桑塔纳20XX)下线和投入市场。

  从1983年到1999年长达16年的时间内,上海大众的主导产品一直是第一代桑塔纳,车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在这个期间,上海大众的外方母公司已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球市场上淘汰了第一代桑塔纳这个车型,但上海大众却长期继续生产第一代桑塔纳,并没有引进其母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推出的换代车型。

桑塔纳的市场价格也始终处于高位,在1998年年底之前,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水平,高出其先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近一倍。

  上海大众这种基于市场垄断地位而产生的行为,长期受到国内各方面舆论批评,包括中方合作者上海汽车总公司,也对其不愿转移先进车型的行为不满意。

1998年,上汽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通用愿意将较新的车型放在中国生产。

  2.无线通讯设备制造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通讯业以极高的速度增长。

通讯线路由1990年的1200万条,增加到20XX年的亿条。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移动通讯业的增长速度尤其突出,以手机制造业为例,到20XX年8月,中国的手机拥有量已经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位。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速成长的无线寻呼市场和模拟手机市场几乎由摩托罗拉一家公司垄断,我国消费者以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使用其生产的落后于国际市场的产品,这个时期,摩托罗拉在中国获得了丰厚回报。

  3.洗涤用品行业

  英荷联合利华公司和美国P&G公司分别于1986年和1988年开始在中国投资。

1992-1995年,除P&G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继续大规模增加在华投资外,全球洗涤用品行业三巨头之一的德国汉高公司,也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

P&G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和汉高公司,都是名列“财富500强”的跨国巨头,1999年,联合利华总资产280亿美元,总销售额440亿美元;P&G公司总资产321亿美元,总销售额381亿美元。

而中国洗涤用品行业1999年的总销售额仅为亿元人民币,约折合23亿美元,(注:

这里的洗涤用品行业是指我国工业统计分类中的“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业”,统计口径为国家统计局使用的“分地区轻工业系统独立核算工业”,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提供。

)全行业产值仅为联合利华公司的1/19,P&G公司的1/17。

规模如此悬殊,致使当时国内存在许多观点,认为中国洗涤用品制造业将会受到严重冲击,洗涤用品市场将由跨国公司垄断,甚至导致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全军覆灭”。

  到1995年底,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较大规模的合资有15家,全部是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排名前20位的大。

这15家洗衣粉和香皂的产量,约占全行业产量的35%-40%。

在这15家合资中,P&G公司投资的有5家,联合利华公司投资的有5家,德国汉高公司投资的有3家。

在15家合资中,只有两家为中方控股,其余均为外方控股。

在外方控股的中,大多数的外方股份比较高。

外方股份在80%-98%之间的有3家,在60%-79%之间的有7家,在50%-59%之间的有3家。

总体上看,当时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的主力已经由国外大跨国公司控股(15家的情况见表1)。

  表1 洗涤用品行业排头兵的合资情况(1995年底)  

名称    合资的中方与外方

上海利华公司   上海制皂厂,英国利华公司

上海制皂有限公司   上海制皂厂,英国利华公司

上海联合利华公司   上海合成洗涤剂厂,上海日化公司、联合利华公司

上海白猫有限公司   上海合成洗涤剂厂,香港新鸿基公司

北京熊猫宝洁洗剂用品有限公司 北京日化二厂、美国P&G公司

成都宝洁公司   成都合成洗涤剂厂、美国P&G公司

广州浪奇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广州浪奇公司、美国P&C公司

天津汉高洗涤剂有限公司  天津合成洗涤剂厂、德国汉高公司

广州宝洁公司   广州肥皂厂、美国P&G公司

张家口联合利华公司  张家口合成洗涤剂厂、荷兰联合利华公司

桂林汉高洗涤剂有限公司  桂林合成洗涤剂厂、德国汉高公司

天津宝洁有限公司   天津香皂厂、美国P&G公司

四平汉高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四平市油脂化工总厂、德国汉高公司

合肥利华公司   合肥日用化工厂英国利华公司

沙市活力奔腾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沙市活力28集团公司、德国奔腾公司

  资料来源:

作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这些合资当时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令政府管理部门、合资中的中方及更多的方面都不满意。

合资生产的外方品牌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20世纪90年代中期,质量相差不多的外方品牌产品的价格要比中方品牌的产品高出50%左右。

合资在广告宣传上,都将外方品牌放在主导地位,对中方品牌的宣传很少。

1997-1999年,在35个大中城市中,宝洁和联合利华对其麾下品牌的广告费用一直排在所有产品广告的前列,这些当时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中方合资前的品牌,因此实际上是用中方产品的销售收入为其产品促销。

1995年,某合资销售收入的95%来自中方原有品牌的产品,但每年投入5000万巨额资金为外方品牌作广告,中方原有品牌的广告费却仅占其1/20。

  当时,有关管理部门按照这些的扩建规模和发展设想推算,到20XX年,合资生产的洗涤用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很高份额,例如合资的洗衣粉将占我国洗衣粉市场的60%以上,其中外方品牌产品的占有率会大幅度上升。

管理部门还认为,这些合资在站稳脚跟后,会通过再合资、合作、兼并、收购等方式,收编有实力的国内其它洗涤用品生产,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因此,中国洗涤用品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由世界三大洗涤剂跨国公司控制的市场,产品价格将处于高位,这些公司将从中国获取高额利润。

  三、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

进口、多家跨国公司进入和国内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往少数跨国公司居垄断地位的若干行业,市场结构迅速发生变化。

三个方面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1.入世后进口商品竞争预期

  多年来,较高的进口关税和过多的非关税措施,对我国境内的内资和外商投资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在外商投资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中,贸易壁垒主要保护了外资。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即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已成定局,对国内产业降低保护前景明确。

  进口商品竞争预期是市场竞争性的重要因素。

如果跨国公司继续在中国使用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失去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或者向中国消费者索取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消费者就会转向购买进口商品。

中国境内的汽车制造商在1999年后多次下调产品价格,应对入世后进口汽车的竞争是一个重要因素。

  2.跨国巨头之间在中国市场上展开竞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政府在一些行业中放弃了以往坚持的“一个行业中只引进少数几家跨国公司,以便给国内留下市场空间”的政策取向,开始允许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当一两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并获得较高收益时,其它跨国公司不会长期对这个潜力极大的市场视而不见,而是跟随先行的投资者,也竞相进入中国市场。

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使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市场上相互竞争。

  在手机制造业中,中国市场的高成长性和投资于这个市场的高回报率,吸引了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1994年中国数字移动通讯建成后,诺基亚、爱立信开始迅速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摩托罗拉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三家一直在中国市场上进行着激烈竞争,市场份额此起彼伏,交错变化。

其它几家制造手机的跨国公司也相继续进入中国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形成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松下、三星等众多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局面。

  轿车制造业中,以往坚持多年的轿车布点“三大三小”的原则,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明显松动。

按近几年全球汽车业收购兼并后形成的九大汽车集团考察,到20XX年底,这九大集团全部在我国有大规模的投资,建立了合资汽车制造。

通用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金杯通用汽车公司、长安铃木公司、昌河铃木公司、江铃公司、庆铃公司、北京轻型汽车公司、北铃专用车公司、南亚公司、南京依维柯公司和云雀公司。

大众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

福特集团的投资项目有江铃公司、长安福特和海南马自达。

丰田公司的投资项目有天津丰田公司和四川丰田客车。

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投资项目有北京吉普公司、亚星奔驰公司、北方奔驰公司、湖南长丰公司、沈阳飞机公司、东南汽车公司和起亚悦达公司等。

本田公司的投资项目有广州本田。

雪铁龙—标致集团的投资项目有神龙公司。

雷诺日产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三江雷诺、郑州日产、杭州东风日产柴和风神公司。

宝马公司的投资项目有沈阳华晨宝马。

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正在中国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

  3.国内竞争者的形成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有一批内资竞争力迅速提高,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

轿车行业中,已经有天津夏利、一汽红旗、安徽奇瑞、沈阳中华、浙江吉利等多款颇具市场竞争力的国内品牌车出现在市场上,而且不断扩大着市场份额。

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也出现了同样趋势,国内的贡献突出。

一批内资如华为、中兴、大唐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程控交换机市场由原来外资品牌产品之间竞争的局面,转变为外资品牌与内资品牌产品之间交错竞争的局面。

  洗涤用品行业的情况更典型。

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外商投资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位。

外商原先的市场战略,是以国外流行的大比重高活性物的浓缩洗衣粉取代普通洗衣粉,并为此进行了密集的广告投资,但由于国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洗涤用品市场仍以中方品牌产品为主。

  这个时期的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合资中中外双方都不愿看到的:

合资大力促销的外方品牌产品,由于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市场占有率上升缓慢;而合资对中方原有品牌的销售力度很小,使这些原先市场份额很高的产品的影响力下降。

这种状况给国内一些原先居于“第二梯队”的提供了扩张机遇。

一批改制后的上市、股份制、集体和民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表2是1992年和20XX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10位的(集团)名录,入围有较大变化。

在20XX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四位的中,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南风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全力公司(集体)和纳爱斯公司(股份制)。

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和排序并没有明显上升,在20XX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四位的中,仅有汉高一家跨国公司排名第二,在前10位大中,利华公司和宝洁公司分别列在第6位和第8位(见表2)。

  表2 排名前10位的洗衣粉生产(1992年,20XX年)  

序号 1992年产量最大的10家 20XX年产量最大的10家

  (集团)    (集团)

1 广州浪奇实业公司   南风公司

2 天津汉高公司   汉高公司

3 上海合洗厂    全力(集团)公司

4 徐州合洗总厂   纳爱斯公司

5 南京莞基苯厂   白猫公司

6 北京日化二厂   利华公司

7 成都合洗厂    活力美洁时公司

8 潍坊合洗厂    宝洁公司

9 济宁合洗厂    杭州万里公司

10    武汉油化厂    开封矛盾(集团)公司

  资料来源:

作者1996年、20XX年两次调研。

  如果以单个为统计口径,合资在全行业排头兵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按工厂法统计,洗衣粉产量排名前10位中的合资,1997年为4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998年3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999年3家,产量占全国比重%;20XX年4家,产量占全国比重%。

产量排名入前10强的合资,产量比重20XX年较1997年降低了个百分点。

  表3 洗衣粉行业外资产量比重  

年份    外资产量占  外方控股产量

    全国产量的比重  占全国产量的比重

1996    35%    25%

1997    35%    26%

1998    28%    19%

1999    22%    17%

20XX    22%    19%

  资料来源:

作者20XX年的调研收集整理。

  表3是1996年以来外商投资和外方品牌产品在我国洗衣粉产量中的地位。

可以看出,外商投资的产量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较快增长后,90年代下半期的市场份额有明显的下降。

总之,由于国内竞争者的出现,洗涤用品市场竞争激烈,大型跨国公司并没有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明显的优势地位。

  本部分的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使中国制造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四、外商投资的行为变化:

技术转移和定价

  1.产品价格下调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长期坚持的产品高价位战略发生了变化。

  合资品牌轿车价格开始持续下降。

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第一代桑塔纳为例,1998年底到20XX年底三年时间,第一代桑塔纳在北京汽车市场上的价格下降了近40%。

通讯设备行业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资提供低价位产品的能力,使交换机的价格成倍地下降,例如局用程控交换机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每线300美元左右降到90年代末期的每线35美元左右。

同时,各个公司提供的服务增多,包括融资、安装、售后服务等。

各主要的手机制造商,都开始在中国采用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定价机制:

新款手机在市场上露面两、三个月之后,价格就开始大幅度下滑。

以往那种产品更新缓慢、价格长期处于高位的现象已经消失。

  面对激烈竞争,外方品牌洗涤用品的价格大幅度下调。

以宝洁麾下的碧浪为例,1998年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全年均价元,1999年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全年均价元,到20XX年底,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市场价已经低到元,三年时间,产品价格下降了35%,而同期国内大致相同质量的洗衣粉价格仅下降了不到8%。

20XX年底,宝洁公司在市场上出售的主流产品是声称为第三代产品的碧浪漂渍(400克),价格已降至元,与国内品牌产品的价格基本上持平。

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由于价格持续下降,合资外方品牌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开始有所上升,占合资产量的比重有明显上升

  

(见表4)。

  2.加快转移先进技术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明显加快。

20XX年,笔者主持了一个系列的调研项目,对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四个城市127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研,的技术水平是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前1997年,笔者曾主持了一项类似的调研,将这两次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行为的明显变化。

  两次调研,我们都以其母公司为参照系,考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相对技术水平。

(注:

同时,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参照系:

国内同行业的技术水平,按这个参照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绝大多数提供了等同于我国国内的先进技术。

详细情况参见江小涓(20XX),第三章。

)对比两次调研结果可以发现,20XX年与1997年相比,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母公司最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比率大大上升(见表5)。

  表4 洗衣粉行业外资品牌产量比重  

年份    合资外方品牌产   外方品牌产量占合

    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   资产量的比重

1996    8%      %

1997    7%      %

1998    4%      %

1999    %   %

20XX    %   %

  

  资料来源:

作者20XX年的调研收集整理。

  表5 跨国公司投资的技术水平  

        1997年(%)   20XX年(%)

与母公司相比

使用最先进技术    14     42

使用比较先进技术   53     45

使用一般技术     33     13

  注:

1997年样本为96户,20XX年样本为127户。

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美、日、欧盟和韩国的著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为了避免技术水平认定时产生歧义,我们简单地以时间作为技术水平划分的标准:

母公司最先进技术,指在母国使用不足三年的技术或投放市场不足三年的产品;母公司比较先进的技术,指虽然在母国使用时间已达三年以上,但至今仍然在使用的技术或生产的产品;母公司的一般技术,指母国公司已经不使用的技术或不生产的产品。

  1997年,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母公司最先进产品和技术的比重很低。

向其在华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