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6688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x

《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x

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二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讲义新人教必修1

瞳孔之内(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现在,离我两米之外,监考老师低着头不知在做啥。

但我知道,本人的一举一动都进入了他的瞳孔。

原先就紧张的我,手心变得更湿。

我的双眼紧盯着题目,大脑却不配合,本来尚算平稳的呼吸突然滞了一秒。

然后,我如同一个快要窒息的人突然又被松开脖子,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怎么办?

想起老师在考前给我们鼓励,说高考语文卷的设计,一定能充分展现考生的智慧。

可我觉得可怕的并非眼前这张正反六页的卷子,而是一双眼睛,就在我的前后左右:

抬头时,但见它平静地扫描;只要一低头,它就隐隐约约地向我投射表意不明的目光。

我成了楚门,只是遍布在我四周的,不是针孔摄像机,而是由成千上万个细胞构成的眼,它才是最复杂的监视器。

我胆战心惊,却还要装作无事的模样。

抖着手做完论述类试题,目光转投到了作文。

智慧?

智慧的景象?

智慧的境界?

那个监考老师,又在窥视我,他该看出了我的无措,给我的焦虑加了一剂猛药:

“同学们,要规划好作文的时间啊!

就在我觉得快要爆炸的时候,另一个监考老师将窗推开了一个小缝,风丝丝地飘进来。

我眯了下眼,她的瞳孔里,有一线和煦的光。

兴许我冷静下来,他,他那双眼并不怎么可怕了。

好像,背后的那些眼一时间已经隐去。

十次深呼吸,我要与自己对话。

其实,我本就知道,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瞳孔里,虽然不像楚门的世界,每个表情,每句话都有剧本,可我们真真是在别人的瞳孔里演着人生的电影。

更何况,我不可能像楚门那样,走出这些瞳孔的所见范围之外。

你的焦虑是无用的!

静下心来,好好考完这场试吧……

我吼向自己,在心里。

再看作文题,也不再觉得毫无头绪。

何为智慧?

何为智慧的境界?

我大概有些明了。

愚蠢的人,拼命地想逃出人们的瞳孔;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永远活在别人的瞳孔之内。

前者,从内而外地苦着脸;后者,自始至终安然地笑。

我写下此文,总算知晓:

活于别人的瞳孔之内,却能淡定自若,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这么写,不算“跑题”吧?

题目设置悬念,似乎与“智慧”相隔甚远。

第一段运用“我”,具有现场感。

用第一人称写自己的心理,自然真实,还便于设疑。

 

继续描写“我”的心理,暗扣题目“瞳孔”,又点出自己的状态,引出“智慧”。

 

用自然之风过渡,又用另一个老师的“瞳孔”,让“我”冷静。

 

把“瞳孔”放大,感悟人生,因为是“我”在想,所以真实。

 

回扣材料“智慧”,自然而然地点出主题。

 

又一次回应前文,对比自然,深化了主题。

本文为考生临场就地取材之作。

从监考老师的“眼睛”里感悟到人生的某种状态,萌动了智慧之思,十分机智。

特别是第一人称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又紧扣材料中的“智慧”。

   

                                  

一、记叙角度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记叙角度,指的是视角,即记叙者站在什么位置来看记叙对象,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

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也可以称为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

第一人称记叙、第二人称记叙、第三人称记叙。

 

二、诠释记叙的三种角度

(一)第一人称的记叙

内涵: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示例: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

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

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

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裸雪》

作用:

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把童年的美好以及对童年的怀念细腻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二)第二人称的记叙

内涵:

采用第二人称,就是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也可以说是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

示例: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

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合,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

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散发着家园的温馨……

——《青菜》

作用:

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直呼青菜为“你”,把青菜拟人化,全文产生一种当面交谈的语气,便于交流感情,大大增强了抒情性。

(三)第三人称的记叙

内涵: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

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示例:

她夜夜都梦见这座门楼,这所院子,梦见院子里的天空,梦见天上的月亮,梦见那一双永远也不能忘记的眼睛,梦见那一声声牵心动腑的呼唤……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她夜夜沉醉在梦中。

梦把空间缩短了,梦把时间凝固了,梦把世界净化了。

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嘈杂,没有邪恶;梦中没有分离,没有创伤,没有痛苦;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温馨的爱;梦使她永远年轻,使她不愿醒来。

——《穆斯林的葬礼》

作用:

这是文章主人公新月去世前的心理活动,所以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反映“她”的所想。

1.运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各写一段关于老师的文字。

要求:

①常规描述:

姓名、性别、所教时的年龄、衣着打扮。

②特写镜头:

最能记起的事、最能记起的话或动作。

③现实反思:

对比当时与现在对老师的不同看法,体会自己从老师身上所学到的。

④真情表达:

用一句话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老师的赞美或喜爱。

⑤每一段各300字左右。

参考示例:

[示例一]

我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当起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每天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着,备课,上课,改作业……日子在忙碌而平静中过着。

然而,一天我在翻阅学生的周记时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老师,开学这么长时间了,老师的目光从来没有照射到我的身上,哪怕老师的目光能在我身上停留一秒钟;也从没有老师提问过我,更没有老师表扬我,哪怕是批评我;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坐在这被人遗忘的角落。

是您,老师,是您第一次对我说出了‘你能行’!

是您,老师,是您的目光第一个照射到了我!

是您,老师,是您第一次让我的名字在班内响起!

老师,当我的名字第一次在教室里响起时,所有同学都愣了,我也愣了,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老师,我真的不敢相信是在叫我!

我哆嗦了,因激动而哆嗦了;老师,我语无伦次,您没有批评我,反而对我说:

‘你能行!

’老师,我当时真想哭,真想哭!

老师,从那天起,我觉着天也蓝了,地也宽了,人也不那么可恨了!

老师,是您让我找回了自己!

我想说:

‘谢谢您,老师!

’”

我震惊,更确切地说是震撼了。

第一次知道了老师的肩膀不能倾斜!

也明白了“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的真正内涵。

[点评] 本语段运用第一人称组织材料,给人一种真实感,同时文中行文时又注意了人称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周记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混合运用,既写出了学生当初的真实感受,又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示例二]

老师,您是花朵,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

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

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老师,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

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

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点评] 本语段运用第二人称能够更加抒发自己对老师的感谢和尊敬,也如同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显得更加亲切。

[示例三]

小易是我高一时的数学老师,我们都称他为“小姨”。

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

上第一堂课时,他的裤腿边脱线了,是用别针别起来的。

我们这帮高一的“小伙子”不由向他投去了好奇的目光。

他总穿一身米汤色的西服,个子一米八几,瘦瘦的身子装在空旷的衣服里,笔挺的裤子似乎被两根棍子撑着,给他平添了一种悠远、淡泊的气质。

自从他成了我们的数学老师后,枯燥的数字不再无味。

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秘的殿堂。

飞矢不动、阿喀琉斯追龟说使我们迷惑,三维四维空间使我们思绪飞扬,拓扑学、模糊数学使我们好奇不已,而他鼓励我们证明世界难题弗尔马大定理,又使我们踌躇满志。

我们以前哪里知道数学还有如此丰富而生动的内涵!

[点评] 这个语段兼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第一人称“我们”的眼光来观察描写自己的老师,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之感;用第三人称“他”的叙述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一个大学毕业生回忆说,他上小学四年级时,偶然发现“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他非常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发现”。

第二天拿给老师看,老师说小学数学课本上早就有这个公式了,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 材料中有两个人物:

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

从材料的中心来看,学生应该是审题立意的主要人物,也可以从老师方面立意。

1.从学生角度立意:

审题时要抓住“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以及学生非常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发现”,这件事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没有明示,有两种可能:

一是知道自己做了无用的探索,做事具有盲目性;二是没有放弃探索的精神,在探索之前先对探索的方向、价值进行思考,形成了正确的探索习惯,受益无穷。

二者立意皆为切合题意。

可以从以下方面感悟、联想:

(1)从学生发现探索的过程看:

学生忙活了一个晚上,结论已经是课本上有的,学生白忙活了——做有价值的事情;做事不要盲目,要充分调查(三思而后行);先思考,后做事;学思结合。

(2)从学生的探索结果看,不管探索之路的结果如何,都要具有大胆的探索精神——要有发现和探索精神;要敢于发现,勇于探索。

2.从老师角度立意: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材料中没有明示,“影响”未谈及好坏,但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看,可能是有益的教诲,要不然他不会一路走向成功,所以对老师不可指责,老师的话对他无异于当头棒喝。

可以从正面立意——要学会赞美,学会欣赏,肯定与激励能创造奇迹。

[参考例文]

教我采花酿蜜的人

夏夜,月光静静地泻在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上。

同学们欢聚在老师的身旁,争着给老师留下珍贵的礼物:

有相片,有画册……可我该呈上什么呢?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慢慢地走向季老师。

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思绪的溪水向远方淙淙流去……

开学后第一个清凉的早晨,我正翻着油墨芳香的语文课本,门口进来一个人——年近六旬,中等个子,穿一身半新的灰色中山装,他步履稳健地走上了讲台,戴着老花镜,那眼镜似乎爬在鼻梁上显得很吃力。

第一堂语文课开始了,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颇大的“季”字,说:

“我姓季。

”接着就讲课,季老师声音洪亮,朗读富有感情,课讲得很细,讲完课就提问,他上课没半句废话,也不开玩笑,有一股“夫子”味,碰上这样的老师,我真有点怕。

倒霉的事来了。

第二天,他叫我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业簿上面的“自由体”说:

“这样潦草的字,是给谁看的呀?

”说完叫我重做。

我边做边想:

这老“夫子”真厉害!

等我做完了,他说:

“你的语文基础不够好,一开学就要抓紧,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花粉,才能酿得出甘醇的蜜来呀。

有问题多来问问,啥时候都行。

一次,我从书上读到一句话,由“他们俩个”的说法我想起电影片名“她俩和他俩”,就去问季老师,季老师正在吃午饭,见了我就搁下碗,兴致勃勃地讲起来:

“‘俩’字,就是两个,后面不用‘个’字或其他量词,所以‘他俩’是对的,‘他们俩个’是错的。

还有‘仨’字,也同样。

”季老师说我看书细致,善于思考,鼓励我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起来。

”我心里美滋滋的,从此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在《童年趣事》的作文中,我写了孩提时要当解放军,缠着妈买军装,盯着爸做手枪,生了病都瞒着大人,怕人家说我生病不能当解放军……季老师说我写得生动,有感情,但又说我错别字太多,要我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

他又特地送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在封面上题了“采花酿蜜集”五个大字,要我博览群书,积累生活,勤摘录,常练笔,还建议我开设“病字医院”呢!

在学习语文经验交流会上,季老师举着我的《采花酿蜜集》,对大家说:

“人日积月累辛勤采撷,终于酿出了知识的琼浆。

大家都应这样,争做知识的富户啊!

”老师有点激动,低低地爬在鼻梁上的眼镜突然滑了下来,正好落在那集子上。

大家笑了,季老师也笑了。

就这样,我的写作有了进步,好几篇作文登上了班级《写作园地》。

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更深深地爱上了季老师。

高中升学考试前那个星期天的夜晚,季老师旧病复发,累倒了。

半夜,老师们把他送进了公社卫生院。

第二天,同学们都悄悄去卫生院看望。

我去的时候,季老师正在挂点滴。

可是,下午季老师又出现在讲台上,他脸色憔悴,声音沙哑……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走近季老师,思绪的溪水从远方流了回来。

“季老师。

”我把本子捧给老师,深情地叫了声。

季老师接过本子,仔细翻阅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像是闻到了郁郁芳香的蜜汁似的。

“进步不小呀!

”季老师说着,又在本子扉页上题了——

飞吧,小蜜蜂,采更多的花粉,酿更甜的蜜。

我是只遨游知识花海的小蜜蜂,季老师不正是勤勤恳恳“教我采花酿蜜的人”吗?

[点评] 本文选取了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来赞颂老师,但对老师的赞颂没有堆砌概念化的词汇,而是“让事实说话”。

季老师教书不苟言笑,颇有些“夫子味”;季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积极引导;季老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循循善诱,育人有方。

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个性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

“我”对季老师由“怕”到“深深地爱”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写得自然、真实、可信,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本卷共4页)

一、基础知识训练(21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

选D A项,“共”通“供”;B项,“振”通“震”;C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

不过,只是

B.以乱易整,不武易:

替代

C.比诸侯之列比:

比较

D.素善留侯张良善:

友善、交好

解析:

选C C项,比:

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选B B项,①②均为介词,用。

A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

C项,①疑问代词,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

D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夜缒而出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

选B 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以其无礼于晋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

选C C项,无礼:

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烛之武退秦师》)

(2)风萧萧兮易水寒,           !

(《荆轲刺秦王》)

(3)大行不顾细谨,         。

          ,        ,何辞为?

(《鸿门宴》)

答案:

(1)失其所与 不知

(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二、阅读能力训练(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

①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

若不加以辩证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

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

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

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

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②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

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

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

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

清代辩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辩诸史的,有专辩一史的。

通辩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原书上的典章制度的考证以及对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

专辩一史的书,以辩“四史”者最多。

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

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辩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③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

这是因为当时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被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

即以文献考证文献而论,清代学者也没有考证完,例如从对诸史之史书志考证看来,侧重于地理和艺文,天文、律历、书表考证不太多;有关社会经济之《食货志》,风俗习惯之《舆服志》则绝无考证。

④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辩证乙书上的史料,以真书上的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

这种方法,用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若用于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于以伪辩伪,以疑证疑。

⑤晚清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没有事情可做。

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若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

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石,骨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

(摘编自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B.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辩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

C.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当时学者也认识到文物的价值,但最终没有用来考证古史。

D.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辩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解析:

选A 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可见两书并没有做到“融合贯通”。

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这说明当时学者还没有认识到文物的价值。

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以文献考证文献”的方法可能出现“以伪辩伪,以疑证疑”的情况,可见并非全是可信的史料。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论述考据学的起源时,有背景阐释,还有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写《新唐书纠谬》事例的印证。

B.文章第②、③段重点论述考据学在清代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

C.文章辩证地论述清代学者以文献考证文献的考证方法的利与弊,其有利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而弊在无法进行史前史的资料考证。

D.对于考据学的论述,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了当代人的考据使命。

解析:

选B 从文章第③段来看,“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不当,原文说“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不是清代政治上的压迫限制,清代学者就不会埋头于故纸堆中,致力于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

B.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大部分的文献资料。

C.晚清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解析:

选A A项,无中生有。

此选项运用了反向推导,由假设的条件推不出“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的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

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

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

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

纣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

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

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今世将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①,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故曰:

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

又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②盖之,以蔽霜露。

如此何也?

不自高人故也。

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

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也。

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

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

“将专主旗鼓尔!

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三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

望敌在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