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6335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要点.docx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要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要点.docx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要点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2021)要点

1背景

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卒中已经跃居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的比例超过全部卒中的80%。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挽救缺血半暗带。

目前,急性期应用rt-PA静脉溶栓和针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是被国际指南广泛推荐的有效治疗措施。

2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关键指标与目标值

2.1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质量评价与改进关键指标与目标值

2.1.1发病4.5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率

推荐1:

发病4.5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率基础目标值为不低于50%,进阶目标值为不低于70%。

2.1.2静脉溶栓患者到院到给药时间<60min的比例

推荐2:

针对静脉溶栓患者的到院到给药时间,推荐基础目标值为<60min的比例超过50%,进阶目标值为<45min的比例超过50%。

2.1.3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

推荐3: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ECASS-标准)发生率目标值为低于5%。

2.1.4静脉溶栓治疗患者90d神经功能良好预后的比例

推荐4:

静脉溶栓治疗患者90d神经功能良好预后(mRS0~1分)比例的目标值为不低于50%。

2.2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质量改进关键指标与目标值

2.2.1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率

推荐5:

具备AIS血管内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对于发病6h内有血管内治疗指征的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率推荐基础目标值为不低于50%,进阶目标值为不低于90%。

2.2.2入院到穿刺时间

推荐6:

对于血管内治疗患者的入院到穿刺时间,推荐基础目标值为<90min,进阶目标值为<60min。

2.2.3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

推荐7:

对于血管内治疗患者的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推荐基础目标值为<60min,进阶目标值为<30min。

2.2.4术后90d死亡率

推荐8: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90d死亡率,推荐目标值为低于15%。

2.2.5术后90d神经功能独立预后率

推荐9: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d神经功能独立预后(mRS0~2分)的比例目标值应不低于45%。

3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改进核心建议

3.1静脉溶栓治疗质量改进核心建议

3.1.1建立120/999院前急救团队预先通知医院的良好的区域急救协同机制

3.1.2制订并使用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工作手册

3.1.3快速分诊并及时通知再灌注治疗急救团队

3.1.4建立一键启动绿色通道的呼叫系统

3.1.5设立卒中绿色通道引导员岗位

3.1.6快速转移到CT室

3.1.7建立卒中患者优先制,快速完成脑影像学检查建议在患者到院后25min内开始CT扫描。

3.1.8快速实验室检测

3.1.9就近设立溶栓治疗室

3.1.10快速获得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

3.1.11快速给予静脉溶栓药物

3.1.12桥接治疗的及时评估

3.2血管内治疗质量改进核心建议

3.2.1CT/MRI血管成像的快速检查

建议对NIHSS≥6分的卒中患者,当考虑急性大血管闭塞时,完成平扫CT(或特殊情况下的MRI)扫描后进行CTA/MRA检查。

有条件的中心建议开展一站式多模式CT(CT平扫+CTA+CTP)检查或一站式多模式MRI(MRI+DWI+PWI+MRA)检查。

对发病6~24h的患者,CTP和PWI检查可用于筛选适合的血管内治疗患者,建议使用智能化灌注评估软件协助血管内治疗患者的筛选。

对发病6h内的患者,平扫CT及血管影像可用于临床决策。

不能因等待血管成像结果而延误有静脉溶栓适应证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

3.2.2血管内治疗团队的预通知和快速启动

急诊绿色通道怀疑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或经卒中小组评估后发现患者符合启动血管内治疗条件,应即刻启动血管内治疗团队。

建议使用一键启动团队的呼叫系统,鼓励使用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工具实现此功能。

针对转诊患者,建议与转出机构建立预通知的联系。

3.2.3建立血管内治疗团队高效响应机制

建议医院制订明确政策,规定血管内治疗团队各成员被呼叫后的预期到达时间(建议均≤30min),并针对此规定制订明确的绩效分配方案。

3.2.4转诊患者直接运送到导管室

首诊医院无法实施血管内治疗时,若患者符合血管内治疗指征,在能够快速完成转运的前提下,可以将患者就近运送到可以完成血管内治疗的医院导管室。

建议转诊的急救车上配备专门的急救医师以负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呼吸稳定,同时处理患者在转运途中的其他紧急情况。

3.2.5首诊患者可直接从影像中心转移到导管室

如果患者经评估符合血管内治疗指征,建议从CT/MRI中心直接转运到导管室(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可在静脉溶栓用药的同时尽早转运至导管室)而无须返回急诊科。

3.2.6导管室处于时刻待命状态

导管室有完备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救治流程和方案,无论设备还是人员均处于时刻待命状态。

导管室应配备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所有必要材料和标准化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方案,不因值班医师不同而特意准备设备、工具或材料。

3.2.7制订紧密合作的团队工作方案

因血管内治疗涉及急诊科、卒中小组、血管内治疗团队、麻醉科、导管室技师、神经重症团队和护理人员等多学科工作团队,建议制订合理高效、各团队并行的工作流程以加快动脉穿刺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在必要时行血管内治疗。

3.2.8制订标准化麻醉流程与方案

麻醉医师应在被呼叫后的第一时间尽快到达。

针对没有焦虑、依从性好的患者可采用清醒镇静;若需采取全身麻醉,应尽快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必要性和风险并取得知情同意,迅速实施麻醉诱导,尽量将任何可能延误手术开始的操作减小到最少。

各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工作流程与方案。

3.3静脉溶栓与血管内治疗通用的质量改进核心建议

3.3.1建立完备的时间记录系统

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应通过标准化临床路径表等明确记录关键时间点,建议医院内,特别是急诊、CT室、溶栓治疗室、导管室等部门有随处可获得的中心化时间或通用时间,鼓励使用智能手环、腕带等唯一识别装置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进入不同部门的时间,分析院内不同时间节点的现状并针对性干预。

3.3.2建立阶段性反馈的数据登记系统

建议建立由专人负责的、记录多环节时间和诊疗过程,住院结局和出院后随访信息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信息登记系统,以评价院内救治效率、发现过程短板、提出改进措施并评价改进效果,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改善患者结局的目的。

对于区域或全国性质控网络的数据登记系统,建议采用中心化或区块链分布式的数据存储和分析,以便于开展医院间横向质量比较和持续改进。

3.3.3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控制例会制度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是多学科通力协作的团队工作,建议针对急诊绿色通道实际运行情况建立多学科参加的周例会、半月例会或月例会制度,对一定时间段内急诊绿色通道运行的效率、接诊患者的处置流程与结果等进行系统评价、持续反馈并提出改进策略。

4总结

该建议的制订对推动“提升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这一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实现以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制订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策略和改进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