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一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5817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5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一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一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一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一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一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一解析版.docx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一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一解析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一解析版.docx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一解析版

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综合练习

(一)解析版

生物试题

1.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下列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具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B.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C.增殖必须在活细胞内进行

D.可直接作为外源基因的运载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

一旦离开了这种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含核糖体,A错误;

B、病毒只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因此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错误;

C、病毒是营寄生生活,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完成生命活动,增殖只能在活细胞中进行,C正确;

D、经过改建之后的病毒可以作为基因的运载体,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D错误。

故选C。

2.细胞核是重要的细胞结构。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B.催化核DNA复制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

C.核膜是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双层膜结构

D.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结构包括:

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核仁和染色质。

核膜(双层膜):

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核孔:

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染色体):

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

【详解】A、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A正确;

B、催化核DNA复制的酶本质为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B正确;

C、核膜由双层膜构成,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C正确;

D、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D错误。

故选D。

3.萤火虫尾部的发光细胞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被激活。

激活的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萤火虫只在细胞质基质合成ATP

B.荧光素激活的过程发生了ATP水解

C.荧光素酶为荧光素的氧化提供能量

D.荧光素释放的光能用于合成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简式是A-P~P~P。

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高能磷酸键。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并不高,但转化速度快。

AT的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详解】A、萤火虫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呼吸作用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二者都能合成ATP,A错误;

B、荧光素激活时接受ATP提供的能量,需要荧光素酶催化ATP水解,B正确;

C、荧光素酶具有催化作用,不能为荧光素的氧化提供能量,C错误;

D、荧光素释放的光能不能被细胞所利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

4.下图是各种环境因素影响黑藻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在t1前充CO2,则暗反应速率将显著提高

B.t1→t2,光反应速率显著提高而暗反应速率不变

C.t3→t4,叶绿体基质中[H]的消耗速率提高

D.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C3/C5比值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是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0-t1,光照较弱,光合速率较慢,且保持相对稳定;t1→t2,光照增强,光合速率逐渐加快;t2→t3,光合速率保持相对稳定;t3→t4,CO2浓度升高后,光合速率加快;t4后,没有光照,光合速率逐渐降低。

【详解】A、0-t1,光照较弱,光合速率较慢,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若在t1前充CO2,则暗反应速率也不会显著提高,A错误;

B、t1→t2,光反应速率显著提高,产生的NADPH和ATP增加,导致暗反应速率也增加,B错误;

C、t3→t4,CO2浓度增加,叶绿体基质中生成的C3增加,消耗[H]的速率提高,C正确;

D、t4后短暂时间内,由于缺少光照,ATP和NADPH减少,还原C3的速率减慢,但短时间内C3继续生成,故叶绿体中C3/C5比值将上升,D错误。

故选C。

5.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一只彻底敲除BMAL1基因(控制生物节律的核心基因之一)的猕猴甲,发现其出现睡眠紊乱的症状。

将该猕猴的体细胞核植人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得到重组细胞,然后培育重组细胞得到了五只具有睡眠紊乱症状的克隆猴。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猕猴甲体内各种细胞表达的基因完全相同

B.克隆猴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发生细胞凋亡

C.五只克隆猴的获得能够证明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D.通过上述技术可批量制备疾病动物模型用于科学研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

在体外将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成熟,可以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

核移植时,对提供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动物需要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用电脉冲等方法可以激活重组细胞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

【详解】A、重组细胞发育成猕猴甲过程,需要经过细胞分裂分化过程,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猕猴甲体内不同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A错误;

B、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在克隆猴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衰老细胞的更新要细胞分裂和细胞凋亡,B正确;

C、五只克隆猴的获得证明已经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即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正确;

D、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的猕猴甲,因彻底敲除BMAL1基因而出现睡眠紊乱的症状,可用于研究BMAL1基因的功能及睡眠的调节,故通过上述技术可批量制备疾病动物模型用于科学研究,D正确。

故选A。

【点睛】

6.非编码RNA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近年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一种非编码RNA(BACE1-AS)水平高于正常人。

BACE1-AS可以与BACE1基因的mRNA结合,使后者不易被降解,导致细胞中相应蛋白质含量增加,最终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BACE1-AS是经转录过程产生的

B.BACE1-AS与BACE1基因的mRNA碱基序列完全相同

C.BACE1-AS通过促进BACE1基因的转录增加相应蛋白含量

D.BACE1-AS不能编码蛋白质,因此不会对性状造成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

转录是指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详解】A、细胞中的RNA是由转录产生的。

BACE1-AS是一种RNA,是经转录产生,A正确;

B、BACE1-AS与BACE1基因的mRA结合,说明BBACE1-AS与BACE1基因的mRNA按碱基序列互补进行配对,则二者的碱基序列不相同,B错误;

C、BACE1-AS可以与BACE1基因的mRNA结合,使后者不易被降解,导致细胞中相应蛋白质含量增加,所以CBACE1-AS通过促进BACE1基因的转录增加相应蛋白含量是错误的,C错误;

D、DBACE1-AS虽不能编码蛋白质,但是能引起细胞中相应蛋白质含量增加,最终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对性状造成影响,D错误。

故选A。

7.下图表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及将各家庭成员DNA用限制酶MstII处理后的电泳结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I1和I2均为携带致病基因的杂合子

C.正常基因上不含有MstII的酶切位点

D.推测II4患该病的概率为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Ⅰ1和Ⅰ2正常,Ⅱ3患病,Ⅱ4正常,可知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

由电泳结果可知,Ⅰ1、Ⅰ2与Ⅱ3含有相同的基因,说明Ⅰ1、Ⅰ2为杂合子;Ⅱ4与Ⅰ1、Ⅰ2含有相同基因,说明Ⅱ4体内不携带致病基因。

【详解】A、若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3患病,则Ⅰ1也应该患病,与题意不符,A错误;

B、由分析可知,Ⅰ1、Ⅰ2为杂合子,携带致病基因,B正确;

C、由电泳结果可知,Ⅰ1、Ⅰ2与Ⅱ3含有相同的基因,Ⅱ4与Ⅰ1、Ⅰ2含有相同基因,说明正常基因、致病基因都含有有MstⅡ的酶切位点,C错误;

D、由分析可知,Ⅱ4患病概率为0,D错误。

故选B。

8.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剧烈运动后,血浆pH由7.42降至7.13又升至7.40

B.高温下户外作业导致中暑,体温升至38.5℃

C.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D.饮水过多后,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言,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会导致稳态失调。

【详解】A、人体血浆的pH为7.35~7.45。

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乳酸,进入血浆,导致血浆pH先降低再升高,这是正常的稳态调节,A不符合题意;

B、人体正常的体温约为37℃,高温下户外作业导致中暑,体温升至38.5℃,超过了体温调节的范围,属于稳态失调,B符合题意;

C、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毒作为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再分泌抗体消灭病毒,这属于正常的体液免疫,C不符合题意;

D、饮水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导致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此过程为正常的水平衡调节,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9.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

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

测定甲、乙、丙三人空腹及餐后的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下图。

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甲、乙、丙三人均为糖尿病患者

B.甲的胰岛素含量异常是胰岛A细胞受损导致

C.乙的靶细胞膜上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较低

D.丙空腹时由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补充血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健康人的血糖浓度为3.9~6.1mmol/L。

分析图1:

空腹时甲和乙的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

进餐1h后,甲和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可见,甲、乙两人均为糖尿病患者。

分析图2:

甲餐后胰岛素的含量略有升高,但升高的幅度很小,说明甲的胰岛B细胞受损;乙和丙的胰岛素的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的含量高于甲和丙。

【详解】A、由图可知:

甲、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说明甲、乙两人均为糖尿病患者,A错误;

B、甲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低,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甲的胰岛素含量异常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B错误;

C、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导致乙的靶细胞膜上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较低,使胰岛素不能很好地发挥降血糖的作用,C正确;

D、丙空腹时,血糖浓度略低于正常值,此时由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而不是肌糖原分解,D错误。

故选C。

10.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效应T细胞的攻击,形成免疫逃逸。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肿瘤抗原,并将其暴露于细胞膜上

B.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C.通过注射抗PD-L1的单克隆抗体,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D.每个效应T细胞都可以识别带有不同抗原的各种肿瘤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情况下,人体肿瘤细胞表面的PD-Ll蛋白质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后,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PD-1抗体能与PD-1结合,阻止PD-L1分子与PD-1结合,从而使T细胞能行使正常的免疫功能。

【详解】A、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肿瘤抗原,并将其暴露于细胞膜上,然后激活T细胞,A正确;

B、T细胞被肿瘤抗原激活后,可以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发挥免疫作用,B正确;

C、由题意可知,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故通过注射抗PD-L1的单克隆抗体,抗体与PDD-L1结合形成细胞沉淀,阻止PD-L1分子与PD-1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C正确;

D、效应T细胞具有特异性,每个效应T细胞识别特定抗原的肿瘤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睛】

11.若某湖泊存在一条仅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的变化情况如下图。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B.三种生物中甲更适于生活在水深较浅的地区

C.乙同化的能量可以用于甲的生长发育繁殖

D.在垂直方向上该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的能量相对值可以判断,该食物链关系为甲→乙→丙,其中甲为生产者,主要受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其分布,而乙、丙则由于食物需求,随甲的分布变化而变化。

【详解】A、由图可知,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主要生活在水深较浅的地区,因为该区域光照较强,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乙捕食甲,所以甲同化的能量可传递给乙,用于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乙同化的能量不可以用于甲的生长发育繁殖,C错误;

D、任何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随着水深变化,光照越来越弱,生物种类会有变化,因此在垂直方向上该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产生气体,故制作泡菜时无需频繁放气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故制作果酒过程中应始终密闭

C.醋酸菌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故制作果醋时应密闭

D.制作腐乳时在豆腐上接种了毛霉,故豆腐上不含其他微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3、腐乳的制作过程主要是: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发酵产生乳酸,故制作泡菜时无需频繁放气,A正确;

B、酒精发酵时应该先通气后密封,先通气的目的是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而大量繁殖,而密封的目的是让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错误;

C、果醋发酵所用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制作果醋时应通气,C错误;

D、腐乳的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D错误。

故选A。

13.CD47是一种跨膜糖蛋白。

它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导致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效果减弱。

为证明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次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分泌抗CD47抗体的浆细胞

B.步骤②中可以利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诱导完成细胞融合

C.经筛选可得到既能产生抗CD47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

D.对照组应在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单克隆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单克隆抗体:

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

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

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3、单克隆抗体的作用:

①作为诊断试剂:

(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

【详解】A、多次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加强免疫,获得更多分泌抗CD47抗体的浆细胞,A正确;

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可以利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B正确;

C、经两次筛选可得到既能产生抗CD47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C正确;

D、对照组应在巨噬细胞+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不加入单克隆抗体,D错误。

故选D。

14.洋葱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下列能较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利用洋葱鳞片叶提取细胞中的DNA分子

B.利用洋葱鳞片叶提取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

C.利用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观察染色体的形态

D.利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洋葱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含有叶绿体;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外层表皮细胞含有紫色液泡,可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内表皮细胞无色素,可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色素含量较多,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洋葱的绿叶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详解】A、洋葱洋葱鳞片叶内有细胞核,可以用于提取细胞中的DNA分子,A正确;

B、洋葱洋葱鳞片叶细胞无叶绿体,不能用于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B错误;

C、洋葱根尖成熟区的细胞不能增殖,所以不能做用于观察染色体形态,C错误;

D、洋葱根尖分生区没有中央大液泡,不能用于观察质壁分离,D错误。

故选A。

15.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入侵风险大、防控治理难等问题。

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五部门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

下列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加强对入境货物、旅客行李等渠道的检疫监管

B.对外来物种进行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

C.对已入侵物种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综合治理

D.对已入侵物种采用从原产地引入大量天敌的方法治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入侵生物没有天敌,与当地的生物对食物、空间形成竞争关系,会对当地的生物状态造成破坏,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详解】A、加强对入境货物、旅客行李等渠道的检疫监管,严防入侵物种的进入,A正确;

B、对外来物种进行风险评估,控制外来物种的进入,合理引进新物种,B正确;

C、对已入侵物种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综合治理,如降低其环境容纳量,C正确;

D、从原产地引进大量天敌可能会引起新的物种入侵,D错误。

故选D。

16.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存在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其位置关系如图1。

生态系统之间会因动物的移动和物质的迁移形成紧密的关系。

(1)珊瑚礁是由成千上万的珊瑚虫骨骼组成的。

造礁珊瑚虫需要的有机物一部分来自于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和鱼类的排泄物,另一部分则依靠与珊瑚虫生活在一起的虫黄藻提供。

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CO2和N、P等无机盐。

虫黄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与珊瑚虫之间形成了_______关系。

(2)研究人员对红树林丰富的A地区和红树林缺失的B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①调查两个地区珊瑚礁中不同体长蓝仿石鲈(一种鲈鱼)的比例,结果如图2,由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_。

同时还发现A地区珊瑚礁中该鱼的密度更大。

②海草床是蓝仿石鲈重要的育苗场所,A、B两个地区海草床中蓝仿石鲈体长无显著差异,均以体长2~6cm的占比最高。

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A地区红树林中的蓝仿石鲈以体长6~8cm的占比最高。

请根据以上信息推测随个体生长,蓝仿石鲈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迁移路径___________(用箭头在答题卡上画出)。

③综合①②信息,下列能够解释图2两个地区结果出现差异的选项是___________。

A.A地区控制蓝仿石鲈体型的基因发生了变异

B.红树林中存在大量捕食较小体长石鲈的捕食者

C.红树林为石鲈幼鱼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D.红树林为石鲈幼鱼提供了躲避捕食者的避难所

(3)研究还发现,在红树林丰富的地区珊瑚礁体积明显更大,请综合上述信息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

【答案】

(1).生产者

(2).共生(3).红树林的存在提高了珊瑚礁中体长较大蓝仿石鲈的比例(4).迁移路径:

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多画出海草床→珊瑚礁不扣分)(5).CD(6).红树林丰富的地区蓝仿石鲈生物量更大,珊瑚虫能更多的获得来自鱼类排泄物中的有机物,生长更迅速;同时石鲈粪便等经分解者分解产生无机盐,利于虫黄藻的生长,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有机物

【解析】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

(1)虫黄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虫黄藻可以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CO2和N、P等无机盐,故二者为共生关系。

(2)①分析图2可知,在红树林丰富的A地区,珊瑚礁中体长较长的蓝仿石鲈所占比例较高,说明红树林的存在提高了珊瑚礁中体长较大蓝仿石鲈的比例。

②根据不同地区蓝仿石鲈的体长从小到大的顺序,可推出蓝仿石鲈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迁移路径为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

③图2显示在红树林丰富的A地区,珊瑚礁中体长较长的蓝仿石鲈所占比例较高,可能是因为红树林为石鲈幼鱼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及躲避捕食者的避难所,使幼鱼能顺利长大,CD正确。

故选CD。

(3)红树林丰富的地区蓝仿石鲈生物量更大,珊瑚虫能更多的获得来自鱼类排泄物中的有机物,生长更迅速;同时石鲈粪便等经分解者分解产生无机盐,利于虫黄藻的生长,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有机物,故在红树林丰富的地区珊瑚礁体积明显更大。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转化能力,难度适中。

17.中国甜柿的自然脱涩与乙醛代谢关键酶基因(PDC)密切相关,推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