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5763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docx

《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docx

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

继承华佗精神开拓外科未来

----刘再朋教授中医外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薛建辉

刘再朋教授,1930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青年时从祖父学习外科。

1948年毕业于南京张简斋国医传习所,1954年入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次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后分配至南京中医学院、江苏省中医院工作至今。

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曾任南京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及《江苏中医》编委。

获江苏省名中医、卫生部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4月被应聘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学习班指导老师,我有幸被指定为他的学术继承人。

业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教学及临床工作。

在技术上遵崇华佗,主张刀药并举,该刀则刀,该药则药;在诊断上强调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上重视发挥传统药疗优势。

在医疗作风上认为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彰,要道术双馨。

从振兴中医外科出发,认为只医专科、专病限制了外科的全面发展,而从事外科杂病的治疗。

临床上擅长治疗的疾病有:

各种慢性溃疡,如下肢溃疡、放射性溃疡,手术后的瘘管与窦道;各种囊肿,如坐骨结节囊肿、国窝囊肿、甲状舌骨囊肿;乳房病中的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乳腺道管扩张症;口腔粘膜病中的复发性口疮、扁平苔藓;外周血管病中的脉管炎、肢端动脉硬化闭塞症;关节炎中的痛风性关节炎、劳损性膝关节滑膜炎等等。

在著说上,曾主编《疮疡古论选读》、《中医外科学及护理》,参编《中医学概论》、《中医外科学》、《常见病中医各科临床手册》等11种,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我有幸跟师继承学习三年,潜心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医案医话和经验都随时记录,三年中共记录个案二千五百多个、六千余人次,有150多个病种,有常见病和面广量大的疑难杂病,内容丰富。

通过对他治学经验、外病内治经验、外用药运用经验、治疗疑难杂病经验、常用药对、及验案中最多的痛风、手术后窦道、乳腺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口腔扁平苔藓等病种的总结,力求把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真实地、全面地总结出来,以供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文中有错漏或不当之处,肯请各位专家予指正。

一、刘主任的治学经验

吾师刘再朋教授,从医已五十个春秋,誉满省内外。

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医,跟他一贯的勤奋,务实、思索,总结,不断创新的治学方法密不可分的。

他非常欣赏汉朝学者刘向对学习提出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论述。

从跟师学习三年来对老师的所见所闻中,我悟出了业师在治学方法上有如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追根穷源

刘师认为中医学术源远流长,医书汗牛充栋,学中医要溯本穷源,不可舍本逐未。

《内经》、《金匮》、《本经》、《伤寒》等是中医学之经典著作,后世诸家与流派,以及当代分化后的内、外、妇、儿各科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治学必须探本求源,反复熟读经典,掌握其精髓,方能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上就能左右逢源,灵活运用。

他反对“外科全凭经验,无须阅读经典”的看法,认为《内经》、《金匮》的许多理论,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外科临床实践,具体来说:

在病因病理的认识有“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在治法治则上有“通则不痛”、“热则寒之”、“寒则热之”“通因通用”等等;内治上有“肠痈”用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胆囊炎用大柴胡汤、肠梗阻用大承气汤、“肺痈”用桔梗汤治疗等等;在外治上有“脱痈不愈,急斩之”及“针砭排脓”等有关外科的记载,通过阅读医经能从源到流了解外科的发展,以达到古为今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另外学习经典还能为新形势下,振兴和发展中医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博览群书、广博知识

很多中医外科文献,都强调“外科必本于内,有诸中而后形诸外”,因此老师对于大量的专业医学书籍,孜孜不倦地去阅读,不仅要读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和生理、病理、药理、解剖、诊断等基础学科,而且要读内、外、骨伤、妇、儿等临床学科中的有关篇章。

从老师的著作及文章中,可以看出老师对古代外科文献都经过系统阅读,对于外科经典著作如《外科正宗》、《外科心法》、《外科全生集》、《疡科心得集》等,不仅能读熟、并掌握其含义,而且对精彩篇章能一一道之,对方剂歌诀能随口背诵。

由于古代著名医家大都是全科医生,在他们的著作中常有外科或与外科相关的内容,阅读时也能仔细认真,对于精辟的论述和疗效特出的方剂,都应作认真笔录,并通过临床实践把他人东西转化自己的经验。

我在跟师期间经常听到他讲述《类证治裁》、《验方新编》中的名句名方。

应当承认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外科在疾病病因、病理、诊断等方面,着重在表象的分析,缺乏对实质的了解,所以有机地吸收西外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对发展中医外科大有好处。

在临床上不仅可以加深对外科疾病本质的认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用药的正确性,并显著提高疗效。

所以老师对如《黄家驷外科》、《小外科学》、《口腔病学》、《皮肤病学》等西医书籍,也常备案头注意学习。

(三)善于思考、择取众长

老师遵古而不泥于古,承家技而不执门户之见,治学十分严谨,从不马虎。

他主张读书必须细嚼慢咽,反复体会,深思明辨,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切忌墨守成规,囿于一见。

他认为读历代医家之书,不能盲从,不能囫囵吞枣地兼收并蓄,重要的是在于认真地进行临床验证,方能学得真谛。

对医学流派之争,要持一分为二的态度,不轻率附和一家之言。

老师曾撰文分析,将历史上的中医外科分三派,即正宗派、全生派和心得派,他们各有所长,老师认为以陈实功为首的正宗派,继承了传统的外科学术,在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术领域,该刀则刀、该药则药,纠正了人们重视内治而略于外治的偏见,内容丰富而全面,是中医外科学中的核心学派。

以王洪绪为首的全生派,是将阴阳作为辨证法则,把常见的外科疾病根据局部表现分为阴阳两类,并创制了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犀黄丸等许多至今还为人们所常用的著名方剂,在内容上提纲领,方法简要易行,尤其对阴证的治疗上有所创新,但治病方法过于笼统简单,尤其是对托法、手术及腐蚀药等的看法,老师认为有失偏颇。

以高锦庭为首的心得派,是将温病学说的内容引进了外科领域,参考了三焦学说,将疮疡分为上、中、下三部:

上部疮疡属风温风热、中部疮疡属气郁火郁、下部疮疡属湿火湿热。

大大丰富了外科的病因学内容,另外还对外科危重病证如“走黄”等的治疗上有所创新,弥补了正宗派治疗急性感染方面的不足。

三个学派大大丰富了外科学的内容,学者应不拘一家见解,取各家之长。

业师对现存的历代外科名著,都一一认真仔细阅读,并对许多内容作了评点。

为了方便后人学习,还选取了有实用价值的篇章汇编成书。

(四)搜集类症、把握特点

外科疾病范围很广,病种繁多,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就很难对症治疗。

老师读书时,将症状类同的疾病,分类集中,再加以一一分析,通过对症状、体征的鉴别,以了解区别所在及病理性质上的不同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老师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多次反复,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如不随师临床学习,在短期内很难积累到如此丰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知识。

兹举常见的瘘管与慢性溃疡为例。

在瘘管与窦道病方面,有与生具来的先天性瘘管,有结核病灶溃破引起的结核性瘘管,有外伤或骨髓炎死骨引起的异物性瘘管,有因血肿、脂肪液化、线结反应、感染等引起的手术后瘘管,也有因化脓性感染引流不畅引起的脓毒性瘘等;在慢性溃疡病方面,有静脉曲张引起的小腿瘀积性溃疡,有压迫引起的褥疮性溃疡,有淋巴结核溃破引起的结核性溃疡,有血管闭塞引起的缺血性溃疡,有神经损伤引起的营养性溃疡,还有癌症晚期的癌性溃疡等。

它们虽有相同的病名,但它们又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只要掌握这些特征,在诊治上就比较容易了。

此外,老师还从方剂学角度进行类证鉴别,他把托里的方剂如托里消毒饮、托里透脓汤、托里定痛汤、托里生肌散、神功内托散等用表格统计,加以比较,归纳出诸方都以生黄芪为君,四物四君之类为臣,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透脓、止痛、生肌等为佐使药,通过对方剂成份的分析,其适应症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此可见老师的治学方法可略见一斑。

(五)广集验方,提高疗效

老师从年轻时代开始,就养成了不提笔不看书的习惯。

在他几十年读书过程中,作了大量的笔记。

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他尤其注意对古今验方的搜集工作,并予分门别类,整理成册,光在他门诊抽屉内就有二十本之多。

老师认为在外科杂病的治疗中,不但诊断上的疑难问题很多,治疗上的疑难问题也很多;一个人的经验总是有限的,必须要借助间接经验。

处方从不敷衍了事,常常随手翻阅,这对提高疗效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外病内治的经验

《疡科心得集》指出“外病实从内出”;《外科正宗》亦曰“内之证不及于外,外之证必根于内也”,这些论述都道出许多外科疾病与脏腑间的内在联系。

从临床看:

许多局部病变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如全身性动脉硬化引起的肢端血管闭塞导致足部坏疽;也有部分局部病变,由于脏腑功能低下而发展成为全身病变,如甲状腺疾病引起的甲亢或甲减;另外一些外科局部疾病,通过改善全身情况而得以痊愈,如多发性疖肿、复发性口腔溃疡。

所以,外病内治是外科疾病治疗方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在清代由于手术疗法遭到禁锢,外病内治更是作为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而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业师能充分运用外病内治的理论和经验,解决了临床上许多难题。

现就初步归纳出的外病内治经验介绍如下:

(一)在诊断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学认为证是对疾病所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概括,也是对疾病过程中病邪、病位、病变性质和邪正斗争方面的概括。

它既不同于症状,也不同于病名;病是指有各自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不同转归的独立病变。

辨证的目的是透过症状的表象,认识疾病的本质;辨病目的则是掌握疾病本质及其规律。

在疾病过程中,同一种疾病往往因患者体质、年龄、生活习惯、气候环境及疾程先后阶段不同,出现不同的证候,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证。

也有某些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病理、病位(脏腑)的相似,可以在不同病人身上,出现相同的证候,即所谓异病同证。

由此可见,要全面、系统掌握某一疾病,对病人提出正确的诊断,就必须把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

许多人认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其实不然。

在外科领域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清代高锦庭,早在《疡科心得集》就有“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阳(辨症)。

经曰:

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诸痈为阳,诸疽为阴。

又当辨其是疖、是痈、是疽、是发、是疔等证(辨病)”的记载。

说明中医外科很早就开始既强调辨病,又重视辨证了。

外科疾病大都有局部病灶,因此局部症状是辨病与辨证的重要依据,伴有全身反应的疾病,则应将局部与全身症状结合起来进行辨别。

辨病与辨证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诊病方法,“同病异证”、“异病同证”便是辨病与辨证结合的产物,业师认为外科疾病中证候相同的情况有许多,所以辨病有时显得十分重要,例如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与发(化脓性腮腺炎),早期都表现为局部肿块疼痛,属风热上受的证候,由于前者为病毒性感染,而后者为细菌性感染,所以治疗虽都在疏风清热的前提下进行,但前者须加既有清热解毒又有抗病毒作用之大青叶、板兰根等,后者须加既有清热解毒又有抗菌消炎的黄连、黄芩等。

又如下肢丹毒、痛风性关节炎、足背蜂窝织炎等病在急性期都属于湿热下注型,但根据各自特征性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通过辨病了解到其不同的病因病理,在同为清利湿热的治则下,选用针对性较强的药物,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二)在病位上,按上中下三部进行

在所有的外科疾病中,感染性疾病占相当大的比重,正如古人提出外科疾病以火证居多的论述。

《医宗金鉴》指出“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引起火毒的原因很多,既可以是外邪所感,亦可为内伤七情所化,既可由单一因素致病,也可由多原因共同致病。

当然最终发病与否,还与全身脏腑气血功能状况有关。

至于感染疾病总的病机为火毒凝结,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血肉腐败。

红、热、肿、痛是所有外科体表感染性疾病的共有症状,但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对其辨证治疗也当有异。

老师在实践中体会到,《疡科心得集》中提出的按上中下部进行辨治,比较符合外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规律,在这大前提下再结合局部与全身症状及病史等,就能较容易而正确地诊治。

一般发于人体上部(头面、颈项、上肢)疾病多属风温、风热所致,如痄腮、颈淋巴结炎、头面部丹毒等,老师常用处方有牛蒡解肌汤、银翘散等。

发于人体中部(胸、腹、腰背)疾病多属气郁、火郁所引起,如急性乳腺炎、带状疱疹、胸背部疖肿、痈疽等,常用处方有瓜蒌牛蒡汤、丹栀逍遥散、柴胡清肝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发于人体下部(臀、腿、胫、足)的疾病,大都由湿热、湿火所致,如膝关节滑膜炎、下肢丹毒、下肢慢性溃疡、痛风性关节炎等,常用处方有水鹤膝消肿汤、萆藓渗湿汤、萆藓化毒汤、五神汤、痛风定痛汤等。

由此可见,《疡科心得集》中辨证方法,弥补了以《外科正宗》为主的以八纲辨证、以《外科全生集》为主的以阴阳辨证,来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不足。

所以老师特别重视三部辨证。

(三)重视局部辨证、指导处方用药

外科疾病本身的特点,是局部病灶的存在。

因此,局部辨证是必不可少的。

在跟师学习中,深刻体会到老师非常重视局部辨证,他认为局部病灶状况常常是全身病情的一个缩影,通过对局部的审证求因,可以直接了解疮疡的病源、性质及其病理变化,为处方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具体来说,例如在对肿的辨证上,如皮肤欣热,颜色红赤、喜冷恶热者属火肿,治疗予清火解毒,常用方有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如皮肤发凉、怕冷,颜色苍白或青暗者属寒肿,治疗则予温经通络,常用处方有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如肿势高突、根盘收束,为气血旺盛、正气充足,常用攻消法;如肿势平塌、根脚散漫,为气血虚弱、正气不足,常用补托之法。

对肿块的辨证上,如为质地坚硬的实质性肿块如腺瘤等,常用破瘀消征之剂;如为质地柔软肿块如囊肿等,常用化痰散结之方。

对一些全身症状不明显的病症,更是把局部辨证作为主要的辨证方法,如下肢神经性溃疡,溃疡边缘上下整齐如凿,肉芽颜色多呈苍白,辨证属阴证,故老师用阳和汤治疗,膝关节滑膜炎,表现为膝关节的弥漫性肿胀,皮色不变,局部皮温稍高或有恶热,辨证属湿热证,故老师且水鹤膝消肿汤治疗。

口腔扁平苔藓,表现为病位基本固定,局部有瘀斑瘀点,唇舌有紫气,辨证属瘀血,故用桃红四物汤来治疗等。

(四)注意经络辨证、重视引经用药

经络在生理上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在病理上也是毒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传变途径。

通过观察外科疾病的部位,辨别其所属的经络,针对病源所在,进行有的放矢地治疗。

老师赞同《疡医大全》“一切痈疽须分是何部位,属何经络,用何药向导施治,庶易于奏效也”的论述,在临证时十分注意经络辨证及引经药的使用。

例如乳房属阳明经,而蒲公英专入阳明,故用它治疗乳痈;睾丸属肝经,而橘核专入厥阴,故用它治疗睾丸疾病;同样原理,舌病用黄连为引经药;扁蓄、车前作为膀胱尿路疾病的引经药等等。

另外老师还十分重视“药引子”的作用,因为它对某一部位、某一器官有特别明显亲和力,能引导他药发挥作用,如上肢用姜黄、下肢用牛膝、巅顶用羌活、面部用白芷、胁肋用柴胡、青皮等。

(五)治疗外证、同样要兼顾正气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

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密切相关,同样疾病的康复也与脏腑气血功能密不可分。

老师提醒在治疗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注意患者正气的强弱,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疮疡早期,热毒炽盛时,必须使用苦寒药物,也应剂量适中,如黄连一般用5g、黄芩、黄柏、山栀都为10g、木通用5g、龙胆草用10g等。

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大剂量或超大剂量的苦寒药物、常可引起苦寒败胃,继而损伤正气。

其次,疮疡中期从肿疡转化为脓疡阶段,应密切注意患者气血的盛衰,因为脓为气血所化,正气旺盛,则易脓易溃;正气不足,则蒸脓缓慢,难溃难腐。

而正虚邪盛者,则既难于脓溃,且多致毒邪旁窜,或甚至引起毒邪内陷。

治疗上如正气实者,一般不需内治扶助正气;如邪毒炽盛而正气始衰,不能及时溃脓者,则予补益气血,托毒溃脓,方用透脓散加减;如正气已虚,而毒邪尚盛,正虚无力托毒外出者,则予补益气血,托毒透邪,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最后到了疾病后期,毒邪已去,正气虚衰,疮口难敛者,更应扶助正气,按虚则补之治则,予补气养血,生肌长肉,方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加减。

除疮疡病外,其他如对恶性肿瘤或手术后的患者,本来正气大伤,更应注意及时兼顾气血情况。

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发展,祛邪手段不断丰富,而扶助正气常被人疏忽,所以及时扶正更显得十分重要。

总之在治疗外证的全过程中,要时时注意正气的强弱,并对正气虚弱者予及补养,不宜一味祛邪攻毒,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六)探求疾病本质,不断创制新方

刘师认为业中医者,要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既不厚古薄今,也不重今非古。

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主张凡有益于治疗者,不论中西医知识都应兼收并畜。

古人的经验历经数百年而恒效,是值得效法的,但时代在进步医学在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在努力继承古人宏观辨证论治法则的基础上,大胆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微观知识,以弥补古人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而造成的认识上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医学现代化。

例如老师将痛风病中西医理论有机地贯通起来。

把炎症与湿热蕴结联系在一起,将西医尿酸盐结晶与痛风石和中医病理中的砂石联系起来。

根据痛风石还可沉积在肾脏而形成肾结石这一特点,借鉴治疗尿路结石的经验,创制了痛风定痛汤。

方中以金钱草为主药,以清热利湿,降酸排石,辅以泽泻、车前子、防己能清热利湿、也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石膏、知母、黄柏清热消炎,地龙、生地、防己、赤芍活血消肿,通络定痛;山慈菇有消肿散结,利于结石的消散。

又如有关节滑膜炎及髌部滑囊炎,是常见的膝关节劳损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是膝部弥漫性肿胀、疼痛,局部虽皮色正常、但有热感。

老师认为本病本质上属于炎症,病理上表现为滑膜的充血、水肿等,故提出了清热消炎,利湿退肿,散瘀止痛的法则,创制了水鹤膝消肿汤。

方中用黄柏、知母清热消炎,防己、萆藓、车前子、泽泻利水消肿,促使滑膜腔内液体的吸收,泽兰、赤芍、生地、牛膝、红花等能改善滑膜充血、肥厚,舒利关节以止痛。

另外,囊肿是外科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常见的有国窝囊肿、坐骨结节囊肿、多发性皮脂囊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舌骨囊肿、舌下腺囊肿、肝囊肿、肾囊肿等,其主要是液体或胶质样液体潴留在人体各个部位所致,老师根据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应归属于中医痰核、痰块、痰包范畴,在吸取《外科全生集》二陈汤,与《外科大成》消瘤神应散的长处后,创制了化痰消肿汤。

方中用白芥子、陈皮、半夏为主药以化痰消肿,姜蚕、南星擅搜经络之痰,海蛤、海藻能软化久凝之坚痰,射干、山茨菇等既能化痰,又可破瘀。

本方集诸化痰药于一方,能使囊内液体逐渐吸收,而使肿块消散。

三、外用药的运用经验

外用药疗法是中医外科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历代外科医家对此都十分重视,因为能否熟练运用外用药,将直接关系到疗效好坏。

业师在临床上重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在外科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在工作中准备了30余种外用药,充分发挥了中医外科特色和优势。

我在跟师学习期间,从老师运用外用药的病例中归纳出有如下特点。

(一)擅长丹药、配成系列

清代名医徐灵胎曾指出:

无升降二丹焉称疡科。

另外,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亦云:

“外科若无升降二丹,焉能立刻奏效”。

老师在外用药中尤为推崇丹药,因为他运用丹药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升丹制剂几乎是老师每天门诊必用之药,在老师治疗的病例中有相当数量的疾病是慢性溃疡、窦道、瘘管及顽固性感染,检查疮口大都有腐败组织的存在,西医除了手术、清创、及搔括等,到目前为止尚无理想的方法。

中医认为腐肉不去新肉不生,丹药是理想的去腐肉药物,且到目前为止的中西药中还无理想的、可以替代它的药物。

在升丹制剂中,除了高浓度的丹药具有较强的腐蚀作用外,低浓度的丹药有较好的生肌作用,另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八二丹、九一丹等有较强的杀菌和刺激肉芽生长的作用。

为了适应不同病症的需要,我师把升降丹制剂配成系列,其主要有纯升丹、五五丹、七三丹、九一丹、50%白降丹、30%白降丹、10%白降丹等。

在近二年的跟师学习中,目睹了老师用五五丹、九一丹等药物治愈了近百例各种慢性溃疡,还治愈了各种窦道三十余例,另外用白降丹治愈了颈部结核性溃疡与窦道五例,多次拔甲不愈的甲沟炎六例,局限性皮肤癌二例等许多疑难病例。

(二)运用消肿药,强调区分阴阳

刘主任认为阴阳辨证不仅是内科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的总纲,也是外科辩证施治的总纲,他赞同《洞天奥旨》的观点“疮疡最要分别阴阳,阴阳不明,动手即错”。

因为疮疡属性有阴阳,药物性质有寒热,所以对外科疾病的辩证,如果在辨别阴阳方面没有错误,则在治疗上就不会有原则性的错误。

消肿药的使用则根据辩证的结论而选择不同的药物,一般阳证疮疡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阴证疮疡选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药物。

老师常用的消肿药有适用于阳证肿疡的有金黄膏、青敷膏、阳消膏等;阴证肿疡的阴消膏、八将膏、阳和解凝膏、痰核膏等;半阴半阳的有冲和膏等。

(三)选择生肌药,必须切合病情

对于体表溃疡的治疗反对一方一药,要辨证处理,中医从古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历代中医外科专家对此都十分重视,并发明了一些疗效确切的方剂,我师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溃疡的方法。

即首先要注意区分是否已到需要生肌收口的阶段(即腐肉已脱、脓水将尽的情况),如果用之过早,轻则会延误病情,重则导致病情反复。

其次要合理选择各种药物,根据各溃疡创面分泌物的多少,采用干长或湿长等不同的方法,对湿长法老师擅长用生肌玉红膏、京万红膏、夹纸膏,认为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生肌长肉等作用,且对伤口刺激性小,一般使用后不会引起伤口疼痛,病人易接受。

特别对因血管疾病引起的溃疡尤为适合。

干长法又分为两种:

①使用掺药法:

将药物粉剂直接撒布于溃疡面,通过药物与创面直接接触而发挥作用,如生肌散、八宝丹、枯矾散等具有收敛吸水、生肌长肉功用。

②使用药水纱布湿敷法:

将一定配方的药物通过煎煮或用其他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药水,然后将无菌纱布浸泡在该药水中,使用时则根据创口的形状,把纱布剪成合适大小敷于局部而发挥治疗作用,老师常用的该类药物有疮宁液、外用1号液、饱和枯矾溶液等,它们都具有收敛生肌、减少疮面分泌,促进早日干燥结痂等功用。

(四)吸收众家之长,丰富治疗手段

吾师常说: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他在半个世纪的行医生涯中,除自己不断探索新的外用药疗法外,还善于吸取他人和民间疗法的经验,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外治手段,如他吸取了民间验方用新鲜芫花根塞鼻治疗乳腺炎的优点,因此药采集困难,而自创了用丁桂散替代新鲜芫花根的塞鼻疗法,方中丁香、肉桂均为辛香行气之品,能行气散瘀、疏通乳络而达到治疗作用,另外还能克服内服方中的苦寒药有碍气血运行的缺点,较原来的民间疗法又有了进步。

又如他吸取了皮肤科外用药疗法优点,并将其运用到外科疾病中,如用皮炎洗剂冷湿敷治疗大面积丹毒、急性皮炎及急性湿疹等,该方法既方便清洁,又节约敷料,而且冷敷吸收热量快、消炎退肿迅速,疗效较敷膏药好。

(四)外科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

我师著名中医外科专家刘再朋主任,以治疗外科疑难杂症而闻名遐迩,通过三年来的跟师临证抄方学习,亲眼目睹了老师在治愈了许多外科疑难疾病,通过回顾这些病案,初步归纳出老师治疗疑难病上有如下经验。

(一)分析疑难疾病成因,寻找治疗突破口

外科疑难疾病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了许多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甲状腺疾病、乳房疾病、外周血管病、体表肿瘤、皮肤疾病及部分五官、口腔疾病等。

有的是因一时或长期难以诊断,有的因一时或较长时间治疗不得法,有的是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些疾病的患者大部分曾去过多家医院,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都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老师认为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