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教案2套新审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5591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教案2套新审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教案2套新审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教案2套新审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教案2套新审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教案2套新审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教案2套新审定.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教案2套新审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教案2套新审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教案2套新审定.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教案2套新审定

《青山不老》创新教案

课前:

同学们,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前段时间,全国举行评选活动,这些人之中,有共产党战士雷锋,有“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全国人民的楷模!

让我们心怀感动,走进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出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一、导入——发现一道风景

在评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中,一大批英雄劳模们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获得一致公认。

而出乎意料之外,一位晋西北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这个手端一杆旱烟锅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他是这样描述的:

老人姓高,名富。

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

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

青山是不会老的。

——梁衡(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山野老农,走进这座不老的青山。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一片情怀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有感触的地方可以用简单的符号做上记号。

2.每一个荣获“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呢?

能用一个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吗?

这是老师昨天布置的预习题:

(出示感动中国推荐表)

【入选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

【入选理由】文中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3.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

来,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大家听?

老师有一个要求,发言的同学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自己的观点。

4.交流预设:

绿化、种树、环保、奇迹、奉献(学生上台板书)

5.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你们精彩的发言既道出了心中的感动,更谈出了自己感动之后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对照板书小结)的确,这位山野老农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6.昨天预习的时候,老师还布置大家思考:

我在阅读中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

(展示学生的预习单)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的,也有探究文章的表达方法的,也有询问这位老人具体情况的,老师梳理了一下,主要有这些问题(出示)

①“肆虐”是什么意思?

②“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反复写这片青山绿意盎然的景色?

④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老人的“老”呢?

⑤老人六十五岁时为什么会想到栽树?

⑥为什么说老人十五年的付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⑦为什么他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⑧为什么青山不老呢?

小组里先交流交流,哪些问题你们可以通过集体智慧马上解决,那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分享成果。

再想想:

在剩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当中,你认为哪些问题最重要、最值得研究?

哪个问题应最先解决?

(点红“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成了我们班同学们遇上的热点问题。

三、细读——体验一段人生

聚焦“奇迹”——为什么说老人十五年的付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呢?

默读课文1-4段,找一找文中哪些叙述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

”,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十五年创造的奇迹”

(一)第一层面:

从数字理解“十五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

你从这些数字上去理解奇迹,这是最直接的正面描写。

1.自己读读这句话,哪个数字引起了你的思考呢?

十五年,多么漫长的坚持,多么执着的追求啊!

你能想象一下3700亩大约有多大吗?

2.让我们看看这么数字吧!

三千七百亩相当于65个实验小学的总面积。

相当于50000个普通教室的总面积

老师还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以每10平方米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90棵,十五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

读了这些数字,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

3.让我们在数字中感受这个“奇迹”,齐读: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二)第二层面:

从大环境中理解“十五年创造的奇迹”

师:

你是从晋西北大环境这个侧面描写去理解奇迹。

真会另辟蹊径啊!

1.晋是山西的简称,在我国的北部,读读这段话走进晋西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理解:

肆虐、盘踞之地、县志载

2.瞧,这就是晋西北!

(播放干旱、霜冻、沙尘暴的图片)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五寨县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敌人。

每年有800万多亩农作物受旱,每年无霜期仅有104天。

受各种恶劣气候影响,400万亩土地沙化,1000万亩水土流失。

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对奇迹有了哪些理解?

(点拨:

竟)

3.(引读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第三层面:

从小环境中理解“十五年创造的奇迹”

师:

你又从另一个侧面描写——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来理解奇迹。

真有一双慧眼。

1.从六十五岁到八十一岁,整整十五年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更何况是八十一岁的老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让我们走进他的晚年生活。

(出示第三段)谁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同学用心听,哪一个生活细节的描述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灵呢?

2.预设:

艰苦——宁愿放着眼前的清福不享,却甘愿守着这份艰苦。

孤独——老人是最害怕孤独的,而且越老越害怕,宁愿放弃天伦之乐,甘愿独守着这片青山。

3.十五年,守着艰苦;十五年,守着孤独。

(引读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用有限的生命实现了无限的价值。

创造出的是一个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十五年奇迹的背后”

1.师:

在这个了不起的奇迹背后,有谁又知道这十五年的辛酸往事呢?

让我们走进“十五年奇迹的背后”。

在梁衡的采访中发现了村干部的工作手记中有这么几页内容:

(出示手记)

1970年3月5日

春天的晋西北,还是一派荒凉的土尘。

去年的霜冻还在我们的黄土地上盘旋,西伯利亚大风像冬日般肆虐着。

望着这片日益荒漠的土地,陷入了沉思……

于是,他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了……

1974年9月21日

老人唯一的女儿又从城里回来,劝他回城了。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没见着最后一面,就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乡亲们也觉得老人该享享清福了,种树的活儿太苦了。

老人敲着旱烟锅坐在小院口,望着绿风荡漾的山沟,思索着……

老人还有宏伟设想……

让我们闭上眼睛,走进其中的一天,静静地去想象老人当时的情景,走进老人可敬的心灵世界,动笔写下来。

2.交流,小结齐读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是生命的归宿。

他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3.十五年的每一天都是感触人心的一天,十五年的艰辛换来一片不老的青山。

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再次出示绿意葱茏的青山图片)推荐一生朗读第一段,全班齐读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4.于是,在晋西北,这块曾为无数革命先烈立下纪念碑的土地上,乡亲人立起了一块特殊的石碑,那就是“造林功臣碑”,上面镌刻着这样的文字——

一位山野老农,一座杨柳青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他——栽树老人高富,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花儿永远这么红!

青山永远不会老!

5.(出示学生的问题单)此时,再让我们回头看看之前遇上的那几个热点问题,你是否解开了这些疑惑?

交流(上台板书关键词语)

还有一些问题也许是我们这堂课一时所解决不了的,比如……那就让我们将问题带出课堂,和同伴到课外去探究其中的答案,好吗?

6.(出示“感动中国”图片)青山不老,“感动中国”,这位81岁的老人向我们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一个关于绿化的故事,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的故事。

(对照板书梳理)

这个黄土地上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山野老农让我们领悟到:

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提升——铭刻一种记忆

1.“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造林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推荐大家阅读这些文章:

《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

《吕梁“植树英雄”传——乔建平》

《“野人”——张侯拉》

2.每个人物,都有一个足以感动中国的故事。

用心地动手为他们也制作一张“感动中国”的推荐表,与大家一起交流。

                 

课题

11.宇青山不老

12.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

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

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

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教师点明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讲一位81岁老人创造奇迹的事情,学生急于了解这一切,所以能专心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课件3】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

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

(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课件4】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

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

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

这就是——生:

“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

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

(板书:

大环境)

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

【课件5】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

(板书:

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点拨:

“肆虐”,什么叫“肆虐”?

——任意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

)志:

文字记录;县志:

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

(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出示图片【课件6】晋西北环境、风景图片。

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C.教师总结: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

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

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

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过渡:

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板书:

小环境)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交流,反馈:

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

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板书:

艰苦)

小结:

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

【课件7】“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

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课件8】“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

出示【课件9】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鼓励学生想一想: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

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

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板书:

无私奉献)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

出示:

【课件10】青山是不会老的!

 

 

向学生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能使学生长期受益,这也是新课标里要求的。

 

 

出示重点词语,加深理解课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

 

抓关键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读懂“县志”记载的事实,可以对晋西北的恶劣环境了解得更深。

这一事实能烘托出老人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在了解到晋西北恶劣的大环境之后,再来引导学生看看老人面临的小环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老人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全部了解,才能使我们看到一位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老人。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板书

内容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

小环境艰苦

无私奉献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大树()的波光()的狂风

()的环境()的设想()的波浪

二、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 B.表语意转换 C.表声音断续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  )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  )

3.丁——冬——丁——冬……(  )

三、读句子,做练习

1.风大作时,能逆(  )吹牛马使倒(  )行,或擎(  )之高二三丈而坠(  )。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

__________ 逆:

__________ 擎:

__________ 坠:

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

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

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答案】

1、茁壮粼粼肆虐恶劣宏伟起伏

二、1.B2.A3.C

三、1.

(1)nì dào qínɡ zhuì

(2)起 方向相反 举,抬 落,掉下(3)大风刮起时,能将牛马吹得倒退,或将它们吹到空中两三丈高,然后又落下来。

2.

(1)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也指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同青山一样,永不会老。

四、绿化山林,改造山沟 山沟大环境的恶劣险峻 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 村干部的介绍和老农的陪同参观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

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作者介绍】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