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之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5472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之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之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之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之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之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之三.docx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之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之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之三.docx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之三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之三

早在1929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筹办,他多次称:

“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

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建议,随即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并于1930年4月28日,任命杨振声为校长,5月杨振声校长到任并启钤办公。

1930年6月,根据筹委会决议,国立青岛大学第一年先设文、理两学院,其中理学院设有四个系:

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至此物理系正式诞生,当时物理系有教员王普先生;1930年8月,新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在济南、青岛两地招收一年级新生,物理系新生十余人,聘蒋德寿教授为主任,9月21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1931年又聘郭贻诚先生,学生增至三十余人,购置图书仪器若干,开设热学、物性、电磁等实验,初具规模。

1932年9月行政院决定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文、理两学院合并成文理学院,物理系与数学系合并为数理学系,蒋德寿辞去主任职务,聘王恒守先生为主任来校工作。

1933年3月学校新建科学馆落成,物理系进入一楼,仍自成一系,与数学、生物两系合用科学馆,王恒守先生仍为主任,聘任之恭、王淦昌、蔡方宪、何增禄、蒋丙然、方光圻、潘祖武、吴敬寰、李珩、郑衍芬以及德国人费尔先生等来系执教。

又购置图书仪器数批,各年级实验室逐渐充实。

到1934年时,物理系已经建起6个实验室:

(1)普通物理实验室,已有声、光、热、电诸实验设备;

(2)物性实验室,有热学、物性实验设备;(3)电学实验室,有初等和高等电磁学诸实验设备;(4)无线电实验室,有200W无线电广播机和无线电基本实验设备;(5)光学实验室,有高级光学实验设备和全套光源3架(6)近代物理实验室,有高度真空抽气机、水银蒸气抽气机和象限电流计,以及阴极射线实验、放射体实验等设备。

1935年物理系又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购置气象和无线电仪器若干,建设工厂一所,专供修理和自制仪器之用。

在课程方面,二年级以上学生分三组:

一是纯粹物理学组,二是天文气象学组,三是无线电学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一组课程,为专门的学科研究培养人才,先后毕业学生有四个班,约三十人。

1936年10月王恒守先生辞去主任职务,由方光圻教授担任主任。

物理系历任主任、院长(按任期先后排序):

蒋德寿、王恒守、方光圻、潘祖武、王普、郭贻成。

赵忠尧(1902-1998)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并入清华大学任教。

1927年底赴美国加州理工留学,师从该校校长、1923年诺贝尔奨得主密立根教授。

在博士论文工作中,他最先观察到g射线通过重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

这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实验证据。

193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1年赴英國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访问。

回國后先后任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32-1946),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46-1948),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研究员(1949-1950)。

1930年底,严济慈携夫人从巴黎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途经北平时,应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之邀,接替李书华出任物理研究所所长。

在任所长后至抗战爆发前的六、七年里,他把物理所办成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丰硕、人才辈出的学术机构。

此间,物理所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六、七十篇论文,从1932年至1937年相继邀请郎之万(1931-1932)、朗缪尓(1934)、狄拉克(1935)、哈达玛(1936)、N.玻尓(1937)到物理所参观和讲学。

严济慈还大力推荐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年轻人去国外著名实验室深造。

其间先后有陆学善、钟盛标、钱临照、翁文波、吴学蔺、钱三强、方声恒、陈尚义、吕大元、杨承宗等。

1931设在瑞士的国际联盟派了四位专家来考察中国的教育,其中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保罗郎之万(PaulLangevin)。

他曾应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邀请,分别作学术报告。

在一次北平的物理学者欢迎他的宴会上,郎之万建议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应联合起来成立中国物理学会,并建议中国物理学会应加入國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UnionofPureandAppliedPhysics)。

由于郎之万的促进,迅速成立了中国物理学会的筹备组织,推选当时清华大学校長梅贻琦为筹备会主任。

任之恭(1906-1995)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赴美留学。

192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学士学位,192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无线电硕士学位,1931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哲学博士学位。

1930-1933年先后任哈佛大学物理学助教、讲师。

1933年回國后,任山东大学物理学教授,1934-1937年淸华大学物理学兼无线电学教授。

1937年后任清华无线电研究所所长,兼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和电机工程教授。

1946年教育部派其出國研究,1955年留居美国。

1946-1950年任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客座教授。

其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高空电离层、电子振荡器的理论与实验,氢负离子亲合性吸收光谱的量子力学理论;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微波波谱学、电子自旋磁共振、分子转动磁矩塞曼效应、自由磁基共振、微波在生物系统的应用等。

李庆贤(1902-1987)1916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理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

1928年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在J.孔茲(Kunz)教授指导下,研究低温下磁铁矿晶体的磁性,在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

回國后,1931-1952年任东吴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1987年病逝于南京。

顾静徽(1900-1983)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

1920年入上海大同大学,成为胡刚复的学生。

1923年在上海大同大学考取留美公费生,1926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

1928年在耶鲁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

同年转入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师从理论物理学家丹尼森(D.M.Dennison,1900-1976)研究光谱学。

1931年获物理博士学位。

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二氧化氯的吸收光谱和对称三原子分子带光谱系中的强度分布》。

该文分别以题为《二氧化氯的吸收光谱》和《对称三原子分子带光谱系的强度分布》刊载于1933年9月同一期的美国《物理评论》上。

1931年回國后,先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及物理系主任(1931-1933),成为继饶毓泰之后第二任南开物理系主任,后任大同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33-1937)。

此间,她曾指导吴健雄研究低温下某种气体分子的光谱。

1938-1939年,在德国柏林威亷皇家物理研究所(战后改为普朗克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

她独自研究了《铬钒在低温下的斯塔克效应及其热与磁的特性关系》,由于二战的日益激烈而未能发表。

1940年回國任唐山交通大学物理教授(其时,该校在贵州平越县,即今福泉县)。

1941-1945年,在广西大学任教授。

抗战胜利后,顾静徽于1946年回大同大学任教,1947-1949年任职于国立编译馆。

1949-1952年又任教于大同大学。

1940年8月顾静徽与施汝为结婚。

他们是小同乡,又都是胡刚复的学生(同师而不同校)。

朿星北(1907-1983)1924年9月求学于杭州之江大学。

1925年9月求学于济南齐鲁大学。

1926年2月求学于美国堪萨斯州拜克大学物理系。

1927年在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学习。

1927年7月经日本、朝鲜,过莫斯科、华沙到柏林、汉诺威等欧洲各地游历及工作,曾在爱因斯坦任教的柏林大学威亷皇帝物理研究所当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助手。

1928年10月-1930年1月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理论物理学家E.T.惠特克(Whittaker)和C.G.达尔文(Darwiner),获硕士学位。

1930年2月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

1930年9月-1931年8月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兼研究助教,师从业D.J.思特罗克,参与研究狄拉克方程。

1931年8月获科学硕士学位,9月辞聘回国,是年与葛楚华女士结婚。

1932年1月-7月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物理教官。

1932年9月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33年研究广义相对论。

1935年8月任上海暨南大学数学系主任,同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教授。

1936年8月回浙江大学仍任物理系副教授,1937年晋升为教授。

1944年10月-1945年9月被重庆军令部技术研究室借聘,1945年春研制成功中国首部雷达。

8月做《原子弹理论学术报告》。

1945年10月-1952年仍回浙江大学任教,1946年在之江大学兼职,直至1952年止。

1952年前,束星北在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相对论、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等多个领域,其主要工作在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方面。

束星北是我国早期从事相对论研究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定律,开始时只得到球对称静力场的近似解,随后K.史瓦西(Schwarzschild)得到球对称静力场的精确解。

20世纪30年代初,束星北曾试图推广到球对称的动力场,得到有质量辐射的近似解。

统一场论是爱因斯坦终身追求的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

1930年前后,束星北也试图探索引力场与电磁场的统一理论,考虑了引力场与电磁场的根本异同,他提出用质量密度ρ和虚数电荷密度iσ之和ρ十iσ代替广义相对论中的能量-动量-张量中的质量密度ρ,从而导出一级近似的复数黎曼线元,实数部分正好代表引力场,虚数部分正好代表电磁场,并由之进一步推导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仑兹作用力方程。

这样得到的理论特别简单,而且使电荷、电流密度和电磁势之间的关系立即变得清楚明了。

1942年,浙江大学迁到湄潭后,他又开始探索任意参考系之间的相对性问题,试图放弃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由等效原理中的时空变化率,进入相对论,只承认洛仑兹变换,将普遍时空变成相对于运动质点的时空,而不是一个唯一的统一的时空。

他曾用瞬时微分洛仑兹变换方法,得到任意相对运动的参考系之间的变换,电磁场张量在具有相对加速运动的参考系之间具有相对性:

无论是电荷加速运动、观察者静止,还是电荷静止、观察者加速运动,所观察到的电磁场完全一样。

束星北所研究的都是相对论的基本问题。

但由于这是一个尚未成熟的课题,更由于战争和其他因素影响,他的研究探索多次中断,未能继续深入下去。

1949年后,他受到政治打击,但还于1965年写成了《狭义相对论》书稿,该书至30年后的1995年才得以正式出版。

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为此书写下了序言。

1928年狄喇克提出电子的相对论运动方程,奠定了相对论性的量子力学基础。

这一伟大理论立即引起了很大轰动。

达尔文曾对狄喇克方程求得严格解。

在这期间,束星北正好师从达尔文,还到狄喇克所在的剑桥大学学习,因而对狄喇克方程也曾有过很大兴趣。

狄喇克方程提出后,许多学者曾就该方程的数学基础和表示形式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研究。

束星北于193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硕士论文也是这方面工作的一个探索。

他利用广义超复数系,通过对黎曼空间度规的线性化推导了一些黎曼几何中类似的结果,主要是在四维情况下写出了狄喇克方程,从而在狄喇克方程的数学基础和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完善方面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束星北在该工作快结束时,看到R.A.福克(Fock)和D.伊凡宁柯(Iwanenko)做了类似工作。

他们的基本思想相同,但处理方法不同。

束星北所研究与应用的广义超复数系,其性质与克里福特群类似。

20世纪80年代,克里福特群被引入量子场论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

19328月22日至24日在北平假清华大学召开了中國物理学会(ChinesePhysicalSociety)成立大会,亦是第一次中国物理学年会。

此时高等院校设有物理系的约20多所,它们是: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南开大学、北洋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交通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云南大学等。

大学设有物理学研究所5个,它们是北大、清华、浙大、中大、燕京。

此外,1928年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成立于上海、1929年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于北平。

总的说来,估计当时的物理学工作者约在三百人左右。

按照成立大会通过的会章,领导中国物理学会的是理事会,理事会又推选四人分任会长、付会长、秘书及会计。

第一次年会经选举,李书华、梅贻琦、夏元瑮、颜任光、丁西林为董事,李书华为会长,叶企孙为副会长,吴有训为秘书,萨本栋为会计。

除李书华、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为当然评议员外,还有王宁竞、严济慈、胡刚复、張贻惠、丁西林为评议员。

中国物理学会的会务是通过年会的活动和四个专门组织来开展的,它们是学报委员会、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物理教学委员会。

在抗战胜利后添设应用物理汇刊委员会。

第一届年会时到会的会员,约有七八十人。

依据会章,设名誉会员,其规定为“國外著名物理学家对本会事业有相当贡献。

由会员十人以上之提议经理事会一致通过者”。

朗之万即被选为名誉会员第一人。

后来除朗氏外,还陆续选有下列诸人:

C.V.Raman(印)、R.A.Millihan(美)、K.T.Compton(美)、A.H.Compton(美)、P.M.S.Blackett(英)、W.L.Bragg(英)、P.A.M.Dirac(英)、J.Cabannes(法)、F.Joliot(法),C.Fabry(法)。

1948年还决定聘请苏联瓦维诺夫、约飞、斯柯伯耳琴为中国物理学会名誉会员。

自1932年起,严济慈创立并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直到1948年。

10多年中,他积极倡导和支持我国放射化学研究,特别是在为我国培养出三位优秀的放射化学和核物理科学家(郑大章,钱三强,杨承宗)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周同庆(1907-1989)1925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得到叶企孙、吴有训等指导。

1929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随即考取庚款公费留学。

随即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师从系主任HenryD.Smyth。

在普林斯顿大学,周同庆取得了相当出色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氩放电管中的振动和移动辉纹》、《二氧化硫的发射和吸收光谱》、《二氧化硫的光谱》。

1932年以优异成绩获得金钥匙奖及物理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为了增长见识、考察科学,他取道欧洲,途经英国、德国、苏联回到祖国。

回国后,周同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担任电磁学、分子运动论及热力学、近代物理及实验、原子与分子光谱、气体传导等多门课程,并进行汞分子光谱的研究。

1936年,周同庆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并担任系主任,教授光学课程。

抗日战争期间,周同庆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仍任物理系主任。

1943年,周同庆转交通大学任教。

1946年随校回上海。

在交通大学期间,周同庆曾任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

年初,19路军在上海奋起反抗日军的侵略。

胡刚复等人利用上海交通大学的仪器在顶楼上观察日寇舰只行踪和位置,并报告19路军,对19路军准确地轰击日舰帮助极大。

19路军为此授予胡刚复纪念奨章。

北京大学设研究院,分文史部,自然科学部和社会科学部。

迄止此时,约有30所大专院校成立了物理系或数理系。

193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规模可以作为此时期大学物理系的代表。

该系实验室,除普通的力、热、声、光、电磁实验仪器外,较重要的有X射线设备两套,伽玛射线设备一套,大电磁铁一个,中号晶体光谱仪一个,小号示波器一个,以及各种波长的无线电发送和接收设备。

图书方面,物理学科的重要书籍、各名家的全集、以及1900年以来的各种重要杂志都齐备。

教师方面,有叶企孙、萨本栋、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五位教授,还有教员沙玉彦,助教施汝为、朱应铣、余瑞璜、蒋葆增、龚祖同等人。

学生,一年级28人、二年级11人、三年级10人、四年级9人,另有清华研究院物理部研究生四人。

除淸华大学外,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等所属物理系都具有一定的规模。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经几年筹建,初具规模。

此时有物性研究室、光学研究室、X射线及高压研究室、色谱分析研究室、大地物理研究室、大气物理研究室、无线电研究室。

以及金木工场,地磁台(设南京紫金山)等,同时还出版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集刊,制造仪器供大、中学校采用。

此时研究人员有丁西林、杨肇濓、胡刚复、陈茂康、康淸桂、施汝为等十余人。

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也初具规模。

有分光摄谱仪实验室、显微光度计实验室、分光镜实验室、地文实验室、高真空工作室、电学实验室,以及机械工场等。

研究人员有严济慈、饶毓泰、朱广才、钟盛标、钱临照、鲁若愚等人。

5月,军政部兵工署理化研究所成立。

其中物理部分有金属实验室、弹道研究室、光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电学实验室。

萨本栋编纂的《物理学词汇》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印行出版。

王恒守(1902-1981)1928年南京中央大学数学系毕业,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留学,1932年获理论物理硕士学位。

同年秋回國,先后任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物理系主任、研究部主任、教授。

1949年9月,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兼教研室主任。

1933教育部在1933年颁发《考选清华留美公费生办法纲要》,规定三年之内每年公开考选25名学生留美,其选派范围已经由清华一校扩大到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

1933年8月,清华大学在南京、北平两地举行第一届留美考试,180人应考,最后录取25人。

1934年8月,录取钱学森等20人。

另外,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从1934年起,将美国退还庚款拨出一部分选拔学术人员赴美留学。

据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1935年8月,举行了留美考试,录取30人;1936年,教育部再次命令清华大学继续举办第三届留美生的考试,选派了32人,同年8月举行第四届考试,录取王铁崖等18人;1938年,清华大学举行第五届庚款留美考试,录取17人;1939年的第六届考试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中断,直到1943年抗日战争向着有利于中国方面发展时才举行了第六届留美考试,录取了包括杨振宁在内的22人。

1933年8月,第一届庚款留英考试举行。

由于庚款留英的宗旨是为中国的科教事业培养专门人才,所以留学选拔考试在所有留学考试当中最为严格,前六届的选拔考试录取率仅为7.22%,从1933年到1945年共考选九届193人。

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中国物理学报》于1933年创刊。

当时规定学报用英、法、德三种外文印行,但附有中文摘要。

主编严济慈、丁西林,编委张贻惠、張绍忠、周培源、胡刚复、王守竞、饶毓泰。

学报用外文(英、法、德三种文字发表,附中文摘要。

1933年夏,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上海)内开展工作,首次审查结果于1934年由国立编辑馆刊印公布,其后此项工作一直延续至今。

参加这次审订工作的有:

何育杰、周昌寿、丁西林、吴有训、严济慈、裘维裕、杨肇燫、胡刚复、倪尚达、王守竞、钱临照等。

中国物理学会第二次年会于193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论文33篇。

会上选出会长李书华、付会长叶企孙、秘书严济慈、会计萨本栋为1933.8-1935.8中国物理学会负责人。

至1933年3月,中国物理学会普通会员发展到88人:

夏元瑮、張贻惠、叶企孙、文元模、梅贻琦、严济慈、李书华、萨本栋、丁西林、朱广才、吴锐、孙国封、張钰哲、赵忠尧、周培源、龙际云、張佩瑚、魏培修、吴有训、谢玉铭、王守竞、丁绪宝、赵元任、杨立奎、杨盖卿、蔡锺瀛、饶毓泰、林、胡刚复、杨肇燫、陈茂康、康清桂、颜任光、叶鹿鸣、周昌寿、周君适、李耀邦、裘维裕、何育杰、沈璿、熊正理、方光圻、查谦、倪尙达、魏学仁、戴远轨、潘祖武、吴南薰、張其璿、桂质廷、卞彭、張绍忠、徐仁铣、朿星北、黄巽、朱志涤、魏嗣銮、顾静徽、朱物华、夏敬农、沙玉彦、朱应铣、張文裕、孟昭英、蒋葆增、陆学善、陶士珍、赵修鸿、盛希音、黄子卿、锺盛标、郭贻诚、蔡镏生、李国鼎、钱临照、王明贞、王恒守、吴学蔺、王谟显、余瑞璜、涂羽卿、李庆贤、徐景韩、戴晨凤、陆鸿钰、陈祖炳、邓堃厚、同同庆。

机关会员有: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物理系、中法大学物理系、师范大学物理系、南开大学、光华大学、中央大学物理系、编译馆、武汉大学物理系、华中大学物理系、四川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

饶毓泰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

岭南大学成立物理研究所。

吴大猷(1907-2000)1929年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

1931年经饶毓泰和叶企孙教授的联名推荐,获中华文化基金会奨学金,赴美国密西根大学深造,师从高斯密特(S.A.Goudsmit)教授作理论物理研究,1933年6月,以论文“电势与原子光谱的问题”取得博士学位。

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提出“铀元素之后是否有一系列十四个化学性质相同的元素”的问题,且作了理论推断。

因为当时还没有现代计算机,他主要是靠手算完成这项重要成果。

到1951年,G.T.西博格(Seaborg)因发现九种以上的超铀元素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故而在1989年他们两人见面时,西博格对他说:

“当年能获得诺贝尔奖,应归功於你的论文”。

1934年秋回國后,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34-1937)、四川大学教授(1937.11-1938夏)、西南联大教授(1938-1946)、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43-1946)。

1946年应军政部借聘出国研习考察,先后在密执安大学、哥仑比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并从事研究工作(1946-1949)。

王淦昌(1907-1998)。

清华原来是留美预备学校,从1925年开始设立大学部,招收一年级学生,王淦昌就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学生。

清华物理系是由叶企孙教授创建的,后来吴有训从美国回来,叶企孙请他到淸华大学主持近代物理课程。

王淦昌1929年从清华毕业,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

导师是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特内(L.Meitner)。

1934年4月回國,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

1941年,他提出用K电子俘获的办法来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

此后的十余年间,陆续有实验物理学者按照这一建议做了许多实验,终于在五十年代初成功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何增禄(1898-1979)1919年9月入南京高等师范数理化部学习,学习3年后又辍学谋生。

时值南开大学急需理科助教,他以高材生应聘。

由于工作出色,多次被聘工作达4年之久。

1927年秋又回母校完成学业。

此时南京高等师范已更名为东南大学。

他于1929年8月毕业后,任清华大学助教一年。

1930年9月自费赴美留学,进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并在该院诺曼·布里奇(NormanBridge)物理实验室研究高真空技术。

1932年9月至1933年2月在罗彻斯特(Rochester)大学任助教并研究光学。

1933年3月至8月又回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学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3年10月何增禄回国,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35年秋,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独断专行,擅自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拨给物理系购置仪器设备的外汇专款挪作他用,何增禄和物理系全系教师及多数学生愤然离校,到其他大学执教或转学。

何增禄出任山东大学教授。

1936年4月,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何增禄邀请山东大学年轻有为的王淦昌教授一同到浙江大学任教,当年升任教授。

1940-1943年,1947-1952年何增禄两度出任物理系主任。

1932年何增禄以高超实验技巧成功地制成了4喷嘴和7喷嘴扩散泵。

泵体的多个喷嘴极大地增加了喷嘴缝的有效面积,扩大了箱体尺寸,并增加了狭缝上方的空间,使其阻力减至最小,从而使扩散泵的抽气速度达到恒定。

当他的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