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教案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教材简介: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地理科目,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二章
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分为三节: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呈现了以下结构特点:
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本单元的特点有:
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2.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3.通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
本章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3、关于本单元第三节教学内容的几点考虑:
(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
(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
(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课时安排建议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3课时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3课时
第二节 河流和湖泊 3课时
本单元复习小结 1课时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教学建议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结构分析: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
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
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内容分析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关键。
图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可以从图中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并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进行比照。
图2.2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示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它的颜色不代表准确的高度。
这幅图主要是便于学生分清阶梯的界线,而阶梯的内部特征和平均海拔等,要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来分析。
3.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
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可以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
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4.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
图2.7给出了四种山脉走向,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
例如:
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5.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
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
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方,黄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再加上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有宽广而平坦地面的黄土高平原被称为塬;有长条脊线的是梁;各自独立的丘状土山是峁。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型的杰作,这种特殊的“建筑”,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内向纵深掘进,挖成拱形窑洞,施工技术和工具简单,也不需要贵重的建筑材料,就获得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功能。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7.“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创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齐时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
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
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
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状起伏高原。
这里的蒙古族
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
8.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1/4。
它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青藏高原的边缘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山脉之间,高原起伏平缓。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内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
近看成川(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关“地形与民俗”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分析这一段材料时应注意,地形可以对当地风俗习惯起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到了大作用。
10.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
11.山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上,山区具有我国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山区也存在着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势。
再加上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
发达国家的实际证明,只要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地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山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平原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教学建议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二、课时教案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本课题用3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重点:
我国的主要地形、地势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难点:
运用地图分析分辨各种地形.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图片、视频创设意境:
播放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设问引入:
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
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
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实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图册10-11页),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深浅,看一看中国地势与下列图示哪一个相吻合?
(b图有可能特点:
呈阶梯状分布)。
回忆有关地形剖面图的知识,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让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1小题,第一步:
读图2.2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
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
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
第二步:
展示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注意:
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第三步:
在2.3图中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的名称.
4.评价我国的地势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
(具体做法是:
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小组内有具体分工并由专人记录,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
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深入,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提示:
从同纬度的沿海与内地湿润程度的差异谈起)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学生动手演示:
地势高低与河流流向的关系并品味“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含义)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
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
(视频:
三峡)地势对交通的影响:
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形复杂多样】
1.读第24页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我国地形的类型有哪几种?
(五种基本类型:
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齐全)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
并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日本\美国等)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回忆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
( 多媒体分布展示:
我国主要山脉 )
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
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
3. 参照课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
(此处可以酌情延伸)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提前布置学生围绕“地形对人们的影响”课下去搜集材料 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交流,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队针对人类和地表形态的关系进行讨论。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
并针对教科书第24页的4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最后带领学生阅读第26页的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
注意:
在这段教学中,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应该让学生体会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记住零散的知识。
-------【山区面积广大】
1.提问:
你们知道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
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学生活动:
完成第29页活动的第1小题(提示:
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口述:
山区所包括的范围:
山地\丘陵以及比较崎岖的高原,从而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活动:
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小题,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分析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归纳
有利条件:
资源丰富(矿产\水利\旅游),农业也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
交通困难,基础设施难度大,地形崎岖,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自然灾害多等
5.活动:
第30页的活动第3小题,(此活动应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围绕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展开讨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
三、学案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学习目标]1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分析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 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并能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会运用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分析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
4。
通过认识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学法指导]
1.要通过阅读地形图、阶梯示意图、地形剖面图获取信息;
2.动手自制中国空白政区图,用彩色笔填注主要山脉、地形区,形成空间印象。
[释疑解难]
[自我检测]1读图回答
(1)说出主要山脉的名称① ② ③ (2)把四大高原\盆地\三大平原填注在图中
2读上图回答:
(1)a是 山脉,
(2)b为 高原,位于我国第 级阶梯上
(3)c是 (地形区),(4)d为 (地形区)
(5)由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视野拓宽】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这里说的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
全国各类地形中,山地约33%,高原约26%,盆地约19%,平原约12%,丘陵约10%。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
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
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
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xx米。
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
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四、参考资料
第26页活动内容
1.一、二级阶梯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之间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人海洋。
3.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加大,水流湍急,水能集中,便于建立水电站,进行水力发电。
4.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第29页活动内容
东西走向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山脉:
横断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Educational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