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针灸图鉴.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4881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针灸图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华针灸图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华针灸图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华针灸图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华针灸图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针灸图鉴.docx

《中华针灸图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针灸图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针灸图鉴.docx

中华针灸图鉴

中华针灸图鉴摘引

《针灸大成·治症总要》针灸取穴

“治症总要”载于明·扬继州《针灸大成》(1601)卷九,它源于元、明初佚名氏《针灸集成》(已佚),有二、三百针灸处方。

最早引用《针灸集成》针灸处方的是明·娄英的《医学纲目》,由于流传不同,各家大同小异;《审视瑶函》、《扬敬斋针灸全书》也引《针灸集成》,但有些穴位已改变,因《针灸大成》流传最广,所以本书选用《针灸大成》。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方便,我们对“治症总要”体例和文字进行了改编和修改,但在取穴上仍保持原貌。

(一)中风、中暑针灸取穴

(1)中风先兆:

足三里、绝骨,取双侧,用灸法,各三壮。

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

灸后用生葱、薄荷、桃叶、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处,以使尽快产生灸疮。

(2)卒中风:

百会、耳门、听宫、听会。

用灸法,各三壮,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3)中风不醒人事:

取穴:

人中、中冲、合谷。

前穴未效,复刺后穴:

哑门、大敦。

(4)中风口紧不开:

颊车、人中、百会、承浆、合谷,均用泻法,如果前穴无效,再刺廉泉、人中。

(5)风口眼歪斜:

取穴:

地仓、颊车、人中、合谷。

此症用前穴获效,若一月或半月复发再刺后穴:

听会、承浆、翳风。

(6)风半身不遂:

一方:

合谷、肩髃、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如果是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者,也按上穴针刺,但先补后泻。

二方:

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若针后再发,再针前穴,复刺后穴:

肩井、上廉、委中。

三方:

中风左瘫右患取穴:

足三里、阳溪、合谷、中渚、阳辅、昆仑、行间。

前穴针之不效,复刺后穴:

风市、丘墟、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7)中暑不醒人事:

先取:

人中、合谷、内庭、百会、中极、气海,复刺后穴:

中冲、行间、曲池、少泽。

(二)头痛针灸取穴

(1)正头大痛(指全头痛)及脑顶痛:

百会、合谷、上星。

如果此症针后,一、二日后又复发,症状比前更重,复针后穴:

神庭、太阳。

(2)偏正头风:

风池、合谷、丝竹空。

若用上穴,针刺无效,可先刺中脘,次针足三里,然后再针上述穴位。

(3)头风目眩:

解溪、丰隆。

若此症针刺有效后再复发,复刺后穴:

风池、上星、足三里。

(4)头风顶痛:

百会、后顶、合谷。

若头顶痛针刺上穴不效时,再刺后穴:

中脘、足三里、风池、合谷。

(5)醉头风:

攒竹印堂足三里

若此症前穴针之不效,复刺后穴:

中脘、膻中、足三里、风门。

(三)疾针灸取穴

(1)目生翳膜:

睛明、合谷、四白。

若已上穴位法,刺之不效,多因此症受病即深,未可一时便愈,须是二、三次针之,方可有效。

复刺后穴:

太阳、光明、大骨空、小骨空。

(2)迎风冷泪:

攒竹、大骨空、小骨空。

若上穴不效,复刺后穴:

小骨空(治男妇醉后当风)、三阴交(治妇人交感症)、泪孔上(指睛明穴上方,米大艾炷七壮效)、中冲(米大艾炷三壮效)。

(3)目生内障:

瞳子髎、合谷、头临泣、睛明。

若以上数穴针之不效,复针后穴:

光明、天府、风池。

(4)目患外障:

小骨空、太阳、睛明、合谷。

刺前不效,复刺后穴二、三次方愈。

头临泣、攒竹、足三里、内眦尖(灸五壮,即眼头尖上)

(5)风沿眼红涩烂:

睛明、四白、合谷、头临泣、二间。

若针之不效,复刺后穴:

足三里、光明。

(6)眼赤暴痛:

合谷、足三里、太阳、睛明。

此症从何而得?

时气所作,血气壅滞,当风睡卧,饥饱劳役,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睛明、合谷、四白、头临泣。

(7)眼红肿痛:

睛明、合谷、四白、头临泣。

此症从何而得?

皆因肾水受亏,心火上炎,肝不能制,心肝二血不能归元,血气上壅,灌注瞳人,赤脉贯睛,故不散。

复刺后穴:

太溪、肾俞、行间、劳宫。

(8)胬肉侵睛:

风池、睛明、合谷、太阳。

此症从何而得?

或因伤寒未解,却有房事之事,上盛下虚,气血上壅;或头风不早治,血灌瞳人;或暴下赤痛;或因气伤肝,心火炎上,故不散也。

及妇人产后,怒气所伤,产后未满,房事触动心肝二经,饮食不节,饥饱醉劳,皆有此症,非一时便可治疗,渐而为之,无不效也。

复刺后穴:

风池、期门、行间、太阳。

(9)怕日羞明:

小骨空、合谷、攒竹、二间。

此症因何而得?

皆因暴痛未愈,在路迎风,窜入眼中,血不就舍,肝不藏血,风毒贯入,诸灯光冷泪自出,见日影干涩疼痛。

复刺后穴:

睛明、行间、光明。

(四)鼻疾针灸取穴

(1)鼻窒不闻香臭:

迎香、上星、五处、禾髎。

此症因何而得?

皆因伤寒不解,毒气冲脑,或生鼻窒,脑中大热,故得此症。

针数穴皆不效,复刺后穴:

水沟、风府、百劳、太渊。

(2)鼻流清涕:

上星、人中、风府。

此症因何而得?

皆因伤风不解,食肉饮酒太早,表里不解,咳嗽痰涎,及脑寒疼痛,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百会、风池、风门、百劳。

(3)脑寒泻臭:

上星、曲差、合谷、。

此症因何而得?

皆因鼻妞不止,用药吹入脑户,毒气攻上脑顶,故流鼻臭也。

复刺后穴:

水沟、迎香。

(4)鼻渊鼻窒:

上星、风府。

此针穴未效,复刺何穴?

更刺后穴:

口禾髎、风池、人中、百会、百劳、风门。

(5)鼻杻不止:

合谷、上星、百劳、风府。

此症因何而得,出血不止?

血气上壅,阴阳不能升降,血不宿肝,肝主藏血,血热妄行,故血气不顺也。

针前不效,复刺后穴:

迎香、人中、印堂、京骨。

(五)口疾针灸取穴:

(1)口内生疮:

海泉、人中、承浆、合谷。

此症因何而得?

上盛下虚,心火上炎,脾胃俱败,故成此症。

复刺后穴:

金津、玉液、长强。

(2)口眼喎斜:

颊车、合谷、地仓、人中、。

此症从何而得?

醉后卧睡当风,贼风窜入经络,痰饮流注,或因怒气伤肝,房事不节,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承浆、百会、地仓、瞳子髎。

(3)两颊红肿生疮(一名枯曹风,猪腮风):

合谷、列缺、地仓、颊车。

此症从何而得?

热气上壅,痰滞三焦,肿而不散,两腮红肿生疮,名曰枯曹风。

复刺后穴:

承浆、足三里、金津、玉液。

(4)舌肿难语:

廉泉、金津、玉液。

此症从何而得?

皆因酒痰滞于舌根,宿热相搏,不能言语,故令舌肿难言。

复刺后穴:

天突、少商。

(5)重舌、腰痛:

合谷、承浆、金津、玉液、海泉、人中。

(6)舌强难言:

金津、玉液、廉泉、风府。

(7)牙齿肿痛:

太溪、颊车、龙玄、合谷。

(8)上牙痛:

太溪、太渊、人中。

(9)下牙痛:

合谷、龙玄、承浆、颊车。

牙痛之症,因何而得?

皆因肾经虚败,上盛下虚,阴阳不升降,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肾俞、三间、二间。

(六)耳疾针灸取穴

(1)耳内虚鸣:

肾俞、手三里、合谷。

此症从何而得?

皆因房事不节,肾经虚败,气血耗散,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太溪、听会、足三里。

(2)耳红肿痛:

听会、合谷、颊车。

此症为何肿痛?

皆因热气上壅,或因缴耳触伤,热气不散,伤寒不解,故有此症。

辨明原因再针刺,无不效也。

复刺后穴:

足三里、合谷、翳风。

(3)聘耳生疮,出脓水:

翳风、合谷、耳门。

聘耳生疮,出脓水,常见于小儿,多因洗浴水入耳内,大人或因剔耳触动,耳黄赤有水误

入耳内也可患此症。

复刺后穴:

听会、足三里。

(4)耳聋气闭:

听宫、听会、翳风。

此症从何而得?

伤寒大热,汗闭,气不舒,故有此症。

前针不效,复刺后穴:

足三里、合谷。

(七)上肢疾针灸取穴

(1)手臂麻木不仁:

肩髃、曲池、合谷。

此症从何而得?

皆因寒湿相搏,气血凝滞,故麻木不仁也。

复刺后穴:

肩井、列缺。

(2)手臂冷风酸痛:

肩井、曲池、手三里、下廉。

此症从何而得?

寒邪之气,流入经络,夜卧凉枕、竹蓖、漆凳冷处睡着,不知风湿,流入经络,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手五里、经渠、上廉。

(3)手臂红肿疼痛:

手五里、曲池、通里、中渚。

此症缘何而得?

气血塞滞,流而不散,闭塞经脉不通,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合谷、尺泽。

(4)手臂红肿及疽:

中渚、液门、曲池、合谷。

此症从何而得?

血气壅滞,皮肤瘙痒,用热汤泡洗,而伤红肿,故得此症,久而不治,变成手背疽。

复刺后穴:

上都、阳池。

(5)手臂拘挛,两手筋紧不开:

阳池、合谷、尺泽、曲池、中渚。

此症从何而得?

皆因湿气处卧,暑月夜行,风湿相搏,或酒醉行房之后,露天而眠,故得此症。

复针后穴:

肩髃、中渚、少商、手三里。

(6)肩背红肿疼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抒。

此症从何而得?

皆因腠理不密,风邪串入皮肤,寒邪相搏,血气凝滞。

复刺后穴:

膏肓、肺俞、肩髃。

(八)胸、胁、腹疾针灸取穴

(1)心胸疼痛:

大棱、内关、曲泽。

心胸痛从何而得?

皆因停积,或因食冷,胃脘冷积作楚。

心痛有九种,有虫、食痛者,有心痹冷痛者,有阴阳不升降者,有怒气冲心者,此症非一,推详其症而治之。

中脘、上脘、足三里。

(2)胁肋疼痛:

支沟、章门、外关。

此症从何而得?

皆因怒气伤肝,血不归元,触动肝经,肝藏血,怒气甚,肝血不归元,故得此症。

也有伤寒后胁痛者,有挫闪而痛者,不可一概而论,宜推详其病因而治之。

复刺后穴:

行间(泻肝经,治怒气)中封、期门(治伤肝脏方面的疾病)中华针灸图鉴《针灸大成·治症总要》针灸取穴。

“治症总要”载于明·扬继州《针灸大成》(1601)卷九,它源于元、明初佚名氏《针灸集成》(已佚),有二、三百针灸处方。

最早引用《针灸集成》针灸处方的是明·娄英的《医学纲目》,由于流传不同,各家大同小异;《审视瑶函》、《扬敬斋针灸全书》也引《针灸集成》,但有些穴位已改变,因《针灸大成》流传最广,所以本书选用《针灸大成》。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方便,我们对“治症总要”体例和文字进行了改编和修改,但在取穴上仍保持原貌。

中风、中暑针灸取穴中风先兆:

足三里、绝骨,取双侧,用灸法,各三壮。

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

灸后用生葱、薄荷、桃叶、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处,以使尽快产生灸疮。

(2)卒中风:

百会、耳门、听宫、听会。

用灸法,各三壮,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3)中风不醒人事:

取穴:

人中、中冲、合谷。

前穴未效,复刺后穴:

哑门、大敦。

(4)中风口紧不开:

颊车、人中、百会、承浆、合谷,均用泻法,如果前穴无效,再刺廉泉、人中。

风口眼歪斜:

取穴:

地仓、颊车、人中、合谷。

此症用前穴获效,若一月或半月复发再刺后穴:

听会、承浆、翳风。

(5)中风半身不遂:

一方:

合谷、肩髃、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如果是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者,也按上穴针刺,但先补后泻。

二方:

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若针后再发,再针前穴,复刺后穴:

肩井、上廉、委中。

三方:

中风左瘫右患取穴:

足三里、阳溪、合谷、中渚、阳辅、昆仑、行间。

前穴针之不效,复刺后穴:

风市、丘墟、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中暑不醒人事:

先取:

人中、合谷、内庭、百会、中极、气海,复刺后穴:

中冲、行间、曲池、少泽。

头痛针灸取穴正头大痛(指全头痛)及脑顶痛:

百会、合谷、上星。

如果此症针后,一、二日后又复发,症状比前更重,复针后穴:

神庭、太阳。

偏正头风:

风池、合谷、丝竹空。

若用上穴,针刺无效,可先刺中脘,次针足三里,然后再针上述穴位。

头风目眩:

解溪、丰隆。

若此症针刺有效后再复发,复刺后穴:

风池、上星、足三里。

头风顶痛:

百会、后顶、合谷。

若头顶痛针刺上穴不效时,再刺后穴:

(2)脘、足三里、风池、合谷。

眼疾针灸取穴:

(1)目生翳膜:

睛明、合谷、四白。

若已上穴位法,刺之不效,多因此症受病即深,未可一时便愈,须是二、三次针之,方可有效。

复刺后穴:

太阳、光明、大骨空、小骨空。

(2)迎风冷泪:

攒竹、大骨空、小骨空。

若上穴不效,复刺后穴:

小骨空(治男妇醉后当风)、三阴交(治妇人交感症)、泪孔上(指睛明穴上方,米大艾炷七壮效)、中冲(米大艾炷三壮效)。

(3)目生内障:

瞳子髎、合谷、头临泣、睛明。

若以上数穴针之不效,复针后穴:

光明、天府、风池。

(4)目患外障:

小骨空、太阳、睛明、合谷。

刺前不效,复刺后穴二、三次方愈。

头临泣、攒竹、足三里、内眦尖(灸五壮,即眼头尖上)风沿眼红涩烂:

睛明、四白、合谷、头临泣、二间。

若针之不效,复刺后穴:

足三里、光明。

(5)醉头风:

攒竹印堂足三里若此症前穴针之不效,复刺后穴:

中脘、膻中、足三里、风门。

(6)眼赤暴痛:

合谷、足三里、太阳、睛明。

此症从何而得?

时气所作,血气壅滞,当风睡卧,饥饱劳役,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睛明、合谷、四白、头临泣。

(7)眼红肿痛:

睛明、合谷、四白、头临泣。

此症从何而得?

皆因肾水受亏,心火上炎,肝不能制,心肝二血不能归元,血气上壅,灌注瞳人,赤脉贯睛,故不散。

复刺后穴:

太溪、肾腧穴。

中华针灸图鉴《针灸大成·治症总要》针灸取穴。

“治症总要”载于明·扬继州《针灸大成》(1601)卷九,它源于元、明初佚名氏《针灸集成》(已佚),有二、三百针灸处方。

最早引用《针灸集成》针灸处方的是明·娄英的《医学纲目》,由于流传不同,各家大同小异;《审视瑶函》、《扬敬斋针灸全书》也引《针灸集成》,但有些穴位已改变,因《针灸大成》流传最广,所以本书选用《针灸大成》。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方便,我们对“治症总要”体例和文字进行了改编和修改,但在取穴上仍保持原貌。

中风、中暑针灸取穴

中风先兆:

足三里、绝骨,取双侧,用灸法,各三壮。

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

灸后用生葱、薄荷、桃叶、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处,以使尽快产生灸疮。

(1)用灸法,各三壮,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2)卒中风:

百会、耳门、听宫、听会。

(3)中风不醒人事:

取穴:

人中、中冲、合谷。

前穴未效,复刺后穴:

哑门、大敦。

(4)中风口紧不开:

颊车、人中、百会、承浆、合谷,均用泻法,如果前穴无效,再刺廉泉、人中。

风口眼歪斜:

取穴:

地仓、颊车、人中、合谷。

此症用前穴获效,若一月或半月复发再刺后穴:

听会、承浆头痛针灸取穴正头大痛(指全头痛)及脑顶痛:

百会、合谷、上星。

如果此症针后,一、二日后又复发,症状比前更重,复针后穴:

神庭、太阳。

偏正头风:

风池、合谷、丝竹空。

若用上穴,针刺无效,可先刺中脘,次针足三里,然后再针上述穴位。

头风目眩:

解溪、丰隆。

若此症针刺有效后再复发,复刺后穴:

风池、上星、足三里。

头风顶痛:

百会、后顶、合谷。

若头顶痛针刺上穴不效时,再刺后穴:

中脘、足三里、风池、合谷。

(5)醉头风:

攒竹印堂足三里若此症前穴针之不效,复刺后穴:

中脘、膻中、足三里、风门。

眼疾针灸取穴:

(1)目生翳膜:

睛明、合谷、四白。

若已上穴位法,刺之不效,多因此症受病即深,未可一时便愈,须是二、三次针之,方可有效。

复刺后穴:

太阳、光明、大骨空、小骨空。

(2)迎风冷泪:

攒竹、大骨空、小骨空。

若上穴不效,复刺后穴:

小骨空(治男妇醉后当风)、三阴交(治妇人交感症)、泪孔上(指睛明穴上方,米大艾炷七壮效)、中冲(米大艾炷三壮效)。

(3)目生内障:

瞳子髎、合谷、头临泣、睛明。

若以上数穴针之不效,复针后穴:

光明、天府、风池。

(4)目患外障:

小骨空、太阳、睛明、合谷。

刺前不效,复刺后穴二、三次方愈。

头临泣、攒竹、足三里、内眦尖(灸五壮,即眼头尖上)风沿眼红涩烂:

睛明、四白、合谷、头临泣、二间。

若针之不效,复刺后穴:

足三里、光明。

(5)醉头风:

攒竹印堂足三里若此症前穴针之不效,复刺后穴:

中脘、膻中、足三里、风门。

(6)眼赤暴痛:

合谷、足三里、太阳、睛明。

此症从何而得?

时气所作,血气壅滞,当风睡卧,饥饱劳役,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睛明、合谷、四白、头临泣。

(7)眼红肿痛:

睛明、合谷、四白、头临泣。

此症从何而得?

皆因肾水受亏,心火上炎,肝不能制,心肝二血不能归元,血气上壅,灌注瞳人,赤脉贯睛,故不散。

复刺后穴:

太溪、肾井、委中、天应、骑竹马灸。

或问:

阴疽症,满背无头,何法治之?

可用湿泥涂之,先干处,用蒜片贴之,如法灸,可服五香连翘散数帖发出。

 

(3)阴囊痒疮:

委中、三阴交。

(4)疔疮(以针挑,有血可治;无血不可治):

合谷、曲池、足三里、委中。

(5)瘰疬结核:

肩井、曲池、天井、三阳络、阴陵泉。

(二十)伤寒针灸取穴

(1)伤寒头痛:

合谷、攒竹、太阳。

(2)伤寒胁痛:

支沟、章门、阳陵泉、委中(出血)。

(3)伤寒胸胁痛:

大陵、期门、膻中、劳宫。

(4)伤寒大热不退:

曲池、绝骨、足三里、大椎、涌泉、合谷(俱宜泻)。

(5)伤寒热退后余热:

风门、合谷、行间、绝骨。

(6)发狂,不识尊卑:

曲池、绝骨、百劳、涌泉。

(7)伤寒发痉,不省人事:

曲池、合谷、人中、复溜。

(8)伤寒无汗:

内庭(泻)、合谷(补)、复溜(补)、百劳。

(9)伤寒汗多:

内庭、合谷(泻)、复溜(补)、百劳。

(10)大便不通:

章门、照海、支沟、太白。

(11)小便不通:

阴谷、阴陵泉。

(12)六脉俱无:

合谷、复溜、中极。

(13)伤寒发狂:

期门、气海、曲池。

(14)伤寒发黄:

腕骨、申脉、外关、涌泉。

(15)咽喉肿痛:

少商、天突、合谷。

(二十一)儿科病针灸取穴

(1)双乳蛾症:

少商、金津、玉液。

(2)单乳蛾症:

少商、合谷、海泉。

(3)小儿丹毒:

百会、委中。

(4)浑身发红丹:

百会、曲池、足三里、委中。

(5)小儿黄疸:

腕骨、百劳、足三里、涌泉(治浑身黄)、中脘、膏肓、丹田(治色黄)、阴陵泉(治酒黄)。

(6)肚中气块、痞块、积块:

足三里、块中、块尾。

(7)五痫等症:

上星、鬼禄、鸠尾、涌泉、心俞、百会。

(8)马痫:

照海、鸠尾、心俞。

(9)风痫:

神庭、素髎、涌泉。

(10)食痫:

鸠尾、中脘、少商。

(11)猪痫:

涌泉、心俞、足三里、鸠尾、中脘、少商、巨阙。

此症从何而得?

皆因寒痰结胃中,失志不定,遂成数症,医者推详治之,无不效也。

(12)失志痴呆:

神门、鬼眼、百会、鸠尾。

(13)口臭:

龈交、承浆、金津、玉液。

(14)小儿脱肛:

百会、长强、大肠俞。

(15)霍乱转筋:

承山、中封。

(16)霍乱吐泻:

中脘、天枢。

(17)咳逆发嗳:

膻中、中脘、大陵。

此症从何而得?

皆因怒气伤肝,胃气不足。

亦有胃受风邪,痰饮停滞得者;亦有气逆不顺者,故不一也。

刺前未效,复刺后穴:

足三里、肺俞、行间(泻肝经怒气)

(18)健忘失失记:

列缺、心俞、神门、少海。

此症因何而得?

忧愁思虑,内动于心,外感于情,或有痰涎灌心窍,七情所感,故有比症。

复刺后穴:

中脘、足三里。

(19)发痧等症:

水分、百劳、大陵、委中。

(20)牙关脱臼:

颊车、百会、承浆、合谷。

(21)口吐清诞:

大陵、膻中、中脘、劳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