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4861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x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x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的理想人格:

大丈夫

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离奸孑拒Vo1.16No.3(2011)孟子的理想人格:

大丈夫石芳(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关键词:

孟子;人格;”大丈夫”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9020(2011)03—026—04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作为先秦儒家的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一,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滕文公上》),认为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扩充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就可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尧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人们认真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从而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即作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这就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尧,舜,禹,商汤,文王的圣人目标仍缺乏具体的标准,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践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将理想人格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提供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涵养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高尚的志节,独立的人格,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坚持正义,扞卫真理,崇尚道德,乐行仁道.孟子提出: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意思是”大丈夫”必须具备仁,义的思想基础,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得志的时候,偕同百姓循着大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原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乱心,贫贱不能变志,威武不能屈节.这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这信念不是指向个体私欲,而是攸关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呈现的是一种大仁,大义,展示的是一种大胸襟,大气节.这就是”大丈夫”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操与志节.其二,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善养”浩然之气”.《孟子》中说:

”公孙丑问日:

……’敢问夫子恶乎长?

’日: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公孙丑上》)“气”一般理解为意念或情绪,所谓养气实质上就是培养道德意念和情操.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

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这种”浩然之气”就是”大丈夫”所应具有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是一种至大至刚的,压倒一切邪恶的豪迈之气.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高度自觉,是对社会道德的强力感召,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其三,孟子提出”大丈夫”应善于处理义利关系.在利益面前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品格是否高尚的试金石.孟子认为”大丈夫”应以道义为重,在义与利发生矛盾冲突时,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义,指的是国家,民族,集体的公利;利,指的是个人的私利.”大丈夫”应事事处以公心,心系利民厚生的社会大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即以天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这是典型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孟子提倡人们应该把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具有奉献精神.孟子说: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收稿日期:

2011-O1—06作者简介:

石芳(1979一),女,甘肃宁县人,西北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6第16卷第3期(2011)石芳:

孟子的理想人格:

大丈夫Vo1.16No.3(2011)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

告子上》)在孟子看来,珍惜生命,厌恶死亡是人之常情,但是”大丈夫”在正义和真理面前,应该具有为真理,为正义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二,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所蕴含的精神特征充分表现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精神内核已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并不断闪耀着新的时代光辉.孟轲曾经说过:

”万物皆备于我矣.”以为世界上最可宝贵的东西是内在于每个人自身的,这就是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这些精神财富的价值远远高于外在于人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依此价值标准,孟轲对他所追求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一,自信自尊,刚正不阿的高尚气节.“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告子下》)就很鲜明地展现出了孟子人格上的一大优点——自信自尊.孟子以继承三世之伟业为己任,以”变今之俗”(《孟子?

告子下》)为目标,以身为圣人之徒而自豪,他明确宣称: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

公孙丑下》)孟子这种饱含大丈夫气节的人格气度总是能够使他如御风而行,居高临下,声势夺人.这强烈地体现在他与君王的对话中.孟子与国君交谈,”说大人,则藐之,勿视之巍巍然”(《孟子?

尽心上》),不避锋芒,直冲要害.他的那种无所畏惧而表现出的如决江河的浩然正气令君王”莫之而能御”(《孟子?

梁惠王上》).除此之外,孟子对待君民关系也毫不保留地展现出他自信自尊的人格.孟子巧妙地把性善论运用于君民关系的理解中.”人皆可以为尧舜”,故”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离娄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

梁惠王下》).这些激烈的言辞无不朝统治者的威严发出挑战,体现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在对自己有着严格的人格精神训练,同时又对世人,或者说对君王,对百姓,提出了人格上的目标追求.这便是孟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于君,实施仁政王道;于民,铸就理想人格.因此,孟子说的民贵君轻,与其说是在贬低国君的位置,倒不如说只是在寻求一种平衡,君民间的关系平衡.孟子为何”言必称尧舜”《孟子?

滕文公上》,他只是希望诸侯王能够效法先王,行王道,安天下.君所以为君,尧舜也;民所以为民,大丈夫也.君民所以为人,性善也.其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在继承孔子思想上,孟子着重于仁和义,并把它们当作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他一再强调: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

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

离娄上》).孟子主张”居仁由义”(《孟子?

尽心上》),这里说的义,是指大道,是道德和义理的内在根据,有”理义”,”礼义”,”仁义”等意思.孟子把仁义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人生最可贵的品质.世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当以义为重.”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孟子-万章上》),出处进退,一合于义.”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告子下》),可见,就与不就,舍得之道,唯义已矣.孟子把义看作是如此重要的道德约束,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为禽兽,斯仁义在矣.如果人们只讲利,不思义,那就与禽兽无异.孟子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

告子上》)在这段话中,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于”士”,孟子特别加以重视,强调”士”必须学习孔子说的”志于道”,必须始终以行道为己任.孟子对孑L子这三个字的阐释可谓淋漓尽致:

”王子垫问日:

’士何事?

’孟子日:

’尚志.’日:

’何谓尚志?

’日:

’仁义而已矣.”‘(《孟子?

尽心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

尽心上》)这便是孟子对”士”阶层提出的要求,要有高尚的志向,以天下为己任,以行道为最高目的,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他们持较为轻视的态度,甚至不屑一顾.其三,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公孙丑上》),当公孙丑问及何谓浩然之气时,他先说”难言也”,紧接着对”浩然之气”有这样的解释: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如若这种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然而这种至大至刚的精神意义上的气,如何充塞于天地之间呢?

这恐怕就是孟子的难言之处了.面对这种情景,孟子不可能求救于当下甚至上古时流行的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论,于是创造性地赋予气以道德属性,将其纳入到理性思维的范畴.有一点孟子讲得很清楚,就是他的这种”浩然之气”,必须配之以义与道.义,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杠杆;道,就是事物之理,是道德的内在根据.“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这是一股凛然正气,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孟子以为,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可以说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了.孟子的”浩然之气”一说,影响很大,特别是他将气赋予道德含义对后世具有重大贡献.后人常提的正气,节气,骨气,豪气等词无不与孟子的气论有关.孟子的气,既是一尊道德偶像,又是27第16卷第3期(2011)寸青高旰拒Vo1.16No.3(2011)孟子人格铁的象征,孟子人格中透射出的股股浩然正气正如他那副铮铮铁骨般耿直笔挺,直冲霄汉,充分展示着孟子的鲜明个性.其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意思是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这是孟子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精神特征的最集中,最着名的描述.孟子强调富贵的诱惑,贫贱的煎熬,威武的逼压都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考验和洗礼,只有经受住了这种考验,才能形成一个刚毅自强的理想人格.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则是主体对天将降大任的自觉承担,是主体的使命意识即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正是有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自律,大丈夫才能自觉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不屈服任何外来的压力,不迷失方向,不丧失意志,正道直行,凛然正气,才能”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轩乘,我得志,弗为也”(《孟子?

尽心下》).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现出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不淫,不移,不屈的英雄气概.三,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之道孟子继承了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以修身为本的道德教育传统,强调”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实现必须从修身做起.孟子说:

”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离娄上》)根据东汉赵岐的解释”守身”即为修身,孟子强调修身为本.他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离娄上》).孟子认为,天下是由各个诸侯国构成的,因此,“天下之本在国”;各诸侯国是由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许多家庭构成的,所以”国之本在家”;而家庭又是由每一个具有独立个性与人格的个体所组成的,因此,”家之本在身”.正由于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才有”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

离娄上》).所以孟轲注重人格养成,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关系着天下的兴衰,国家的存亡,个人的荣辱.如何修身?

孟轲提出居仁由义的主张.他说: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

离娄上》)孟轲认为仁是人的安适的归宿,义是人必走的康庄大道,如果放弃安适的归宿而不去住,舍弃康庄大道而不走,是可悲可悯的,因此,他要求人们在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居仁由义”,具体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存心寡欲.孟子认为修身主要是存养心性.人的心性中本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格养成的首要任务就是存养和扩充这些善端,使其发展为人所具备的现实的道德品质.“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尽心下》).孟子认为,存养和扩充善端的主要障碍来自于耳目口舌之欲.因为耳,目,口,鼻,舌等身体器官是非理性的,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它们与外物接触,很容易被引入歧途,从而迷失方向,所以修养善28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寡欲.他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

尽心下》)意思是善端和欲望之间成反比的关系,人的物质欲望越多,善端的存养就越少,要想存养善端就必须减少食色等物欲.孟子所提倡的存心寡欲的修养方法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禁欲主义色彩,但是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重视精神追求却是应该提倡的.其二,持志养气.孟子认为”士”最重要的便是持志.所谓持志,就是立志或尚志.根据《孟子?

尽心上》记载,有一次,齐王的儿子问孟轲:

”士何事?

”孟子回答:

”尚志.”又问:

”何谓尚志?

”孟子解释说:

”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由此可见,孟子在道德修养中所强调的持志就是要人们做到”居仁由义”,具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理想和信念.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理想和信念,在正确理念指导下,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是符合道德教育规律的.盂子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继承了孔子”立志”的思想,鼓励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有远大的人生抱负,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孟子把持志与养气密切相联.他说:

”夫志,气之帅也”,“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孟子?

公孙丑上》).在这里,孟子所说的”志”是指理想,信念和意志;”气”则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是一种情绪和情感.孟子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究竟是什么,连孟子本人也说”难言也”,但他解释为: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

公孙丑上》)由此可见,孟子所说的这种至大至刚的,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就是人们日积月累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是压倒一切邪恶的正义的精神力量.孟子强调持志养气,就是强调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信念与意志互动共生.这在人格养成过程中已经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修养方法.其三,意志磨砺.孟子要培养的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标准范型的人才,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他认为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是由刚毅果决的意志统帅的.因此,他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人的意志力的培养和磨砺.在意志磨砺方面,孟子摆脱了主观唯心主义性善论的羁绊,认识到了客观环境,人生际遇对个人才能,性格和品德的重要影响,得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着名论题.孟子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忧患中得以生存,不断增加的忧患意识将使个人和民族,国家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否则,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整Et沉浸在歌功颂德的自慰之中,容易导致萎缩,退化和消亡.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孟子提倡人们忧患意识的培养,告诫人们必须居安思危.孟子认为,一个人超凡的智慧和胆识来自于不断增强的忧患意识,来自于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而人要想成就一番第16卷第3期(2011)石芳:

孟子的理想人格:

大丈夫Vo1.16No_3(2011)伟业,也必须经过挫折和坎坷,孟子以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和百里奚等历史名人为例说明超凡的智慧与能量,高尚的品德与才干都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所以他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告子下》)从这段引文里,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关于意志磨砺的思想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受命于天的”大人物”所经受的艰苦磨炼,似乎是一种天意的安排,这确实是不足取的.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胆识,才智,高尚的精神,气节是离不开艰苦锻炼的.只有经历人生世事的各种磨炼,才能造就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高尚情操.其四,反求诸己.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孔子提倡忠恕之道,告诫弟子凡事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孟子除继承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

卫灵公》)的思想,强调: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

离娄上》)此外,闻过则喜,改过迁善等都是盂轲倡导的修养方法,这些修养方法已经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孟子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最闪光的亮点,对塑造民族之魂居功至伟.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最集中地表现在其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上.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是我们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永不过时.当今社会,某些人逐利忘义,寡廉鲜耻,一味追求权势,名利,财富,仁民爱物的伦理情怀淡漠了,坚持真理的浩然正气缺失了,蔑视权贵的高尚气节衰微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精神对匡救人类精神世界面临的问题,有其重大意义.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M】.北京:

中华书局,1996.【2】杨伯峻.论语译M】.北京:

中华书局,2009.[3]杨泽波.孟子评传[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4]徐洪兴.孟子直解[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Menciu’SIdealPersonality:

ATrueManSHIFang(Normaluniversityinstituteofpoliticsandlaw,LanzhouGansu730070)Abstract:

Theidealtheoryofpersonality,”atrueman”raisedbyMenciusasthecriterion,isfullofsuchmeaningsas”neitherrichesnorhonorscancorrupthim;neitherpovertynorhumblenesscanmakehimswervefromprinciple;andneitherthreatsnorforcescansubduehim”,”spiritoffearlessness”and”laydownone’slifeforajustcause”.Italsotakesthespiritualfeatures,forexample,self-confidenceandserf-respect,uprightness,freeingpeoplefromoppression,thegreatestandmostunbendingandindomitablespirit,ete;Tocultivateanidealpersonalityof”atrueman’’needstoobeysuchapproachesas”fewerwants”.”insistingonwillingofkeepingair(Yangqi)”.”strengtheningthemind”.”walkinginthepathofvirtue’’and”lookingdeeperintooneself’’.KeyWOrds:

Mencius;personality;atrueman责任编辑:

马晓娟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