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4248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docx

《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docx

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老舍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邻居们

老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

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

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

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

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

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

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

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

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

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

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

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

“明太太吧?

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

“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

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

“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

”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

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

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

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

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

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

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

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

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

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

”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

”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

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

”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

私藏别人的信件?

拆开看看?

是不光明的。

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

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

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

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

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

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

混蛋应受惩罚。

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

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

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

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

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

哼!

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

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

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

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

他知道这是谁作的。

怎么办呢?

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

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

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

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

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

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

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

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

“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

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B.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自作聪明,市侩兼泼妇的形象。

C.杨先生表面上是“最新式”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一个旧式读书人,只是加了一些现代小市民的“自以为是”。

D.文章语言诙谐幽默,字里行间带着诙谐的讽刺,讥讽明家夫妇,嘲笑杨家夫妇,但是幽默背后有严肃的悲悯。

2.老舍的短篇小说结构上具有“集中”“紧凑”的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6分)

3.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主旨。

(6分)

7.A(A项,“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说法错误,从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等,可见,杨先生并不认为明先生混蛋,而是以己度人,认为对方如果受过教育,一定能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后悔,也并未觉得优越。

8.

故事篇幅短小。

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深厚的主旨。

选材集中,全文写了“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两件小事,在小事中刻画人物形象。

事件紧凑,前后有机推动。

“葡萄事件”后方有“信件事件”,衔接自然。

(每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如达成场景集中,矛盾集中言之成理亦可。

9.①写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困境。

文明沟通,难以解决,“野蛮”的方式,却换来意想不到的太平,收到了讽刺的效果。

揭露人性中的弱点。

如明先生的狭隘、嫉妒、骄纵,杨先生的忍让、迂腐等,并进行了善意的嘲讽。

新旧文化思想之间的冲突。

杨先生是教师,自诩为“最新式中国人”,但他骨子里仍有旧式文人的迂腐隐忍;而明先生虽受过新式教育,并为洋人工作,可是仍有浓厚的狭窄虚荣的旧式思想,正是新旧文化的冲突引发了邻里间的矛盾。

明杨两家的摩擦,体现了民族文化自省年代对文化价值观的反思。

(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十年笔墨与生活

老舍

十年来,我主要的是写剧本与杂文。

是,我并没有写出来优秀的作品。

可是,我的笔墨生活却同社会生活的步伐是一致的。

这就使我生活得高兴。

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

我的才力有限,经验有限,没能更深刻地了解目前的一切。

可是,我所能理解到的那一点,就及时地反映在作品中,多少尽到些鼓舞人民前进的责任,报答人民对我的鼓舞。

我惭愧,没能写得更好一些,可是我也高兴没叫时代远远地抛弃在后边。

时代的急流是不大照顾懒汉的。

写那些通俗文艺的小段子,用具体的小故事宣传卫生,解释婚姻法,或破除迷信等等。

文章小,文章通俗,并不损失作者的身份,只要文章能到人民的手中去,产生好的作用。

我也帮忙编辑《说说唱唱》——一个全国性的通俗文艺刊物。

因编辑这个刊物,我接触到有关于民间文艺的种种问题,丰富了我对继承民族间文艺传统和发扬文艺的民族风格等等的知识。

因为接触到继承民族文艺传统等问题,我的那一点古典文艺知识就有了用处。

我给《说说唱唱》编辑部的和其他的青年朋友们时时讲解一下,帮助他们多了解一些古典文艺的好处,并就我所能理解的告诉他们怎样学习和怎样运用古典文艺遗产。

我们的创作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粗鲁地割断历史。

我本来不大会写剧本。

十年来,我一共写了十多本话剧与戏曲。

其中有的被剧院演用,有的扔掉。

我是在学习。

出废品正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失败一次就长一次经验。

因此,即使失败了,也不无乐趣。

不怕失败,就会长本事。

我的确觉得越多写便越写得好一些,功夫是不亏负人的。

写完一本戏,当然要去找导演与演员们讨论讨论。

他们是内行。

跟内行人谈谈,自然而然地就会长见识。

就是这样,我慢慢地理解了一些舞台技巧。

这又是一种乐趣。

在新社会里,人人愿把本领传给别人。

只要肯学习,机会就很多。

我把我的作品叫做“民主剧本”。

这就是说,我欢迎大家提意见,以便修改得更好一些。

当然,修改是相当麻烦的。

可是,只要不怕麻烦,麻烦便带来乐趣。

况且,导演与演员并不只诚恳地提意见,他们也热诚地帮助我。

我的民主剧本得到多少导演与演员的支持啊!

这难道不是乐事么?

大家协作是新社会里的一种好风气。

剧本演出后,观众们也热情地提意见,这又是一种协作。

人与人的关系变了。

这就是我笔下的主要内容。

我写了艺人,特别是女艺人,在从前怎样受着剥削与虐待,而在解放后他们却被视为艺术家,不但不再受剥削与虐待,而且得到政治地位——是呀,现在全国有不少男女艺人做了地方的和全国的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

我在解放前就与他们为友,但是除了有时候给他们写点唱词,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其它的问题。

现在,不但他们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有不少人也有了文化,会自己编写唱词了。

在我的剧本中,我写出许多妇女的形象。

在旧社会里,一般的人民都很苦,妇女特别苦。

在新社会里,首先叫我受到极大感动的就是妇女的地位提高。

从一个欢欢喜喜地去工作的媳妇或姑娘身上,我看见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大变化。

男女平等了。

妇女跟男人一样地创造着新时代的历史。

是的,我写了许多方面的事实与问题,因为这些事实与问题就都在我的眼前。

看见了,我就要写。

而且我不能作为旁观者去写,我要立在剧中人物中间,希望我是他们中的一个。

这样,我才能成为群众的学生,有了非写不可的热情。

假若我的作品缺乏艺术性,不能成为杰作,那只是因为我向人民学习得还太不够,脱离了群众。

哪里去找创作的源泉呢?

难道只凭我个人的想象,就能找到新时代的人与人的关系,新颖的艺术形式,与活生生的语言么?

我不敢那么狂妄!

十年来,我写了一些作品,应当感谢人民!

是人民给了我值得写的人物与事实,给了我简练有力的语言。

我要继续向他们学习,以期得到更好一些的创作成就。

(选自《老舍自传》第六章,有删节)

相关链接: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

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注】【注】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

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老舍自传》第一章)

【注】布尔乔亚:

英文“资产阶级”的音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十年来没有写出优秀的作品,主要原因是才力有限,经验不足,以及没能更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样的说法带有自谦意味。

B.老舍为了让自己的古典知识发挥作用,不仅帮助《说说唱唱》编辑部的和其他的青年朋友们了解古典文艺的好处,并教给他们怎样学习和运用古典文艺遗产。

C.十来年,老舍一共写了十多本话剧和戏曲,有成功也有失败,但由于他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在写作过程中他不仅获得了乐趣,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D.对于艺人尤其是女艺人,老舍为从前无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深怀愧疚,又为他们解放后不再受剥削和虐待及政治地位的提高而深感欣慰。

E.作者三岁时失去了父亲,对母亲特别有孝心;小时候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书籍;在师范的学习经历,为他后来当老师打好了基础。

(2)上面两则材料在语言特色方面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

(3)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老舍“剧本和杂文”的创作特点。

解析

【考点】

散文阅读想北平(老舍)

【解析】

【解答】

(1)B项,老舍帮助《说说唱唱》……并教给他们怎样学习和运用古典文艺遗产并非“为了让自己的古典知识发挥作用”,选项理解有误。

D项“无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深怀愧疚”曲解原意,原文为“除了有时候给他们写点唱词,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其它的问题”。

(2)该题考查语言特色,要求分析两则材料语言特色的不同。

语言特色包括语体特点,如文言文,口语化特色;包括句式特点,比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

包括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

前一则材料语言口语化,句式以散文为主,语言朴实,后一则语言偏文言化,句式以整句为主,语言幽默。

(3)本文要求概括老舍“剧本和杂文”的创作特点,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审题,要求概括的是他创作方面的特点,而不是作品特点。

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搜寻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如果是具体叙写的内容,理解后进行抓住角度进行概括。

抓住第二节“我的笔墨生活却同社会生活的步伐是一致的”“可是我也高兴没叫时代远远地抛弃在后边”第四节“我本来不大会写剧本”“不怕失败,就会长本事。

我的确觉得越多写便越写得好一些”第五节“与人的关系变了。

这就是我笔下的主要内容”倒数第二节中“我写了许多方面的事实与问题”“希望我是他们中的一个。

这样,我才能成为群众的学生,有了非写不可的热情。

”这些句子即可归纳总结出答案。

【答案】

B,D

(2)

前者通俗易懂(口语化);后者文言味较浓。

前者句式灵活,以散句为主;后者句式较为一致,以整句为主。

(3)

既紧跟时代步伐,又不割断历史。

(或“同社会生活的步伐一致,又不割断历史”)

在失败和学习中提高。

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变化。

立足剧中人物去写事实和问题。

向群众学习,在群众中寻找创作的源泉。

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

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

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

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

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

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

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

“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

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

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

”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

“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

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

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

“小子,你去当兵!

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

不,升到营长!

”李全入了伍。

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

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

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

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

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

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

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

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

张荣回来了。

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

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

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

两村长的心中象刀剜着一样。

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

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

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

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

“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

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

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

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

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

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

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

爹!

李大叔!

你们说句话吧!

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

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

“我完了!

你们,去打吧!

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

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

“咱们是朋友了!

        (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第一卷第十二期,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李村村长的儿子也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两村的村民不关心中日战争,甚至盼望日本人能为自己消灭对方,但他们在心里也恨日本人,这为小说结尾两村的人化敌为友作了铺垫。

D.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E.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

请简要概括。

(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

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考点】

小说阅读想北平(老舍)

【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统领全篇、画龙点睛”错,应为引出下文;B项,“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表述有误;“一直处于下风”于文无据;D项,张村和李村的人冲突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的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而非主要原因,因此也就谈不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节梳理和鉴赏能力。

小说情节的梳理一般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来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简练。

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的化解应该由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开始的,接着是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然后是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家族的危机;最后李全的死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

(3)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小说标题的含意主要有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敌与友”表面是指张村和李村的关系,深层含义应该是指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私仇而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

小说标题的作用主要可从标题与主题;标题与主体内容;标题的言外之意(寄托情感等)、标题与线索角度来分析。

【答案】

C,E

(2)①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②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③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两位村长受到感召;④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家族的危机;⑤李全的死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

(3)寓意:

“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友”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

“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

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私仇而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

好处:

①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

②题目暗示情节,小说是围绕张、李两村敌和友关系的转化来展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