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3581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5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商西周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夏商西周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夏商西周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夏商西周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夏商西周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夏商西周名词解释.docx

《夏商西周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商西周名词解释.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夏商西周名词解释.docx

夏商西周名词解释

夏朝政治

禹姓姒,号有夏氏,他的夏部族活动于黄土高原地区,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被尧处死,禹接替父亲职务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消除了洪水,被舜举为继承人

禹即位后,国号夏,都于阳城

启代益位

禹年老后曾选东夷族的益作为接班人,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杀掉益,夺取王位,中国历史的禅让时代结束,王位世袭制开始,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太康失国

夏朝第三代国君太康(启之子)时,荒淫不理朝政,兄弟五人争夺王位,统治削弱,东夷有穷氏首领羿起兵攻入夏都,夺取王位,史称“太康失国”

少康中兴

太康的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积蓄力量后,从东夷手中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过三代人40年的斗争

夏朝灭亡

夏朝的最后一名国君夏桀荒淫无度,残酷统治,夏朝统治削弱,已不能有效控制周边的部落,东夷的商部族日益强大,最终商族首领汤率众伐夏,夏朝灭亡

夏朝考古

二里头文化

与夏文化接近的考古文化是二里头文化,它的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内,有可能是夏朝遗存

二里头文化发现了宫殿遗址,陶器、骨器的作坊遗迹,出土的青铜碎片说明此时已进入青铜时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工程,该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XX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工程的主要目标是:

一、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二、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三、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四、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20XX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商朝历史事件

盘庚迁殷

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这一段时期的商朝称为“早商”,早商期间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殷都屡次迁徙,从成汤到阳甲总共迁都五次,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多次争夺王位,国力一度衰弱

到阳甲之弟盘庚时,自奄迁都到殷,从此安定下来,直到商朝灭亡,盘庚迁殷对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武丁中兴

盘庚迁殷后商朝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到武丁时期到达商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在位时对四面方国进行征伐,极大地扩展了商朝的疆域

商朝的灭亡

商朝后期,统治者生活腐朽、统治残酷,连年对外战争,国内空虚,周族此时已经建国,日益强大,趁商朝对外用兵之际发兵攻打商的别都朝歌,纣王将夷人俘虏编成军队迎敌,大败于朝歌南郊牧野,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甲骨文

商代已有文字,现在已发现的文字资料都是商代后期的遗物,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在少量铜器上亦铸有一些文字,称为铜器铭文,亦称钟鼎文,简称金文

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每次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将汉字按其构造分为六种,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谓之“六书”,甲骨文虽仍以象形为主,但已初步具备六书

商代考古发现

安阳殷墟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东西长约6千米,南北宽约4千米,总面积约24平方千米,发现53座建筑基址,这些宫殿是王都内规格最高和最为华贵的建筑物,其中有的是商王与王室贵族起居、议政和举行典礼的场所,有的是官署机构的所在,有的是用于祭祀祖先神灵的宗庙,作为王室档案记录的殷墟甲骨文,也大都出土于宫殿区,

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位于河南偃师县城,该城为内城外郭式,城墙用夯土筑成,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1200余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已发现7个城门,城区南部有3座小城,宫城居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应为施政的场所和王室贵族的起居之处,另外两座小城位于宫城左右,起拱卫宫城的作用,城区北部有大量的普通住宅建筑和水井群,附近还有窑址和墓葬群,应为平民的居住区,从城市的地理位置、规模、设施与城区规划来看,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和军事防御功能

郑州商城

郑州商城城址位于郑州市区,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夯筑的城墙,周长7千米,在城门东北部近40万平方米的较高地带,有数十座夯土台基建筑遗存,应是贵族居住的宫殿区,在宫殿区附近,还发现了与祭祀有关的遗存,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安排在城外,在城周围已发现了4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这座城邑始建于商代早期,沿用时间较长,应是商王国的首都或别都

西周的历史事件

周的兴起

周族原居于今陕西渭水以北,是戎族的一支,弃是周族的始祖,弃善于于经营农业,为尧的农师,舜封他于邰,号后稷,以姬为姓

弃的四世孙公刘时,迁居于豳,社会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公刘之后又九世,传到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他率领族人迁徙到周原,周原一带的土地较肥沃,适宜耕种,周族在这里定居下来,古公在岐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强大势力,开始了周人的“翦商”事业,后来被追尊为“太王”,这时的周族尚臣服于商,接受商的封号,但由于势力日益强大,与商也有矛盾

古公亶父死,子季历立,季历后被商王文丁所杀,季历死,子昌继立,是为周文王,文王在太王和季历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各方国和部族,把周族的势力向东扩展,周文王治岐时,周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很迅速,武力也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邻近许多小国或戎狄部落,后又将国都迁至崇(今西安注水西),改崇为丰

此时周虽在名义上仍服从于商朝,其势力却已构成对商的严重威胁

武王伐纣

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迁都于镐,丰、镐隔水相临,同为都城,这时,商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一战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周公东征

周武王攻克殷都,基本上控制了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同年四月,便胜利班师,回到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武王班师时,封纣子庚于殷,统率殷的遗民,以弟管叔、蔡叔和霍叔领兵驻守在殷都周围,就近监视,号称为“三监”

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继位,年龄很小,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权,便与武庚勾结,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周公率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从此以后,周对黄河下游的控制比较牢固

这样,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里以上,王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显著的增强,成为控制全国的基地

国人暴动

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日趋衰落,周厉王时,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爆发了国人暴动,加速了周王朝的衰亡

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引起社会上下一片反对,所谓“专利”,即是将原来公有的社会财富资源—山、林、泽等收归王室所有,国家统一管理,不准一般贵族和平民使用

为压制舆论的不满情绪,厉王又专门派人“监谤”,发现有异议者则杀之,结果人人自危,不敢议论,道路以目

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XX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一说由国人共推诸侯共伯和执掌王政)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宣王中兴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在周公和召公的辅助下,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史称“宣王中兴”

自西周中叶以来,西北地区的戎、狄、猃狁诸族逐渐强盛,因其临近西周王畿,故已成为周室的主要威胁,宣王多次对上述诸族进行征伐,俘获甚众;对东南淮夷、南方楚国作战,也数次获胜,为巩固战果,宣王还续行分封,在邻地边区又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宣王在位46年,到其后期“中兴局面”已近于终止,国势又开始衰退

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

宣王死后,子幽王即位,他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引起朝政混乱,诸侯叛离

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宗周被戎人摧毁,西周灭亡

诸侯们和申侯拥立宜臼继位,是为平王,这时丰、镐已残破不堪,周围又有戎人的威胁,平王被迫于次年放弃丰、镐,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

礼乐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日趋完备,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周礼”,内容比较广泛,其中,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之外,还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与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有与之相应的舞乐,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周朝礼乐制度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很多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分封制

周在全国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就把巩固政权尤其是针对广大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中,大封诸侯尤为重要,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有三种:

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

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最重要的封国有:

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

齐,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XX临淄);

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XX曲阜);

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燕,召公奭的封国,都蓟(今);

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今XX翼城西)

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宗法制

与分封制相辅相成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宗法制下有大宗与小宗之别,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对卿大夫而言又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封地内对士而言又称为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划分和区别,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约束,姬姓贵族娶亲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而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女子中选择,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井田制

井田制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它与宗法制紧密相连,在周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田,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

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未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西周中晚期以后,在公田之外,一些奴隶主贵族又往往驱迫农人和奴隶开垦荒地,增加分外的土地,有时王室也常将一些未垦辟的荒地或者山林赏赐给下级贵族,这些田地,不属于公田,不征贡税,等于实际承认为他们所私有,称为“私田”

国野制

西周社会的平民阶级是“国人”和“野人”,西周实行国野制,亦称乡遂制,国野制产生于周初的武力征服,国是统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区,野则是被征服者散居的鄙野,国人是贵族的远系旁支,由于贵族的子孙繁衍,超出宗族所能容纳的限度,就将血统关系疏远的分离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分离出去的贵族后裔就发展成为庞大的国人阶层,由于国人与贵族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因而他们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享有一定的权利

国人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执干戈以卫社稷”,他们是甲士的主要来源,是军队的主力

野人,亦称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诸多古老部落的后裔,还有迁徙到内地的周边民族成员、流亡人口等,野人的义务就是农业生产,他们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虽然受到比较强的人身束缚,但仍不同于完全失去自由的奴隶

工商食官制度

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

“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四》: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工商食官”按照三国时韦昭的解释“工,百工,商,官贾也”百工就是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百工和官贾为官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在管理方面,新设有“司工”一职,总管官府手工业,其下属还有许多工头式的小官,如工师、工正等,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来源主要是官府手工业的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

敬天保民思想

西周时期的统治阶级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思想,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最高统治者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但是前有商之代夏,后来又有周之代商,都相继变革了天命,即“汤、武革命”,这样的历史事实,又使他们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为了“保民”,统治者还须“明德”,这就是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的功夫,同时也要加强对“民”的思想约束

“敬天”“保民”“明德”,反映了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德政的重要,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

西周的教育

周代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西周时代,文化教育为贵族所垄断,无论中央国学还是地方乡学,均由官府开设,而且学校就设在官府中,教育的特点也是“政教合一”,因而叫作“学在官府”,亦称“官学”

春秋五霸

王室衰微

东迁后的周王室势力大为削弱,仅能控制雒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致使王室财政十分拮据

东周第二代天子桓王在位时,周王室与同姓诸侯郑国(都新郑,今属河南)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王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周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西周王室还能做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则已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间互相兼并,于是出现了大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各大国都想当霸主,于是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齐桓公称霸

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齐国改革之后,国势日强,当时北方山戎和狄族势力正向南发展,经常袭扰燕、邢、卫等国,齐桓公利用王室虽然衰微但周王仍是名义上的诸侯各国的大宗和共主的地位,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燕国打败山戎,又联合宋、曹等国制止了狄人的扰害,齐国救邢存卫,在诸侯中威望大增

当齐国忙于对付山戎、北狄的时候,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楚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逐渐强大,兼并了附近许多小国,楚不仅兼并了许多小国,而且连年伐郑

为了阻挡楚国的北上锋芒,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郑、陈、卫、许、曹等国联军侵蔡伐楚,直抵楚边境陉地(今河南郾城南),楚成王只得求和,两方订立“召陵之盟”,楚在实际上承认了齐的中原霸主地位

公元前651年,齐在葵丘(今河南XX县东)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会盟,商量订立了有关各国共同遵守的条约,盟约申明: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在这次葵丘之盟上,周襄公还派特使送来祭肉,正式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死后,国力大衰,南方的楚国又一再北伐,当时宋国较强,宋襄公想联合些诸侯以抗楚,决定举行会盟,欲自为盟主,楚王亦与会,并在会上活捉了宋襄公,宋襄公虽被释放,但其后在与楚作战中受伤而死

晋楚争霸

晋是周成王之弟虞的封国,初封于唐(今XX翼城西),后因境内有晋水,改称晋,春秋前期,国势发展

公元前632年,楚北上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北进锋芒,在未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今XX鄄城西南),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使楚国向北发展的兵力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战后,晋文公又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规定:

“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史称“践土之盟”,晋文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以后80年间,晋楚间的斗争成为大国争霸的主要内容

晋文公死后,灵公继位,霸权受到来自南楚和西秦的威胁,晋人虽阻止了秦的东进,却没能挡住楚庄王称霸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进攻雒邑附近的陆浑之戎时,在东周京畿阅兵示威,并派人向周王询问九鼎的轻重(问鼎一词的来源)

公元前597年,楚围郑,晋救郑

次年,晋、楚军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市东),晋军大败,史称“邲之战”,公元前594年,楚又围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

弭兵之会

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之间势均力敌,疲于攻战,进入两强相持阶段,此时中原小国也因饱受大国争霸战争之苦,而普遍厌战,于是出现了宋国发起的两次“弭兵”会盟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大夫华元向晋、楚两大国提出倡议,双方勉强响应,各派代表会于宋,订立盟约,可是才过三年,楚国首先撕毁盟约,北侵郑、卫,公元前575年,晋、楚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大败

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倡议第二次“弭兵”,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邾、滕共十四诸侯会于宋,会上确立了晋楚共为霸主的地位,规定小国要对晋楚同样纳贡,齐、秦大国分别与晋、楚联盟,至此,晋、楚平分了霸权,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40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这种形势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秦霸西戎

秦国原是活动在陕西西部的一个小国,西周灭亡,秦襄公护送平王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以岐为中心,势力逐渐发展

秦穆公在位的39年是秦国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名臣治国,成一时“富国强兵”之势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企图向东发展,争霸中原,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殽(今河南XX西北)时,遭晋军截击,秦军的三个将军被俘,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

秦东进受挫后改变战略,转而西向,进攻戎地,“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周襄王为此还曾派特使祝贺,秦在西方取得“霸西戎”的地位

吴越争霸

向戌弭兵之后四十年,长江下游以南,有吴、越两国兴起,吴在楚国之东,据文献记载,为周的祖先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的后裔所建,都于吴(今XX苏州),在晋楚争霸时,晋为利用吴来牵制楚;曾于公元前584年派巫臣向吴人传授先进的射法、御法和战车阵法,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5年即位后,重用伍子胥、孙武整顿、治理国家,并于公元前506年大举攻楚,五战五胜,攻占楚国郢都

越亦称于越,其国君相传是夏王少康的后裔,建都于会稽(今XX绍兴),越趁吴入楚而伐吴,在槜李大败吴军,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吴伐越,败越军于夫椒(今XX吴县太湖中),越王勾践求和,请为属国,夫差以为已解后顾之忧,便挥师北上,争霸中原,当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会诸侯,与晋争霸时,不料勾践卧薪尝胆,在大夫文种和范蠡辅佐下,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壮大力量,乘机攻入吴都姑苏(今苏州),并于公元前473年灭吴,此后越王勾践亦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号称霸主

战国的兼并战争

七国并立局面的形成

秦、楚、燕、齐、韩、赵、魏七个大国,合称“战国七雄”,七国中只有秦、楚、燕为春秋旧国,韩、赵、魏是在晋国的版图上分裂而成的新国家,齐国国名未变而君主已易姓

晋、齐两大传统强国所发生的巨变,源于春秋中叶以来国君权力下潜、卿大夫势力膨胀的历史背景,这些卿大夫在经济上损公肥私,在政治上干预君位继承,废嫡立庶,甚至将国君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最后篡夺君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晋在春秋中期,政权已逐渐为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卿大夫所掌握,六卿在架空国君的同时,彼此间也展开兼并

首先是智、赵、韩、魏四家联合消灭了范氏、中行氏

随后到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又联合起来灭掉势力最强的智氏,智氏灭亡后,赵、韩、魏不仅瓜分了智氏的土地,而且将晋公室的土地、人民也基本瓜分,仅给晋国国君留下两城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大夫为诸侯,成立赵、韩、魏三国,晋国灭亡,赵国占有晋国的东、北部,韩国占有晋国的南部,魏国占有晋国的中、西部,由于三国是由晋国分裂而成的,故史籍中又称之为“三晋”

田氏代齐

齐国的田氏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公子完在齐桓公时,因避陈之事,逃来齐国,姓田氏,任齐“工正”

春秋中期,田氏势力逐渐强大,齐国本来也有数家卿大夫共同执政,但经过长期斗争后权力基本落入田氏一家手中

到公元前391年,田氏大夫田和将齐康公迁往海边,予以食邑一城,自立为君以代之,至此姜姓齐国已变成了田氏的齐国,

公元前386年,通过魏国国君魏文侯代为请求,周安王正式承认田和为诸侯

马陵之战与魏国的兴衰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盛的国家,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为基础的强大武装力量

公元前344年,魏在大梁附近的逢泽发起并主持了“逢泽之会”,率领十二诸侯朝见周天子,成为盟主,至此,魏已成为称霸中原的唯一大国

逢泽之会韩没有参加,魏认为这是背叛,于是在公元前342年攻韩,韩告急于齐,齐威王命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征援韩,齐举兵直趋大梁,魏将庞涓急忙引兵自韩回魏,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以十万士卒迎击齐军,齐军诈败,魏军紧追,至马陵(今XX范县西南),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