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苏轼.docx
《新建苏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苏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建苏轼
新建-苏轼
今天,《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课前:
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
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生(齐):
月亮。
师: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
说得真好!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
师:
首先,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
(屏
生7:
窗户。
师:
是吗?
生(齐):
是。
师:
不是。
“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
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齐):
知道。
师:
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
(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
)
师:
还有问题吗?
(生摇头。
)
师:
那老师有几个句子想考考大家,敢迎接挑战吗?
生(齐):
敢!
(跃跃欲试)
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
回答得非常好!
可学古文只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你最想问的问题。
生1:
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
生2:
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生3:
课下注释中说苏轼此时被贬黄州是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有闲情欣赏空明月色呢?
师:
你的问题很深刻,很有价值。
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4:
作者开头交待时间的作用是什么?
生5:
作者都要睡觉了,为什么突然又起来了?
师:
这后两个问题谁能解答?
生1:
开头就是交待夜游的时间,没什么特别的作用。
生2:
作者起来是因为“月色入户”,欣赏月色美景。
师:
很好。
那么前三个问题就由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吧,一会儿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展开热烈讨论,师巡视指导。
)
师:
哪组同学先来展示你们的探讨成果?
生1:
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师:
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生(齐):
空明。
(板书——月色:
空明)
师: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2:
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师:
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
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
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
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
师:
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
常言说:
“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一篇文章按十分计算的话,朗读给人的美感可以达到七分。
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月光之美表现出来,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女生美读;男生美读。
)
师:
哪组同学能解答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生1:
此时的他被贬黄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夜晚赏月正好可以消磨时间。
师(问提出此问题的同学):
你对他的说法满意吗?
生2(提出问题者):
不太满意。
师:
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2:
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
(听课老师及同学为她鼓掌。
)
师:
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
那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吗?
(生摇头。
)
师:
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
(一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
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
师:
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
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
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
有道理。
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
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体现他“闲”的句子吗?
生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生2:
“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生3: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生4:
写月色的句子最能体现他的“闲”。
师:
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
不是!
师:
“闲”究竟是什么意思?
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
空闲。
生2:
闲暇。
生3:
清闲。
师:
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
(生沉思、摇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
悠闲、闲适。
生5:
闲情逸致。
师:
说说你的理由。
生5:
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
你的理解很恰当。
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把这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
(生齐读。
)
师:
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生1:
乐观积极向上。
生2:
从容面对苦难。
生3:
豁达乐观。
生4:
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
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板书——闲人:
豁达)
师:
请大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生认真背诵课文。
)
师:
背得怎么样了?
(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
师:
齐背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生有感情的进行背诵。
)
师:
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背诵的如此流畅,真了不起!
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
(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
师: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那你知道他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在哪个时期真正形成并成熟的吗?
(生摇头。
)
师:
就是在被贬黄州时。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屏幕显示余秋雨的这句话)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
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
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屏幕显示:
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
生1:
以前读文章,见到描写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今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
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
生2:
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
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
(掌声)
生4: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正如古人所说: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掌声)
师:
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
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下课!
)
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播放音乐《明月几时有》)
师:
大家请看投影,看到什么?
生:
月亮
师: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从而诞生了许多优美诗文。
我们也学过许多有“月”的诗句,比如:
生: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
确实,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故乡的思念,一轮明月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今天,让我们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
生:
苏轼,号东坡,北宋文学家。
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
现在老师来朗诵课文,大家来听读课文。
听读中①注意字音、节奏,并作好标志;②初步感受月下作者有什么样的心情。
(老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鼓掌)
师:
谢谢!
大家觉得有没有哪些字音或句子的节奏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
生1:
荇(xìng)
生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师:
这句也是老师希望大家能重点注意的句子之一。
(投影出示)那这句该怎样读才合适呢?
生3: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师:
很好,因为“念”意思是考虑、想到;“遂”是“于是”之意。
(齐读这句)
生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
后一小句应该是“盖/竹柏影也”,因为,“盖”是语气词,相当于“原来是”。
(齐读这句)
生5: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鼓掌)
师:
节奏把握得非常好!
让我们象这位同学一样朗读这句。
(齐读这句)
师:
现在我们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
大家读得都很投入。
当然,要想做到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节奏,还需要我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哪些词语、句子还无法解释的请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
讨论请停下来。
大家还有哪些词、句无法解释的提出来。
生6: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怎么解释?
生7:
月光照进窗户,(我)高兴地走出来。
师:
注意:
“户”什么意思?
生:
窗户。
师:
对吗?
回顾我们学过的第24课《大道之行也》中的“故外户而不闭”中的“户”什么意思?
(大部分学生在思索着,有五六个声音说“窗户”,只有一个细小的声音说“门”。
)
师:
我们再想想去年学过的《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是当着窗户织布还是当着门织布?
生:
当着门织布
师:
所以,“户”应该解释为……
生:
门。
生8: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怎么解释?
生9:
月光照在庭院中,好象水一样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相生,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生10: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怎么解释?
生: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啊。
师:
注意,“但”是“只”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但”意思不同。
师:
我们已基本上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把握好节奏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心情,当然,这个内容我们呆会儿还要详细探究。
(学生齐读课文)
师:
读得不错,流畅,能注意节奏。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理解,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夜游过程中,作者的状况怎么样呢?
(学生默然)
师:
能不能用文章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生:
闲
师:
结合文章的内容,你对“闲”是怎样理解的?
生3:
清闲
生5:
悠闲
生6:
闲适
师:
大家对“闲”有大致的理解,那就是“清闲”“闲适”、“悠闲”等。
那作者的清闲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找出有关句子进行朗读、想象,看看这些地方是如何体现作者的“闲”的?
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
讨论交流:
那作者的清闲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找出有关句子进行朗读、想象。
)
(学生交流,老师巡视)
师:
请停下来。
刚才大家都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同学还读得很好,谈得不错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投影出示苏轼图片)
生1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作者看到月亮就走出来,如果很忙的话就不可能这样了,所以看出作者现在很清闲。
师:
作者本想睡觉,可一见到月光就睡意全无,披衣而起。
“入户”让人感觉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作伴。
“欣然”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从中可见作者的清闲。
生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描写出月光的澄澈,环境很宁静,可以看出这时的作者心情很平静,悠闲。
师:
请你试着朗读这句子。
(生1朗读)(学生鼓掌)
师:
读得轻缓,能读出闲适、愉悦之情。
而且能借助景色特点来想象作者心情,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我们再仔细想想,这一句有提到月光吗?
生:
没有。
师:
那我们从哪里感觉到此句在写月色?
生12:
从“影”可以感受到,作者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
师:
这句处处有月却处处不提月,在作者眼中,月与水已浑然一体,同时,作者还展开联想勾画出一副澄澈透明的月色世界。
这种澄澈透明正是来源于作者心中的闲适、愉悦之情。
畅游月景,作者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我们一起用轻柔的语气、缓慢的语速来朗读这个句子。
(学生朗读)
生13: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这么晚了,还去找张怀民出来夜游,看出作者很清闲。
师:
确实,这么晚还跑去承天寺找朋友,看出作者清闲。
“念无与为乐者”,可以看出这时的作者有一种……
生:
寂寞、孤独
师:
那为什么只找张怀民不找别人呢?
生4:
张怀民也是被贬。
师:
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生齐说)
师:
既然同命运,那是否相知呢?
从哪里看出来?
生:
是,“怀民亦未寝”。
师:
我们猜想一下,怀民为什么也没睡?
生:
月色入户。
师:
“亦”字写出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师生共说)。
有这样一个同命运又同好相知的朋友作伴同步漫游赏月,作者内心肯定是十分怡适的。
我们一起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念无与为乐者”要放慢语速,读出若有所思之感、寂寞之感。
后一句读出喜悦之情。
(学生朗读)
师:
读得很好。
这样看来,作者的“清闲安逸”体现在夜游与赏月的描述中。
那作者为什么要夜游?
生:
欣赏月色。
师:
赏月又是为了什么呢?
生:
放松心情。
师:
放松心情、取乐。
这说明作者原来心里怎样?
生:
烦闷、苦闷。
师: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没有同学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生2:
他被贬到黄州。
师:
是啊,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遭到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尽管他的一生是如此的不幸,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篇文章写于他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时。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陷害入狱,后经人多方营救才结案出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而且还受到监管,可以说,贬谪剥夺了他的一切,天地间,唯有清风明月属于他。
师:
结合这个背景,大家觉得作者最后说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多少感慨?
生1:
其他人都很忙,没办法欣赏这么美丽的景色。
作者能够欣赏到,所以很高兴。
师:
其他人在忙什么?
生:
做官、赚钱
师:
忙于追逐功名利禄。
得到一种他人难以领略的美景,对当时的作者来说是一种自我安慰。
生6:
作者当时内心很痛苦,但看到美丽的月色却很高兴。
师:
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在美景中寻找寄托。
师:
被贬是现实,悲凉是人之常情,但文章字里行间却流露出闲逸的情怀。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联想到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境界?
生:
乐观
生:
宽阔的胸怀
师:
归纳起来就是:
旷达乐观。
师:
探究到这,苏轼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
生4:
作者跟张怀民慢慢地走着,边走欣赏那美丽的月光,心里非常高兴。
生8:
作者走得很慢很轻,内心很平静。
师:
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闲适的苏轼迈着轻缓的步伐,安静地欣赏着月景,看到一个旷达乐观的伟大形象。
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的伟大形象。
注意:
用闲适的语调、轻柔的语气、缓慢的语速。
(学生齐读课文)
师:
读得比上次有很大进步。
我为大家鼓掌。
确实,一个伟大的形象需要我们仔细品读,一篇优美的文章更需要我们熟读成诵。
那想要短时高效地背诵这篇文章,不知大家有没有什么妙招?
生14:
先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一句一句地背。
生5:
先理解文章大意,再分成几个层次,一层一层地背。
师:
文章可分成几层?
生:
三层:
从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为一层,“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为一层,“何夜无月”到结束为一层。
师:
嗯,一层叙述夜游的过程,一层描写景色,一层抒发情感。
师:
现在,我们用这位同学的妙招试着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师:
哪位勇敢地来尝试背诵?
(生5举手站起来,学生鼓掌。
)(生5背诵。
学生再次鼓掌)
师:
这么短的时间既能背诵又富有感情,非常可贵。
哪位同学勇敢地来挑战他?
(生15举手站起来,学生鼓掌。
)(生15背诵。
学生再次鼓掌)
师:
同样出色,为女同学们争口气。
现在,让我们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既准确又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学生配乐背诵)
师:
背得非常好,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师: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雕刻大师罗丹说:
“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确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到处都有诗意,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用心发现,用心体会。
所以学习本文,在欣赏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苏轼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希望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拥有一个旷达、诗意的人生。
师:
最后布置两道作业:
(投影出示)1、请收集苏轼作品中有关“月”的诗句词句。
2、借苏轼的眼睛,展开联想想象,对文章中的景色进行详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