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唯物论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1822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复习唯物论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期末复习唯物论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期末复习唯物论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期末复习唯物论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期末复习唯物论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唯物论知识.docx

《期末复习唯物论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复习唯物论知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复习唯物论知识.docx

期末复习唯物论知识

唯物论部分

逻辑知识线索:

1、物质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绝对运动、相对静止,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世界观)

3、规律:

含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如何用原理)

4、物质决定意识:

表现(产生和起源,人脑的机能,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原理

5、意识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的特点(三性);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调节和控制);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如何做到(尊客,发主,两个结合两个反对)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从逻辑上看,需要掌握的内容是:

1、世界的物质性:

在把握物质、物质性的含义的基础上,了解世界物质性的表现,最终上升为世界物质性原理。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关于绝对运动,要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关于相对静止,要掌握相对静止的含义和表现;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在世界观上看,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观点。

3、规律:

了解规律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从而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蛮干。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物质性的概念:

物质性是事物所具有的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属性。

具有物质性的事物被称为客观事物,与之相对的是主观事物。

物质与物质性

物质是对客观实在的描述;物质性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哲学抽象,二者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世界物质性的表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固有的)。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反神创)。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简记)

(2)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世界的物质性,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反对的错误倾向:

反对违背世界的物质性的主观蛮干。

 

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1、绝对运动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物质具体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那会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那只会导致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哲学意义的条件

1、条件的含义:

A事物的发生引起B事物的发生,那么A就是B的条件。

2、条件的属性:

外在的、相对的、暂时的。

2、相对静止

(1)相对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处于量变没有发生质变),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没有发生某种特殊运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对运动问题的哲学观点的点评

1、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河流”,承认了运动是绝对的,是正确的。

2、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河流”,用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一种诡辩论。

3、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用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一种诡辩论。

4、僧肇“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用相对静止否定绝对运动的存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5、芝偌“飞矢不动”,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绝对化,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6、王夫之“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是一种认为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相统一的观点,是正确的。

7、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认为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是正确的。

8、慧能“仁者心动”,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三、规律

1、规律的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对规律的探讨

下列属于规律的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太阳从东方升起

C.铁块生锈(水往低处流)

D.我每天早上6:

00起床,已经形成了规律

第一、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规律现象只是规律的表现,如“苹果落地”;

第二、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决不能等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第三、不能把规则当成是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则、守则则是主观的。

第四、规律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的表现: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4、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普遍的。

(2)方法论:

第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第二、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反对的错误倾向(形而上学的表现)

第一、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蛮干,这只能导致规律的惩罚,其行为必然失败;(主观主义)

第二、反对在客观规律面前无所作为,不懂得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保守主义思想。

(保守主义)

规律运用的两种情况

1、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普遍的。

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普遍的。

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题目示例1:

材料一:

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

2007年,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

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发射了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请运用所学的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

题目示例2:

材料:

“嫦娥一号”卫星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四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三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两百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问题:

有人说,人们能让“嫦娥一号”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说明意识能突破规律的制约。

请你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对这种观点予以评价。

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因此认为意识能突破规律的制约是错误的。

②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能让“嫦娥一号”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是人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结果。

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人们只是利用了物体运行规律,让“嫦娥一号”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从逻辑上看,需要掌握的内容是:

1、意识的本质:

在把握物质决定意识表现的基础上,理解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最终上升为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的作用,要掌握意识活动的特点,理解意识作用的表现为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终上升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反对违背客观事物与规律的主观主义和保守主义。

4、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尊重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物质决定意识的表现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物质世界产生意识的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

条件反射分为:

由于具体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第一信号系统,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所特有的。

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又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物质器官,那么,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对象。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

4、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如何理解“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1、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受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存在主体差异性;其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这样反映,也可以那样反映;从其性质上来看,可以是正确或比较正确,也可以不正确,甚至歪曲反映。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也就没有意识。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多选)

A.折衷主义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D.庸俗唯物主义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唯物论第一原理)

1、原理内容:

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书本)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常用)

2、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的错误倾向:

反对背离客观实际的主观蛮干。

三、意识活动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四、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通过意识我们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意识人类就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

要求: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坚持可知论)。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五、意识反作用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如果材料突出意识的作用,特别是出现正确意识或错误意识的时候使用)

2、方法论: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的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六、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的错误倾向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保守主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对物质世界万事万物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哲学抽象,它体现了万事万物都在存在着的哲学事实。

2、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对人类意识能力的说明,即对人类能够认识世界和在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能力的说明,它表明了人类的意识不仅具有主观性,还具有能动性。

全面理解意识

1、含义: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2、属性:

意识具有主观性,即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意识,因此,意识还具有多样性;意识具有能动性,即人可以通过意识认识和改造世界。

3、形式:

当材料中出现了这些词语的时候,都可以被看成是意识(思维)活动:

政策、决策、命令、决定、认识、认为、想法、看法、感觉、觉得等。

这些都是思维过程或者思维活动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七、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的错误倾向: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八、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尊客)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发主)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两个结合两个反对)

唯物论部分的主观题类型

参见主观题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