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docx
《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引领学生“学”
2010年06月25日 作者:
翟晋玉 来源:
中国教师报
贾建设,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九中学校长、书记。
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第四届全国十佳校长,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著有《三省教育》《四阶教学模式》。
他从德育和教学入手,带领团队经过十年的打拼,将一所无人问津的薄弱学校打造成了当地的先进学校。
为扭转学生学习基础差的状况,他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做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施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引领式教学”改革。
2010年5月,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暨“引领式教学法”成果展示会在濮阳市油田第十九中学召开,受到众多专家的好评。
要有足够的问题意识
中国教师报:
您提出了引领式教学需要遵循的五大原则。
能否简要阐释一下这五项原则?
贾建设: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逐步探索出了“引领式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递进教学原则、解决问题原则、容量适当原则和联系生活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尤其要帮助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习的信心,有效改善“后进生”的心理状态,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
“递进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三点:
第一,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有差异,要么是基础水平的差异,要么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差异;第二,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跨度,在备课、讲课时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平稳、顺利跨越这个跨度;第三,保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通过铺设知识台阶分解、降低知识的难度,减轻学生学习的困难,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要把知识铺设成台阶状,以递进方式呈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解决问题原则是说,“引领式教学”要有足够的问题意识。
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引领式教学”的初衷之一。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在教与学活动中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正确、灵活、有新意地运用知识。
“容量适当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
课堂知识的容量不是越大越好,练习的题目也不是越多越好,知识的容量是以绝大多数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学会为标准。
教师要对教材中每一课时的知识容量进行整合,可以减少,可以增加,可以调换。
做到让容量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容量。
“联系生活原则”要求执教者克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弊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生活走进课堂,把枯燥无味的知识与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联系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的引领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教师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领时仅有这些原则是不够的,他们在实际上课时具体应该怎么引领学生?
有没有一些更具体的策略或方法?
贾建设: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或引领。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征,引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小学生由于知识积淀少,一些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就需要教师的教。
但是,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于学习,就能进行相对独立的学习。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独立自主的学习性更强。
教师的教或引导要有正确的策略。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目的,就在于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在什么高度,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高度,然后再通过教、引导,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的引领层次性要强。
学生面对一个学习内容无法学会,其根本问题在于不具备独立阅读学习材料、理解学习材料内涵和思考解决其问题的能力,教和引导的着眼点应落在教会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考,这就是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教师的引领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家课程是每一个在校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内容是既定的。
可是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是人人对每一门课程都感兴趣,然而,既定的学习内容不会因学生有没有兴趣做出调整。
换句话说,一门课程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你都是要学习的,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是一句假话。
虽然课程、学习内容是既定的,但是教学把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的方式、方法却不是固定的,而是有着无限的创造空间,教育教学的创造性就体现在这里。
这是教师的教或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要清晰合理,易于评价反馈
中国教师报: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很多课就是因为教学目标不恰当而导致失败的。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情况是,教学目标设计得过于宏大,或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如何才能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
贾建设:
教学要有清晰的、合理的、易于评价反馈学习效果的目标。
“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这句话强调了“目标”的重要性。
如果一件事的方向是错误的,做得再用心,再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里所讲的“目标”是微观的,是具体到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但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离不开宏观上的对教育教学追求目标的理解。
或者说,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落实宏观的教育教学目标——宏观的教育教学目标要依据教材编排、学生的学段和实际发展状况等分解到具体的一堂堂课上,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是合理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要经常性地反思,形成对教育教学宏观追求的理解;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好是研读整个学段的教材,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这些都是备好一堂课的基础性工作。
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非常多,这是导致教学低效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是教学目标非常模糊,你听课之后就会觉得不知道教师到底要教什么,这在一些语文课堂上非常常见。
二是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不适合学生。
三是教学目标很空、很大,难以落实和评价,这基本上也就成了没有目标的教学,这个问题最为突出。
例如,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了解”、“理解”、“掌握”等描述学生个体内部心理变化的词汇用得最为普遍。
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却是无法准确评价的,学习效果难以衡量。
“引领式教学”的目标应落实到两点:
一是落实到学生具体的课堂学习行动上,比如“说出”、“阐述”、“写出”、“做出”等等,二是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上,比如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要会做的某个类型的习题等。
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就转换成了学生围绕知识或技能的具体行动目标,这样的引领目标能有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人人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教师易于把握,学生自己也一目了然。
中国教师报:
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引领,您还提出习惯引领和状态引领。
贾建设:
是的。
学习绝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学生的习惯、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
同时,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修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等。
所以,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还有“习惯引领”、“状态引领”。
如果说“知识引领”、“思路方法引领”有更多的“理性”、“科学”成分,那么,在课堂现场,教师对学生的“状态引领”则有了更多的“经验”和“艺术”成分。
“习惯引领”、“状态引领”更多的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的成分在发挥作用,引领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不断反思、优化来实现。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学习习惯,纠正之,强化之。
并且潜心研究自己的课堂评价和引领艺术,引领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活而不乱,让学生一门心思用到思考问题上,愉悦地、专注地、有效地学习。
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示范或向导。
“引领式教学”最终目的就是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引领学生“学”,通过教师的“目标引领”、“思维方法引领”、“习惯引领”和“状态引领”,促进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
教材解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中国教师报:
在引领式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您非常重视对教材的解读。
您为什么强调解读教材?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需要做哪些工作?
贾建设:
教材解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新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给了教师非常大的创造空间,但同时也给教师解读教材带来很大的难度。
教材再好,通常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为教与学提供一个思路或一种设计方案,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效地用教材教,除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之外,还必须深入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我们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首先要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中心内容,围绕中心内容建立“知识模块”。
在阅读教材、教参之后首先确定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少走弯路,提高有效性。
然后是围绕课堂中心建立“知识模块”,模块的建立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而定,如新授课模块的建立是:
知识铺垫模块、新知识模块、应用模块、作业模块。
在应用模块内又可以建立几个小的知识板块,需要建立多少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小模块的建立要有梯度。
知识模块的建立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化,而且更具条理性。
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张弛有度,便于把握课堂教学效果。
然后要依据学情进行教材整合。
教材的整合包括教材内容、教材难度和教材资源的整合三种内容。
教材内容的整合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他们可能接受的知识容量,把教材内容适度增减。
模块的数量和模块内的知识容量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学会为标准来设定。
容量整合的原则是让知识的容量适合学生,而不能让学生适合知识的容量。
教材难度的整合要视学生知识储备而定,对有些知识可以拓展和拔高,可以降低难度,可以缓讲甚至不讲。
教材难度整
合的原则是让知识的难度适合学生,不能让学生适合知识的难度。
教材资源的整合是指教师要把多种围绕学习内容的资源融入教学之中,如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其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拓展知识,进而生成新的知识。
教材资源整合更重要的意义是利用信息的丰富性,使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自主学习。
对教师的“专业引领”
中国教师报:
教师是实施课改的主力军,也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
要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成功引领,首先必须对教师进行引领。
在这方面你们是如何做的?
贾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
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任何课程和教学改革都必将以失败告终。
在探索实践“引领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放在首要的位置,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不断加强和改进。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实现教师的“自我引领”。
学校建立了教师自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制度,把指定书目学习和自选书目学习相结合,把通识学习和学科专业学习相结合,把学习专业理论和借鉴成功经验相结合,把理论引领和教学反思相结合,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自我提升和课堂教学的自我完善,使其对“引领式教学”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引领式教学”的实践成为自觉。
二是建立与课堂改革相适应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实现教师间的“互助引领”。
开展“引领式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学校定期开展全校性观课、议课活动,以具体课例为样本,以“引领式教学”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程序为依据,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学习效果为评价标准,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教学研讨,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具体操作层面得以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是聘请专家学者定期到学校听课评课指导教学,实现教师成长的“专家引领”。
近年来,我校先后聘请中央教科所、北师大、华中师大以及天津、山西、河南等国内省内知名教育教学专家到校听课评课,作专题报告,具体指导教师备课、上课,改进课堂教学,开展课题研究,完善教学方法。
“自主引领、互助引领、专家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成长“引领”模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促进了“引领式教学”的深入探索和有效实践,为“引领式教学”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操作引领。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中国教师报:
在课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应试教育依然愈演愈烈的今天,您为何提出并实行引领式教学改革?
背后是什么理念支撑着您进行这种改革的?
贾建设:
投身于基础教育和教学改革研究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
有效教学难道就是指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吗?
有没有更有意义的东西蕴藏其中?
有没有比成绩更重要、眼光更长远的内容要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的答案是“有”。
那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学生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作为我们社会“合格公民”所需要拥有的健康的身心,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基本的交往表现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生活生存能力,生活的情趣和爱好,主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等等。
这些品质和素养,是学生受用终生的东西。
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只盯着知识传授和学生的成绩,心里要有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教学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教学要给学生“人”和“生命”的关怀,更要使他们建立起对待事物、自然和人生的正确态度,生成生活智慧。
教学满足了学生作为“人”的成长需要,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就会得以持久。
中国教师报:
您如何看待引领式教学改革的效果?
您对未来有何展望?
贾建设:
“引领式教学”实施以来,已经展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可以体现在它带给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变化上。
首先,从教和学的方法上看。
对老师来说,过去主要的精力放在上课和批改作业上面,最困惑的是我讲得这么明白,学生为什么就学不会呢?
现在,老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课上面,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对学生来说,过去主要的任务是上课要认真听讲,最讨厌课下写不完的作业。
现在,上课首先要自己看书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解决大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只有少量的时间听老师讲解。
课下,大多数学生再也没有写不完的作业。
过去,老师要等到学生学不会时,问题出现了才花费大量的精力补差,弥补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
现在,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进行问题预设,所有的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力争课后不遗留问题。
其次,从评价上来看。
过去,老师们评课时,最喜欢讨论哪个老师课讲得最精彩,大家听得聚精会神,都忘了时间;现在,老师们评课时,说得最多的是谁的课堂学生思维最活跃,哪个学生的发言最精彩,哪个老师的引领最巧妙。
过去,哪个老师在放学后留学生改错最多,谁就最敬业,谁就是好老师。
现在,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作业写完,让学生放学后一身轻松地回家,谁才是最有能耐。
过去,学情分析会就是一场差生批斗会,大家说的最多的是自己教的学生是如何如何地差,抄作业的人如何如何地多;现在,大家研讨的主要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引领的方法和技巧。
最后,从教学理念上看。
过去,我们只关心教学成绩,但成绩却总是排在最后;现在,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我们的教学质量却越来越好。
过去,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生学不会是因为他太笨;现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学生没学会是因为老师的引领不到位。
过去,我们墙上的标语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但老师更关心的是少数学习尖子,是那些能给老师和学校带来荣誉的好学生。
现在,十九中的校训是“省吾身,成小事,善为人”,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过程。
过去,我们记住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条文,却总认为我们学生差,条件差,紧抓成绩还抓不上去,不抓成绩百分之百要砸锅;现在,我们通过实施引领式教学认识到,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好成绩是理所当然。
引领式教学,让老师们在实践中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这些书上的条文落实到了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新课程改革的合理性,探索了新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也收获了我们应该收获的教育的成就和快乐!
目前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教师的“引领”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引领和问题解决思路的引领,教师“引领”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习惯引领”、“状态引领”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大,这其实是整个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过程。
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现在框架已经有了,以后会走向深入。
引领要有更深的层次,现在还有一些形式的东西。
还有一些教师教得太浅,引不出玉来。
“引领式教学”的改革实验时间不长,效果也是初步呈现。
我们全体师生将坚定信念,不懈努力,让这棵还略显稚嫩的小苗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为教育教学的百花园再添一道新的风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翟晋玉)
如何把教师“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学”
我们学校墙上的标语是: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但老师更关心的是少数学习尖子,是那些能给老师和学校带来荣誉的好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我们只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条文,却总认为学生差,条件差,紧抓成绩还抓不上去,不抓成绩百分之百要砸锅。
在课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一直在思考:
有效教学难道就是指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吗?
有没有更有意义的东西蕴藏其中?
有没有比成绩更重要、眼光更长远的内容要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的答案是“有”。
那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学生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作为我们社会“合格公民”所需要拥有的健康的身心,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基本的交往表现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生活生存能力,生活的情趣和爱好,主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等等。
这些品质和素养,是学生受用终生的东西。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实施“引领式教学”来认识:
只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教学取得好成绩变为理所当然。
“引领式教学”能让老师们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条文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新课程改革的合理性。
进而,探索新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收获我们应该收获的教育的成就和快乐!
接下来我们共同解读“引领式教学”。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目的,就在于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在什么高度,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高度,然后再通过教与引导促进学生发展。
目前,出现的“引领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尤其要帮助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习的信心,有效改善“后进生”的心理状态,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
具体实施的三项基本原则:
递进教学原则、解决问题原则、容量适当和联系生活原则。
⑴“递进教学原则”
要求教师做到三点:
第一,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要么是基础水平的差异,要么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差异;第二,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跨度,在备课、讲课时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平稳、顺利跨越这个跨度;第三,保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通过铺设知识台阶分解、降低知识的难度,减轻学生学习的困难,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要把知识铺设成台阶状,以递进方式呈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⑵
解决问题原则是说,“引领式教学”要有足够的问题意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引领式教学”的初衷之一。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学习与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在教与学活动中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正确、灵活、有新意地运用知识。
⑶“容量适当与联系生活原则”
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
课堂知识的容量不是越大越好,练习的题目也不是越多越好,知识的容量是以绝大多数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学会为标准。
教师要对教材中每一课时的知识容量进行整合,可以减少,可以增加,可以调换。
做到让容量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容量。
要求教师克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弊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生活走进课堂,把枯燥无味的知识与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联系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教师的引领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或引领。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征,引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小学生由于知识积淀少,一些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就需要教师的教。
但是,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就可以把自已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于学习,就能进行相对独立的学习。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独立自主的学习性更强。
教师的引领层次性要强。
学生面对一个学习内容无法学会,其根本问题在于不具备独立阅读学习材料、理解学习材料内涵和思考解决其问题的能力,教和引导的着眼点应落在教会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考,这就是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国家课程是每一个在校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内容是既定的。
可是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是人人对每一门课程都感兴趣,然而,既定的学习内容不会因学生有没有兴趣做出调整。
换句话说,一门课程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你都是要学习的,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是一句假话。
虽然课程、学习内容是既定的,但是教学把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的方式、方法却不是固定的,而是有着无限的创造空间,教育教学的创造性就体现在这里,这是教师的教或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引领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目标要清晰合理,易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