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1113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docx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docx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

11 核舟记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

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

自由发表意见。

师:

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

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

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

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yòujī)

箬篷(ruò)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黍(shǔ)矫首(jiǎo)

篆章(zhuàn)壬戌(rén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一词多义

①奇: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

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

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

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4)重点探究:

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③舟尾横卧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确:

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桨”。

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语,必须和量词组成数量词组才能充当定语。

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则可单独充当定语。

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

可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计数的意味更明显。

目标导学二:

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

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

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情景。

三、板书设计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空间顺序)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

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明确:

奇巧。

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明确:

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准确而形象地点明了核舟的体积。

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3.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抒发感悟。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

为什么?

明确:

是苏东坡。

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明确: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但表现了一个愉悦轻松、活泼自乐的共同氛围。

(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明确: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明确: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写作技巧。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六段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

明确:

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

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小结:

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

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

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

三、板书设计

11* 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关于微雕的信息和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核舟图片,图文结合,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

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幻灯片出示微雕作品)我国的微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如今有人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核舟记》,写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

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2.知识链接

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

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文中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其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罔(wǎnɡ)贻(yí)八分有奇(jī)

二黍许(shǔ)箬篷(ruò)糁(sǎn)

髯(rán)诎(qū)楫(jí)

髻(jì)壬戌(rénxū)篆章(zhuàn)

(2)通假字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左手倚一衡(hénɡ)木(“衡”同“横”,横着,与“纵”相对。

③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②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③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作动词,用颜料等填塞。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名

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6)文言虚词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②省略句

a.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省略主语“佛印”。

b.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a.细若蚊足(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若蚊足细”。

b.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

三、朗读指导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奇巧人:

技艺奇妙精巧的人。

奇,奇妙。

径寸之木:

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以至:

以及。

罔不因势象形: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就着。

象,模仿,文中指雕刻。

贻余:

赠我。

盖:

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石青糁之:

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如有所语:

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

语,说话。

不属:

不相类似。

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矫首昂视:

抬头仰望。

视端容寂: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夷:

平。

了了:

清楚明白。

2.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根据原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6)技亦灵怪矣哉!

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介绍了________。

作者是抓住“________”(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一特征来写的。

答案示例:

核舟 核舟

雕刻技艺的高超、灵怪 奇巧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示例:

大苏泛赤壁。

3.第1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王叔远技艺高超?

答案示例:

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构思巧妙、栩栩如生。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介绍核舟的?

答案示例:

作者按观察顺序介绍核舟,首先从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

然后介绍船舱、小窗、雕栏、对联,其中对联还照应了核舟所刻的题材,介绍了字的颜色。

作者在描绘时,处处紧扣“奇巧”。

2.作者是怎样介绍核舟上的三个人物的?

答案示例:

作者是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及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

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

动作、衣着、体貌、神情等。

3.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舟子二人的?

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

从神态和动作上对舟子二人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居右者“仰面”“啸呼”,属于动态描写,居左者“视端容寂”,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相兼,相映成趣,实在“奇巧”。

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

4.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5.课文是如何具体说明核舟奇巧的?

答案示例:

体积微小:

长八分有奇,高二黍许。

雕刻

精细:

箬篷,八扇小窗开关,雕栏,对联,多髯,珠历历数,背面题字。

人物各具情态:

苏、黄神情专注、豁达,佛印放浪形骸,舟子悠闲、专注。

物件繁多: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6.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舟?

答案示例:

主要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核舟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

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其意晓然。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答案示例:

“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放的舟楫,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2.品味“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答案示例:

以数字说明小小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长曾不盈寸”形成鲜明对照,说明雕刻者巧夺天工的技艺,突出中心。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作者仅仅就是为了给我们介绍核舟吗?

答案示例:

不是。

通过介绍核舟,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显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介绍核舟?

答案示例:

具体说明时按空间顺序:

船舱一船头一船尾一船背。

而全文介绍核舟是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说明的。

教师点拨:

作者一开始就从整体上对核舟进行概述,接下来分别介绍了核舟的各个部分,最后又统计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的数目。

这种结构模式显而易见,而详略也各自分明。

2.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

纵观全文,“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最为突出。

文章开头先从总体上概括介绍雕刻者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则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内容之丰富,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核舟记》与《刻木巧匠》在表

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

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

说明你的理由。

刻木巧匠

周 辉

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

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答案示例:

《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

《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示例一

核舟精巧,因为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必备。

示例二:

木舟精巧,因为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六、课堂小结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

度赞扬。

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

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核舟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