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101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

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

三要素:

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

5、桑代克(美国)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

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

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

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1)观察法(look):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

(例:

出水香炉)

(2)实验法:

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

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

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3)心理测验法: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4)调查法:

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

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

又称访谈法

第2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

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

质没变,量变

顺应:

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向思维/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未守恒性(液体守恒实验)/刻板性或思维的片面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中心、守恒-长度/体积/重量/面积、可逆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命题、推理】

★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弗洛伊德:

性满足即全身愉悦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口唇期:

0~1岁

(2)肛门期:

1~3岁

(3)性器期:

3~6岁

(4)潜伏期:

6~12岁

(5)生殖器时期:

12~

艾里克森认为:

弗洛伊德的理论低估了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只看到原始驱力的作用。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对自我的影响。

他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顺序

年龄段

发展的关键

12-18个月

基本的信任Vs不信任:

婴儿发展与看护者之间的依恋与信任关系

1-3岁

自主Vs羞愧、怀疑:

幼儿习得对自己身体的独立自主控制并知道对自己的选择感到羞愧或怀疑

★③

3-6岁

主动Vs内疚:

儿童尝试完成新事情、激发新想法,并不为失败所击倒

★④

6-12岁

勤奋Vs自卑:

儿童必须学习文化技能、克服自卑情绪

★⑤

12-19岁

同一性Vs角色混淆:

青少年确定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规范

19-25岁

亲密Vs孤独:

承认寻求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为事业定向

25-50岁

繁衍Vs停滞:

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造福下一代

50岁以后

自我统合Vs绝望:

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若愉快接受自己,便可以面对,接受死亡,否则陷入绝望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里的实质就是社会历史文化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发展观之核心】

B、心理发展观:

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维列鲁”学派:

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

第三单元学生的个别差异

1、学生的智力差异

(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IQ

(2)智力发展类型的差异

(3)智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4)智力发展性别的差异

智商IQ=MA/CA*100

智商由于是智力年龄(mentalage,MA)和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age,CA)的比率,故又称为比率智商。

离差智商(1936,韦克斯勒):

IQ=100+15*Z【Z在3~5的范围内】

 

IQ

名称

百分比

140以上

极优等

1.33

120-139

优异

11.30

110-119

中上

18.10

90-109

中等

46.50

80-89

中下

14.50

70-79

临界

5.60

70以下

智力落后

2.90

智力构成

1、斯皮尔曼(英,1904提出)的二因素论:

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

二因素论简称二因论。

2、塞斯顿(美)的群因素论(基本心能论)包括七种基本能力

①词语理解:

解释词语含义的能力V

②词语流畅:

迅速对词语做出反应的能力W

③数字运算:

迅速正确的计算能力N

④空间能力:

方位辨识及空间关系判断能力S

⑤联想能力:

两事联结的机械式记忆M

⑥知觉速度:

视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P

⑦一般推理;根据经验能做出的归纳推理能力R

3、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①内容②操作③产物构成一个立体结构

内容:

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

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

产物:

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含义

4、卡特尔的智力结构论: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后天习得)

5、加德纳(美)的智力多元论:

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2、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LearningStyle【1954】哈伯特•塞伦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赫尔曼•威特金:

棒框仪】

(2)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卡根:

反应时&精确性】

3、学生的性格差异

4、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广义:

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狭义:

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第3章学习理论

第一单元学习概述

广义:

个体(人与动物)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一遍遍练,非一天天变——生理成熟)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艺术熏陶)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药物/疲劳/疾病】。

学习不是本能的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由于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狭义:

人类的学习,及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言语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

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一桶jiangshan】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学习的分类1:

按学习的结果(加涅):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按学习的意识水平(阿瑟•雷伯):

内隐学习(“兖州”)、外显学习

学习的分类2:

按学习的性质和形式(奥苏贝尔):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按学习的内容: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单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派学习理论:

S--R

(1)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avlov)巴普洛夫狗

无条件刺激(先天,不学而会)

习得性无助

经典性条件作用之规律:

习得、消退、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分化(相似的刺激,不同的反应)

泛化:

遇到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2)联结-试误(一次次尝试错误)学习理论(Thorndike)桑代克猫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公式是S-R

2、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trialanderror

3、学习的三大定律:

准备率、练习率【使(应)用率、失用率】、效果率

(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Skinner)斯金纳老鼠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

由特定刺激引起,乃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操作性行为:

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正强化(+正)VS负强化(-负)消退(-负)VS惩罚(+负)

(4)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班杜拉人

1、观察学习(替代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社会/模仿/榜样学习

2、观察学习四过程:

注意(看)、保持(记)、复现(现)、动机(欲)

3、三类强化:

直接强化(他人发出,自己接收)、替代强化(他人发出,他人接收)、自我强化(自己发出,自己接收)

第三单元认知派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Lohler)

①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configurations(Gestalten)--形式、整体】

②顿悟说(insight)瞬间领悟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这是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Bruner)

①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发现说】

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听课/自己回顾/做题】

②教学观: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③学习法:

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1796】

(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Ausubel)

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种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意义的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