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0551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

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1)古代中国农业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历史悠久,三种经营模式并存发展。

明朝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城市中商品交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统治者继续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同时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逐渐在世界大潮中落伍。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生产技术——由粗放生产到精耕细作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时期

工具

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

出现并推广

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东汉

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

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

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

(1)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

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二、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1.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特点

①生产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②生产目的:

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③生产结构: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评价

①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

②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十分脆弱。

[轻巧识记]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小农经济

史料一 ①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纟困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史料二 (20世纪初)②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③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②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史料三 (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④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⑤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纴”→男耕女织

史料二:

20世纪初小农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

②“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自给自足的特点

③“男耕女织”→体现了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

史料三:

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④“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官员引导农民改进生产技术

⑤“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赈灾减赋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提示]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3)根据以上史料,归纳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提示] 有利因素:

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

不利因素:

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①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②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③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脆弱性:

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2)影响因素

①生产力因素:

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②小农经济自身特点:

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③政府政策因素:

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④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是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

A [“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体现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

2.元代王祯《农书》中描述曲辕犁:

“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唯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  )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

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

C [曲辕犁是唐朝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曲辕犁虽然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是技术可以传播与交流,曲辕犁具有普遍适用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唯人所便”可以看出曲辕犁在使用时具有极大的方便性,故C项正确;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不能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

]

3.王家范、谢天佑曾精辟地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下列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B [小农经济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小农经济可以通过简单的劳动工具就能够组织生产,体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简单是材料的表象,而非实质,故D项错误。

]

考点2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经营方式: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产量质量: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历史地位:

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概况

时期

冶铸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秦汉

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元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1)家庭手工业:

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1)早期状况:

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2)隋唐时期:

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宋元时期:

两宋以后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4)明清时期: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三、手工业的影响

1.西汉时期:

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

2.唐朝时期: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期: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轻巧识记]

古代手工业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

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上市者,①不贰市、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

——《礼记·王制》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②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

史料三 鲁人善织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妻善织缟,而③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说林上》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官营手工业的组成与管理特点

①“不贰市、不移官”→周代手工业者受到严格限制,地位低下,只能世代为官府服务

史料二:

家庭手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②“匹妇蚕之”“足以衣帛矣”→家庭手工业依附于农业,服务于家庭消费

史料三: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③“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民营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到外地谋生,这与官营手工业为官府服务由政府直接经营不同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出官营手工业有何特点?

[提示] 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2)史料二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史料三反映了民营手工业的什么特点?

[提示] 由民间商人经营,产品投放市场。

史论归纳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D [根据材料“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业官营促进了冶铸技术的进步,故D项正确。

]

5.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

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C.冶金技术的进步D.“百家争鸣”的出现

C [材料中铁制工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材料,它们的出现是以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C项正确。

]

6.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材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雇佣关系为标志,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是传统小农经济的模式,根据材料信息“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男妇或通宵不寐”可知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家庭手工业的内容,不能体现纺织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的对比,故D项错误。

]

主题一 “昼出耕田夜绩麻”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

[主题立意]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主要形式的小农经济形成。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益成熟,也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

[知识交汇]

1.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

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气候。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

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

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题二 “享誉世界”的名片——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主题立意]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古代手工业存在三种经营形态,其中官营手工业对提高工艺技术起过重要作用,但官僚衙门式的管理贻害深远;民间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转变,至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手工业曾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其中青铜器、丝绸、瓷器是古代中华文明享誉世界的三张“名片”。

[知识交汇]

1.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域没有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

(1)发展动力:

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技术水平:

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不能向社会推广,而民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技术传承的封闭性,使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3)劳动者:

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4)统治者:

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往往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发生相应的变化。

(7)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手工业的发展

2016·全国乙卷·25

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汉代庄园经济

2015·全国Ⅰ卷·24

《吕氏春秋·上农》对农耕之利的描述

小农经济

2015·全国Ⅱ卷·26

经济重心南移

农业技术进步

2015·全国Ⅰ卷·27

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经济发展与科举制

2013·全国Ⅰ卷·41

汉唐地方区划变迁

江南经济的发展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乙卷)下面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画面呈现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再根据时间“汉代”即可推理出答案

2.(2015·全国Ⅰ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在如今的很多农村地区,田地仍然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更不要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农民了。

农民收益增加促使其更多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以维系家庭生活,如此会对社会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答案一目了然

3.(2015·全国Ⅱ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我国至今仍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立国”是国家发展之根本。

放眼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巧用排除法,答案信手拈来

4.(2015·全国Ⅰ卷)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状元人数的变化是区域间文化发展差异的表现,而区域间文化发展差异是其经济发展差异的表现。

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也就“看”到了答案

[答案解析]

1.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

2.C [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故排除A项。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说法错误,排除。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土地兼并,来不断扩大地产,故排除D项。

]

3.C [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

]

4.B [由表格数据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

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

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

]

演练仿真模拟 明确高考趋向

1.(2017·晋中质检)下表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农事安排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C.注重农时和改进耕作技术

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B [表格中“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选种、育秧”等不属于生产工具,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春秋战国借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形成并日益完善,故B项正确;注重农时和改进耕作技术都属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许多农业科技属于首创发明,故D项错误。

]

2.(2016·永州二模)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C [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作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

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C [本题的题眼是“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人桑蓬”,体现了古代小农经济男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