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9587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docx

《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docx

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

(校长专题讲座稿)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

  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

  ——教育教学研究专题讲座

  蛮会中心学校

  王志林  20XX年9月7日

  1

  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素质与教学观

  ——教育教学研究专题讲座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以便更好的和各位老师交流、切磋,共同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教育现代化与现代化教师素质

  从国家教育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来看,实施素质教育已经被作为一项教育的国策。

这个“行动计划”的第一、二项分别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这就意味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上述的教育国策的重要依托。

因此,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衡量一所学校是否现代化,人们往往从现代化的大楼、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些硬件来衡量,其实,软件的现代化、即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更为重要。

假如:

一所校舍华美、设备齐全的学校,如果它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果它的教育思想滞后、保守,如果它缺乏现代教育科学精神的支持,那么它就象一个识字不多的暴发户,是个扭曲文明的滑稽形象,谈不上什么现代化。

而像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优秀教师群体所办的帕夫雷什中学,尽管只是一所设备近乎简陋的农村中学,却依然是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性的楷模。

  帕夫雷什中学是前苏联的一所世界模范实验学校。

它的物质条件仅相当于我国农村中等水平的学校,而它培养的人才却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出类拔萃的。

这并不是说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不重要恰悟,相反,很重要,而现代化的教师素质更重要。

因此,教育现代化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素质。

当一些专家教授给我们做这些内容报告的时候,我就想,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培训回来后,我在城关小学做报告的时候发挥设备是现代化的,是一流的,教师素质能不能跟上去,达到现代化所要求的水准呢?

昨天我到这来一趟和该校的张校长聊了一会儿,谈到设备更新校园建设问题,特别是这里的两个小班化教育实验班,教室布置。

其实,对于我们每所学校来说都是如此。

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更新,这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的

  2

  教师素质能不能达到现代化?

那么,可能有的老师会问:

现代化的教师素质到底包括哪些素质呢?

我理解无外乎就是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这两个方面。

  1、现代化教师素质的道德观

  

(1)建立完整性的教师素质的价值观。

那就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体。

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奉献的职业,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把教师工作,如蜡烛)。

其实,蜡烛精神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它还有升华自我、完善自我、辉煌主体价值的精神。

真正高素质的教师更多体验到的是充实与幸福。

只重视非自我的高尚是不够的,因为,它不利于弘扬主体性,也不符合时代特征。

教师追求教育就是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而不是一味讲奉献。

这就是当代教师主体性的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的交往是心灵的勾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就是心灵的勾通吗?

  在学生的成长中,是老师培养了他们,也正是学生培养了老师,每一个教师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伴随着学生的心血。

  我们说,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就是幸福。

这是一种主体的内心体验。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留下创造的。

教师恰恰是一种了不起的具有创造性的职业。

  我们常说,“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而“热爱教育事业”就是爱岗、敬业。

对于爱岗、敬业、奉献的现代意义,我的理解:

首先是“事业”而不是“职业”。

“职业”是和中劳动与报酬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而“事业”则不然,它是一种对信仰的追求,是超功利性的,它往往是体现为宏大的群体意志追求的,既有同样宏大的社会价值,也有充实的价值创造者的主体价值,这之中的某种交换关系、功利性特征就比较淡泊。

当社会还不是很富有,很文明的时候,对教师的职业来说确实需要某种精神的追求,而不是简单的某种职业的交换关系。

例:

苏北落马湖的船上小学

  我又想,奉献精神是不是仅仅是付出劳动呢?

不只如此,教育事业具有它的特殊性。

我认为,教师是不可以犯错误的,犯了错误也不可原谅,最多是理解。

因为,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孩子,对孩子来说,在他的一生是无法再回到这一段时间,这一段生活。

假如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或者是损失,那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弥补的。

这是因为:

教师有“以后”,有改的机会。

  3

  但学生却永远没有特定情境中的“以后”了。

因此,我们教师尽量少留遗憾,甚至不留。

至于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现代教师素质的道德观还要求教师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已是一句老话,现代意义的爱更加充实了它的内容。

那就是:

  不能偏激,不能放错了位,应当向学生的发展负起责任。

谈到这儿,我想起我们在南师大培训的时候,有位教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对留学美国的夫妇,把孩子带到美国读小学,因为语言不通,夫妇俩每晚加班帮助孩子学习英语。

对此,美国的教师很不高兴,严肃地批评他们随便插手干涉了他的工作,换个角度,如果是在我们中国,我们老师会乐不思蜀。

这件事使我们的两位同胞家长很难堪,也难以理解。

其实这正说明美国教师的责任心,而这种责任心所具有意思。

比较来看我们教育的现状是往往担负起成功的责任,而不担负失败的责任,并且担负的责任园子圈子起来越小,而不是张扬、比如:

请家长的问题,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往往是让家长督促其完成作业,辅导学习。

更有甚者,过去有的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多一些,让家长出题、家长判作业。

我真的了解过,的确有这样的事情。

如果学生有了过失,那肯定是要家长来承担责任的。

这样看来,我们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功能不是越来越小了吗?

教师爱学生,一定要向学生的未来负责,我们今天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正是向学生未来负责的导向。

  

(2)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很多老师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常常引用这句话。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自信,也是现代教师爱学生之宏大广博的写照。

教师必须坚守一条公理: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公平的爱心关照。

无论家境贫富、家长地位高低,无论学业成绩或品质优劣,都不应当成为教师爱学生的障碍。

我理解教师职业与医生职业一样是的都是人类最仁慈的职业。

医生爱病人,爱心关照的是人的身体;教师爱学生,爱心关照的主要是人的精神世界。

医生如果嫌弃病人,或因种种原因不能坚持人道主义立场,会是医德问题;那么老师爱学生如果也区别对待,岂不是师道问题吗?

如果要区别,只能是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少办些锦上添花的事,以爱学生的高尚道德,创造力所能及的教育公平。

另外,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有他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的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

“为之计深远”而不是

  4

  “为之计短近”。

  (3)热爱学生的教师是幸福的。

  因为教师不仅仅是奉献爱心,同时也会收获爱心奉献。

我本人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20XX年的4月14号我在上班的路上被一辆飞驰的摩托车撞伤。

伤势不轻,最重的地方是右腿膝盖关节内骨折。

手术后打上石膏,不能动弹,住院一个多月。

那段日子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是我人生经历中最痉的,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因为,当时大夫确诊后告诉我,将来可能会落下残疾。

但也正是那段时间,让我体验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

  2、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师业务素质。

(1)现代教师业务素质必须建构价值的完整性。

  人追求的核心是主体性的需要。

因此,兴趣是最宝贵的东西,也就是主体内在的动机。

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追求学问的态度以及学习精神,也是其做人的尊严感的需要。

教师是培养人的人,是人之楷模并被公认为有学问的人。

主体的自尊与自爱、主体的建设与发展,都会使教师的学问追求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

学问是为自己做的,尊严自己捍卫,因此教师专业学识是与教师主体价值溶于一体的。

  教师在现代社会要在做学问的过程中逐步完成三个转变:

仅仅为了符合规范、达标、合格,向激活内在动机、满足主体人格成长的内在需要转变。

这样,他就绝不会只要文凭,不要水平,自欺欺人;仅仅限于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向自觉地学习与研究,充分发挥主体性、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转变,这样他就会永不懈怠、自强不息;仅仅限于刻苦努力、坚韧有恒,向乐学乐教、以探索和研究为乐、以改革和创新为乐转变,这样他就会逐步成为一个把主体融汇于教育之中的充实而又幸福的人。

  

(2)教师业务素质的成长

  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到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杨启亮教授讲过的三个关系:

学历和能力的关系:

职称和称职关系;文凭与水平的关系。

他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叫《中国近代史上的护身符与现代的文凭》,此我想到,现代教师需要的是:

主体性内在的学问追求,而不是追求外部的虚假的符号,教师这一职业劳动者要成为真正的学者。

  ①现代教师的学问要做得深,做得宽,做得新。

  5

  做得深可以概括为:

  教师:

懂——透(活举一反三,方法,规律)——创造学生:

知——(智力发展的水平)智慧——创新因此,教师的创造力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依托。

  教师的创造力又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创造力,比如说语文老师,起码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二是教学过程的创造力。

例:

当堂献艺,学生做一篇,老师可不可做两篇。

在这我举个例子:

  教师跨学科的问做得宽,即教师的学问得博。

教师可以有不知道的,但不能学生问不知道。

教师是成份派往儿童世界的全权大使。

儿童眼里的教师如同真理的化身,他的权威意味着深重的社会责任,他因此必须有宽广的学识。

同时,教师要把和学生一起活动成自己学习的需要,也是作为一种汲取知识的渠道。

  教师学问要不断地进行更新,要与时俱进。

例如,我方要求一国外工程师,在两年之内造两栋相同的建筑。

这位工程师说:

“我怎么能在两年内做同样水平的工作呢?

我的同事会笑话我的。

”结果,他只答应在一年内完成一栋,不再做第二栋。

这个例子说明,承受变化,承受现状是正常的。

面对知识创新时代的到来,教师们必须有全新的学识观、课程观、教学观。

总的来说,教师专业学识对学生的发展总是具有制约性的。

知识型教师只能教出仓库型的学生,智慧型教师一定会教出智力素质型学生;而只有乐教、创新型教师才能教出乐学、创新型学生。

  ②教师特殊的职业科学——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是现代教师应该追求的。

有人预言,未来教师的职业劳动将越来越接近于科学家的职业劳动,这是现代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中小学教师所教的学问之深浅,只是其业务素质的一个方面,而教本身的学问才是大学问。

现代基础教育中的教师不必是语文专家、数学专家等,但他没有理不是语文教育家、数学教育家等等。

教师不能仅仅是教育科学的学习者和应用者,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和创造者。

在知识创新时代到来、教师承担着创新教育的使命的情况下,教育自身就是创造性的事业。

学校和课堂就是应用教育科学的“良田”,也是培育和生长教育科学的“沃土”。

它们就是教育科学的实验室、研究室。

  6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研究教育科学呢?

首先应转换角色意识。

从事教育工作到同时研究自己的工作,是一种转换,从参与研究课题的“实验员”到主动的主体性的“研究者”,也是一种转换;现代教师应当真正激活起研究与探索的内在趋动力量,追求并获得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体验。

其二,教师必须学习科研规范,掌握科研方法,但又不必拘泥于刻板程式,一味地追求形式。

作为实践者的研究,一线教师最能发挥的长处正是从生动、鲜活的实际出发,这就有利于突出我们中国的特色,区域地方特色,无论是选题、论证、设计、实施,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搞。

  ③教育技术与教育艺术

  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但人们讨论现代教育技术,常常局限于技术设备,重“技”而轻“术”;讨论现代教育艺术,则常常局限于技术,重“术”而轻“艺”。

  教育技术,可以解析为物理学观点和行为科学的观点。

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大致如时下常说的教育技术。

现在人们所重视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有些情况下,可以说既不重“术”,也不重“技”。

而是偏向重视技术的设备和条件。

这种重视的衡量标准造成以物代“技”,以物代“术”,而忽视人的技术素质。

比如说,现在的一些公开观摩课、汇报课、评优课,都以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硬性指标,这没错,但是人们却常常忽视了更重要的问题:

技术设备和条件并不等于技术,不能代替技术,尤其是不能代替行为科学意义上的技术。

如果我们有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却没有现代教育思想,有技无术,或技术皆无,就只不过是新瓶装旧洒,没有多大意义。

这就像换电视机不换节目,换服装不换人一样,岂不令人担忧。

上先进设备是好事,但必须同时上技术,上思想;设备必须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否则,设备闲置或新设施办旧事,可能会造成隐性浪费。

那么,教师掌握行为科学的教育技术,到底要重视哪些“技”或“术”呢?

譬如语言,无论是有声有色的口语,还是有形有色的书面语都是不经训练,绝无进展的。

因此,教师的语言是技术,而且是极重要的必用的技术。

现代教师必须对此训练有素。

如果说我们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修辞与写作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书面语言技术修养的话,那么,有多少人以同样的对待训练过口语,有多少人像修改作文一样修改过自己的讲课或讲话录音。

马卡连科曾经要求:

教师应当学会用20种以上的不同语气说出同一个意思。

这样的语

  7

  气把握该有多少精妙复杂的技术?

语气生硬的斥责会不会严重挫伤性格内向的学生的自尊,反之,会不会延续平淡又激励不起他的积极冲动?

而对于性格外向的不均衡气质的学生,生硬会不会产生逆反,温和会不会产生平淡?

就此推而论之,教育技术之复杂就绝非技术设备所能解决的。

如教师设计教学、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都蕴含着复杂的技术问题。

再比如说,教师的微笑,一瞥或轻轻拍一下肩,其功能的作用可能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教育艺术:

是教师个性化、审美化的素质境界。

就艺术的特殊来说,它是不能用“三段论”来讨论,而应当用“形象”来讨论,但教育艺术离不开教育技术,就像艺术的“表现”,必然凭借着“描写”一样,教育技术是教育艺术的基础、手段和条件。

反过来说,教育技术升华,也会进入艺术境界,技术的人文思路上的升华,达到了集中表现为情感性、个性创造性、愉悦体验审美性的境界,其实,就是艺术境界。

当然,教育艺术也有其不同于技术的特殊性、情感性既是其典型特征之一。

个性创造性是教育艺术的又一特征,而模仿、抄袭、照搬都是匠人的特点,永远与教育艺术无缘。

教育创新是推进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不只是科技创新,也应当包含丰富的人文创新;而教育自身的创新也不只是科学创新,而应重视艺术创新。

这正是教师科学家向艺术家的发展思路,而艺术家是必然独具特色与个性的。

愉悦体验审美性境界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常说的乐教乐学就应当归属这样的境界。

教是享受、学是享受、听一堂好课如同听一首优美的教育交响诗,看一幅真善美交融的流动的教育画卷,也应当体验到审美享受。

美是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投入生活的那种愉悦体验。

教育是创造美的,因为它是创造明天的事业。

或者说,它是为了创造明天而创造的事业。

因此教育艺术素质是教育者的至高至美的素质。

  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在教师的实践中还会十分微妙地交融起来,达到这样的境界,或者进入了达到这样境界的发展路径,它就在编织着教育的美好

  二、现代教育教学新观念

  我们这次培训学习,从现代教育教学的观念上强调最多的是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施。

  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重视学生的发展。

  1、转变教师角色

  8

  我们常说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上起课来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多数时间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即便是启发式、。

提问式,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不对坐下,下一个再答。

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往往是向自己设计好的套子里引,直至学生钻进去为止,就是一些公开课,也是设计好问题,提前编排,到了上课进行公演。

统一标准,统一答案。

其实,每一个学生有他自己的理解角度、观点,干嘛非要答出老师想的答案呢?

  课程标准改革重视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素养的要求: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教师角色必须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帮助者。

今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如下新变化:

  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

这就要求教师不有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

具有创造性的老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与此同理,教师并不是教材或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

这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

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教学创造还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

各种教法各有利弊。

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如:

日本本田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利用教

  9

  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比如:

再次,教学的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

比如: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2、更新内容

  课程改革目标的第二点规定,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现行的教材有些教学内容实在是太陈旧。

拿“孔融让梨”来说,几千年不变。

谁不想吃又大又甜的梨子呢?

对于孩子来说,他更想吃大的好的,既然想吃,为什么非得要让出去呢?

让出去的背后是什么?

过去是教育孩子懂得谦让,而现在则有专家认为,让出去的背后是欺骗。

  3、教学方法上的新观点

  课程改革目标的第三点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现代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重实践、重感悟、重内化。

比如说文教学,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母语教学更要重实践。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里我重点谈谈语文的阅读教学,要强调读和感悟,淡化分析、讲解。

必要的语言训练得有,更要重视感悟与实践。

例如:

前几年比较倡导的语言训练,从课程标准改革的培养目标来看,就有它的弊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素养之一就是人文素养。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因此,单纯地强调语言训练是不对的。

我想起天津靳家彦老师曾讲过的《田忌赛马》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们将各自的马都分为上中下三等。

”这里的“各自”一词是重点词语,靳家彦老师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反复进行了语言训练,先分析理解,找出重点词语,然后再把这一句话拆成两句话,最后再合并,翻来覆去进行训练。

其实,用现代教学新观念来看,真是没有必要。

学生能够悟到“各自”一词的妙用就可以了。

更应重视的是语言实践活动。

记得当时我也曾写过一篇论文叫《语言训练要重视训与练的结合》,回想起来,其中的一些例子的确是语言训练过重,即只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

  10

  养。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并且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评价,教师要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要比一个好的答案更有价值。

因为新发现本身就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内容之一。

  下面,我就谈谈创新教育。

  4、创新教育。

  

(1)创新的含义:

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观点或成果的智力活动。

“创新”与“创造”更多注重的是方法、过程。

而“创造”更注重的是结果。

因此,创新教育是现代基础教育追求的方向,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和驱动。

创新具有新见、创见、远见、首次、独到、个性的特点。

同时,又具有起越性、主体性、人格性和层次性的特征。

比如说教学中的无错误教育就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里我举个例子:

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小猴子下山》(追求新的,放弃旧的)

  

(2)创新教育的内容:

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品质。

  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方法是基础,创新品质是保证。

我们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上,应该把握教材的创新、备课的创新、课堂的创新、评价的创新,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言他人所未讲、发他人所未见思他人所未想。

所谓创新思维,应该是: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全。

例如:

有位老师讲《翠鸟》一课,当讲到正在观察翠鸟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学生喊起了:

“红猫,红猫”(体现了方法新,以学生为本。

)再比如:

(有一节公开课老师、老师、教师)(黑板掉了下来)再比如说,把百分制改成等级制,未必就是素质教育,分数制也未必就是应试教育,关键在于应用的方法上,象数学这样的学科就适合分数制,而象思品、劳动等学科就应该用等级制。

因此说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谈一点个人认识。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首先是培养学生创新勇气,那就是敢想敢说、敢作敢为、敢于否定、敢

  11

  为人先。

比如:

日本学生口号是:

“我能行。

”美国家长对放学回家的孩子说:

“今天你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

把老师难住了没有?

而我们中国呢?

家长总是在孩子上学前嘱咐孩子:

“到学校一定要听老师话。

”孩子放学回来,家长第一句话还是:

“今天听老师话了吗?

”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有时还会被扼杀。

像小草精神、螺丝精神、阿贵、阿Q精神等等都有悖于创新品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创新,一定要有“我能行”这样一种强烈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要创新,一定要有独

  立性、个性、好奇心、表现欲;要有勇敢、幽默、幻想、敏感、恒心、冒险、协作精神等等。

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独创性,没有打破常规的别出心裁,就没有创新。

  (下面我就从语文的角度谈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本策略。

)(3)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本策略(语文角度)①支持学生的“非正常”思维。

  苹果从树上落地,为什么不往天上飞呢?

这类问题常被认为是奇思怪想。

而正是这“非正常”思维,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科技史上许多事例都是于超常规思维才有了新发现。

一位化学家在漆墙时想:

“如果在油漆里加入炸药,数年后,只要点一根火柴就能将其掀掉。

”正是这个“非正常”想法,使他研制出活化性油漆添加剂,可以轻而易举地使油漆从墙上剥落。

  学生常常有“非正常”思维,因为他们没有成人那么多的习惯性生活经验和思维定势。

然而,成人们对此往往采取批评的态度,纠正学生的“奇思怪想”。

这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

创新教育不可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支持学生的“非正常”思维,培养他们突破定型思考的习惯,以提高其创新水平。

  ②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

  日本举办过一次“洗衣夹有什么新用途,把你想到的都写出来”的小创新比赛,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